当期目录

    2012年 第3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2-02-29
    蒙新区子午沙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黄翔;周立志
    2012, 32(3):  179-187. 
    摘要 ( )   PDF (13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讨蒙新干旱区景观和环境因素对子午沙鼠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我们利用8 个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对子午沙鼠14 个局域种群的160 个个体进行了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分析。微卫星结果显示种群具有高的遗传多样性,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数(A)为22. 50 ±3.02 (19 ~ 28),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912 ±0. 02 (0.872 ~ 0. 929);种群观测杂合度(HO )为0.68 ± 0. 19 (0. 52 ~0.85),期望杂合度(HE )为0.79 ± 0. 08(0. 71 ~ 0.85)。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显示,所得到的3 个组之间已发生显著的遗传分化(P < 0. 001)。
    Mantel 检测结果表明,子午沙鼠种群遗传结构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的相关性(P = 0.270 0),而在多元线性模型中,蒙新干旱区的海拔高度是影响种群遗传结构的关键因素。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毛冠鹿冬夏栖息地的比较
    陈伟 胡锦矗
    2012, 32(3):  188-192. 
    摘要 ( )   PDF (13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了解野生动物栖息地选择对于制定合理的物种保护和栖息地管理计划是十分必要的。2005 年12 月至2006年3 月及2006 年7 ~ 9 月,在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我们使用样带法和粪便法调查了毛冠鹿的冬夏两季栖息地选择情况,结果表明,毛冠鹿具有季节性的在高、低坡位进行迁移的现象,冬季毛冠鹿多出现在下坡位,而夏季多出现在中坡位和上坡位。同时,我们也发现冬季毛冠鹿多在距离道路较近的地方活动,而夏季毛冠鹿多在距离道路较远的地方活动。
    高山峡谷地区无线电遥测与GPS 空间定位的比较:野外放归大熊猫的跟踪定位
    周世强 黄金燕 张亚辉 刘巅 李仁贵 周小平 黄炎 汤纯香 魏荣平 张贵权 李德生 王鹏彦 张和民
    2012, 32(3):  193-202. 
    摘要 ( )   PDF (12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佩戴具有无线电发射功能的GPS 颈圈(Lotek GPS_ 4400M) 的放归大熊猫“祥祥”作为目标动物, 2006 年4 月至2007 年2 月,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RT)和GPS 跟踪技术在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五一棚”区域, 每日监测大熊猫在野外环境下的生存状况、移动规律和觅食行为。为了比较RT 和GPS 在高山峡谷地区空间定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我们引入空间定位率、地形特征、空间定位差、巢域大小和日移动距离等指标来分析RT 和GPS 之间的定位差异。结果表明:RT 的空间定位效率明显高于GPS 的自动定位(P < 0. 001),分别是54.1%(绘图法)和45. 2% (≧ 2D);不同月份RT 和GPS 的空间定位率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 05),这与大熊猫不同月份的海拔活动范围和觅食行为特性密切相关。RT 位点的地形指数中坡度高于GPS,坡向和海拔高度较GPS 定位点低,两种无线电遥测方法(两点直接计算法和绘图法)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 > 0.05);同一天位点之间的距离(空间定位差)平均450 ~ 660 m 左右;RT 与GPS 所估测的大熊猫巢域大小,除5 月、9 月和12月RT 低于GPS 外,其余月份为前者高于后者,但无显著性差异(P > 0. 05);日移动距离除12 月份RT 小于GPS 外,其余月份都呈现出RT 大于GPS 的格局,统计检验结果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 < 0. 05);两种无线电遥测方法所测指数之间都无明显差异(P > 0. 05)。这说明RT 遥测和GPS 定位都可以应用于高山峡谷地区野生动物的生态学研究,而且GPS 无线电颈圈在亚高山和高山森林中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云南三个地区野生猕猴的种群结构分析
    赵远 王俊斌 和占龙 禹文海 鲁帅尧
    2012, 32(3):  203-208. 
    摘要 ( )   PDF (13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齿式及牙齿磨损情况判断年龄及称量体重的方法,对2004 年至2010 年间从云南景东县、镇沅县、宁蒗县三个地区捕获的23 群共670 只野生猕猴进行了种群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及体重差异的调查。结果表明:(1)景东县、镇沅县、宁蒗县三地猕猴种群雄雌性别比分别为1∶ 1. 21、1∶ 1. 55、1∶ 1. 52; (2) 三个地区猕猴种群年龄结构稳定,幼年组、青年组和中壮年组的个体数量占整个种群数量的80% 以上,处于发展阶段;(3)三个地区猕猴种群体重到了中壮年后均出现雄性明显高于雌性(P < 0. 01)的性二型现象,同时,发现宁蒗县猕猴种群体重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地区(P < 0. 01)。以上三个地区野生猕猴种群均处于较高生育高峰,呈现出发展壮大的趋势。本文为云南省猕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依据,同时也为了解云南省野生猕猴群体结构及生长发育规律,建立人工繁育的不同地域(种、亚种)猕猴种质特性数据库和进一步研究提供相应的基础数据支持。
    高原鼠兔挖掘活动对植物种的丰富度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刘伟 李里 严红宇 孙海群 张莉
    2012, 32(3):  216-220. 
    摘要 ( )   PDF (2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分析了高原鼠兔挖掘形成的鼠丘上和鼠丘间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物种组成和地上生物量的变化,探讨鼠兔挖掘活动对植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年鼠丘上植物种类丰富度较高,分别比两年鼠丘和对照增加25. 0% 和17. 5% ;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为对照> 多年鼠丘> 两年鼠丘,种的均匀度变化趋势为对照>多年鼠丘> 两年鼠丘;两年鼠丘和多年鼠丘、对照之间群落系数较低,分别为0.346 2和0.285 7,显示了它们在植物种类组成上存在较大差异;地上生物量变化趋势为多年鼠丘> 两年鼠丘> 对照,且多年鼠丘上植物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两年鼠丘和对照(F多年- 对照= 13.544 0,F多年- 两年= 11.768 2,P < 0. 05),分别增加了66.3% 和77. 8% 。高原鼠兔的挖掘活动有利于增加物种丰富度和自身的适应性,但就高原鼠兔栖息地植物群落而言,考虑到一定数量当年鼠丘的存在,地上生物量呈下降趋势。
    艾美尔球虫防治高原鼠兔实验及对其胚胎发育的影响
    杜寅 曹伊凡 景增春 何慧 边疆晖
    2012, 32(3):  221-227. 
    摘要 ( )   PDF (3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原鼠兔是青藏高原地区危害高寒草甸植被的主要有害小哺乳动物。生物控制为有害动物防治的主要发展方向,但存在防治效果见效慢的缺点。艾美尔球虫是高原鼠兔肠道内的主要寄生物,并对宿主具有专一性寄生的特点。为将艾美尔球虫研发成新型的高原鼠兔无公害生物防治制剂,本文测定了球虫毒饵对高原鼠兔致死率并在野外进行了灭鼠实验。结果表明,添加增效剂的300 万球虫毒饵在室内可导致63. 6% 的成年个体死亡,在野外可导致54. 9% 成体和71. 0% 幼体死亡。灭鼠后残存高原鼠兔的球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显著大于对照个体,且妊娠雌体的胚胎重较对照显著降低。上述结果说明,艾美尔球虫防治高原鼠兔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并能影响残存妊娠雌体的胚胎发育。
    大熊猫和亚洲黑熊TNNC1 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序列分析
    侯怡铃 丁祥 侯万儒
    2012, 32(3):  228-238. 
    摘要 ( )   PDF (40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慢肌肌钙蛋白C (Troponin C type 1,TNNC1)具有高度保守性,调控骨骼肌慢肌和心肌的收缩,影响肌蛋白的生成,从而可能导致动物肌肉的生长、进化和功能的差异。本研究以大熊猫和亚洲黑熊骨骼肌为材料,提取总RNA 和基因组DNA,运用RT-PCR 和Touch-down PCR 分别扩增出TNNC1 基因的cDNA 序列和结构基因序列,并且构建了含有TNNC1 cDNA 的重组表达载体,转化进入E. coli BL21 进行超表达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TNNC1 基因的cDNA 片段长602 bp,包含一个编码161 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其结构基因全长2 831 bp,包含6 个外显子和5 个内含子。亚洲黑熊TNNC1 基因的cDNA 片段长486 bp,亦包含一个编码161 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其结构基因全长2 758 bp,同样包含6 个外显子和5 个内含子。该两个物种的TNNC1 基因与已报道的13种动物的TNNC1 基因具有很高的相似性。拓扑预测表明,大熊猫和亚洲黑熊TNNC1 蛋白有1 个蛋白激酶C 磷酸化位点,5 个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1 个N-豆蔻酰化位点,3 个EF 手性钙结合域及1 个N - 糖基化位点。将TNNC1 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发现TNNC1 蛋白与氮端多聚组氨酸标签蛋白(His6) 融合成大小为23. 5kD 左右的多肽,这与预期结果相一致。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大熊猫和亚洲黑熊TNNC1 基因及蛋白的结构、功能和进化关系提供资料。
    牦牛FSHR 基因部分序列多态性及其与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
    王明亮 高旭东 陈鹏 郝明超 刘犇 余四九
    2012, 32(3):  239-247. 
    摘要 ( )   PDF (10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旨在分析牦牛FSHR 基因5’端及第一外显子的多态性,并分析其与繁殖性状的关联性,为从遗传角度上解决牦牛产犊间隔过长的问题提供参考。以4 个种群的667 头牦牛为研究对象,应用PCR-SSCP 方法检测FSHR 基因的多态性,并用最小二乘法分析雌性个体该基因多态性与产犊间隔的关系。结果表明,三个扩增片段共获得牦牛FSHR 基因940 bp 的序列,由5’端和第一外显子组成,与其它哺乳动物的对应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共发现9 处突变位点,其中一处位于开放阅读框内,但属于同义突变。不同种群间的产犊间隔差异显著(P <0. 05);FSHR 基因不同基因型对产犊间隔影响差异不显著(P > 0. 05),但AB、LL、LM、LN 及RT 基因型均有缩短牦牛产犊间隔的趋势。
    中国长臂猿科动物的分类和保护现状
    范朋飞
    2012, 32(3):  248-258. 
    摘要 ( )   PDF (7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最新的长臂猿科分类系统和近年来开展的多次长臂猿调查,本文对我国长臂猿科的分类和保护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综述,将为以后中国长臂猿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基础资料。长臂猿科(Hylobatidae) 分为4 个属(Nomascus,Symphalangus,Hylobates, Hoolock ) 17 个种,其中我国分布有3 属6 种: 西黑冠长臂猿(N. concolor)、东黑冠长臂猿(N. nasutus)、海南长臂猿(N.hainanus)、北白颊长臂猿(N. leucogenys)、东白眉长臂猿(Hoolock leuconedys)和白掌长臂猿(Hylobates lar)。长臂猿曾经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受栖息地丧失、退化和猎杀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长臂猿仅分布于云南、广西和海南等地。我国长臂猿的保护形势十分严峻,白掌长臂猿和北白颊长臂猿可能已经从中国消失;东黑冠长臂猿和海南长臂猿的数量都不足30 只,接近灭绝边缘;东白眉长臂猿的数量不足200 只;即使是数量最多的西黑冠长臂猿,其数量也仅有1 000 至1 300 只。严格执法、意识教育、科普宣传、长期的科学研究将有利于我国的长臂猿保护。
    两种鼢鼠内脏器官形态差异及其分类学意义
    杨传华 都玉蓉 谢久祥 崔雪峰 苏建平 张同作
    2012, 32(3):  259-265. 
    摘要 ( )   PDF (2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熊猫血液生理指标的测定
    李才武 王承东 严玉宝 陈世界 吴虹林 黄晓宇 金森燕 黄山 陈亮 李德生
    2012, 32(3):  266-270. 
    摘要 ( )   PDF (2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猝死中美貘死亡原因分析
    刘燕 郑常明 李林海 阎鹤 丁楠 赵京 张成林 张海杰 杨明海
    2012, 32(3):  271-273. 
    摘要 ( )   PDF (2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