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2年 第3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2-02-29
    外果皮厚度和种子大小对五种栎属橡子扩散的影响
    雷晶洁,申圳,易现峰
    2012, 32(2):  83-89. 
    摘要 ( )   PDF (3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物对种子的扩散和贮藏是一个复杂的生态学过程,常常受到种子特征的影响。有关种子特征如何影响动物对种子扩散,许多研究结果并非完全一致。我们于2009 年9 月在黑龙江东方红林场野外和围栏内释放五种栎属橡子(Quercus mongolica,Q.serrata var. brevipetiolata,Q. aliena,Q.variabilisQ. liaotungensis),研究种子特征对鼠类(Apodemus peninsulae, Clethrionomys rufocanus Tamias sibiricus)扩散和埋藏橡子的影响。野外释放结果表明:橡子大小和外果皮厚度显著影响鼠类对橡子的扩散和埋藏。鼠类偏向扩散和埋藏种皮厚的大橡子,种皮薄的小橡子则多被原地取食。种皮厚的大橡子扩散距离显著高于种皮薄的小橡子。然而,只有外果皮的厚度显著影响围栏内花鼠对橡子的扩散和埋藏,橡子大小并非主要的影响因素。种子特征影响种子扩散的效应可能在种群和群落水平上存在差异。
    基于线粒体DNA 的中国亚洲象种群遗传多样性及种群遗传结构
    杨帆,张立
    2012, 32(2):  90-100. 
    摘要 ( )   PDF (14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亚洲象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本文利用非损伤性取样法, 以亚洲象粪便中脱落的肠道上皮细胞为DNA来源, 选用线粒体DNA作为分子标记, 对分布于我国境内的亚洲象种群的遗传结构和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本研究得到mtDNA序列片段长度为556bp, 经对178个个体进行扩增结果分析, 共得到24个单倍型。在5个地理种群中, 除南滚河种群外, 其他4个种群中的114个个体共享同一单倍型, 南滚河种群与其他种群间未观察到共享单倍型。系统发生分析, 观察到中国境内现有亚洲象种群在进化上分为两大分支, α和β。其中分支,α中包含除南滚河种群外的4个地理种群, 分支β仅含有南滚河种群, 表明南滚河种群与其他4个地理种群间存在明显分化。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 中国境内的亚洲象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 分析原因认为是栖息地破碎化阻断了种群间有效的基因交流。
    基于粪便DNA 的九龙山黑麂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王艳妮,鲍毅新,刘军,林杰君,张旭,郑伟成,潘成椿
    2012, 32(2):  101-109. 
    摘要 ( )   PDF (8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使黑麂的栖息地明显减少并呈斑块状分布。因此,深入了解该物种各地理分布种群的遗传现状是制定保护及管理策略的重要科学依据。本研究运用非损伤取样技术在浙江省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黑麂分布区共采集61 份粪便样品、2 份肌肉样品和2 份皮张样品,采用8 个特异微卫星位点对61 份粪便样品中提取的DNA 进行检测,肌肉和皮张样品DNA 的检测结果作为对照,分析了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麂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经多次重复提取和PCR 扩增后,发现61 份粪便样本中有38 份可被稳定扩增,且不同样本间的条带大小有较大差异,因此我们认为38 份粪便样本来源于38 只不同的黑麂个体。8 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50 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A)为6 (5 ~ 8);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5. 297 (4.031 ~6.353);平均期望杂合度(He) 为0.817 (0.763 ~ 0.855);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 ) 为0. 775 (0.709 ~0.822)。8 个位点的平均个体识别率(DP)为0.931,累积个体识别率(CDP)为0.999 9。有1 个微卫星位点(BM1706)极显著地偏离了Hardy-Weinberg 平衡(P < 0.01)。以上结果显示该分布区黑麂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地形因素对羚牛家域估算的影响分析———以固定核域法与最小凸边形法为例
    官天培,葛宝明,William Mcshea,胡婧,宋延龄,谌利民,马文虎
    2012, 32(2):  110-117. 
    摘要 ( )   PDF (27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家域特征对物种基础生物学的认识和提出相关管理及保护对策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相关软件,以4 只(2♀、2♂)佩戴GPS 无线电颈圈的四川羚牛定位数据使用固定核域法(FKE)和最小凸多边形法(MEP)对春季(2007 年和2008 年)家域特征进行了估算,显示地形因素对家域估算结果影响显著,表面家域(FKE 95% =7.50 ±2.27,MCP = 7. 01 ± 1.99)要显著大于平面家域(FKE 95% = 5. 94 ± 1.54,t = 3.31,df =3,P =0.045,MCP =5. 47 ±1.52,df =3,t = 3. 43,P = 0.041)。其次,固定核域法(95% )与最小凸多边形法所获得的平面家域(t = 0.718,df = 3,P = 0.524)和表面家域(t = 0. 612,df = 3,P = 0.584) 差异不显著。个体间家域差异显著(df = 3,F = 7.226,P = 0. 001),组间两两比较显示,M1 与F1 (P = 0.001)、F2 (P =0. 031)、M2 (P =0. 02),F1 与F2 (P = 0. 044)间的家域均有显著差异,而M2 与F2 (P = 0. 221)、M2 与F1(P =0. 598)间差异不显著。两种家域估算方法对计算羚牛的家域重叠程度没有明显优劣之分(95% Kernel VS100% MCP),但不同密度的核域可能得出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结论,因此在选择核域密度时应尽量同时参照其他数据和其他估算方法。
    汶川地震对四川龙溪— 虹口和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利用格局的影响
    郑雯,冉江洪,李波,古晓东,杨旭煜,尚涛
    2012, 32(2):  118-123. 
    摘要 ( )   PDF (4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8 年的汶川地震发生在大熊猫集中分布的区域,对大熊猫的栖息地造成了严重破坏。利用龙溪—虹口和唐家河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震前(2003 ~ 2007)和地震后(2008 ~ 2010) 共计7 年的大熊猫监测数据,就汶川地震对大熊猫栖息地利用格局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地震前5 年,大熊猫对栖息地的利用格局在年间没有显著变化; (2)地震后的2 年间,大熊猫对栖息地的利用格局在年间没有显著变化; (3)地震前后连续7 年调查的样线中,大熊猫对栖息地的利用格局在年间没有显著变化;(4)在龙溪—虹口保护区,大熊猫对样线的利用与滑坡体的面积没有显著关系,即大熊猫对栖息地的空间利用没有受到滑坡体面积大小的显著影响;(5)虽然从现有资料发现地震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利用格局没有显著的影响,但仍然需要在震后加强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兽类道路交通致死的初步分析
    朴正吉,金永焕,李善龙,王超,朴金花,罗玉梅,王卓聪,睢亚橙
    2012, 32(2):  124-129. 
    摘要 ( )   PDF (4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7 ~ 2009 年,按月对吉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环保护区的2 条要道所造成兽类交通死亡状况以及车流量 和车速等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保护区道路交通致死的兽类种类达14种,占保护区种类的27% ,以棕背鼠平、花鼠和大林姬鼠等为优势种类;(2)道路交通所造成的动物个体死亡为2. 57 ± 0.53 头/10km,其中夜行性种类的致死率很高,达69.8% ;(3) 动物死亡主要发生在车流量为1 ~ 40 辆/ h 的区间,占69.4% ,尤以30 ~ 40 辆/ h 区间的致死率最高;(4)动物致死率与每月的车流量显著相关,主要集中在5 ~ 10 月,以9 月的致死率最高。通过对兽类活动时间和生态习性分析,兽类交通致死主要发生在凌晨、傍晚或夜间时段。这可能与夜间车辆照明对动物产生视觉障碍有较大关系,加上车速快和车流量大,极易造成晨昏或夜间活动的动物的大量死亡。因此,建议在保护区路段上合理控制夜间车辆行驶时间,并对车流量和车速予以限制,从而有效减少动物道路交通致死。
    棕色田鼠幼仔对父鼠的早期识别及条件位置偏爱
    王建礼,于鹏,武瑞勇,魏斌,邰发道
    2012, 32(2):  130-136. 
    摘要 ( )   PDF (4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群居性动物的幼仔对亲本的识别有利于获得最大化的亲本抚育。雄性棕色田鼠对幼仔具有较高水平的父本投资,那么幼仔在断乳前是否能够识别父鼠并形成条件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呢?本研究通过双向选择测试、社会互作测试以及CPP 测试探讨了这一问题。双向选择结果显示,与陌生雄鼠相比,出生后14 d 和21 d 的幼仔对父鼠访问的持续时间及潜伏期有显著性差异(P < 0.05);社会互作结果表明,14 d幼仔对父鼠的跟随行为较陌生雄鼠多,但探究行为及亲密行为没有显著性差异(P > 0.05),21 d 幼仔对父鼠的探究行为较少、跟随行为和亲密行为较多(P < 0.05)。CPP 结果表明,在连续4 d (出生后13 ~ 16 d;19 ~ 22 d)的父鼠强化后,第17 d 和第23 d 的幼仔不能形成对父鼠的位置偏爱(P > 0.05)。这些结果说明断乳前的棕色田鼠幼仔已能够识别父鼠和陌生雄鼠,但不能形成对父鼠的位置偏爱。
    牦牛海马的形态特征及成体神经发生的初探
    许文强,徐鑫佳,范力,邵虹,刘兵峰,邵宝平,王建林,赵善廷
    2012, 32(2):  137-148. 
    摘要 ( )   PDF (61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传统H.E 染色和Golgi-Cox 染色方法观察成年牦牛海马结构的形态和细胞构筑,并通过DCX - DAB免疫组化染色和DCX/ NeuN、GFAP / NeuN 双重免疫荧光标记等技术观察齿状回颗粒下层中的新生神经元和放射状胶质细胞。结果表明,牦牛海马结构主要包括齿状回和海马本部,二者分层清晰。海马的主要细胞为颗粒细胞、苔藓细胞和锥体细胞。CA3 区的锥体细胞胞体较CA1 区的大,但其顶树突的平均长度较短。CA1 区的锥体细胞明显分为两层,而CA3 区的则为一层。DCX 阳性细胞的胞体主要集中在齿状回颗粒下层靠近门区处,沿颗粒层内侧单个或少数聚集分布。沿齿状回颗粒下层分布着一层GFAP 阳性的放射状胶质细胞样细胞,其胞质和单极性的细长突起均呈GFAP 阳性,而胞核为阴性。在整个海马结构中均有大量星形GFAP 阳性细胞散在分布,特别是海马分子层和门区内靠近颗粒层部分的密度较其它部位大。牦牛海马的形态结构与绵羊的相似,而与大鼠、小鼠、家猫、兔子等小型哺乳动物有一定差别。两种DCX 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表明在牦牛海马中存在着新生神经元。GFAP 免疫荧光标记表明,牦牛海马结构中分布有星形胶质细胞;特别是放射状胶质细胞。
    犬瘟热病毒小熊猫株反向遗传系统的构建及其鉴定
    王磊,李天松,刘玉秀,冯娜,王照,姜雪,王胜乐,许微微,王铁成,赵永坤,杨松涛,黄耕,高玉伟,夏咸柱
    2012, 32(2):  149-155. 
    摘要 ( )   PDF (6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驯化致弱的犬瘟热病毒小熊猫株(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为模板,构建犬瘟热病毒感染性cDNA克隆。对其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后,用RT-PCR 的方法获得组成全长基因的7 个片段,通过酶切、拼接将7 段CDVcDNA 序列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pCI 的MCS 上,构建犬瘟热病毒小熊猫株的全长cDNA 质粒(pCI-CDV-LP),同时分别克隆CDV 小熊猫株N、P、L 蛋白ORF 构建三个辅助质粒。酶切鉴定和序列测定表明,pCI 载体中插入的核酶及CDV cDNA 序列正确无误,使用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 TM 2000 将全长质粒和三个辅助质粒共转染中国仓鼠肾细胞(BSR),经RT-PCR、间接免疫荧光和病毒感染VERO-SLAM 细胞试验鉴定,成功拯救出CDV 小熊猫株,显示CDV 小熊猫株反向遗传系统构建完成,为犬瘟热病毒致病机理及免疫研究奠定基础。
    鲸豚类的渗透调节研究进展
    王京真,于学颖,郭爱环,郝玉江,王丁
    2012, 32(2):  156-167. 
    摘要 ( )   PDF (3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鲸豚类作为哺乳动物长期演化中较为特殊的一支,它们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在水中完成,所以它们在身体结构、生理机能以及生态习性等方面都发展形成了适用于水中生活的完善的适应策略。大部分鲸豚类动物生活在海洋中,只有少部分生活在淡水里,但不管是生活在高渗环境中的海洋鲸类还是生活在低渗环境中的淡水鲸类,维持水盐平衡以及渗透压的内稳态是它们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鲸豚类究竟是通过怎样的渗透调节机制来实现对不同渗透环境的适应呢?它们在身体结构、生理调节和分子机制上发展了哪些独特的适应策略?本文对近一个世纪以来有关鲸豚类渗透调节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并尝试从水盐来源、代谢途径、肾脏和皮肤的生理结构、水盐代谢的内分泌调节以及渗透调节的分子机制等几个方面对鲸类动物的渗透调节机制进行全面阐述,并就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及亟需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不同森林类型中社鼠食性和消化道形态变化
    陈文文,钟杰,刘三峡,陈芳清,谢宗强,江广华,周友兵
    2012, 32(2):  168-174. 
    摘要 ( )   PDF (10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圈养雌性非洲象妊娠期尿中性激素水平的变化
    刘学锋,张耀华,秦志刚,王璐,原蕾,张轶卓
    2012, 32(2):  175-178. 
    摘要 ( )   PDF (3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