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1年 第3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1-03-02
    辽东湾斑海豹MHC-DQB 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张婷,祝茜
    2011, 31(3):  219-225. 
    摘要 ( )   PDF (5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从25 份斑海豹样本中获得141 bp 片段,发现21 个变异位点,定义了12 个MHC-DQB 等位基因,氨基酸变异率为25.5% 。等位基因之间的遗传距离范围是0. 0071 ~ 0.1064,平均值为0.0577,不同等位基因之间的碱基差异是1 ~ 15 bp,平均差异数为8 bp。与其他鳍足类动物对比后发现,斑海豹MHC-DQB 表现出较丰富的多态性。非同义替换率明显高于同义替换率,由此造成的氨基酸替换集中在肽结合位点PBR 附近,表明DQB 基因受到强烈的平衡选择作用。11 个样本出现多于两条等位基因的情况,推测存在基因重复现象。
    尚勇保护区亚洲象种群数量动态、种群结构及季节分布格局
    林柳,张龙田,罗爱东,王利繁,张立
    2011, 31(3):  226-234. 
    摘要 ( )   PDF (53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2006 年6 月至2007 年9 月,通过种群个体识别、社区监测网络、样线调查和村寨访问等方法对尚勇保护区亚洲象的种群动态和季节性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在尚勇保护区的亚洲象种群数量约为68头;拍摄到亚洲象共计347 头次,通过个体识别方法识别出亚洲象53 头,其中幼体、青少年体、亚成体和成体数量及所占比例分别为:3 (5.66%)、11 (20.75% )、15 (28.30% )、24 (45.28% ),在成体中雄性只有两头,成年象的雌雄性比为11∶ 1,高于已知国内外的其他区域。从1992 年至2007 年10 月,至少有32 头亚洲象死亡,其中确认死于猎杀的有7 头,保护区的核心区野牛河、金宝河一带是盗猎亚洲象最严重的地区。严重的盗猎和不断减少的栖息地对当地的亚洲象种群产生了巨大的威胁,也加剧了当地的人象冲突。在雨季和旱季,亚洲象各有五个核心活动区域,食物是导致雨季和旱季分布格局不同的主要因素。
    论文
    舟山群岛春秋季獐栖息地的生态特征
    鲍毅新,张龙龙,孙波,魏德重,沈良良
    2011, 31(3):  235-243. 
    摘要 ( )   PDF (31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8 年3 月和2008 年11 月,在舟山群岛以獐的足迹、粪便和卧迹等新鲜活动痕迹为依据,对獐春、秋季栖息地利用特征进行研究。共设置样方420 个,对样方内生境类型、乔木盖度、灌木盖度、草本盖度、坡位、坡度、坡向、海拔、人为干扰距离和水源距离等10 个生态因子进行测量评估。结果发现,獐春、秋两季的栖息地利用特征是(1)隐蔽和食物因子:春、秋季利用阔叶林、农田和山坡地,秋季对灌木林也有较高的利用率,而对农田的利用率下降;春、秋季乔木盖度、灌木盖度和草本盖度较低处(≤50%) 利用率较高,但春季对乔木盖度较高处(> 50% )也有较高的利用率; (2) 地形因子:春季对坡度较缓、中下坡位、海拔较低处(< 100 m)利用率较高;秋季对坡度较缓、中下坡位、海拔较低(<100 m)的南坡利用率较高; (3) 水源因子:春季利用水源距离较近(< 200 m) 的区域;秋季对水源距离较近(< 200 m)和较远(>600 m) 区域的利用率均较高; (4) 干扰因子:春季主要利用距离人为干扰近处(< 100 m),秋季主要利用距离人为干扰远(> 200 m)处。逐步判别分析显示,春、秋季獐栖息地利用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乔木盖度、坡度、坡向、海拔和人为干扰5 个因子是主要的区分因子。舟山群岛人为干扰剧烈、次生乔木和灌木较为发达以及草本植物不发达等一系列特点,造成了舟山群岛獐特殊的栖息地现状。本研究将对制订适合于海岛的动物栖息地保护对策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了解海岛生境下獐不同季节的生存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扁颅蝠的扩散行为研究
    张礼标,洪体玉,韦力,朱光剑,张光良,巩艳艳,杨剑,胡慧建
    2011, 31(3):  244-250. 
    摘要 ( )   PDF (2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们于2002 ~ 2007 年在广西龙州县和宁明县采用标记重捕法对扁颅蝠的扩散行为进行研究, 共标记669 只(成体316 只,亚成体353 只;雌雄分别为293 只和376 只),重捕到139 只(重捕率20. 8% )。结果表明,大部分扁颅蝠雌雄后代在性成熟前发生扩散,其亚成体扩散率无性别差异(雄
    性82.2% ,雌性66.7% ;P > 0.05)。对成年雌雄两性扩散率(雄性76.5% ,雌性58.5% )的分析亦未见性别差异(P > 0.05),但亚成体和成体合并结果显示雄蝠扩散率(80.7% )高于雌蝠(62.3% ,P < 0.01)。此外,我们还测量了扩散的距离,雄性后代的扩散距离(787. 5 ± 26.980 m,n = 37)比雌
    性(517.4 ± 25.308 m,n = 24)远(P < 0. 01);在出现扩散的61 只后代中,仅有一只(0. 7% )雄性亚成体扩散到其它的竹林,其余个体均在出生竹林内的不同竹筒之间进行扩散。
    繁殖期不同时段赤腹松鼠巢域的变化
    孔令雪,张虹,任娟,钟雪,孙玉波,宋鹏飞,郭聪
    2011, 31(3):  251-256. 
    摘要 ( )   PDF (2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繁殖期巢域的研究对了解繁殖期间动物的社群关系、种群动态、繁殖策略等有重要作用。2009 年3 ~12月和2010 年3 ~9 月对洪雅县赤腹松鼠的巢域面积变化进行观察。使用最小凸多边形(Minimum convex polygon,MCP)法计算赤腹松鼠各时期的巢域面积,结果显示: (1)整个繁殖期,雄性赤腹松鼠的巢域面积为1.34 ±0. 34 hm2 ,显著大于雌性的巢域面积(0.60 ± 0. 08 hm2 ); (2)雄性赤腹松鼠在求偶交配期主动增加其巢域面积,可能会增加雄性与雌性的遇见率,从而增加与雌性的交配数量;雌性赤腹松鼠在求偶交配期不主动增加巢域面积,而是具有较为稳定的活动范围。在妊娠育幼期雌性的巢域面积会减小,这可能是雌性为提高后代的成活率,在增加能量和降低捕食风险两者间做出的权衡;(3)整个繁殖期,雌性赤腹松鼠间无巢域重叠现象,而雄性间存在巢域重叠。两性之间仅在求偶交配期存在巢域重叠现象,因此,雌性赤腹松鼠在繁殖期有较强的领域性。
    食物及洞道密度对高原鼠兔冬季死亡率的影响
    杨虎虎,曲家鹏,刘力华,李生庆,张堰铭
    2011, 31(3):  257-264. 
    摘要 ( )   PDF (5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在野外围栏条件下采用2×2 析因实验设计,通过最小存活数法分别统计冬季前后种群数量,测定附加食物及洞道密度对高原鼠兔冬季死亡率的影响,旨在检验栖息地质量对降低高原鼠兔冬季死亡率的效应。4种野外实验处理2 个重复的研究结果表明,夏季无附加食物与低密度洞道处理组高原鼠兔冬季死亡率为71% ;而附加食物和高密度洞道处理冬季死亡率仅为47% ;添加食物和低密度洞道及无附加食物和高密度洞道处理组种群死亡率分别为60% 和53% 。每一处理组雌性死亡率均显著低于雄性。夏季添加食物和增加洞道密度均能明显地降低高原鼠兔种群冬季死亡率,但无显著的交互作用。
    种子产量对鼠类扩散栓皮栎坚果的影响
    孙明洋,马庆亮,田澍辽,王建东,路纪琪
    2011, 31(3):  265-271. 
    摘要 ( )   PDF (3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林木种子产量对鼠类种子扩散行为的影响,于2008 年和2009 年,在国有济源市愚公林场调查了栓皮栎的种子雨;在每年的种子雨结束后,选择次生林生境,研究了鼠类对人工释放栓皮栎坚果的扩散,旨在探讨种子产量与种子扩散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取食栓皮栎坚果的鼠类主要有大林姬鼠、社鼠和岩松鼠,2008 年的鼠类捕获率(2% )低于2009 年(10%),其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2)栓皮栎的种子雨构成和产量存在年际差异,2008 年以完好种子为主且产量高于2009 年,而2009 年以败育种子为主;3)2008 年人工释放栓皮栎坚果的中位存留时间显著高于2009 年;4)2008 年鼠类对栓皮栎坚果的平均扩散距离显著低于2009 年,且两年的搬运距离几乎都集中在9 m 以内;5)2008 年鼠类对栓皮栎坚果的埋藏比例显著高于2009 年。结果提示,在种子高产年份,可能有较多的种子逃脱动物的取食,从而增加种子萌发和幼苗建成的机会,最终促进植物的更新。
    刺猬嗅球冬眠期与非冬眠期c-Fos 表达的差异
    龙娣,郭炳冉,高玲,江乐,高燕,卢少俊
    2011, 31(3):  272-277. 
    摘要 ( )   PDF (9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Fos 蛋白在不同季节刺猬嗅球各层次的表达差异,探讨c-Fos、嗅觉、冬眠三者的关系。分别选取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6 只野生健康刺猬,固定剥离嗅球,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显色,拍片,载入Motic Images Advanced 3.2 软件,测量四个季节刺猬嗅球各层次c-Fos 的表达率,将结果载入GraphPadPrism4 软件分析,Microsoft Excel 作图。结果表明:c-Fos 蛋白在成年刺猬嗅球各层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阴性对照不着色,且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1)与秋季相比,冬眠期c-Fos 蛋白在刺猬嗅球各层次的表达均有极显著的降低(P <0.01);2)与夏季相比,冬眠期c-Fos 蛋白在外网丛层、僧帽细胞层、颗粒细胞层的表达有极显著降低(P < 0. 01),在嗅神经层、嗅小球层、室管膜层的表达也有显著降低(P < 0. 05);3)与冬眠期相比,春季c-Fos 蛋白在嗅小球层、僧帽细胞层、颗粒细胞层的表达有极显著的升高(P <0. 01),在嗅神经层、外网丛层、室管膜层的表达却没有显著变化(P ﹥ 0.05);4)嗅神经层c-Fos 的表达在春季显著低于秋季,夏季与秋季没有显著差异。颗粒细胞层夏季显著低于秋季(P < 0.05)。秋季c-Fos 在其余各层次的表达与春季、夏季相比都有极显著的提高(P <0.01)。结论:秋季刺猬嗅球神经元最活跃,嗅觉最灵敏,冬眠期刺猬嗅球活跃性大大降低,嗅觉系统最迟钝。c-Fos 在刺猬嗅球中的强表达表明其在嗅觉信息的传递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c-Fos 表达率的显著季节性差异揭示了刺猬嗅球的活跃性与其冬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单宁酸对高原鼠兔和根田鼠生殖激素的影响
    戴鑫,邹昭枝,张婷婷,蒋巍,魏万红,杨生妹
    2011, 31(3):  278-283. 
    摘要 ( )   PDF (3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原鼠兔和根田鼠是生存于青藏高原的小哺乳动物,它们所取食的高原植物含有多种次生化合物。为了证明食物中的次生化合物对高原鼠兔和根田鼠繁殖相关激素的影响,探讨它们与取食植物间的协同进化,分别对两种动物灌服0、5、10 和20 mg/ kg BW 剂量单宁酸1 d、3 d 及5 d 后,测定其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血浆中睾酮和血浆雌二醇的含量。结果表明,单宁酸对高原鼠兔的LD50 为112 ±27.72 mg/ kg BW,对根田鼠的LD50 为117 ± 17.37 mg/ kg BW;单宁酸可以使高原鼠兔和根田鼠血浆睾酮和雌二醇水平升高,但对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水平没有明显的影响。说明单宁酸可能会促进这两种动物的性成熟,有利于它们的繁殖。
    长爪沙鼠对植物血凝素的反应及能量学代价的性别和季节差异
    张志强,邱奉同,王德华
    2011, 31(3):  284-290. 
    摘要 ( )   PDF (3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野生长爪沙鼠为对象,通过外源注射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HA)和磷酸盐缓冲液,分别测定了夏季和冬季沙鼠注射前、注射24 h 和48 h 后体重和静止代谢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RMR)的变化,以及48 h 后沙鼠足增重量和白细胞总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s,WBCs)的变化,以检测沙鼠的免疫功能和能量代价的性别和季节差异。结果显示:1)注射PHA 能显著增加沙鼠足重和白细胞的总数,夏季白细胞的总数高
    于冬季;2)冬季沙鼠体重高于夏季,雄鼠大于雌鼠,但PHA 处理对注射前后沙鼠的体重无影响;3)冬季RMR高于夏季,雄鼠大于雌鼠,但PHA 处理对沙鼠的RMR 无影响,PHA 处理对注射前后沙鼠的RMR 也无影响。这些结果表明,长爪沙鼠对PHA 的反应具有季节差异,但无性别差异,也没有发现明显的能量学代价,这可能与野外环境条件的大幅度波动(如环境温度和食物条件等)和沙鼠的繁殖状态有关。
    中缅树鼩能量代谢的季节变化
    李晓婷,朱万龙,刘鑫,刘春燕,王政昆
    2011, 31(3):  291-298. 
    摘要 ( )   PDF (3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型哺乳动物的体重和产热特征的季节调节对其生存至关重要。为探讨中缅树鼩的能量代谢适应特征随季节的变化,采用耗氧量测定、食物平衡法、形态测量等方法,分别对其冬季和夏季的基础代谢率(BMR)、非颤抖性产热(NST)、体温、体重、蒸发失水、能量收支和消化道的长度和重量进行了测定。中缅树鼩冬季体温、体重、基础代谢率、NST、蒸发失水散热分别为37. 9℃ ± 0.14℃ ,126.1 ± 2.1 g,42. 94 ± 2.65 J/g· h,54. 97 ±2.14 J/ g·h,5. 69 ±0.33 J/ g·h;夏季体温、体重、基础代谢率、NST、蒸发失水散热分别为38.5℃ ± 0. 27℃ ,106.9 ±5.1 g,28. 69 ±3.06 J/ g·h,47.43 ± 2.45 J / g·h,7.12 ±0. 57 J/ g·h;中缅树鼩的每日摄入能、消化能、可代谢能冬季均比夏季显著增加,消化道特征冬季和夏季存在变化,随着温度降低、食物质量下降,小肠长度和重量增加。这些结果表明:中缅树鼩在冬季,通过增加体重、基础代谢率和NST、能量摄入、消化能和可代谢能,降低蒸发失水等方式应对季节性环境变化。代谢产热和消化生理调节在季节性适应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艾美耳混合球虫对高原鼠兔致死毒力的初步研究
    边疆晖,曹伊凡,杜寅, 杨乐,景增春
    2011, 31(3):  299-305. 
    摘要 ( )   PDF (3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球虫是专一性地寄生于宿主体内且对宿主有很强致死性的一种原生动物。艾美耳球虫是高原鼠兔的主要寄生物。利用艾美耳球虫防治高原鼠兔将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人工感染不同剂量的艾美耳混合球虫研究了对高原鼠兔的致死毒力。高原鼠兔的成体死亡率与球虫的感染剂量呈正相关关系,感染600 × 104 个/ mL 剂量的球虫可导致大部分高原鼠兔成体死亡,而感染60 ×104 个/mL 剂量的球虫可导致全部亚成体死亡;成体和亚成体的死亡率无性别间的差异,其死亡时间分别为第4 d和第8 d。感染60 × 104 个/ mL 剂量球虫的高原鼠兔随粪便排出的卵囊数量最大。本研究结果表明,艾美耳球虫对高原鼠兔的非急性致死效应类似于慢性杀鼠剂的作用。如果野外大剂量投放艾美耳球虫制剂后,不仅有望短期内有效降低高原鼠兔种群数量,而且其控制效果可具长效性的潜在优点。
    过去二十年贵州黑叶猴分布与种群动态及致危因子分析
    胡刚,董鑫,罗洪章,苏欣慰,黎大勇,周材权
    2011, 31(3):  306-311. 
    摘要 ( )   PDF (2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整理相关文献与政府报告数据并结合我们在贵州的最新调查与监测数据,总结过去20 年间黑叶猴在贵州的分布、种群变动及其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保护管理建议。贵州黑叶猴野生种群在过去20 年间增长了约10% ~ 20% :从20 世纪90 年代的约109 群1 000 只增加到现在的约132 ~ 137 群1 160 ~ 1 200只。但同期黑叶猴已从5 个原有的分布点绝迹,现仅存于大沙河、柏箐、麻阳河、宽阔水和野钟等5 个保护区,总面积约912 km2 。现有的5 个隔离分布点保存有全球黑叶猴野生种群(1 800 ~ 2 000)的约62% ,是黑叶猴物种保存的最关键地区,并应该给于保护管理的优先考虑。偷猎压力在贵州相对较小:在过去的20 年间仅有3 次偷猎的官方记录。黑叶猴在贵州所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栖息地的丧失与退化。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以农作物和烟草种植为目的的耕地扩大,以做饭、取暖以及烟叶烘烤为目的的薪材需求,以及家畜(主要是山羊)的过度放牧。
    盘羊肺炎支原体感染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冷青文,李志远,屈勇刚,鲁海富,金云云,王静梅,剡根强
    2011, 31(3):  312-316. 
    摘要 ( )   PDF (10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东省二种兽类新纪录-鼩猬(Neotetracus sinensis)和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
    吴毅,本川雅治,李玉春,龚粤宁,新宅勇太,原田正史
    2011, 31(3):  317-319. 
    摘要 ( )   PDF (11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东发现二种局部白化蝙蝠
    洪体玉,巩艳艳,杨剑,胡慧建,张礼标
    2011, 31(3):  320-322. 
    摘要 ( )   PDF (26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