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8年 第3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8-09-30
    论文
    大熊猫视力的定量化
    林晓娜 楚晓菁 赵锐 张博文 罗波 张贵权 刘定震
    2018, 38(5):  433-441.  DOI: 10.16829/j.slxb.150179
    摘要 ( )   PDF (30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有大量的研究提出,大熊猫具有发达的嗅觉和听觉系统但是视力很差。 虽然有些关于大熊猫视力和色觉方面的研究,但是至今我们对大熊猫的具体视力值方面的内容知之甚少。为了定量化大熊猫的视力值,我们观察并记录了8只圈养大熊猫(雌:雄=4:4)对于移动不同水平黑白相间条纹宽度的纸片的行为反应。我们发现,在测量距离为50 cm的情况下,大熊猫能够区分大约为0.46mm宽的黑白相间条纹。这个研究结果为大熊猫视网膜结构的解剖学研究提供了行为学支持,也为今后研究大熊猫的通讯和认知提供一定的参考。
    雄性短尾猴个体特征与临时配偶关系研究
    吴义兵 张启信 王希 李博文 李进华
    2018, 38(5):  442-450.  DOI: 10.16829/j.slxb.150201
    摘要 ( )   PDF (16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雄多雌的灵长类社会群体中,性成熟的雄性和雌性形成临时性的配偶关系(Consortship)是极其显著特征,但这种关系对个体的交配和繁殖成功作用缺少深入研究。本研究以栖息于安徽黄山的短尾猴YA1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全事件取样法(All occurrences recording)、目标动物取样法(Focal animal sampling)以及行为取样法(Behavioral sampling method)记录个体间的社会行为、雄性的配偶数量和临时配偶关系的持续时间,对雄性短尾猴临时配偶关系的基本特征与适应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期间,雄性个体的顺位发生替换,在替换前后,处于高顺位的雄性个体始终拥有最多的配偶数量以及形成的临时配偶关系的持续时间最长,并且雄性个体的顺位与临时配偶关系呈正相关关系(顺位变化前:配偶数量:P = 0.010;持续时间:P = 0.014;顺位变化后:配偶数量:P = 0.032;持续时间:P = 0.035);雄性个体的年龄与临时配偶关系无显著相关性(配偶关系:P = 0.150;持续时间:P = 0.511);雄性个体在群体中生活的时间与临时配偶关系呈显著正相关(配偶数量:P = 0.034;持续时间:P = 0.023);雄性个体的社会关系与临时配偶关系呈显著正相关(顺位变化前:配偶数量,P = 0.013;持续时间,P = 0.001;顺位变化后:配偶数量,P < 0.001;持续时间,P = 0.003)。研究结果表明:雄性个体的顺位、在群体中生活时间以及社会关系对临时配偶的形成起主要作用,这为进一步阐明雄性行为策略与临时配偶关系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雄性短尾猴的等级顺位、睾酮水平与肠道寄生虫感染强度的关系
    吴伟 孙丙华 王希 李文博 李博文 李进华
    2018, 38(5):  451-457.  DOI: 10.16829/j.slxb.150197
    摘要 ( )   PDF (12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等级森严的非人灵长类群体中,睾酮对雄性顺位维持有着重要作用,且影响着体内寄生虫种类和荷虫量。本研究以栖息于安徽黄山的雄性短尾猴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成年雄性的等级顺位,测定其粪便中睾酮含量以及寄生虫的荷虫量,探讨雄性等级顺位、睾酮水平与健康间的平衡关系。结果表明:共检测出10种肠道寄生虫,包括4种蠕虫、5种原虫和1种螨虫;其中雄性短尾猴个体间睾酮水平(1.00±0.42) ng/g和肠道寄生虫荷虫量(112.44±83.62)EPG均存在显著差异(Kruskal-Wallis HP<0.05);等级顺位与睾酮水平呈正相关(Spearman, N=8,ρ= 0.326, P<0.05),与肠道原虫类的荷虫量呈负相关(Spearman, N=8,ρ= - 0.345, P<0.05),与肠道蠕虫类的荷虫量无相关性(Spearman, N=8,ρ= 0.065, P>0.05);睾酮水平与肠道原虫类寄生虫的荷虫量呈负相关(Spearman, N=8,ρ= -0.546, P<0.05),与肠道蠕虫类的荷虫量无相关性(Spearman, N=8,ρ= -0.013, P>0.05)。本研究表明高顺位雄性拥有更高的睾酮水平,这不仅对其顺位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对原虫类寄生虫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青海省东部地区喜马拉雅旱獭种群遗传结构
    闫京艳 林恭华 陈洪舰 李千 覃雯 苏建平 张同作
    2018, 38(5):  458-466.  DOI: 10.16829/j.slxb.150202
    摘要 ( )   PDF (90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利用11个微卫星标记对采自青海省东部地区的13个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种群149个个体进行了基因分型,并运用种群遗传学方法对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1个微卫星标记位点共计检测到97个等位基因,各种群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范围分别为0.58~0.82和0.60~0.79,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对较高;遗传结构分析表明,青海省东部地区的喜马拉雅旱獭种群具有显著的遗传结构,13个地理种群形成了3个遗传聚类群,且3个遗传聚类群与湟水河和黄河上游干流所划分出的地理单元完全一致,因此我们认为湟水河和黄河上游干流是阻碍该地区喜马拉雅旱獭种群进行迁移扩散和基因交流的天然屏障。同时,STRUCTURE分析结果还显示3个遗传聚类群间仍有明显的基因流,AMOVA分析也显示3个聚类群间变异百分比为6.60%,仅略高于聚类群内种群间的变异(4.51%),而远低于种群内变异水平(88.90%),表明三个聚类群间的分化程度并不是很深。这说明喜马拉雅旱獭可能通过桥梁或在枯水期等穿越河流进行基因交流。以上结果为该地区的旱獭种群监控和鼠疫防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捕食风险对越冬根田鼠肠道寄生物易感性的影响
    朱亚辉 尚国珍 杨彦宾 张鑫 吴雁 曹伊凡 边疆晖
    2018, 38(5):  467-476.  DOI: 10.16829/j.slxb.150193
    摘要 ( )   PDF (16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物种可通过特征介导间接效应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及种群产生深刻的影响。但目前有关特征介导间接效应的实验研究多见于无脊椎动物、鱼类和两爬类。本研究以根田鼠为对象,在野外围栏内建立预防捕食者和未预防捕食者两种实验处理种群,并通过采用麦克马斯特法测定两种处理种群实验个体肠道寄生物感染种类及感染率和感染强度,采用PHA(phytohemagglutinin)反应和白细胞分类计数测定不同处理种群实验个体免疫能力,以分析捕食风险对根田鼠肠道寄生物的感染效应。结果表明,未预防捕食者处理组根田鼠PHA反应、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较预防捕食者处理组实验个体显著降低,而球虫 E. wenrichi 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则显著增加,但绦虫和线虫以及其他3种球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捕食者可通过介导猎物免疫力特征而间接影响猎物肠道寄生物的感染,验证了本项提出的捕食风险可通过降低根田鼠的免疫能力而增加其肠道寄生物感染的假设。
    东方田鼠种群密度制约的迟滞效应
    张宣 张美文 郭聪 周训军 王勇 李波
    2018, 38(5):  477-485.  DOI: 10.16829/j.slxb.150181
    摘要 ( )   PDF (13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中用成年东方田鼠不同时间不同密度笼养后(笼内雌雄各半),低密度配对饲养,观察各阶段东方田鼠繁殖指标的差异。试鼠144只,处理时分为LL(低密度长时间)(2只/笼,共20笼,90d)、HL(高密度长时间)(8只/笼,共5笼,90d)、HM(高密度中等时间)(8只/笼,共4笼,20d)与HS(高密度短时间)(8只/笼,共4笼,10d)4组。处理后在低密度条件下观察繁殖情况(胎仔数、怀孕率、分娩频率以及产仔间隔等),直至180 d。实验数据按时间划分为3个部分统计:0~90 d为第一阶段(不同密度处理期),90~109 d为过渡阶段(处理后的过渡期),109 d以后为第二阶段(正常低密度配对繁殖期)。结果表明:经过长时间高密度处理后,平均产仔数显著减少,组间平均分娩频率无显著差异。怀孕率由HL组到HM组,再到LL和HS组显著增加。在第一阶段,除了LL组之外,其余各组都未发现繁殖。过渡阶段的怀孕率组间差异显著,LL组以及HM组显著高于HL组。第二阶段的怀孕率以及胎仔数的组间差异显著,都为LL、HS两组较高,HL、HM两组较低。平均分娩频率、平均胎仔数以及产仔间隔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不同持续时间的密度效应有较大差别。对于东方田鼠,20d的高密度处理相比于10d更能对其繁殖起到抑制作用。恢复低密度后,存在种群的迟滞性密度制约。
    双峰驼血清IgG亚型的分离纯化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李东海 张旺东 程翠翠 贾帅 李建飞 令小东 何晚红 高欣 刘磊 王雯慧
    2018, 38(5):  486-490.  DOI: 10.16829/j.slxb.150139
    摘要 ( )   PDF (27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峰驼IgG亚型包含IgG1、IgG2和IgG3,其中IgG2和IgG3为重链抗体,在结构上与IgG1存在显著差异。为获取双峰驼血清中的IgG1、IgG2和IgG3,并分析其抗原特异性和抗体特异性,本文交替使用Protein A和Protein G亲和层析柱,对其分离纯化,并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鉴定;之后分别制备兔抗双峰驼IgG1、IgG2和IgG3的多克隆抗体,通过ELISA对制备的多克隆抗体的效价进行测定;最后应用Western blot评估这三个亚型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进而对双峰驼血清中IgG1、IgG2和IgG3的抗原特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应用Protein A和Protein G亲和层析柱成功分离纯化出双峰驼血清中的IgG1、IgG2和IgG3;并制备兔抗双峰驼IgG1、IgG2和IgG3的多克隆抗体效价均在1∶10000以上,并且所获得的多克隆抗体分别与IgG1、IgG2和IgG3之间均存在交叉反应,但兔抗双峰驼IgG1多克隆抗体较其它两个亚型多克隆抗体特异性低。结果证明,双峰驼IgG1、IgG2和IgG3均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三者结构虽存在显著差异,但其抗原特性类似。
    食蟹猴取食位置偏好及改变的行为学研究
    吕琳 徐帆 陈建军 谢亮 谢鹏
    2018, 38(5):  491-498.  DOI: 10.16829/j.slxb.140098
    摘要 ( )   PDF (12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夏季横断山不同地区大绒鼠脏器和消化道形态的差异
    张海姬 侯东敏 梅丽 谌立新 王政昆 朱万龙
    2018, 38(5):  499-503.  DOI: 10.16829/j.slxb.150168
    摘要 ( )   PDF (10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资源的初步调查
    束祖飞 卢学理 陈立军 宋相金 黄小群 姜丙坤 肖荣高 王新财 张应明 肖治术
    2018, 38(5):  504-512.  DOI: 10.16829/j.slxb.150146
    摘要 ( )   PDF (17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深入了解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于2014年9月至2016年11月在保护区内布设101个红外相机调查位点,累计11 399相机日。共获得有动物的独立有效照片2 549张,鉴定兽类和鸟类有9目19科43种(兽类13种,鸟类30种),包括6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斑灵狸(Prionodon pardicolor)、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白鹇(Lophura nycthemera)、仙八色鸫(Pitta nympha)、褐翅鸦鹃(Centropus sinensis)和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小泡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仙八色鸫、橙头地鸫(Zoothera citrina)和白冠燕尾(Enicurus leschenaultia)为保护区的新纪录物种。相对丰富度指数较高的兽类有红腿长吻松鼠、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和野猪(Sus scrofa),相对丰富度指数较高的鸟类有白鹇和黑领噪鹛(Garrulax pectoralis)。此外,鸟兽物种数呈现一定的海拔分布趋势,以海拔450~600 m之间的物种多样性最高,但差异不显著。与南岭山脉邻近保护区相比,就已发表的红外相机监测结果而言,车八岭的鸟类多样性最高,而南岭保护区的兽类多样性较高,鸟兽的不同分布可能与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面积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有关。本次初步调查掌握了车八岭保护区的鸟兽多样性数据,为以后该保护区及整个南岭山脉野生动物资源长期监测积累了基础资料。
    利用红外相机技术调查云南布龙州级保护区野生动物
    王巧燕 何有才 张明霞 宋军平 陶永祥 张忠员 岩章尖 杨鸿培
    2018, 38(5):  513-518.  DOI: 10.16829/j.slxb.150143
    摘要 ( )   PDF (22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物种编目是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的基础,为制定、实施保护计划及开展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等提供数据支持。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按公里网格法,在布龙州级保护区内设置了137个位点,总监测日为10 675d,拍摄照片19 757张。获得独立有效照片数为984张,其中70.8 %为兽类,27.6%为鸟类,1.6%为人。经鉴定,可以识别兽类5目10科17种,鸟类4目9科14种,其中国家Ⅰ级和Ⅱ级保护物种各有3种和10种。被IUCN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易危(VU)、近危(NT)的物种分别有2、4、1种。本次调查兽类记录物种数较多的是食肉目和偶蹄目,分别为4和5种,相对丰富度指数以野猪和赤麂较高;鸟类记录物种数最多的是雉类(4种),白鹇和原鸡的相对丰富度指数较高。本次调查进一步完善了布龙州级自然保护区中大、中型兽类和地栖性鸟类的物种资源编目,为后续的科研、监测和保护管理提供了本底资源。
    新疆貂熊种群初步调查
    刘旭 马鸣 徐福军 熊嘉武 朱世兵 崔绍朋 蒋志刚 张同 郭宏 叶勒波拉提.托流汉
    2018, 38(5):  519-524.  DOI: 10.16829/j.slxb.150161
    摘要 ( )   PDF (75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