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类学报

• •    

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外小灵猫及其潜在的啮齿类猎物活动节律的季节适应格局

白小节,肖文宏,张廷跃,刘邦友,肖治术,刘伟   

摘要:

动物的日活动节律具有内源性且受外界生态因素(如气候和食物)影响, 动物生态适应性特征之一。阐明活动节律与气候和捕食者—猎物关系, 对于理解动物的生存策略、指导保护等至关重要。目前通过红外相机技术探究野生动物日活动节律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灵猫科动物是热带和亚热带生境中的重要次级消费者之一,但其相关野外研究甚少。本研究基于2016年12月至2022年7月年在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设置的60个红外相机位点监测影像资料, 筛选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及其相应监测位点的潜在的啮齿类猎物数据。 通过核密度函数比较分析了保护区内、外的小灵猫及其潜在啮齿类猎物在雨季、旱季的日活动节律特征。结果显示小灵猫有明显的晨昏两个活动高峰, 时间分别是 3:00—6:00 19:00—24:00。季节比对发现,小灵猫在雨季凌晨活动高峰(03:00 — 05:00)早于旱季(04:00—06:00, 活动强度较旱季高且集中;黄昏后的活动较旱季有所延长。进一步分析其活动与潜在的啮齿类猎物的重叠度,结果发现小灵猫与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的重叠度整体较低(雨季, △= 0.18;旱季, △= 0.16);与夜行性鼠类的活动节律重叠度高达90%以上, 其中旱季的重叠系数 (△= 0.93)高于雨季(△= 0.90)。此外, 在保护区内的小灵猫凌晨活动高峰结束较保护区外有所延迟(约1 h);黄昏后高峰阶段的活动强度(核密度)峰值明显高于保护区外。还有, 少许日间活动也主要出现在保护区内。上述结果表明小灵猫的昼夜节律既有保守性, 也具有一定的季节可塑性。这些特征型表现与季节性猎物分布和环境变化关联, 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对充分认识小灵猫生活史特征以及实现物种有效保护提供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