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兽类名录(2021版)
    魏辅文, 杨奇森, 吴毅, 蒋学龙, 刘少英, 李保国, 杨光, 李明, 周江, 李松, 胡义波, 葛德燕, 李晟, 余文华, 陈炳耀, 张泽钧, 周材权, 吴诗宝, 张立, 陈中正, 陈顺德, 邓怀庆, 江廷磊, 张礼标, 石红艳, 卢学理, 李权, 刘铸, 崔雅倩, 李玉春
    兽类学报    2021, 41 (5): 487-501.   DOI: 10.16829/j.slxb.150595
    摘要13161)      PDF (1771KB)(6870)    收藏
    中国是全球兽类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国家之一,掌握我国兽类物种多样性和分类地位是兽类学研究的基础前提,也是科学保护野生种群的前提。为厘清中国兽类的物种数量及分类地位等关键分类学信息,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组织国内长期致力于兽类各类群分类的科学研究人员,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最新的形态学和分子遗传学证据,综合现代兽类分类学家意见,经编委会充分讨论,形成了最新的中国兽类名录,包括我国现阶段兽类12目59科254属686种。该中国兽类名录使用基于系统发生关系的分类系统,并对物种有效性进行了充分慎重的确认和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中国大熊猫保护区发展历史、现状及前瞻
    胡锦矗,张泽钧,魏辅文
      
    摘要9287)      PDF (190KB)(4991)    收藏
    大熊猫是我国的特产动物,古时被列为贡品,在近代被视为国宝。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乱捕滥猎等因素,该物种已处于濒危状态。解放以后,我国政府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了自然保护区建设,并于20 世纪60 年建立了卧龙等5 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并将大熊猫列为禁猎动物。20 世纪70 年代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大熊猫资源调查,基于调查结果新建了佛坪、唐家河、蜂桶寨等自然保护区,使有关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了13 个。1985 -1988 年全国第二次大熊猫资源调查结果显示,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较第一次减少了54 ﹪。进入90 年代,全国大熊猫保护区增至36 个,迄今共建立了63 个与保护大熊猫这一珍稀物种相关的自然保护区。全国大熊猫栖息地已由80 年代衰落期时22 220 km2 增加至34 000 km2 ,其中分布在保护区内的栖息地面积达29 000 km2 ,有效地保护了约85% 的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以及约50% 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现存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估计约2 000只,因密度稀疏,发展空间大。目前,国家主管部门已出台了各种就地与迁地保护措施,只需各方通力合作,野生大熊猫的未来将是光明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中国海兽研究概述
    郝玉江, 王克雄, 韩家波, 郑劲松, 先义杰, 姚志平,鹿志创, 李海燕, 张先锋
      
    摘要7887)      PDF (441KB)(5222)    收藏
    我国对海兽的研究已有80 多年的历史。为了回顾我国海兽研究的历史,总结我国海兽研究的进展,并展
    望我国海兽研究的未来,借《兽类学报》创刊30 周年之际,作者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并结合我们的研究积
    累,从鲸类、鳍脚类和其他海兽三个类群分别综述了我国海兽研究的进展。本文重点总结了我国几种代表性海
    兽的生态学、饲养与繁殖生物学、保护遗传学、声学和保护生物学等研究进展。我们认为,我国在珍稀濒危淡
    水豚类的饲养与繁殖生物学、保护生物学和生物声学等方面处于国际前沿地位。对我国海洋沿岸的海兽还缺乏
    系统研究,对珍稀濒危海兽的保护实践有待突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黑龙江省圈养狼交配行为的初步观察
    沙未来, 张洪海, 孔繁繁, 陈磊, 张承德
      
    摘要7035)      PDF (237KB)(3756)    收藏
    2005 年10 月至2006 年4 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扫描取样法,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北方森林动园4 对圈养狼交配活动进行了观察,以期了解无人干扰下圈养狼的交配过程及其交配模式。观察时间共计25 d, 225 h,实际录像时间为126 h,记录到爬跨741 次,成功交配46 次,成功爬跨交配占总爬跨次数的6. 2% 。狼在交配过程中有锁结现象,雄狼通常在一次爬跨、多次抽动后出现射精。交配行为一般发生在8∶ 00 ~10∶ 00和14∶00 ~ 16∶ 00。雌性具有明显的邀配模式,一旦邀配成功,雌狼站立不动,尾巴偏向一侧,腰部微下躬,配合雄狼爬跨。对交配参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4 只雄狼的抽插时间没有差异( P = 0. 827),而其锁结行为的时间差异极其显著( F = 71.43, P <0.001),交配期持续5 ~ 14 d,交配平均持续时间为534 ± 402 s,最长达1 588 s,
    最短只有28 s。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中国长臂猿科动物的分类和保护现状
    范朋飞
      
    摘要6643)      PDF (774KB)(4512)    收藏
    根据最新的长臂猿科分类系统和近年来开展的多次长臂猿调查,本文对我国长臂猿科的分类和保护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综述,将为以后中国长臂猿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基础资料。长臂猿科(Hylobatidae) 分为4 个属( Nomascus,Symphalangus,Hylobates, Hoolock ) 17 个种,其中我国分布有3 属6 种: 西黑冠长臂猿( N. concolor)、东黑冠长臂猿( N. nasutus)、海南长臂猿( N.hainanus)、北白颊长臂猿( N. leucogenys)、东白眉长臂猿( Hoolock leuconedys)和白掌长臂猿( Hylobates lar)。长臂猿曾经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受栖息地丧失、退化和猎杀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长臂猿仅分布于云南、广西和海南等地。我国长臂猿的保护形势十分严峻,白掌长臂猿和北白颊长臂猿可能已经从中国消失;东黑冠长臂猿和海南长臂猿的数量都不足30 只,接近灭绝边缘;东白眉长臂猿的数量不足200 只;即使是数量最多的西黑冠长臂猿,其数量也仅有1 000 至1 300 只。严格执法、意识教育、科普宣传、长期的科学研究将有利于我国的长臂猿保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野生大熊猫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前瞻
    魏辅文, 张泽钧, 胡锦矗
      
    摘要6498)      PDF (325KB)(4687)    收藏
    在现代食肉目动物中,大熊猫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物种之一,既在科学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亦是世界自然保护的象征。自20 世纪80 年代初期我国政府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开展野生大熊猫生态学研究
    以来,迄今已积累了大量有关该物种及其栖息地的生态学知识,近年来3S 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将野生大熊猫生态学研究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本文在综合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从栖息地生态学、觅食
    生态学、繁殖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分子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等不同方面就野生大熊猫生态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力图归纳已有研究发现,阐明研究结果的科学价值及在保护生物学上的意义。同时,结
    合研究与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前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青藏高原兽类分布格局及动物地理区划
    黄薇, 夏霖, 杨奇森, 冯祚建
      
    摘要6315)      PDF (513KB)(4913)    收藏
    通过文献资料检索,依据Wilson 和Reeder (2005) 主编的兽类分类系统,共收集青藏高原兽类250 种, 分别隶属10 目30 科。将青藏高原各自然地理单元作为基本单元,根据兽类分布特点,采用Ward’s 方法对各基本单元进行聚类,结合自然地理条件,对青藏高原兽类动物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为: (1)青藏高原的兽类中,古北界物种主要分布在羌塘及高原北部地区,该地区的古北界物种占高原全部古北界物种的88. 6% ; 东洋界物种主要分布在藏南及横断山地区,该地区东洋界物种占高原全部东洋界物种的97.7% 。(2)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当连接距离为0.6219 ~1. 0738 时,将青藏高原划分为2 个动物地理Ⅰ级区,当连接距离为0. 5034 ~0. 6219 时, 划分为4 个动物地理Ⅱ级区,当连接距离为0.2236 ~ 0.2684 时, 划分为7 个动物地理Ⅲ级区,当连接距离为0.0930 ~0.1245 时, 划分为16 个动物地理Ⅳ级区。(3)依据青藏高原兽类地理分布格局特点, 结合青藏高原隆升对物种分布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了高原兽类分布格局成因。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兽类分布格局的形成与高原的自身演化密切相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牦牛的分类学地位及起源研究:mt DNA D-loop 序列分析
    郭松长,刘建全,祁得林,杨洁,赵新全
      
    摘要6131)      PDF (223KB)(2127)    收藏
    牦牛的起源与属级分类学地位至今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我们测定了家养牦牛和野生牦牛线粒体控制区(D-loop)序列, 并以此构建牦牛和牛属、野牛属、水牛属以及非洲水牛属相关种的系统发育树。研究结果表明线粒体D-loop 区与Cyt b 基因序列在构建牛族的系统发育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系统发育关系显示野牛属的灭绝种草原野牛与现存种美洲野牛先聚合为一单系群, 然后再和牦牛形成一单系分支, 表明牦牛与野牛属的草原野牛、美洲野牛亲缘关系最近, 具有最近的共同祖先, 而与牛属的其它亚洲物种亲缘关系较远。因此, 本研究不支持将牦牛独立为牦牛属- Poephagus, 牛属与野牛属在分类上也应合并为一个属。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和化石证据, 我们进一步对牦牛起源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讨论, 认为牦牛与野牛属的分化是由于第四纪气候变化在欧亚大陆发生的, 野牛通过白令陆桥进入北美; 冰期结束后, 由于欧亚大陆其它地区温度升高, 牦牛只能局限分布在较为寒冷的青藏高原; 而野牛属在北美先后分化为草原野牛和美洲野牛, 前者可能是后者的直接祖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红外相机技术在陕西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兽类监测研究中的应用
    武鹏峰,刘雪华,蔡琼,何祥博,Melissa Songer,朱云,邵小明
      
    摘要5774)      PDF (410KB)(3583)    收藏
    Since July 2009,the total 18 cameras were installed in the Guanyinshan Nature Reserve (GNR),Shaanxi Province.During our 24 months’monitoring from August 2009 to July 2011,we have collected a total of 1 755 mammal photos.The results show (1)a total of 22 mammal species were photographed. The first 6 species selected for analysis based
    on a relative abundance index (RAI)were Budorcas taxicolor,Naemorhedus goral,Elaphodus cephalophus,Sus scrofa,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and Muntiacus reevesi;their total percentage reaches 86.04% . (2)The monthly RAI (MRAI)for the whole year varies among months. The greatest value of MRAI is acquired in July and the lowest in February. (3)Three of the six selected species demonstrated similar daily activity patterns,which has two peaks,one at dawn and one at dusk.The daily pattern of Naemorhedus goral also has two peaks,but they differe from those of the previous three species. The daily activity pattern of Sus scrofa shows a peak at noon and 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was less active at the period of 10∶ 00- 16∶00. (4)The NRAI gave a clear indication of variation in nocturnality among the 6 species. 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was most active at night and Sus scrofa was opposite.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8)
    10. 鲸豚类的渗透调节研究进展
    王京真,于学颖,郭爱环,郝玉江,王丁
      
    摘要5578)      PDF (336KB)(24837)    收藏
    鲸豚类作为哺乳动物长期演化中较为特殊的一支,它们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在水中完成,所以它们在身体结构、生理机能以及生态习性等方面都发展形成了适用于水中生活的完善的适应策略。大部分鲸豚类动物生活在海洋中,只有少部分生活在淡水里,但不管是生活在高渗环境中的海洋鲸类还是生活在低渗环境中的淡水鲸类,维持水盐平衡以及渗透压的内稳态是它们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鲸豚类究竟是通过怎样的渗透调节机制来实现对不同渗透环境的适应呢?它们在身体结构、生理调节和分子机制上发展了哪些独特的适应策略?本文对近一个世纪以来有关鲸豚类渗透调节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并尝试从水盐来源、代谢途径、肾脏和皮肤的生理结构、水盐代谢的内分泌调节以及渗透调节的分子机制等几个方面对鲸类动物的渗透调节机制进行全面阐述,并就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及亟需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
    11. 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4 种小型食肉目动物的食性构成的初步分析
    张逦嘉, 王安梦, 袁梨, 鲍伟东, 杨永昕, 巴特尔
      
    摘要5387)      PDF (269KB)(3349)    收藏
    为了解同域分布动物的食物竞争关系,采用样线法收集粪便样品,依据残遗物鉴别物种的方法,于2007年8 ~12 月对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赤狐、狗獾、香鼬和豹猫的食物构成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赤狐取食所有15 类食物,并捕食小型鼬类;在赤狐粪样( n =70) 中出现率较大的植物(32.6% )以重量比率计算时其贡献极大下降(0.02% ),而出现率较低的草兔和鸟类重量比率较高(草兔65.4% , 鸟类22.9% ), 相对重要值的计算表示,赤狐的食物构成均一。狗獾( n = 64)以取食昆虫和植物果实为主(出现率29.3% 和57.8% )。香鼬(n =14)集中取食鼠类(出现率73.7% ,相对重量99.8% ),豹猫( n = 11) 则以鸟类居多(出现率27.8% ,相对重量69.0% )。食物生态位的宽度以赤狐最大(0.2),其次为豹猫(0.07)。根据食物生态位的重
    叠度分析,赤狐与狗獾(O = 0.99)和豹猫(O = 0.7)以及狗獾与豹猫(O = 0.6)的种间竞争较强, 但在主要食物上出现分离,实现捕食者之间的共存。赤狐对香鼬的捕食可能限制了其种群的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
    12. 西藏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区系及其垂直变化
    胡一鸣 姚志军 黄志文 田园 李海滨 普琼 杨道德 胡慧建
      
    摘要5211)      PDF (1347KB)(4228)    收藏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着以世界最高峰为代表的极高山生态系统,在生态和生物的演化及保护中具有重要地位。受交通、自然环境等条件限制,外界对其哺乳动物区系的了解尚不完整。我们于2010 年9月至2012 年10 月在保护区的调查点内利用样带法、访问调查法、自动感应照相系统监测法和夹日法进行了5 次哺乳动物区系调察,共确认10 目23 科81 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有34 种,占总数的42.0% ;地域特征明显,高地型17 种和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14 种,共占38. 3%。区内可以划分为6 个自然带,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表现为随海拔先升高后降低,并以2 500 -3 300 m 的物种数最多,共48 种。区系组成南、北翼差异显著,南翼的76 种哺乳动物中,东洋界41 种,古北界25 种;而北翼的29 种中,东洋界仅2 种,古北界23 种。南翼3 300 m以下东洋界优势明显,而4 000 m 以上古北界则占绝对优势,据此我们认为保护区位于东洋界和古北界分界线上,且分界线在3 300 -4 000 m 之间为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草兔胚后发育过程中头骨大小与形状变化的几何形态学分析(兔形目:兔科)
    葛德燕,吕雪霏,夏霖,黄乘明,杨奇森
      
    摘要5075)      PDF (10587KB)(1545)    收藏
    在本文中,我们使用几何形态学的研究方法对58 个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草兔头骨进行了分析。分析中总共使用来自头骨背面、腹面和侧面的180 个标点和半标点。研究结果表明,草兔在胚后发育早期即迅速建立起与成年个体近似的形态结构,组成头骨的不同形态单元存在显著的异速生长现象,主要的形变发生在幼年至年龄1 阶段,即出生后的6 个月以内。从大小的变化来看,鼻骨在胚后发育过程中呈现正的异速生长,额骨和眼眶区则与头骨整体大小变化基本等速,而顶骨、听泡和枕骨大孔则呈现显著的负异速生长。我们亦用几何形态学的方法绘制出头骨在生长发育早期和晚期不同部位的形态变化轨迹,这一结果显示较显著的形状变化发生在鼻骨、前颌骨、眶上突和头骨的纵轴方向。头骨整体形态在胚后发育过程中伸长并变窄。这些变化将有利于幼兔较早实现完善的头部系统的建立,尤其有利于提高呼吸系统的通风能力,提高在高强度的捕食压力下保持警觉,在多样的运动过程中保持身体平稳的能力,也可能进一步提高了对固态食物的处理能力。这种异速生长模式可能是善于奔跑的植食性哺乳动物在功能需求上的一种适应性进化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西藏墨脱县孟加拉虎种群数量调查
    王渊 刘务林 刘锋 李晟 朱雪林 蒋志刚 冯利民 李炳章
    兽类学报    2019, 39 (5): 504-513.   DOI: 10.16829/j.slxb.150265
    摘要4986)      PDF (100104KB)(3814)    收藏
    孟加拉虎曾在西藏墨脱县各乡镇均有分布记录,但自2002年后该地区未见确认报道。2013—2018年间,我们利用红外相机技术、信息网络收集法和足迹鉴定法调查了墨脱县孟加拉虎的9个潜在分布区域。结果显示,墨脱县仅存1~3只孟加拉虎非定居个体,仅在旱季(每年10月至来年3月)游荡活动于背崩乡、墨脱镇雅鲁藏布江南岸区,以及格当乡金珠藏布南岸区。该区域内孟加拉虎的保护前景不容乐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以加强针对野生孟加拉虎的保护:(1)继续加强虎的基础性监测;(2)加强针对偷盗猎活动的野外巡护与执法管理;(3)加强对原始森林的保护;(4)改善原住民生计,加强宣传教育,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5)恢复与建立景观廊道,改善栖息地连通性,以促进虎的自然扩散;(6)加强不同机构与参与方之间的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人工饲养长江江豚的同性性行为和自慰行为
    张长群 郑杨 Platto Sara 郝玉江 王丁
    兽类学报    2015, 35 (3): 241-252.  
    摘要4953)      PDF (2063KB)(3810)    收藏
    雌雄性之间的性行为对鲸类的生存和繁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不具有繁殖功能的同性性行为和自慰行为在多种鲸类中存在。因此对鲸类非繁殖性性行为研究,将有助于深入认识该物种性行为特点和规律,并解决室内饲养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促进可控性人工繁殖的成功。本研究以人工饲养的7头长江江豚为研究对象,定义并描述了14种性行为。其中,同性之间的性行为定义为同性性行为,雌雄个体单独的性行为定义为自慰行为。雄性同性性行为发现于所有定义的性行为中,但雌性同性性行为仅在7种性行为中观察到。同性性行为(3633次)占总性行为(5563次)的65.31%,自慰行为(254次)占4.57%。同性性行为中,雄性之间的同性性行为(3438次,94.63%)远多于雌性同性性行为(195次,5.37%)。两头有父子关系的江豚(阿福和淘淘)之间的雄性同性性行为最多(1921次,55.88%),雄性江豚之间的同性性行为可能存在结盟竞争关系或教育练习作用。两头青少年雌豚(F7和F9)之间的同性性行为最活跃(117次,60.00%),雌性江豚之间的同性性行为很可能具有结伴交流的功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秦岭川金丝猴的一种自发性双足姿势的脚偏好
    赵大鹏 李保国
      
    摘要4881)      PDF (3697KB)(1872)    收藏
    与手偏好相比较,脚偏好被认为是研究大脑半球中语言功能偏侧性调控表达的一种更佳的行为预测指标。当前国际科学界对于人类大脑半球功能不对称性和肢体偏好进化起源的关注,有力地推动了非人灵长类物种肢体偏好行为学研究,其中关于树栖灵长类物种的相关研究,对身体姿势在灵长类肢体偏好表达的理解有十分关键作用。川金丝猴( Rhinopithecus roxellana)是我特有濒危灵长类物种,主要营树栖生活。本研究首次关注秦岭川金丝猴自发性非移动双足姿势(双足叠放)的脚偏好。研究发现在个体水平上每个焦点动物均表现出明显的脚偏好,在群组水平上表现出显著的右脚偏好,脚偏好表达无显著性别差异,其研究结果支持“姿势起源理论”。本文首次呈现野生旧大陆猴物种群组水平脚偏好的研究证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雄性麋鹿胆量和侵犯耦合与等级序位变化的关系
    孟庆辉, 宋苑, 单云芳, 李俊芳, 白加德, 孟秀祥, 柏超, 张成林
    兽类学报    2022, 42 (2): 159-167.   DOI: 10.16829/j.slxb.150473
    摘要4836)   HTML758)    PDF (2097KB)(4868)    收藏
    发情期的雄性麋鹿根据序位分为群主、挑战者和单身汉3个等级,序位变化是雄性麋鹿应对环境压力的直 观体现。本文利用胆量和侵犯2个行为指标在麋鹿生活史不同阶段的耦合强弱,来解释幼体时麋鹿序位发育、亚 成体时雄性序位定型及发情期时挑战者对群体序位的扰动。行为取样采用焦点取样法和扫描取样法相结合;分 析个体间行为样本流的非同步化水平,以同类型行为中较早发生、同步化率较低的判断为胆大;侵犯则结合攻 击行为和取胜指数来判定;粪样睾酮水平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结果显示雄性麋鹿幼体胆量和侵犯耦合与 等级序位呈负相关( r=-0.111 8, P=0.018 3);成体胆量和侵犯耦合与等级序位的波动呈正相关( r=0.917 9, P= 0.002 6)。从亚成体到成体:4头雄性麋鹿序位上升(胆量和侵犯耦合 r=0.852 3, P=0.000 3),其中1头成为鹿 王;4头序位未发生改变(胆量和侵犯耦合 r=0.482 9, P=0.006 3);3头序位下降(胆量和侵犯耦合 r=0.251 7, P=0.003 5)。雄性麋鹿幼体睾酮水平与等级序位呈正相关( r=0.860 7, P=0.005 5);亚成体睾酮水平与等级序 位呈正相关( r=0.845 7, P=0.004 4);成体睾酮水平与等级序位呈正相关( r=0.954 6, P=0.001 8)。结果表明雄 性麋鹿发情期胆量和侵犯耦合强度与等级序位波动呈正相关;等级序位上升与睾酮水平升高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川西四大山系间高山姬鼠头骨特征的地理分化
    张明春,张泽钧,母华强,黄小富, 胡锦矗
      
    摘要4794)      PDF (438KB)(2337)    收藏
    本文以我国特有的小型兽类高山姬鼠( Apodemus chevrieri)为例,探讨了其头骨特征在四川西部岷山、邛崃山、相岭及凉山等隔离山系中的异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山系高山姬鼠头骨在多数形态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出各山系间至少1 至多个头骨量度存在显著不同。除此之外,多元判别分析进一步将69.7% 的样本正确地判归各来源山系,表明各山系高山姬鼠种群已发生了显著分化。头骨样品地理距离与判断得分距离之间的显著性正相关说明高山姬鼠种群在四川西部不同山系的头骨分化可能与空间距离有密切的联系。本项研究揭示了在根据形态特征进行姬鼠属( Apodemus)内物种阶元的划分时,必须充分考虑性状特征可能存在的地理差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甘肃兴隆山养麝场高山麝死亡原因初步分析
    康发功,刘志霄,张学炎,汪承华,邓凯东
      
    摘要4772)      PDF (191KB)(2607)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云南西双版纳尚勇保护区亚洲象新活动廊道的开辟和利用
    林柳,朱文庆,张龙田,冯利民, 王利繁, 陶庆, 张立
      
    摘要4747)      PDF (1326KB)(2685)    收藏
    利用村寨访问、痕迹追踪和3S 技术,对西双版纳尚勇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亚洲象种群活动范围进行调
    查。研究发现,尚勇亚洲象的活动区域包括尚勇保护区的大部分区域,保护区西部的上中良、曼粉、河图和南
    平等村寨的部分集体林以及由河图、南平延伸,途经田房,龙匡和咖啡二队直至老挝境内的狭长廊道,总面积
    约395 km2 。廊道长约17 km,呈“S”形,两端宽中间窄,最窄处约0 66 km,廊道内天然林面积仅占37 6% ,
    且呈不连续分布。至2006 年12 月,记录亚洲象经由该廊道的跨境活动共6 次,象群不仅利用此廊道在不同栖息
    地之间来回活动,而且还以廊道内的天然林或橡胶林为庇护所,取食周围的农作物。栖息地减少和破碎化、人
    类活动和盗猎威胁是导致亚洲象在此区域内活动并最终开辟新活动廊道的原因。在勐养、勐腊和尚勇保护区以
    及中国老挝之间建立生态走廊带,严厉打击盗猎和科学的栖息地管理是恢复和增大亚洲象生存空间,缓解人象
    冲突,更好地保护亚洲象的有效措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0)
    21. 澳门翼手类物种多样性调查
    黄继展 谭梁静 杨剑 陈毅 刘奇 沈琪琦 徐敏贞 邓耀民 张礼标
      
    摘要4691)      PDF (2071KB)(4037)    收藏
    2009 ~2012 年,对澳门翼手目(蝙蝠)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共捕捉到10 个物种,属5 科8 属,其中包括澳门原来记载的2 个物种,即蹄蝠科的大蹄蝠( Hipposideros armiger)和蝙蝠科的东亚伏翼( Pipistrellus abramus);本研究新增加8 个物种,即狐蝠科的犬蝠( Cynopterus sphinx) 和棕果蝠( Rousettus leschenaulti),鞘尾蝠科的黑髯墓蝠( Taphozous melanopogon),菊头蝠科的菲菊头蝠( Rhinolophus pusillus),以及蝙蝠科的大足鼠耳蝠( Myotis ricketti)、普通伏翼( P. pipistrellus)、普通长翼蝠( Miniopterus schreibersi) 和南长翼蝠( M. pusillus)。另外,通过野外录音和分析,并与已发表物种声音特征比较核对,发现菊头蝠科和蹄蝠科各一种,前者可能是泰国菊头蝠( R. siamensis)或者中菊头蝠( R. affinis),后者可能是果树蹄蝠( H. pomona) 或者三叶蹄蝠( Aselliscus stoliczkanus)。本文对已捕捉10 种蝙蝠的分布、形态特征和回声定位叫声特征进行报道,同时对其种群数量和保护现状进行了讨论。保护蝙蝠栖息生境(洞穴、古老建筑和蒲葵树等) 对保护澳门蝙蝠物种多样性至关重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基于线粒体DNA 的中国亚洲象种群遗传多样性及种群遗传结构
    杨帆,张立
      
    摘要4610)      PDF (1450KB)(3216)    收藏
    亚洲象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本文利用非损伤性取样法, 以亚洲象粪便中脱落的肠道上皮细胞为DNA来源, 选用线粒体DNA作为分子标记, 对分布于我国境内的亚洲象种群的遗传结构和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本研究得到mtDNA序列片段长度为556bp, 经对178个个体进行扩增结果分析, 共得到24个单倍型。在5个地理种群中, 除南滚河种群外, 其他4个种群中的114个个体共享同一单倍型, 南滚河种群与其他种群间未观察到共享单倍型。系统发生分析, 观察到中国境内现有亚洲象种群在进化上分为两大分支, α和β。其中分支,α中包含除南滚河种群外的4个地理种群, 分支β仅含有南滚河种群, 表明南滚河种群与其他4个地理种群间存在明显分化。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 中国境内的亚洲象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 分析原因认为是栖息地破碎化阻断了种群间有效的基因交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四川梅花鹿发情期的几种发声行为
    宁继祖,郭延蜀,郑慧珍
      
    摘要4558)      PDF (944KB)(3296)    收藏
    2006 年9 ~11 月在四川省若尔盖县铁布自然保护区,对四川梅花鹿发情期的声行为进行了初步观测,结果表明:在发情期,四川梅花鹿的发声行为可分为雌、雄鹿的报警叫声,雄鹿的吼叫声和求偶叫声。雌鹿的报警叫声持续时间257 ~ 539 ms,频率范围1409. 5 ~ 4474. 6 Hz,主频率3534. 8 ±89.12 Hz;雄鹿的报警叫声持续时间136 ~187 ms,频率范围271.8 ~3910.5 Hz,主频率3244.3 ±79.32 Hz;两者在持续时间、最低频率、最高频率上差异极显著( P < 0.01),在间隔时间上差异不显著( P = 0.624)。吼叫是雄鹿的主要发情行为之一。雄鹿每次吼叫1 声,持续时间1580 ~4972 ms,频率范围234.6 ~6171.4 Hz,主频率2264.6 ± 166.44 Hz。雄鹿吼叫声的主频率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 P <0.01)。在整个吼叫过程中,一只雄鹿的吼叫常会引起周围其它雄鹿的吼叫反应。雄鹿每日吼叫的次数与其在繁殖群中的等级序列有关,不同序列等级雄鹿的吼叫频次存在显著差异( P<0.01)。雄鹿的吼叫声在白天和夜晚均能听到,但主要发生在06:00 ~ 08:00、17:00 ~ 19:00 和01:00 ~ 03:00 三个时间段。四川梅花鹿雄鹿的求偶叫声有4 种,其生物学意义与发情炫耀、追逐、激惹和爬跨等行为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草兔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及其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王加连,杨光
      
    摘要4553)      PDF (560KB)(2498)    收藏
    草兔( Lepus capensis)在我国数量多,分布广,但人们对草兔的系统地理学、草兔与其他兔类的系统发育关系了解不多,其亚种水平的分类也长期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LA-PCR 技术对草兔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PCR 扩增、序列测定和分析,并基于线粒体基因组12 个蛋白质编码基因10 776 bp的核苷酸序列,采用贝叶斯法(BI)和最大似然法(ML)构建哺乳纲(Mammalia) 灵长总目(Euarchontoglires)5 个目12 种动物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支持兔形目(Lagomorpha)的单系起源,其中草兔与欧洲野兔(L. europaeus)亲缘关系最近,两者互为姐妹群,进而与家兔( Oryctolagus cuniculus)构成姐妹群关系。此外,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 基因全序列,构建31 个兔类个体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草兔与雪兔( L. timidus),云南兔( L. comus) 与高原兔( L.oiostolus),东北兔( L. mandschuricus)与塔里木兔( L. yarkandensis) 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在草兔内部,中国的草兔与南非草兔亲缘关系较远,采自江苏盐城的草兔与来自山东、陕西、四川的草兔聚为一支,具有明显较近的亲缘关系。该研究为更好地探讨草兔系统发育关系提供了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资料.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
    25. 我国濒危哺乳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魏辅文
    兽类学报    2016, 36 (3): 255-.   DOI: 10.16829/j.slxb.201603001
    摘要4529)      PDF (1562KB)(4908)    收藏
    本文简要论述了2010-1015年间,我国濒危哺乳动物(主要是食肉类、灵长类、有蹄类和鲸类) 保护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涉及进化保护生物学、保护生态学、保护行为学、保护生理学、保护遗传学、保护基因组学与宏基因组学和保护政策建议与实践等诸多领域。以大熊猫和金丝猴为代表的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成绩显著。各项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并非是一个已走到“进化尽头”的物种,仍具进化潜力。虽然大熊猫仍然面临栖息地破碎等环境问题,总的来看其种群数量在逐渐增长,栖息地面积在逐渐扩大,已走出困境并脱离“濒危”的状态,可降为“易危”。我国大熊猫的保护为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树立了成功的范例。根据国内研究进展和国际发展动态,该文还对未来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加强长期定点监测与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加强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加强宏微观研究手段的结合从机制上揭示科学问题,加强动物对食物、高原极端环境和水生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进化分子机制的揭示,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推动研究成果的应用,为濒危动物的有效保护保驾护航。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26. 通河林区黄鼬背中部与爪部冬季上毛的形态结构
    张伟,孙长虹,马跃,华彦
      
    摘要4488)      PDF (962KB)(2273)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固定核空间法和最小凸多边形法估计藏狐家域的比较
    刘晓庆,王小明,王正寰,刘群秀,马波
      
    摘要4468)      PDF (861KB)(3900)    收藏
    最小凸多边形法(MCP)和固定核空间法(FKE)是目前最常用的家域计算方法,但受空间自相关性、偏远位点等问题的影响,两种方法均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本文根据2006 年和2007 年在四川省石渠县和青海省都兰县的7 只藏狐352 个活动位点数据,分析MCP 和FKE 家域估计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1)利用概率百分比≤95% 时,MCP 计算结果和FKE 没有显著差异;(2)极端点对高百分比(85% ~ 100% ) 下MCP影响显著,而FKE 对极端点影响控制较好;(3)FKE 家域外形复杂,计算结果受平滑度系数设置影响显著。因此,研究领域行为时,应同时使用FKE 和95% MCP 两种方法。当数据分布较理想时,FKE 能够给出更为准确的面积估计,而MCP 则因其通用性,使得研究数据与其他研究的结果更具可比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繁殖经历对黑线仓鼠哺乳期能量收支的影响
    赵志军
      
    摘要4393)      PDF (1252KB)(2358)    收藏
    为探讨繁殖经历与哺乳期最大持续能量收支的关系,对连续4 次繁殖的黑线仓鼠哺乳期的能量收支情况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1)不同繁殖组哺乳高峰期的摄食量、泌乳能量支出(MEO)、胎仔数和胎仔重差异不显著,静止代谢率(RMR)、非颤抖性产热(NST)、褐色脂肪组织(BAT)线粒体细胞色素c 氧化酶(COX)活性、血清甲状腺激素(T3 、T4 )和催乳素水平也无明显变化;2)摄食量与MEO、胎仔重和RMR 呈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不同繁殖经历的黑线仓鼠主要通过降低产热和增加能量摄入来满足哺乳高峰期的能量需求;哺乳期最大持续代谢率(SusMR)可能受乳腺组织泌乳能力的限制,与“外周限制假说” 的预测一致,不支持“中心限制假说”;SusMR 限制因素和哺乳期能量收支策略可能与繁殖经历无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
    29. 中国驼鹿种群数量及分布现状的研究
    朴仁珠, 关国生, 张明海
      
    摘要4386)      PDF (183KB)(1287)    收藏
    1985一1987年间,作者在中国东北大、小兴安岭林区,根据三阶抽样的原理,选择1 6块样地,设置并调查202条样带,长2476.6km,遇见309条驼鹿足迹链。由此,明确了驼鹿在中国的分布区域并确定总栖息面积为1 9万多km 2 .平均分布密度为0.0519头/km 2,种群数量为9955士397头(a=0.2 ),其种群下降率年平均逃6.3 %,且呈继续下降趋势, 亟待保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我国哺乳动物生理生态学的一些进展和未来发展的建议
    王德华
      
    摘要4366)      PDF (224KB)(2359)    收藏
    本文简要论述了我国哺乳动物生理生态学(主要是啮齿动物)的几个主要领域(方向)的研究进展,如
    对环境的适应和瘦素的生理功能。根据国际发展动态,对未来一些可能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4)
    31. 反刍动物采食行为遥测笼头在野生海南坡鹿中的初步试用
    平山琢二, 张利存, 何康, 郑有峰, 李玉春
      
    摘要4336)      PDF (1129KB)(2137)    收藏
    测定反刍动物的采食、反刍和静颚行为及其时间分配是研究动物野外营养生态学和资源利用机制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我们根据反刍动物采食、反刍和静颚时颚部的活动特点开发了采食行为遥测笼头,并于2005年7 月试用于野生成年雌性海南坡鹿。该采食行为遥测笼头由颚部活动测定部分和无线电信号发射回路组成,使用同一频率发射颚部活动信号和用于遥测动物位置的间歇式无线电信号。颚部活动信号可以接收并录制成模拟声音信号,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后按照其信号频度即可区分采食、反刍和静颚行为。在海南坡鹿的试用中测得围栏外坡鹿个体的采食、反刍和休息时间组成分别为12% 、36% 和52% ,围栏内个体为3% 、38% 和59% ,显示存在被测定动物具有初始适应问题。作者预计将来把GPS 装置植入该装置,并结合便携式计算机和GIS 平台开发能够实时测定反刍动物采食行为活动和地理位置的遥测系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32. HS-SPME-GC / MS 在大熊猫尿液化学成分检测中的应用
    刘玉良,辛秋红,刘定震,蔡志刚,张志和,兰景超,魏荣平,李德生,侯蓉
      
    摘要4317)      PDF (1594KB)(2778)    收藏
    尿液在大熊猫化学通讯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大熊猫尿液中化学成分的检测是揭示大熊猫尿液中化学物质组成及其功能的关键。本实验通过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对大熊猫尿液样品进行前期处理,继而利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 / MS)对大熊猫尿液中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共检测到56 个峰,通过在NIST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质谱库中进行检索,初步推定出其中的38 种物质。除此之外,还对HS - SPME 萃取头的净化方法进行了探索和改进。结果表明,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能够应用于大熊猫尿液中挥发性与半挥发性化合物的检测,并且能够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为揭示大熊猫化学通讯机理提供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
    33. 广东省蝙蝠新纪录——大黑伏翼
    张礼标 刘奇 沈琪琦 朱光剑 陈毅 赵娇 刘会 孙云霄 龚粤宁 李超荣
    兽类学报    2014, 34 (3): 292-.  
    摘要4264)      PDF (6424KB)(3862)    收藏
    Three bats (2 males and 1 female)were collected in Babao Mountain (24°55'43.4″N,113° 0′57. 0″E,1 000 ma.s.l),Guangdong Nanli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Guangdong Province,China in July,2013. These bats are middle size,with 40. 4 - 41. 6 mm forearm length,and 16. 0 -16. 1 mm greatest length of skull. The pelage was characteristic.On the dorsum,the basal hairs are black,with distinctive yellow-ferruginous and shiny tips. On the abdomen,the basal hairs are black and brown,with paler tips,and differ among throat,chest and abdomen. The tragus is broad with lunar to kidney shape. The margins of the ears and tragus are palm and pale color. These bats were identified as Arielulus circumdatus (Temminck,1840),was and are the first records from Guangdong Province. Previous records suggested that this bat species was only found in Yunnan Province in China,and with very few specimens. The features of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and the skull of these specimens are given in this paper,and compared with specimens from Yunnan and SE Asia. We also recorded the echolocation calls of these bats,and discuss the taxonomy and distribution of this bat species in China. The specimens were kept in Guangdong Entomological Institute.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猕猴不同性别年龄组个体时间分配和姿态行为的差异分析
    黎大勇,周岐海,唐华兴,黄乘明
      
    摘要4227)      PDF (779KB)(2702)    收藏
    2005 年11 月至2006 年10 月,对生活在广西桂林七星公园内的一群半野生猕猴进行观察,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不同性别—年龄组个体的活动时间分配、活动高度和姿态行为的数据。研究结果表明:七星公园猕猴属半地栖性灵长类动物,花费较多的时间休息(41.5% );坐是猕猴最主要的休息姿态
    (85. 5% )和觅食姿态(85. 4% ),四足行走是最主要的移动模式(64.5% )。成年个体的活动时间分配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成年雌猴花费更多的时间相互理毛。不同年龄组个体的活动时间分配也表现出显著差异。休息时间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玩耍时间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猕猴的活动高度和移动模式也表现出明显的年龄差异。成年个体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地面活动。在移动过程中,成年个体采用四足行走的频率明显高于其它年龄组个体;亚成年个体跳跃最多;少年个体采用攀爬和架桥的频率明显高于成年个体。这些差异可能与个体在不同发育阶段的体型和活动水平差异以及林冠的不连续性有关。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了解猕猴不同性别年龄组个体对其栖息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行为适应机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对中国动物地理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张荣祖
      
    摘要4225)      PDF (235KB)(2254)    收藏
    鉴于当今中国动物地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者就以下三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1 在动物地理区划研究中,加强地理迭合探讨,有助于解决我国境内古北—东洋分界线的争议和关于建立“西藏界”的建议;2 在栖息地研究中应加强综合观点,景观动物生态地理学方向值得提倡;3 文化生物地理学研究中,应注意我国具有十分悠久农业文化历史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长爪沙鼠种群繁殖的季节性特征
    刘伟 宛新荣 钟文勤 王建青
      
    摘要4176)      PDF (1673KB)(1994)    收藏
    长爪沙鼠是分布于我国北方典型和荒漠草原及农牧交错区的优势鼠种之一。2000 年10 月至2004 年10 月通过标志重捕法研究了栖息于内蒙古农牧交错区草地生境的种群动态。对其不同季节出生群性成熟特征和种群性成熟比率、繁殖个体比例、个体月补充率等繁殖参数的季节特征研究显示:冬季和春季出生的个体性成熟较夏季出生的个体快,尤雌鼠表现突出,其3 个季节出生群的性成熟时间分别为4. 6 ± 0.2、4. 4 ± 0.8 和7.7 ± 0.4月龄。种群性成熟比率、繁殖个体比例和个体补充率月间差异显著,季节消长明显,即春季最高,秋季(9 ~10月间)最低。结果还显示,种群性成熟比率与气温和降水负相关。长爪沙鼠喜栖于植被稀疏、低矮的干燥沙质土壤环境。从初春到夏末,随降水和气温增加其栖息生境的植被由低矮稀疏变得高而稠密,土壤湿度和粘性亦随之提高,地面种子库因发芽贮量减少,适宜生境的减少可能加剧了社群竞争,抑制了种群的繁殖表现。长爪沙鼠种群繁殖的季节变化反映了其生活史对策中适应高纬度气候和食物的季节波动的重要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基于红外相机视频的猪獾交配行为观察
    郭洪兴 程林 程松林 袁荣斌 毛夷仙
    兽类学报    2019, 39 (3): 344-346.   DOI: 10.16829/j.slxb.150209
    摘要4176)      PDF (12425KB)(2607)    收藏
    Mating behavior of the Hog-badger ( Arctonyx collaris) was recorded on 463 videos (totally 8053 s) taken with auto-trigger cameras between March 13 and May 13, 2017 in Jiangxi Wuyishan. Males followed and guarded the females for several hours before mating. One mounting behavior, and three mating behaviors were observed from 01:55 to 08:49 on April 18. The durations of mating behaviors lasted for 731s, 1690s and 1494s,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se observations, we found: 1) mating behavior was controlled by the female, including obvious sexual solicitations; 2) females can mate more than one time within one estrous cycle; 3) quickly and repeatedly pumping and inserting behavior was observed in male during mating.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中国东北地区鼩鼱科动物分类与分布
    刘铸 张隽晟 白薇 刘欢 解瑞雪 杨茜 金志民
    兽类学报    2019, 39 (1): 8-26.   DOI: 10.16829/j.slxb.150120
    摘要4105)      PDF (15057KB)(2917)    收藏
    在大兴安岭山脉呼中地区、塔河地区和呼伦湖地区,小兴安岭山脉萝北地区,长白山山脉横道河子地区、三道关地区、牡丹峰地区、凤凰山地区和新宾地区,对我国东北地区鼩鼱科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获得686号标本,首先利用形态特征描述和形态测量进行形态学物种鉴定,然后利用mtDNA Cyt b基因全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使用ABGD软件进行分子生物学物种鉴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物种鉴定结果一致。证实东北地区鼩鼱科动物包括麝鼩属2种:大麝鼩( Crocidura lasiura)和山东小麝鼩( C. shantungensis); 鼩鼱属9种:大鼩鼱( Sorex mirabilis)、中鼩鼱( S. caecutiens)、远东鼩鼱( S. isodon)、苔原鼩鼱( S. tundrensis)、长爪鼩鼱( S. unguiculatus)、栗齿鼩鼱( S. daphaenodon)、细鼩鼱( S. gracillimus)、扁颅鼩鼱( S. roboratus)和姬鼩鼱( S. minutissimus)。调查发现大麝鼩和山东小麝鼩呈同域分布,且其分布更临近人类生活区。在我国东北地区,中鼩鼱、细鼩鼱和远东鼩鼱种群数量与分布范围较大,其它物种种群数量明显小于这3个物种;大鼩鼱和扁颅鼩鼱分布数量较小,苔原鼩鼱仅在呼伦湖地区被采集到,在此地与姬鼩鼱同域分布。栗齿鼩鼱仅在大兴安岭地区捕获到。文中测量各物种标本的外形(体重、头体长、尾长、尾长/头体长、后足长、耳长),及头骨(颅全长、颅基长、基长、脑颅宽、脑颅高、眶间宽、上齿列长、下齿列长、腭前部宽、腭后部宽),通过照片展示了鼩鼱属9个物种的颅骨形态特征,并给出每一物种的鉴别特征,作为东北地区鼩鼱科物种形态分类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晚更新世气候波动及长江阻隔对小麂皖南种群和大别山种群遗传分化与基因流模式的影响
    史文博,王慧, 朱立峰, 朱琼琼, 韩德民,常青, 张保卫
      
    摘要4092)      PDF (765KB)(3398)    收藏
    通过对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的101 个小麂的线粒体D-loop 区770 bp序列的分析,探讨了两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效种群大小、历史种群动态和种群间的基因流模式。在101 个D-loop 区序列中共发现34 个单倍型,其中24 个分布在皖南种群,10 个分布在大别山种群,种群间无共享单倍型。皖南种群线粒体遗传多样性( h =0. 952, π = 0.016 8)明显高于大别山种群( h =0.734, π = 0. 007 7),雌性有效种群(N E = 146830)亦大于大别山(N E =19840)。通过歧点分布分析表明在更新世第四间冰期,小麂皖南种群经历过一次大规模的种群扩张事件(在约15. 7 万年前)。基因流的分析结果显示皖南种群和大别山种群间存在着明显不对等的基因流(M W N→DB =0. 36;M DB→W N =75. 00)。这种不对称的基因流模式可能反映出在晚更新世冰期循环中,作为天然地理屏障的长江在盛冰期和间冰期对物种扩散的阻隔能力上的差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小型哺乳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与进化思想
    王德华,杨明,刘全生,张志强,张学英,迟庆生,徐德立
      
    摘要4090)      PDF (484KB)(2975)    收藏
    动物生理生态学是一门利用生理学的手段和方法研究与动物的生存和繁殖相关的生态学问题的交叉学科,
    旨在阐明动物对环境适应和进化的生理机制。在近70 年的发展历程中,进化生物学的思想和理论越来越紧密地
    融入到生理生态学的研究中,同时生理生态学的研究结果也在充实着进化生物学理论的发展。本文根据作者多
    年的研究经历,从动物的体型和代谢特征、消化生理、生态免疫和冬眠等几个侧面,简述了小型哺乳动物生理
    生态学的某些研究进展和进化思想对该领域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