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兽类名录(2021版)
    魏辅文, 杨奇森, 吴毅, 蒋学龙, 刘少英, 李保国, 杨光, 李明, 周江, 李松, 胡义波, 葛德燕, 李晟, 余文华, 陈炳耀, 张泽钧, 周材权, 吴诗宝, 张立, 陈中正, 陈顺德, 邓怀庆, 江廷磊, 张礼标, 石红艳, 卢学理, 李权, 刘铸, 崔雅倩, 李玉春
    兽类学报    2021, 41 (5): 487-501.   DOI: 10.16829/j.slxb.150595
    摘要11603)      PDF (1771KB)(6490)    收藏
    中国是全球兽类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国家之一,掌握我国兽类物种多样性和分类地位是兽类学研究的基础前提,也是科学保护野生种群的前提。为厘清中国兽类的物种数量及分类地位等关键分类学信息,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组织国内长期致力于兽类各类群分类的科学研究人员,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最新的形态学和分子遗传学证据,综合现代兽类分类学家意见,经编委会充分讨论,形成了最新的中国兽类名录,包括我国现阶段兽类12目59科254属686种。该中国兽类名录使用基于系统发生关系的分类系统,并对物种有效性进行了充分慎重的确认和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中国森林田鼠族系统分类研究进展(啮齿目:仓鼠科:䶄亚科)
    唐明坤, 陈志宏, 王新, 陈治兴, 何志强, 刘少英
    兽类学报    2021, 41 (1): 71-81.   DOI: 10.16829/j.slxb.150409
    摘要3135)      PDF (1657KB)(2904)    收藏
    森林田鼠族(Myodini)是䶄亚科(Arvicolinae)的重要类群,广泛分布于整个全北区及东洋区部分区域,该族目前存在的分类学问题是缺乏化石标本、短时间的物种分化、有限分子样本和部分类群采样困难等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近年中国森林田鼠族的系统分类研究成果主要有:(1)绒鼠属( Eothenomys)的采样和系统发育研究基本涵盖了全部类群,发现1新亚属和4新种,分别为川西绒鼠亚属( Ermites)和石棉绒鼠( Eothenomys shimianensis)、金阳绒鼠( E.jinyangensis)、美姑绒鼠( E.meiguensis)、螺髻山绒鼠( E.luojishanensis),原来被普遍接受的黑腹绒鼠福建亚种( E.melanogaster colurnus)、中华绒鼠康定亚种( E.chinensis tarquinius)、西南绒鼠康定亚种( E.custos hintoni)被证实为3个独立有效种,滇绒鼠( E.eleusis)、丽江绒鼠( E. fidelis)的种级分类地位进一步得到确认;大绒鼠贡山亚种( E.miletus confinii)和黑腹绒鼠滇西亚种( E.melanogaster libonotus)实为克钦绒鼠( E.cachinus)的同物异名。(2)基于形态和分子系统发育的研究支持恢复东亚䶄属( Craseomys)的属级分类地位,同时解决了䶄属( Myodes)的非单系起源问题;研究进一步证实山西䶄( Craseomys shanseius)应为棕背䶄的山西亚种( Craseomys rufocanus shanseius)。(3)高山䶄属( Alticola)的平颅高山䶄亚属( Platycranius)分类地位受到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质疑,该亚属的唯一物种平颅高山䶄( Alticola strelzowi)与高山䶄属指名亚属物种聚在同一枝;库蒙高山䶄( A.stracheyi)实为斯氏高山䶄( A.stoliczkanus)的同物异名。基于近年系统分类研究结果,目前中国森林田鼠族分布有5属共30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黄山短尾猴交配叫声及其影响因素
    李标标, 王希, 夏东坡, 张启信, 李进华
    兽类学报    2021, 41 (1): 32-41.   DOI: 10.16829/j.slxb.150408
    摘要2967)      PDF (1592KB)(2905)    收藏
    哺乳动物在交配过程中经常会发出独特且有节奏的交配叫声(Copulation call),这通常被认为是雌雄双方交配策略的一种体现。交配叫声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在不同物种间差异较大,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比较和揭示不同动物交配策略的差异及其适应性功能。为了阐明交配叫声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因素,我们在安徽黄山记录了野生黄山短尾猴( Macaca thibetana)交配行为中雄性和雌性发出叫声的过程,分析了影响交配叫声的相关因素,探讨了伴随叫声的交配行为对后续友好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交配过程中,高顺位成年雄性短尾猴比其他性别—顺位组个体更易发出叫声,而优势个体雌性和从属个体雌性在交配过程中的发声频次无显著差异。此外,交配叫声能促进参与者之间在交配后表现出更多的友好行为和更近的空间距离。本研究为理解多雄多雌婚配制度的短尾猴群体交配策略提供了声音通讯方面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种鹿科动物舔盐行为比较
    周虎, 刘周, 庞春梅, 陈康民, 章书声, 杨淑贞, 徐爱春
    兽类学报    2021, 41 (1): 99-107.   DOI: 10.16829/j.slxb.150394
    摘要2955)      PDF (3771KB)(2871)    收藏
    To study the salt-licking behavior of South China sika deer ( Cervus nippon kopschi), black muntjac ( Muntiacus crinifrons) and Chinese muntjac( M. reevesi), twelve artificial salt fields were set up in the Tianmu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Two cameras were set up in each site to monitor the visits of deers from April 2018 to March 2019.The frequency and duration of each visits were recorded to reveal the daily salt-licking rhythm and seasonal pattern of different species, and the allometricl model was employed to test the gender differences of visitors.The results show that:(1) all the three species use artificial salt fields, but Chinese muntjac and South China sika deer have relatively high frequency of visiting;(2) The South China sika deer and black muntjac prefer to use salt fields at high and low altitude, respectively, however Chinese muntjac have no preference for altitude;(3) Chinese muntjac is a typical morning-dusk animal to visit salt fields, and South China sika deer and black muntjac mainly at dusk and night;(4) most identifiable visitors are single sex, and no more than two species appear in a same record;(5) the three species have different salt-licking patterns:South China sika deer has relatively low frequency but large quantity, black muntjac with low frequency and small quantity, and Chinese muntjac with high frequency and large quantity.Accordingly, We suggest that the wildlife management departments could set up more artificial salt fields in spring and summer, and appropriately reduce the salt bricks in autumn and winter.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天山中部雪豹栖息地适宜性研究初报
    马兵, 潘国梁, 李雷光, 陈颖, 李祎斌, 刘一正, 巴力克·杰克义, 孙世为, 时坤
    兽类学报    2021, 41 (1): 1-10.   DOI: 10.16829/j.slxb.150436
    摘要2626)      PDF (9794KB)(2949)    收藏
    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是许多濒危物种面临的主要威胁,对于分布在高原山地的濒危物种雪豹亦是如此。为了更好地了解天山雪豹的分布情况和栖息地质量,2018年11月至2019年6月,我们在天山中部借助红外相机开展野外调查,调查面积2 425 km 2,共获得78个雪豹的出现位点。利用8个物种分布模型对雪豹在此地的生境选择建模,综合结果表明,崎岖度和海拔是影响雪豹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崎岖度大于70和海拔1 700~2 900 m是雪豹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区。集成模型空间预测显示大部分适宜栖息地集中于乌苏市以东至板房沟分局管辖地区。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和模型分析获得了天山中部雪豹的分布区域及环境因子对其的影响,为天山雪豹保护及跨境合作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多样性的初步调查
    马堆芳, 孙章运, 胡大志, 安蓓, 陈刘阳, 张德喜, 董凯, 张立勋
    兽类学报    2021, 41 (1): 90-98.   DOI: 10.16829/j.slxb.150418
    摘要2584)      PDF (25885KB)(3081)    收藏
    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在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布设3个监测样区60台红外相机,累计14 999个相机日,获得野生动物独立有效照片1 619张,鉴定19种哺乳动物隶属于5目9科,还记录到3种家畜。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5种。中国特有种2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的1种,"近危(NT)"的1种、"易危(VU)"的4种;CITES附录11种。动物地理区系分析表明,古北界种类占53%,广布种占47%。在单台相机工作日达到204 d后拍摄到了本次记录的19种野生动物。相对多度指数(RAI)最高的前4种重要物种依次为马鹿( Cervus yarkandensis)(5.16)、岩羊( Pseudois nayaur)(2.01)、狍( Capreolus pygargus)(0.96)和马麝( Moschus chrysogaster)(0.71)。活动节律分析结果表明:马鹿、岩羊和马麝的日活动节律表现为明显的晨昏双高峰模式,而狍为晨高峰单峰模式;年活动高峰期均在夏季。红外相机调查结果反映了甘肃祁连山保护区哺乳动物现状,提供4种重要物种的行为适应模式,为保护区哺乳动物的有效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中国兽类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进展
    余文华, 何锴, 范朋飞, 陈炳耀, 李晟, 刘少英, 周江, 杨奇森, 李明, 蒋学龙, 杨光, 吴诗宝, 卢学理, 胡义波, 李保国, 李玉春, 江廷磊, 魏辅文, 吴毅
    兽类学报    2021, 41 (5): 502-524.   DOI: 10.16829/j.slxb.150535
    摘要2569)      PDF (3119KB)(3334)    收藏
    中国兽类(即哺乳动物)种类繁多,对维持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John R.Reeves于1829—1834年在我国广东开展兽类调查以来,近200年我国兽类分类及系统学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进步和发展。目前中国已知的兽类物种数已达686种,约占全世界兽类种数的10%,是世界上兽类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但全球气候变化、生境破碎化、人类活动增加及人兽共患重大疫情涌现等问题仍十分突出,兽类多样性调查及分类学研究的必要性越发明显。同时,兽类分类学这门古老而传统的学科也在不断引入各种新方法与技术,如整合分类学、标本数字化、模式标本测序、便携式测序技术及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物种识别鉴定等,分类学研究的成果及应用在近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动物分类学作为传统的基础学科,是遗传学、生理学、生态学、医学、药学等现代生物学的基石。然而,由于学科特征和差异等原因,该学科近年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出现了学科萎缩和分类学人才后继无人的危机。因此,从国家层面对分类学、形态学等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课题设置和资金投入等,予以特殊的政策支持,十分必要,也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中国石山叶猴生态学研究进展
    周岐海, 黄乘明
    兽类学报    2021, 41 (1): 59-70.   DOI: 10.16829/j.slxb.150422
    摘要2512)      PDF (1892KB)(3009)    收藏
    喀斯特石山是一类特殊环境,生存在喀斯特石山的动物形成特殊的行为机制以适应这一特殊的环境。石山叶猴是仅分布于喀斯特石山地区的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属疣猴亚科乌叶猴属的一个种组,包括黑叶猴( Trachypithecus francoisi)、白头叶猴( T.leucocephalus)、德氏叶猴( T.delacouri)、金头叶猴(卡巴叶猴, T.poliocephalus)、越南乌叶猴( T.hatinhensis)、印支黑叶猴( T.ebenus)、老挝乌叶猴( T.laotum)7种。迄今为止,对分布于中国的黑叶猴和白头叶猴的生态学已有较多研究,而对其他石山叶猴的研究较缺乏。本文对中国黑叶猴和白头叶猴的种群生态学、行为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研究进行综述,以促进叶猴生态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为我国特有珍稀濒危动物保护提供基础资料。未来研究应关注石山叶猴的种群历史以及对栖息地破碎化和气候变化的适应机制等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中国蝙蝠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其保护对策
    江廷磊 赵华斌 何彪 张礼标 罗金红 刘颖 孙克萍 余文华 吴毅 冯江
    兽类学报    2020, 40 (6): 539-559.   DOI: 10.16829/j.slxb.150430
    摘要2503)      PDF (3009KB)(3143)    收藏
    自2019年末,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使蝙蝠(翼手目动物)倍受关注,甚至人们“谈蝠色变”。蝙蝠在生态和分类上多样性极高,占哺乳动物种类的20%左右。蝙蝠不仅在害虫控制、种子传播、植物授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和经济价值,也在健康长寿、生物仿生和语言进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中国是全世界蝙蝠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已知的物种超过了140种。近几十年来,中国学者在蝙蝠分类学、生态学、行为学、进化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和病毒病源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涉及蝙蝠的生态系统服务和资源保护的相关研究比较少。由于生境退化、过度捕杀、栖息地破坏、城市化、杀虫剂使用、气候变化等原因,中国蝙蝠受到极大的威胁,约51%的物种位于近危等级之上。为了有效地保护中国蝙蝠物种的多样性,建议加强基础研究,建立中国蝙蝠多样性监测网络,加强蝙蝠栖息地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蝙蝠公众教育,以促进中国蝙蝠生物学研究和保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中国濒危兽类保护基因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魏辅文, 黄广平, 樊惠中, 胡义波
    兽类学报    2021, 41 (5): 581-590.   DOI: 10.16829/j.slxb.150518
    摘要2418)      PDF (1937KB)(2563)    收藏
    揭示濒危兽类的演化历史、濒危机制及适应性演化策略,是保护生物学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近十几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揭示濒危物种的演化历史、遗传结构、适应性演化及其与肠道微生物的协同演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由此产生了保护基因组学和保护宏基因组学两个分支学科,为野生动物尤其是濒危动物的保护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思路。本文综述了我国在保护基因组学和保护宏基因组学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濒危兽类保护生物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中国兽类学四十年的发展与展望
    王德华, 魏辅文, 张知彬, 王祖望
    兽类学报    2021, 41 (5): 483-486.   DOI: 10.16829/j.slxb.150602
    摘要2415)      PDF (1229KB)(2619)    收藏
    2020年是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成立和《兽类学报》创刊40周年。近40年来中国兽类学在各个领域都有了健康快速地发展,特别是分类学与区系演化、种群生态学、生理生态学、行为生态学、保护生态学、保护遗传学、分子进化、栖息地评估等领域。本期有11篇论文,分别对我国这些领域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展望。野生哺乳动物疫病及其传播规律、兽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保护生理学、保护宏基因组学等是需要加强发展的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中国兽类行为学和行为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李保国, 侯荣, 张河, 陈国梁, 方谷
    兽类学报    2021, 41 (5): 525-536.   DOI: 10.16829/j.slxb.150529
    摘要2399)      PDF (2008KB)(2490)    收藏
    行为学与行为生态学通常研究动物的行为特征、行为方式和行为机制,以及适应环境变化而采取的行为策略。本文回顾了我国近40年来主要哺乳动物行为学和行为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发现随着近20年来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广泛应用,野外数据收集和实验设计更加科学有效,产生出很多有代表性和创新性的成果,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其中大熊猫的行为生态研究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啮齿类的种间互作关系和行为适应机制研究、灵长类的社会行为和觅食行为生态研究以及蝙蝠的回声定位行为研究等已达到国际水平,然而关于食肉目、有蹄类和海兽类的行为生态学研究相对较少。随着国家对基础学科研究重视不断提升,更多高水平研究基地的建设和科研人才队伍的壮大,以及交叉学科和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助力我国行为学和行为生态学未来研究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东阳江麝鼩与黄山小麝鼩分类地位商榷
    陈顺德, 陈丹, 唐刻意, 秦伯鑫, 谢菲, 付长坤, 刘洋, 刘少英
    兽类学报    2021, 41 (1): 108-114.   DOI: 10.16829/j.slxb.150503
    摘要2350)      PDF (11648KB)(2807)    收藏
    东阳江麝鼩和黄山小麝鼩是最近分别依据地理位置相近的两地点采集标本描记的新物种,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对这两个麝鼩新物种进行比较后,发现这两个物种形态描述上多处相似,外形和头骨测量数据多处重叠;线粒体和核基因分析表明两个物种在分子系统树上混杂在一起,没有相互呈现单系;两模式标本 Cyt b的遗传距离仅为1.1%;在GenBank中BLAST两个物种模式标本的 Cyt b序列相似度达99.56%。因此确定两个物种是同一物种。由于东阳江麝鼩正式发表时间早于黄山小麝鼩,因此,黄山小麝鼩是东阳江麝鼩的次定同物异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东北马鹿种群遗传多样性与性别结构分析
    张沼, 张蕊, 李晓宇, 赛罕, 杨振东, 韩志庆, 鲍伟东
    兽类学报    2021, 41 (1): 42-50.   DOI: 10.16829/j.slxb.150439
    摘要2308)      PDF (2593KB)(2669)    收藏
    东北马鹿( Cervus canadensis)种群面临着地理隔绝和生境破碎化等问题,对其种群遗传多样性和性别结构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其隔离种群的生存现状,为保护与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8对微卫星分子标记,对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456份马鹿粪便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识别出2015年冬季56只个体,2016年秋季41只个体;微卫星位点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50 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03 5,表明该地区马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种群遗传分化系数为-0.053 99、近交系数为0.086 67、基因流为2.942 11,说明该马鹿种群基因交流普遍,近交水平低。基于SRY基因的方法进行性别鉴定,种群雌雄性比在冬季为1.8:1,秋季为0.71:1。本研究显示,该区域马鹿种群目前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但现有种群集中分布于保护区内,处于相对隔离状态,长期发展则存在种群内部近交的风险。因此,加强对种群遗传结构和生存状态的监测,并促进与附近区域马鹿个体的交流,将有助于保持区域性东北马鹿种群长期繁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基于MaxEnt模式的白头叶猴栖息地评价——以广西崇左白头叶猴保护区为例
    吴曼菲, 胡湛波, 周岐海, 吴坚宝
    兽类学报    2021, 41 (1): 20-31.   DOI: 10.16829/j.slxb.150416
    摘要2255)      PDF (34244KB)(3063)    收藏
    针对物种分布格局与其环境变量关系的研究,对于生态廊道规划与环境恢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白头叶猴( 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为研究对象,针对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1个白头叶猴分布点和11个环境变量数据,利用MaxEnt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ing)对栖息地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模型生成栖息地适宜度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阈值,划定研究区域为低适生区、适生区和高适生区3种类型,其中低适生区面积为5 061.43 km 2,适生区和高适生区面积分别为42.80 km 2和20.63 km 2。主要环境变量分析表明:年均降水量、土地利用分类、坡度和年平均气温的综合贡献值分别为54.6%、17.4%、11.8%和9.5%,4项环境变量累积贡献值达到93.3%,是影响白头叶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为更有效保护白头叶猴及其栖息地,建议在保护区规划生态廊道,扩大恢复区内白头叶猴适宜栖息地面积,以促进白头叶猴种群间基因交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首例大熊猫睾丸精原细胞瘤的病理学诊断
    陈梦竹 刘颂蕊 岳婵娟 耿毅 苏小艳 陈垚焱 程子瑄
    兽类学报    2020, 40 (6): 651-654.   DOI: 10.16829/j.slxb.150388
    摘要2252)      PDF (31053KB)(2672)    收藏
    In China, the giant panda (Ailuropoda melanoleuca) is an endangered and rare national first-class protected animal with important research and ecological value. Tumor poses a serious threat to animal health. In this paper, a giant panda testicular tumor was diagnosed by macro and histopathologic examination, which aims to supplement the relevant data of giant panda tumor research, and also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diagnosis of giant panda tumor. Macro examination found that the testis was swollen about twice and the sheath was intact. The parenchyma was uniform in texture, grayish white with gray yellow caseous necrosis in the center. Histopathologically, the normal tissue structure of testis was lost and eroded by tumor cells. The tumor cells were similar to spermatogonia, round or polygonal, but with larger size, hyperchromatic cytoplasm and increased nuclear chromatin. Pathologic mitotic phases were found in tumor cells, and necrosis lesions with different sizes are distributed in tumor tissues. On the basis of macro and histopathologic examination results, the tumor was diagnosed as seminoma (also known as germ cell carcinoma), which is the first report of testicular seminoma in the giant pand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中国濒危兽类保护遗传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魏辅文, 马天笑, 胡义波
    兽类学报    2021, 41 (5): 571-580.   DOI: 10.16829/j.slxb.150517
    摘要2250)      PDF (1840KB)(2396)    收藏
    我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大国,拥有包括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麋鹿、白鱀豚等特有物种和旗舰物种在内的丰富兽类资源。近几十年来,土地利用模式转变、盗猎、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使许多兽类物种面临生存威胁,导致物种遗传多样性丧失。而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组成部分,决定了物种和种群能否长期生存。保护遗传学作为保护生物学的一大分支学科,旨在通过遗传学分析探明种群遗传变异和物种濒危的遗传学机制。近40年来,随着研究手段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兽类保护遗传学在遗传多样性和近交水平评估、景观遗传学、生态遗传学和圈养种群遗传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然而,未来人类社会发展可能为濒危兽类带来的威胁依然存在,高通量测序等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则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濒危物种和种群遗传适应与濒危机制,从而实现对濒危兽类的有效管理与保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云南拉沙山黑白仰鼻猴群体规模对冬春季日移动距离和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
    王浩然, 李延鹏, 管振华, 任国鹏, 杨歆, 黄志旁, 崔亮伟, 肖文
    兽类学报    2021, 41 (1): 11-19.   DOI: 10.16829/j.slxb.150434
    摘要2248)      PDF (1851KB)(2793)    收藏
    生态限制模型(Ecological constraints model)认为随种群规模增加,灵长类种群会增加日移动距离、移动时间和取食时间,减少休息时间。果食性灵长类为取食斑块分布的高质量食物资源(如果实)而存在群内分摊竞争(Within-group scramble competition),很好地验证了生态限制模型。为了检验温带叶食性灵长类是否适用于生态限制模型,于2018年12月—2019年5月,在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拉沙山采用20 min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猴群日活动时间分配,每隔30 min在地形图(1:50 000)上记录猴群活动位点收集其日移动距离数据,比较了同域分布的黑白仰鼻猴较大群(170只)和较小群(100只)冬春季的日移动距离和活动时间分配差异。结果表明,春季和冬季黑白仰鼻猴较大群比较小群的日移动距离更远;虽然春季较大群减少了社交时间、增加了移动时间,但是冬季两群活动时间分配无差异。此外,春季,较大群相比较小群的成年和青少年个体减少了社交时间,成年雌性增加了移动时间;冬季,较大群仅成年雌性增加了休息时间,其他不同年龄—性别组的活动时间分配无差异。本研究证实了黑白仰鼻猴群内存在分摊竞争,且春季分摊竞争的强度更高,符合生态限制模型。此外,群体规模对成年雌性的活动时间分配影响较大,这与其妊娠期相对高的营养和能量需求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四川米亚罗省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红外相机监测初报
    陈星 胡茜茜 刘明星 李佳琦 彭永红 吕旭 王晓芳 李晟 官天培
    兽类学报    2020, 40 (6): 634-645.   DOI: 10.16829/j.slxb.150415
    摘要2234)      PDF (37465KB)(2959)    收藏
    监测保护地鸟兽多样性现状对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于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和公里网格方案在四川米亚罗省级自然保护区布设60个位点进行兽类和鸟类物种多样性本底资源调查。在成功回收数据的58个位点上,经过19 252个相机工作日调查后, 共拍摄到45种野生鸟兽, 隶属8目20科, 其中国家I级和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有6种和11种, 被ICU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 (EN) 、易危 (VU) 和近危 (NT) 的物种分别为4种、3种和5种。兽类中以食肉目物种数最多 (6科10种) , 偶蹄目次之 (4科7种) 。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兽类物种是中华鬣羚 ( 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 RAI = 19.58) , 其次是猪獾 ( Arctonyx collaris, RAI = 11.58) 和黄喉貂 ( Martes flavigula, RAI = 5.56) 。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鸟类物种是血雉 ( Ithaginis cruentus, RAI = 9.18) , 其次是灰头鸫 ( Turdus rubrocanus, RAI = 3.27) 和绿尾虹雉 ( Lophophorus lhuysii, RAI = 2.91) 。相较于米亚罗保护区的历史资料, 本调查新增了2种兽类和4种鸟类的分布纪录, 分别是黄鼬( Mustela sibirica)、香鼬 ( M. altaica) 、淡背地鸫 ( Zoothera mollissima) 、小虎斑地鸫 ( Z. dauma) 、白眉林鸲 ( Tarsiger indicus) 和灰头绿啄木鸟 ( Picus canus) 。调查初步掌握了米亚罗保护区鸟兽的物种组成和种群状况, 为邛崃山系中部保护区群的区域性生物多样性评估与保护规划提供了基础资料与数据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四川短尾鼩尿液气味在社会等级识别中的作用
    宗浩 陈登 杜蓉 胡涛 雷子勇 汪茜 赵甜梦 樊海灵 付长坤
    兽类学报    2020, 40 (6): 623-633.   DOI: 10.16829/j.slxb.150424
    摘要2215)      PDF (2586KB)(2681)    收藏
    本文在中立竞技场中通过两两互作确定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同性个体间的社会等级,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其尿液,研究不同社会等级个体的自我/非自我识别能力及模式、尿液气味的行为响应机制,以及社会等级识别能力。结果表明:(1)四川短尾鼩优势个体表现攻击行为较多,从属个体防御行为较多,优势个体的标记行为显著高于从属个体。攻击行为表现为同等级雄性高于同等级雌性,且雌性间的攻击强度低于雄性。(2)从属个体和优势个体分别对自身尿液气味和非自身尿液气味存在明显偏好差异。不同性别、等级个体自我识别模式差异不明显,不同社会等级个体对于自身识别模式和非自身尿液的行为反应模式均不同。不同社会等级个体具有自我识别能力且能力不同。(3)四川短尾鼩能够识别不同社会等级个体的尿液气味,雌性对雄性尿液更感兴趣,雄性对优势雄性尿液选择回避。雄性对其他个体的访问时间与嗅舔频次均显著高于雌性,雌雄个体在识别不同社会等级的尿液气味时存在性二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长爪沙鼠种群存活的季节格局及其动态机制
    刘伟 钟文勤 王德华
    兽类学报    2020, 40 (6): 571-584.   DOI: 10.16829/j.slxb.150431
    摘要2195)      PDF (2083KB)(2766)    收藏
    了解动物种群存活特征以及相关环境因子对其变化的独立或整合作用过程,有助于阐明动物种群动态的生态学机制。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是分布于我国北方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及其毗邻的农牧交错带的优势鼠种之一。2000年10月至2004年10月通过标志重捕法研究了栖息于内蒙古农牧交错区草地生境的种群动态。本文通过MARK软件包中的CJS和MS模型分析了长爪沙鼠半自然围栏种群表观存活率( Φ,简称存活率)的性别(g)差异和年龄(as)特征表现及其季节变化格局,并对种群存活变化的密度和气候效应加以分析,旨在检验长爪沙鼠种群存活显示季节变化特征,并受密度制约和气候条件反馈调节的假设。结果发现,长爪沙鼠种群存活率初始最优模型 Φ(t) p(g*t)中重捕时序(t)效应显著(ANODEV, F 27,47 =11.05, P <0.001),月季效应最优模型Φ(month)p(g*t)也显示存活率
    季节变化明显(ANODEV, F 5,69 =31.69, P <0.001),总体呈现从春季到冬季经历下降再升高的“V”字型动态模式。在无环境因子限制条件下,雌鼠(0.788±0.013)和雄鼠(0.781±0.013)存活率差异不明显;存活率年龄差异表现明显的季节特征(ANODEV, F 5,246 = 67.85, P < 0.001),繁殖消耗在一定时期影响成年个体的存活。长爪沙鼠种群存活的季节格局反映其生活史对策中适应高纬度气候和食物等资源季节波动的重要特征。进一步统计发现种群存活率受密度制约、与降水负相关,其中密度制约效应具有一定的时滞,降水作用是即时的,上述效应的作用强度在雌、雄鼠的存活反应上有所差异。这些结果暗示密度制约整合水热条件介导最适栖息地环境变化,引发雌、雄鼠存活率差异性反应,进而影响其它种群参数变化,调节种群增长。这可能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小哺乳动物种群调节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河南食虫动物分布新纪录——川西缺齿鼩( Chodsigoa hypsibia de Winton, 1899)
    周言言 柯金钊 苏龙飞 路纪琪 田军东
    兽类学报    2020, 40 (6): 646-650.   DOI: 10.16829/j.slxb.150405
    摘要2193)      PDF (1065KB)(2835)    收藏
    Insectivorous animal is the third mammalian group with greater species richness. However, the study of this group was very limited in Henan Province, China. In the current study, we identified 2 male shrews collected from Longyuwan area (33° 42' N, 111° 45' E) of Luanchuan, Henan Province, China using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and the results from molecular experiments. The trapped shrews were classified as Chodsigoa hypsibia de Winton, 1899, which was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record of insectivorous animals in Henan Province, China. The specimens (ID: IBE2019082101, IBE20190822) were stored at the Institute of Biodiversity and Ecology, Zhengzhou University.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中国兽类遗传与进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杨光, 田然, 徐士霞
    兽类学报    2021, 41 (5): 591-603.   DOI: 10.16829/j.slxb.150538
    摘要2174)      PDF (2179KB)(2312)    收藏
    中国兽类物种丰富,且具有150个特有种。本文综述了60年来中国兽类遗传与进化的研究进展,内容涵盖系统发育关系重建、遗传多样性评估、种群遗传结构、适应性进化以及趋同进化的分子机制。本文重点概述了食肉目(大、小熊猫)、有蹄类、翼手目、灵长目、小型兽类以及海兽类等重要类群的研究进展,为中国兽类的物种保护提供了重要资料。另外,本文还对中国兽类遗传与进化研究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几点建议,包括运用各种组学技术、筛选新型遗传标记和候选基因(调控序列)、结合表观遗传学并借助进化发育生物学研究方法,以期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国兽类分类地位、起源以及特异表型产生和独特适应的发育遗传学机制等,进而实现“天人合一”保护生物学的新理念和新愿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基于不同分析和取样方法研究褪黑激素对育成期母貂行为分配的影响
    宇晓军, 杨菲菲, 王光, 李丹丹, 王利华
    兽类学报    2021, 41 (1): 82-89.   DOI: 10.16829/j.slxb.150458
    摘要2160)      PDF (1288KB)(2501)    收藏
    本文基于不同分析和取样方法研究褪黑激素对育成期母貂行为分配的影响。从貂场中随机选取当年出生的6只未埋植褪黑激素、6只埋植褪黑激素的美国短毛黑母貂。采用高清摄像头分别在埋植褪黑激素后的第30天(Ⅰ期)、第60天(Ⅱ期)、第75天(Ⅲ期)记录所有水貂的行为。埋植褪黑激素对水貂行为分配的影响,混合线性模型(mixed linear model,MLM)和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ixed model,GLMM)对于水貂的位置、采食、修饰、异常和饮水行为的分析结果不同,广义线性混合模型的分析结果更符合褪黑激素已知的作用效果;瞬时取样间隔≤1.5 min时,水貂的所有行为比例与连续取样无显著差异( P>0.05)。由此可以推断,广义线性混合模型更适合无法正态化的实验数据的分析;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研究水貂行为分配,扫描时间间隔以1.5 min为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中国哺乳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王德华, 赵志军, 张学英, 张志强, 徐德立, 邢昕, 杨生妹, 王政昆, 高云芳, 杨明
    兽类学报    2021, 41 (5): 537-555.   DOI: 10.16829/j.slxb.150558
    摘要2151)      PDF (2869KB)(2467)    收藏
    中国哺乳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始,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系统研究了分布于青藏高原、内蒙古草原、横断山脉等地理分布区的代表性物种的生理适应性,研究主题包括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冬眠(蛰眠)、水代谢、生态免疫、肠道菌群与宿主的能量代谢和产热调节,研究物种以小型哺乳动物为主。在新时期除了进一步加强对极端环境的生理适应研究外,也需关注大型动物对环境的生理适应,发展新兴领域如保护生理学等,同时要借助多组学技术、同位素技术、遥感技术、红外技术等,加强对动物生理适应的机理性探究。本文回顾了中国哺乳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发展历程,总结了主要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中国濒危兽类栖息地评估与保护研究进展与展望
    姜广顺, 李京芝
    兽类学报    2021, 41 (5): 604-613.   DOI: 10.16829/j.slxb.150501
    摘要2144)      PDF (2121KB)(2510)    收藏
    目前全球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灭绝,对野生动物栖息地开展有效的评估与科学的保护是阻止濒危物种走向灭绝,保持其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手段。本文针对我国的食肉类、有蹄类、灵长类、小型兽类、海洋兽类5个类别的濒危兽类,综述了其栖息地评估与保护研究进展的现状和成果,对相关学术成果进行了归纳与分析,以期为栖息地的科学保护与管理梳理出系统、可供借鉴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并对其理论和技术的挑战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我国濒危兽类栖息地评估和保护研究应走向整体化、定量化、智能化,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应用的“精准化”发展方向,为国家生态建设工程的有效实施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牦牛水通道蛋白 AQP1和 AQP3基因克隆及在不同组织中表达和定位
    李娟, 王利, 罗晓林, 官久强, 张翔飞
    兽类学报    2021, 41 (1): 51-58.   DOI: 10.16829/j.slxb.150433
    摘要2106)      PDF (32184KB)(2695)    收藏
    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广泛存在于生物体的各组织部位,影响着生物体水代谢的过程。为进一步研究水通道蛋白1(AQP1)和水通道蛋白3(AQP3)生物学功能,本文对牦牛( Bos grunniens)不同组织中 AQP1和 AQP3基因的表达与定位进行了研究。采用PCR方法扩增牦牛 AQP1和 AQP3基因,对其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qPCR方法检测2个基因在牦牛不同种组织中的表达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析AQP1和AQP3蛋白在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结果表明,牦牛 AQP1和 AQP3基因CDS区分别为816 bp和840 bp,与野牦牛的同源性最高为99%。 AQP1和 AQP3基因的表达量在肾脏中最高,显著高于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肌肉、小肠和瘤胃, AQP1基因在各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 AQP3基因的表达。AQP1和AQP3蛋白定位发现其主要分布于肾脏近曲小管、小肠固有层细胞和瘤胃颗粒层细胞中,均在肾脏中的表达量最高。AQP1蛋白在脾脏、小肠和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极显著高于AQP3蛋白表达。该研究结果对高寒低氧环境中动物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有助于牦牛AQP1和AQP3功能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荒漠区两种优势鼠种的活动节律及其影响因子
    李鑫 袁帅 付和平 武晓东 杨素文 纪羽 刘建文 旭花 那日苏 袁伟 张卓然
    兽类学报    2020, 40 (6): 585-594.   DOI: 10.16829/j.slxb.150417
    摘要2087)      PDF (2955KB)(2683)    收藏
    子午沙鼠( Meriones meridianus)和三趾跳鼠( Dipus sagitta)是阿拉善荒漠区同域共存的两种优势鼠种,研究其活动节律对于了解荒漠啮齿动物的共存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7年4月(春季)、7月(夏季)、9月(秋季)和10月(初冬)在阿拉善荒漠区,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技术对子午沙鼠和三趾跳鼠的活动节律进行监测,以期深入了解极端干旱环境中子午沙鼠和三趾跳鼠不同季节活动节律动态,探索优势鼠种共存策略。结果表明:(1)子午沙鼠的种群数量受三趾跳鼠种群密度的抑制,其活动高峰期随三趾跳鼠活动高峰期的推迟而推迟,存在明显错峰现象,受光照强度的影响,二者的活动时长与夜长均呈正相关关系,其活动开始时间随日落时间的推迟、环境温度的升高而推迟;(2)子午沙鼠的活动强度在不同季节间无显著差异,三趾跳鼠的活动强度在不同季节有显著差异
    F=3.202; P=0.032),表现为4月>7月>9月>10月;(3)子午沙鼠和三趾跳鼠通过调整其夜间时间利用模式以减少竞争,实现同域共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四川邛崃山脉雪豹与赤狐时空生态位关系
    施小刚, 史晓昀, 胡强, 冯茜, 金森龙, 程跃红, 张静, 姚蒙, 李晟
    兽类学报    2021, 41 (2): 115-127.   DOI: 10.16829/j.slxb.150475
    摘要2070)      PDF (19003KB)(3267)    收藏
    食肉动物是生态系统中关键的功能类群,探究顶级捕食者和次级捕食者的种间作用和共存机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生态系统变化和物种种群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是目前全球大型兽类种群衰退背景下的重要议题。在动物物种生态位的诸多维度中,空间与时间生态位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两个维度,了解同域分布物种之间在时、空生态位上的相互关系是探究物种共存机制的基础。本研究以邛崃山脉中部的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使用红外相机技术与粪便DNA技术在区内的高山生境开展野外调查,收集雪豹( Panthera uncia,分布点数量 n=198)与赤狐( Vulpes vulpesn=68)的分布数据,分别使用MaxEnt物种分布模型和日活动模式分析来探究区内雪豹和赤狐在时、空生态位上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显示,在空间上,研究区域内雪豹和赤狐的潜在适宜分布区重叠面积404.08 km 2,主要集中在保护区西北部的高海拔区域,分别占二者适宜栖息地总面积的77.74%和80.79%,重叠程度较高;在垂直分布上,区内雪豹分布的平均海拔较赤狐稍高,赤狐的海拔分布范围较雪豹稍广,但两物种在垂直方向上的重叠程度也较高,均在海拔4 300 m左右出现分布高峰。在时间生态位上,雪豹(独立探测数 n=351)与赤狐( n=155)的日活动模式均为双峰型,雪豹偏向晨昏性而赤狐更偏向夜行性,整体上二者日活动节律重叠度较高( Δ=0.68);在有雪豹活动的位点上以及两周内曾有雪豹活动的情况下,赤狐会加强夜间活动,降低其日活动节律与雪豹之间的重叠程度,但其日活动模式未有显著改变。本研究的结果初步揭示了雪豹与赤狐的时空生态位关系,将为深入理解高山生态系统中顶级捕食者与次级捕食者的共存机制提供实例与基础信息,同时也将为保护区针对这些食肉动物种群的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中国兽类种群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边疆晖
    兽类学报    2021, 41 (5): 556-570.   DOI: 10.16829/j.slxb.150500
    摘要2042)      PDF (2704KB)(2446)    收藏
    兽类种群生态学是现代生态学的核心研究内容。Charles Sutherland Elton在20世纪20年代发现小哺乳动物种群波动现象,标志着现代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开始。什么因素调节种群波动的问题一直是现代种群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我国兽类种群生态学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迄今,已走过了70年的发展历程,并取得了重要成果。本综述基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在主流中文期刊及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刊物发表的历史文献,分别从种群波动格局、种群统计参数变化、种群内部和外部调节等不同层面评述了我国在鼠类和大型兽类种群生态学的研究历程及现状,同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黑线仓鼠断乳后能量代谢和脂肪累积的适应性调节
    余静欣 邓光敏 鲍雨帆 赵志军
    兽类学报    2020, 40 (6): 595-605.   DOI: 10.16829/j.slxb.150427
    摘要1964)      PDF (1781KB)(2573)    收藏
    小型哺乳动物能量代谢和脂肪累积的适应性调节是其应对自然环境变化的主要能量学策略,但在不同的生活史阶段,脂肪组织适应性调节的特征和能量机理尚不清楚。为探讨不同繁殖阶段能量代谢和脂肪累积的变化及其内分泌机理,本文测定了黑线仓鼠哺乳期和断乳后摄食量、脂肪重量,以及血清瘦素水平、下丘脑瘦素受体( Ob-Rb)和相关神经肽的基因表达。结果显示,哺乳高峰期黑线仓鼠的脂肪重量几乎降低至零,断乳后显著增加;与非繁殖对照组相比,皮下脂肪、肾周脂肪与腹腔脂肪重量分别增长了1.5倍、37.1倍和1.9倍。断乳后摄食量、血清瘦素水平显著高于非繁殖对照组, Ob-Rb基因表达显著下调,而促食与抑食神经肽的基因表达均未发生显著变化。哺育不同胎仔数的黑线仓鼠在断乳后能量摄入、静止代谢率、身体组分未出现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繁殖阶段脂肪累积呈现显
    著的适应性调节,瘦素抵抗是断乳后脂肪累积补偿性增长的重要内分泌机制之一。这对迅速恢复脂肪累积,以应对将来的能量需求增加或者食物资源短缺的环境,进而提高自身的适合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中国兽类标本馆藏数量
    魏辅文
    兽类学报    2021, 41 (5): 614-616.   DOI: 10.16829/j.slxb.150603
    摘要1922)      PDF (1017KB)(2358)    收藏
    我国兽类资源丰富,兽类物种共计12目59科254属686种。近40年来我国的兽类标本采集和馆藏数量快速增加。根据最新发表的兽类名录对19家博物馆(标本馆)兽类标本馆藏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至少保藏兽类标本166 178号,馆藏数量排名前五位的单位分别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西华师范大学,馆藏数量占比84.9%。在馆藏标本中,小型兽类占91.5%,而大中型兽类标本特别是鲸豚类很少,有待加大力度对这些类群标本进行收集与保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雄性高原鼠兔长鸣时间分配及其影响因素
    华铣泽 周睿 叶国辉 花蕊 包达尔罕 花立民
    兽类学报    2020, 40 (6): 606-614.   DOI: 10.16829/j.slxb.150402
    摘要1919)      PDF (2428KB)(2547)    收藏
    长鸣是高原鼠兔常见的鸣声类型之一。了解高原鼠兔长鸣发生的时间分配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理解其生存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采用录音机记录其鸣叫声音与单反相机录制其鸣叫行为相结合的方法,在青藏高原东缘的甘肃省玛曲县记录了高原鼠兔一年内长鸣发生的时间规律,并研究其长鸣发生频率与外界非生物因素(温度和风速)以及内在生理因素(睾酮和孕酮)的关系。结果表明:(1)高原鼠兔长鸣是雄性个体发出,主要出现在3—5月的繁殖季节,每只个体平均每日长鸣总时长为130~180 s,每日长鸣主要发生在日出后2 h内和日落前2 h内;(2)高原鼠兔繁殖期长鸣发生与睾酮激素水平增高呈正相关。当睾酮激素水平为40 pg/mL左右时,长鸣时长达到1000 s,睾酮激素下降到36 pg/mL以下时,长鸣时长只有150 s左右。非繁殖期长鸣发生与气温和风速呈负相关。综述,高原鼠兔雄性个体全年长鸣发生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繁殖季长鸣与睾酮激素增高密切相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利用红外相机技术监测道路对野生动物丰富度的影响——以观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道路为例
    苏宇晗, 蔡琼, 朱自煜, 何祥博, 刘雪华, Melissa Songer
    兽类学报    2022, 42 (1): 49-57.   DOI: 10.16829/j.slxb.150504
    摘要1880)   HTML312)    PDF (11981KB)(2291)    收藏
    2014年7月至2018年10月,利用20台红外相机监测陕西观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条内部道路对兽类和鸟类活动的影响。监测期间获得照片16 168张,共鉴定到13种兽类和14种鸟类,包括4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7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结果显示,距道路的距离越远,出现的物种种类越多。有2种兽类只活动于距离道路100 m以外的范围,表明特定兽类对道路表现出明显的回避效应;鸟类对道路的回避效应更加明显,有8种鸟类只能在距离道路50 m外被观测到。但夜间车辆减少的道路可为大中型兽类如扭角羚( Budorcas taxicolor)提供夜间移动的便利,使得近道路的扭角羚夜间活动强度增加。与其他距离相比,只有5 m朝向道路的野猪( Sus scrofa)的夜间活动强度有小高峰,以回避该距离上昼间的人为干扰。仅距离道路100 m的红腹锦鸡( Chrysolophus pictus)的活动时间与其他研究相似,表明靠近道路的红腹锦鸡改变了活动时间以适应道路带来的干扰。研究结果初步证明道路对鸟兽活动有一定的影响,建议观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全区的道路生态学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同域分布鼬獾和食蟹獴活动节律的比较
    姚维, 汪国海, 林建忠, 龙继凤, 李佳琦, 周岐海
    兽类学报    2021, 41 (2): 128-135.   DOI: 10.16829/j.slxb.150382
    摘要1843)      PDF (3024KB)(2876)    收藏
    为探明同域分布的鼬獾( Melogale moschata)和食蟹獴( Herpestes urva)的日活动节律、时间生态位及其两者共存机制,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红外相机监测获取数据,后采用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重叠指数(Coefficient of overlap)对该地区的鼬獾和食蟹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鼬獾属于典型的夜行性动物,其日活动模式为双峰型,活动峰值出现在01:00—05:00和21:00—24:00;与雨季相比,旱季的活动峰值均提前1 h,活动高峰期延长3 h。食蟹獴为典型昼行性动物,其日活动模式为单峰型,活动峰值出现在11:00—18:00,与雨季相比,旱季活动高峰期提前并延长1 h。两者间的日活动模式重叠指数较低( Δ=0.17),但旱季( Δ=0.22)高于雨季( Δ=0.12)。两者主要通过改变时间生态位来避免对食物资源和领域的竞争,从而实现共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蝙蝠抗病毒天然免疫的研究进展
    曾嘉鸣 赵华斌
    兽类学报    2020, 40 (6): 560-570.   DOI: 10.16829/j.slxb.150428
    摘要1831)      PDF (17567KB)(2533)    收藏
    近年来,健康的蝙蝠体内检测到了很多与人类传染病相关的病毒,包括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SARS-CoV)以及最近新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等。与其他哺乳动物不同的是,蝙蝠在感染了这些病毒后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人类可以通过研究蝙蝠的免疫系统获得抗病毒免疫的新知识。本文综述了蝙蝠抗病毒天然免疫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出了蝙蝠在天然免疫方面的特殊性:蝙蝠独有的飞行能力可能导致其演化出一套独特的抗病毒免疫响应机制,同时具有一套独特的机制限制炎症反应。蝙蝠物种的多样性丰富(>1400种),超过了哺乳动物的五分之一。因此对蝙蝠免疫基因的多样性研究,将促进对蝙蝠特殊免疫机制的理解,对人类传染病防治和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华北京津冀地区兽类新纪录——香鼬
    韩思成, 陆道炜, 蒙皓, 梁子锋, 刘炎林, 宋大昭, 李晟, 罗述金
    兽类学报    2021, 41 (3): 361-364.   DOI: 10.16829/j.slxb.150487
    摘要1814)      PDF (15011KB)(3450)    收藏
    An adult weasel was photographed in September 2019 during a camera-trapping survey in the Haituo-Songshan mountain area of Beijing. This species was identified as the mountain weasel (Carnivora;Mustelidae; Mustela altaica), a small mustelid native to the mountains of East and Central Asia, found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in some high-altitude regions of northern and southwestern China. However, the documented localities of M. altaica nearest to Beijing are from Shanxi and Inner Mongolia, while none was reported from Beijing or its adjacent Tianjin and Hebei. This finding therefore added a new record of mammalian species to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Region and the Yanshan Mountains, and also expanded the known range of M. altaica in China. It revealed the likely underestimated species richness in suburban Beijing and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systematic biodiversity monitoring and conservation in urban ecosystems.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高原鼠兔肠道微生物中丰富及稀有类群的季节性特征
    范超, 张良志, 付海波, 刘传发, 李文靖, 张贺, 唐显江, 程琪, 沈文娟, 张堰铭
    兽类学报    2021, 41 (6): 617-630.   DOI: 10.16829/j.slxb.150540
    摘要1787)   HTML707)    PDF (12688KB)(2554)    收藏
    气候及食物是驱动植食性小哺乳动物肠道菌群产生季节性变化的重要因素。然而,此类研究很少涉及肠道丰富及稀有微生物类群。本文以高原鼠兔( Ochotona curzoniae)为对象,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和分析,探讨丰富及稀有肠道微生物类群的结构组成、多样性指数及功能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丰富类群对菌群主要门和功能的季节性变异贡献大于稀有类群,稀有类群对菌群OTU和alpha多样性的变异贡献大于丰富类群。丰富类群和稀有类群的香农指数均在冬季显著高于其他季节;丰富类群的ACE指数在秋季显著低于其他季节,而稀有类群的ACE指数则在冬季显著高于春季和夏季。丰富类群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在冬季和秋季显著高于春季和夏季,但在稀有类群中,夏季和秋季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冬季和春季。丰富类群中氨基酸代谢通路的相对丰度在冬季显著高于春季和夏季,而在稀有类群中,其相对丰度在春季显著高于夏季和秋季。气温、降水量和植被中的营养物质与肠道菌群中丰富类群和稀有类群的变化均显著相关,环境变量对丰富类群和稀有类群变化的总解释率分别为18%(气温:3%;降水:4%;植被营养成分:10%;联合:1%)和9%(气温:1%;降水:2%;植被营养成分:5%;联合:1%)。以上结果表明肠道微生物中的丰富和稀有类群具有不同的分布模式和季节性特征,二者对整体菌群变异的贡献存在差异,环境因素更多地影响丰富类群,反映了肠道微生物不同类群对季节变化响应的非一致性。本研究增进了我们对哺乳动物肠道菌群季节性变化过程及环境适应性的认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岩羊集群结构及季节变化
    刘明星, 陈星, 侯星羽, 黎运喜, 蒋文龙, 杨孔, 李晟, 官天培
    兽类学报    2021, 41 (3): 321-329.   DOI: 10.16829/j.slxb.150471
    摘要1775)      PDF (1737KB)(3091)    收藏
    岩羊( Pseudois nayaur)是青藏高原常见的食草动物,但对边缘分布区的种群了解较少。2018年6月到2019年8月,我们利用红外相机在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岩羊的集群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描述与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共记录到岩羊1 921群次,共计6 623只次。按照性别和年龄组,可将岩羊集群划分为混合群、母仔群、雄性群、独雄、独雌、雌性群。研究观察到的最大岩羊集群为23只,最小为独羊(独雄或独雌),集群的平均个体数量为(3.45 ± 2.16)只,以小群为主,种群大小的季节间差异不显著。岩羊集群结构和季节波动特征主要有:(1)混合群最常见,占45.3%,其次依次为母仔群、雄性群、独雄、独雌和雌性群;(2)岩羊集群结构季节波动显著,春季以雄性群(29.5%)和独雄(22.6%)为主,夏季、秋季和冬季主要为混合群(58.5%,41.8%,36.7%)和母仔群(21.4%,24.7%,18.6%);(3)各集群类型在季节间的相对优势存在差异,例如混合群在夏季的优势显著,但母仔群在各季节的优势则无显著差异。依据全年数据,我们认为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栖息地特征以及岩羊自身生命周期可能是影响岩羊集群大小、集群类型季节波动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鼹科长吻鼩鼹和库氏长吻鼹的首次转录组分析
    王琳琳 丘银彬 万韬 王霞 周鸿艳 蒋学龙 潘星华 何锴
    兽类学报    2020, 40 (6): 615-622.   DOI: 10.16829/j.slxb.150404
    摘要1774)      PDF (6006KB)(2741)    收藏
    现生的鼹科动物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包括54种已知物种。鼹科动物有丰富的生态类型,是研究适应性进化的较好模型。本研究通过二代测序的方法分别获得了长吻鼩鼹和库氏长吻鼹两个物种心脏和肺脏以及脾脏和肺脏的转录组数据。这两个物种分别代表了分布于中国西南部、缅甸北部的没有特化的原始类群鼩鼹亚科以及高度适应地下生活的鼹亚科鼹族。我们首次报道了库氏长吻鼹在中国的分布。通过从头拼接,分别获得长吻鼩鼹和库氏长吻鼹197 092个和225 956个转录本,以及125 427个和94 023个unigene。通过与GenBank中的基因组注释文件比对,得到鼹科物种同源基因家族8 376个,及鼹科鼩鼱科同源基因家族8 114个。差异表达基因中各组织的高表达基因中均找到10个以上组织特异性基因。然而BUSCO分析确定完整单拷贝基因在两个物种中分别为43.0%和56.6%,提示死后mRNA迅速降解并影响转录组拼接。比较两个物种肺部基因的表达差异发现库氏长吻鼹335个相对高表达的基因,其中包括 HMGB1HSPD1SF3B1COL3A1SUMO1JUNB等,有报道上述基因可能与低氧或高海拔适应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