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鲸豚类的渗透调节研究进展
    王京真,于学颖,郭爱环,郝玉江,王丁
      
    摘要5580)      PDF (336KB)(24839)    收藏
    鲸豚类作为哺乳动物长期演化中较为特殊的一支,它们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在水中完成,所以它们在身体结构、生理机能以及生态习性等方面都发展形成了适用于水中生活的完善的适应策略。大部分鲸豚类动物生活在海洋中,只有少部分生活在淡水里,但不管是生活在高渗环境中的海洋鲸类还是生活在低渗环境中的淡水鲸类,维持水盐平衡以及渗透压的内稳态是它们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鲸豚类究竟是通过怎样的渗透调节机制来实现对不同渗透环境的适应呢?它们在身体结构、生理调节和分子机制上发展了哪些独特的适应策略?本文对近一个世纪以来有关鲸豚类渗透调节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并尝试从水盐来源、代谢途径、肾脏和皮肤的生理结构、水盐代谢的内分泌调节以及渗透调节的分子机制等几个方面对鲸类动物的渗透调节机制进行全面阐述,并就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及亟需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
    2. 中国兽类名录(2021版)
    魏辅文, 杨奇森, 吴毅, 蒋学龙, 刘少英, 李保国, 杨光, 李明, 周江, 李松, 胡义波, 葛德燕, 李晟, 余文华, 陈炳耀, 张泽钧, 周材权, 吴诗宝, 张立, 陈中正, 陈顺德, 邓怀庆, 江廷磊, 张礼标, 石红艳, 卢学理, 李权, 刘铸, 崔雅倩, 李玉春
    兽类学报    2021, 41 (5): 487-501.   DOI: 10.16829/j.slxb.150595
    摘要13165)      PDF (1771KB)(6879)    收藏
    中国是全球兽类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国家之一,掌握我国兽类物种多样性和分类地位是兽类学研究的基础前提,也是科学保护野生种群的前提。为厘清中国兽类的物种数量及分类地位等关键分类学信息,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组织国内长期致力于兽类各类群分类的科学研究人员,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最新的形态学和分子遗传学证据,综合现代兽类分类学家意见,经编委会充分讨论,形成了最新的中国兽类名录,包括我国现阶段兽类12目59科254属686种。该中国兽类名录使用基于系统发生关系的分类系统,并对物种有效性进行了充分慎重的确认和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中国海兽研究概述
    郝玉江, 王克雄, 韩家波, 郑劲松, 先义杰, 姚志平,鹿志创, 李海燕, 张先锋
      
    摘要7888)      PDF (441KB)(5227)    收藏
    我国对海兽的研究已有80 多年的历史。为了回顾我国海兽研究的历史,总结我国海兽研究的进展,并展
    望我国海兽研究的未来,借《兽类学报》创刊30 周年之际,作者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并结合我们的研究积
    累,从鲸类、鳍脚类和其他海兽三个类群分别综述了我国海兽研究的进展。本文重点总结了我国几种代表性海
    兽的生态学、饲养与繁殖生物学、保护遗传学、声学和保护生物学等研究进展。我们认为,我国在珍稀濒危淡
    水豚类的饲养与繁殖生物学、保护生物学和生物声学等方面处于国际前沿地位。对我国海洋沿岸的海兽还缺乏
    系统研究,对珍稀濒危海兽的保护实践有待突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中国大熊猫保护区发展历史、现状及前瞻
    胡锦矗,张泽钧,魏辅文
      
    摘要9292)      PDF (190KB)(4992)    收藏
    大熊猫是我国的特产动物,古时被列为贡品,在近代被视为国宝。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乱捕滥猎等因素,该物种已处于濒危状态。解放以后,我国政府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了自然保护区建设,并于20 世纪60 年建立了卧龙等5 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并将大熊猫列为禁猎动物。20 世纪70 年代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大熊猫资源调查,基于调查结果新建了佛坪、唐家河、蜂桶寨等自然保护区,使有关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了13 个。1985 -1988 年全国第二次大熊猫资源调查结果显示,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较第一次减少了54 ﹪。进入90 年代,全国大熊猫保护区增至36 个,迄今共建立了63 个与保护大熊猫这一珍稀物种相关的自然保护区。全国大熊猫栖息地已由80 年代衰落期时22 220 km2 增加至34 000 km2 ,其中分布在保护区内的栖息地面积达29 000 km2 ,有效地保护了约85% 的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以及约50% 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现存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估计约2 000只,因密度稀疏,发展空间大。目前,国家主管部门已出台了各种就地与迁地保护措施,只需各方通力合作,野生大熊猫的未来将是光明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青藏高原兽类分布格局及动物地理区划
    黄薇, 夏霖, 杨奇森, 冯祚建
      
    摘要6322)      PDF (513KB)(4914)    收藏
    通过文献资料检索,依据Wilson 和Reeder (2005) 主编的兽类分类系统,共收集青藏高原兽类250 种, 分别隶属10 目30 科。将青藏高原各自然地理单元作为基本单元,根据兽类分布特点,采用Ward’s 方法对各基本单元进行聚类,结合自然地理条件,对青藏高原兽类动物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为: (1)青藏高原的兽类中,古北界物种主要分布在羌塘及高原北部地区,该地区的古北界物种占高原全部古北界物种的88. 6% ; 东洋界物种主要分布在藏南及横断山地区,该地区东洋界物种占高原全部东洋界物种的97.7% 。(2)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当连接距离为0.6219 ~1. 0738 时,将青藏高原划分为2 个动物地理Ⅰ级区,当连接距离为0. 5034 ~0. 6219 时, 划分为4 个动物地理Ⅱ级区,当连接距离为0.2236 ~ 0.2684 时, 划分为7 个动物地理Ⅲ级区,当连接距离为0.0930 ~0.1245 时, 划分为16 个动物地理Ⅳ级区。(3)依据青藏高原兽类地理分布格局特点, 结合青藏高原隆升对物种分布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了高原兽类分布格局成因。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兽类分布格局的形成与高原的自身演化密切相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我国濒危哺乳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
    魏辅文
    兽类学报    2016, 36 (3): 255-.   DOI: 10.16829/j.slxb.201603001
    摘要4529)      PDF (1562KB)(4908)    收藏
    本文简要论述了2010-1015年间,我国濒危哺乳动物(主要是食肉类、灵长类、有蹄类和鲸类) 保护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涉及进化保护生物学、保护生态学、保护行为学、保护生理学、保护遗传学、保护基因组学与宏基因组学和保护政策建议与实践等诸多领域。以大熊猫和金丝猴为代表的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成绩显著。各项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并非是一个已走到“进化尽头”的物种,仍具进化潜力。虽然大熊猫仍然面临栖息地破碎等环境问题,总的来看其种群数量在逐渐增长,栖息地面积在逐渐扩大,已走出困境并脱离“濒危”的状态,可降为“易危”。我国大熊猫的保护为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树立了成功的范例。根据国内研究进展和国际发展动态,该文还对未来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加强长期定点监测与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加强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加强宏微观研究手段的结合从机制上揭示科学问题,加强动物对食物、高原极端环境和水生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进化分子机制的揭示,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推动研究成果的应用,为濒危动物的有效保护保驾护航。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7. 野生大熊猫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前瞻
    魏辅文, 张泽钧, 胡锦矗
      
    摘要6500)      PDF (325KB)(4688)    收藏
    在现代食肉目动物中,大熊猫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物种之一,既在科学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亦是世界自然保护的象征。自20 世纪80 年代初期我国政府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开展野生大熊猫生态学研究
    以来,迄今已积累了大量有关该物种及其栖息地的生态学知识,近年来3S 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将野生大熊猫生态学研究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本文在综合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从栖息地生态学、觅食
    生态学、繁殖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分子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等不同方面就野生大熊猫生态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力图归纳已有研究发现,阐明研究结果的科学价值及在保护生物学上的意义。同时,结
    合研究与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前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水甫管鼻蝠在模式产地外的发现——广东和江西蝙蝠新纪录
    王晓云 张秋萍 郭伟健 李锋 陈柏承 徐忠鲜 王英永 吴毅 余文华 李玉春
    兽类学报    2016, 36 (1): 118-122.   DOI: 10.16829/j.slxb.201601014
    摘要2811)      PDF (18522KB)(4549)    收藏
    In 2012 and 2013, three and nine bat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respectively from Nanli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Jingga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Jiangxi Province. All specimens were small sized with forearm length of 30.51 to 34.62 mm and orange-yellow ventral fur. Based on their external and skull characteristics, they were identified as Murina shuipuensis; a newly named species reported by Eger and Lim (2011) from Guizhou. These are the first recorded in the Guangdong and Jiangxi provinces outside of its type locality (Shuipu Village, Libo County, Guizhou, China). All specimens were deposited in the Key Laboratory of Conserv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Biodiversity of South China in Guangzhou University.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圈养东北虎血液生理参数的测定
    韩志强 王海军 刘存发 王晓旭 赵全民 徐超
    兽类学报    2019, 39 (5): 590-594.   DOI: 10.16829/j.slxb.150241
    摘要2779)      PDF (985KB)(4548)    收藏
    In this study, the blood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of 26 captive Amur tiger ( Panthera tigris altaica) were measured by a blood cell analyser,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vital statistics, and platelet-related parameters and their effect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individuals were compar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ifferences in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individuals is not noticeable(P>0.05). And list some platelet-related parameters, PLT (211.15±59.77)×109/L, PCT(0.26±0.09)%, MPV (12.65±0.88) fL, PDW (22.28±1.68) fL, P-LCR (44.56±8.03) %。The measurement of blood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appears to be of great help in the diagnosis, and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diseases in Amur tiger ( Panthera tigris altaica), and the measurement of platelet-related parameters is important in standardizing the blood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of this species.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中国长臂猿科动物的分类和保护现状
    范朋飞
      
    摘要6643)      PDF (774KB)(4512)    收藏
    根据最新的长臂猿科分类系统和近年来开展的多次长臂猿调查,本文对我国长臂猿科的分类和保护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综述,将为以后中国长臂猿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基础资料。长臂猿科(Hylobatidae) 分为4 个属( Nomascus,Symphalangus,Hylobates, Hoolock ) 17 个种,其中我国分布有3 属6 种: 西黑冠长臂猿( N. concolor)、东黑冠长臂猿( N. nasutus)、海南长臂猿( N.hainanus)、北白颊长臂猿( N. leucogenys)、东白眉长臂猿( Hoolock leuconedys)和白掌长臂猿( Hylobates lar)。长臂猿曾经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受栖息地丧失、退化和猎杀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长臂猿仅分布于云南、广西和海南等地。我国长臂猿的保护形势十分严峻,白掌长臂猿和北白颊长臂猿可能已经从中国消失;东黑冠长臂猿和海南长臂猿的数量都不足30 只,接近灭绝边缘;东白眉长臂猿的数量不足200 只;即使是数量最多的西黑冠长臂猿,其数量也仅有1 000 至1 300 只。严格执法、意识教育、科普宣传、长期的科学研究将有利于我国的长臂猿保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布氏田鼠哺乳期低温经历抑制成年期神经再生
    赵园春 张学英 王德华
    兽类学报    2019, 39 (5): 485-495.   DOI: 10.16829/j.slxb.150311
    摘要2649)      PDF (9764KB)(4281)    收藏
    哺乳动物在出生前后所经历的环境条件对其成年后的行为和生理等具有重要影响。环境温度是影响动物后代表型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将分娩当天的布氏田鼠母体和幼仔在常温(23℃±1℃)或低温(4℃±1℃)饲养,断乳(21日龄)时转至常温环境,至第63日龄时再随机将两组动物各分为常温组和低温暴露组,期间检测体重、摄食量、静止代谢率、认知能力和神经细胞增殖和存活等,以验证哺乳期的低温经历可影响成年动物的代谢生理、行为表型和相关脑区神经再生的假说。结果发现:哺乳期低温经历导致成年布氏田鼠摄食量显著降低,与代谢有关的下丘脑以及学习记忆有关的海马区细胞增殖和存活数量减少。当动物在成年期面临冷暴露时,与哺乳期常温经历的动物相比,哺乳期低温经历的动物摄食量较低,在Y迷宫新异臂中的穿梭次数和停留时间显著降低,但海马和下丘脑部分核团的细
    胞增殖以及海马CA的细胞存活明显升高。这表明哺乳期低温经历对布氏田鼠的能量代谢、行为和相关脑区的成体神经再生产生了持久的抑制效应,但成年后再次面对低温时,动物的代谢能力和代谢及学习记忆相关脑区的神经细胞可塑性优于哺乳期未曾经历低温的动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西藏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区系及其垂直变化
    胡一鸣 姚志军 黄志文 田园 李海滨 普琼 杨道德 胡慧建
      
    摘要5212)      PDF (1347KB)(4229)    收藏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着以世界最高峰为代表的极高山生态系统,在生态和生物的演化及保护中具有重要地位。受交通、自然环境等条件限制,外界对其哺乳动物区系的了解尚不完整。我们于2010 年9月至2012 年10 月在保护区的调查点内利用样带法、访问调查法、自动感应照相系统监测法和夹日法进行了5 次哺乳动物区系调察,共确认10 目23 科81 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有34 种,占总数的42.0% ;地域特征明显,高地型17 种和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14 种,共占38. 3%。区内可以划分为6 个自然带,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表现为随海拔先升高后降低,并以2 500 -3 300 m 的物种数最多,共48 种。区系组成南、北翼差异显著,南翼的76 种哺乳动物中,东洋界41 种,古北界25 种;而北翼的29 种中,东洋界仅2 种,古北界23 种。南翼3 300 m以下东洋界优势明显,而4 000 m 以上古北界则占绝对优势,据此我们认为保护区位于东洋界和古北界分界线上,且分界线在3 300 -4 000 m 之间为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澳门翼手类物种多样性调查
    黄继展 谭梁静 杨剑 陈毅 刘奇 沈琪琦 徐敏贞 邓耀民 张礼标
      
    摘要4691)      PDF (2071KB)(4039)    收藏
    2009 ~2012 年,对澳门翼手目(蝙蝠)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共捕捉到10 个物种,属5 科8 属,其中包括澳门原来记载的2 个物种,即蹄蝠科的大蹄蝠( Hipposideros armiger)和蝙蝠科的东亚伏翼( Pipistrellus abramus);本研究新增加8 个物种,即狐蝠科的犬蝠( Cynopterus sphinx) 和棕果蝠( Rousettus leschenaulti),鞘尾蝠科的黑髯墓蝠( Taphozous melanopogon),菊头蝠科的菲菊头蝠( Rhinolophus pusillus),以及蝙蝠科的大足鼠耳蝠( Myotis ricketti)、普通伏翼( P. pipistrellus)、普通长翼蝠( Miniopterus schreibersi) 和南长翼蝠( M. pusillus)。另外,通过野外录音和分析,并与已发表物种声音特征比较核对,发现菊头蝠科和蹄蝠科各一种,前者可能是泰国菊头蝠( R. siamensis)或者中菊头蝠( R. affinis),后者可能是果树蹄蝠( H. pomona) 或者三叶蹄蝠( Aselliscus stoliczkanus)。本文对已捕捉10 种蝙蝠的分布、形态特征和回声定位叫声特征进行报道,同时对其种群数量和保护现状进行了讨论。保护蝙蝠栖息生境(洞穴、古老建筑和蒲葵树等) 对保护澳门蝙蝠物种多样性至关重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黑叶猴在喀斯特石山生境的觅食活动
    周岐海, 蔡湘文, 黄乘明, 李友邦, 罗亚平
      
    摘要3809)      PDF (1396KB)(3916)    收藏
    2002 年8 月至2003 年7 月,对一群生活在广西扶绥珍稀动物保护区内孤立石山中的黑叶猴进行观察,通过收集有关栖息地利用的数据,从中探讨栖息地的破碎化对其生态习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猴群的觅食活动在石山各个部位的分布存在着显著差异,它们更偏好在山腰觅食(66.1% ),而较少利用山脚(18.6% )和山顶(15.3% )。从横向水平来看,猴群的觅食活动主要集中在6 个觅食斑块,总面积为7.94 hm 2 ,约占栖息地面积的18.9%。觅食斑快中黑叶猴喜食食物的植株密度明显高于非觅食斑块。虽然树叶在黑叶猴食物组成中占绝大部分,但其食物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与之相对应,猴群对觅食斑块的利用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利用转录组数据分析高原鼢鼠和裸鼹鼠基因的趋同进化
    邓小弓 王堃 张守栋 苏建平 张同作 林恭华
    兽类学报    2014, 34 (2): 129-137.  
    摘要3083)      PDF (348KB)(3910)    收藏
    地下鼠由于长期适应于地下洞道生活,在诸多生物学特征上都产生了一定的趋同进化现象,但目前尚未在分子水平分析其趋同进化特征。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数据,从氨基酸位点变化和基因表达量水平,分析两种亲缘关系较远的地下鼠——高原鼢鼠和裸鼹鼠的趋同进化。氨基酸位点变化分析显示,两种地下鼠的54 个基因都存在至少一个理论趋同进化位点,其中13 个基因可以找到相对明确的表型功能注释。基因表达量分析显示,两种地下鼠在转录组水平的总体表达模式上存在趋同效应;有103 个基因在两种地下鼠脑中的表达量是作为对照的地上鼠(小鼠、豚鼠)表达量的3 倍以上,其中有20 个基因可以找到相对明确的表型功能注释。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高原鼢鼠和裸鼹鼠为了适应地下生活方式,在氨基酸序列和基因表达量水平上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趋同进化。其中,低氧适应相关基因(氧运输、氧代谢、DNA 修复等)是地下鼠进化适应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挖掘器官(尤其是肌肉)功能相关基因的重要性次之,能量代谢及平衡相关基因也是地下鼠适应性进化的关键要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固定核空间法和最小凸多边形法估计藏狐家域的比较
    刘晓庆,王小明,王正寰,刘群秀,马波
      
    摘要4472)      PDF (861KB)(3900)    收藏
    最小凸多边形法(MCP)和固定核空间法(FKE)是目前最常用的家域计算方法,但受空间自相关性、偏远位点等问题的影响,两种方法均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本文根据2006 年和2007 年在四川省石渠县和青海省都兰县的7 只藏狐352 个活动位点数据,分析MCP 和FKE 家域估计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1)利用概率百分比≤95% 时,MCP 计算结果和FKE 没有显著差异;(2)极端点对高百分比(85% ~ 100% ) 下MCP影响显著,而FKE 对极端点影响控制较好;(3)FKE 家域外形复杂,计算结果受平滑度系数设置影响显著。因此,研究领域行为时,应同时使用FKE 和95% MCP 两种方法。当数据分布较理想时,FKE 能够给出更为准确的面积估计,而MCP 则因其通用性,使得研究数据与其他研究的结果更具可比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城市公园中赤腹松鼠的家域特征及昼间活动规律初探
    袁耀华 刘群秀 张欣
    兽类学报    2019, 39 (6): 639-650.   DOI: 10.16829/j.slxb.150298
    摘要2516)      PDF (2422KB)(3882)    收藏
    2015年12月至2016年5月,对上海动物园内活动的9只赤腹松鼠进行无线电遥测,应用Homing法进行空间定位,基于最小凸多边形(MCP)和95%固定
    核空间(95%Kernel)模型估算城市绿地中赤腹松鼠的家域面积、空间分布特征及个体间的重叠情况,同时记录赤腹松鼠的昼间行为规律。赤腹松鼠
    家域面积平均值为12376(MCP)~18146 m 2(95%Kernel),雌雄个体间家域面积无显著差异(Independent-sample test, t= -0.101, P=0.922)。
    赤腹松鼠冬季家域面积与春季家域面积间无显著差异(One way ANOVA,MCP: F=3.900, P=0.070;95%FK: F=3.566, P=0.081)。部分赤腹松鼠家域
    间存在重叠,冬季重叠指数0.36~0.63,春季重叠指数0.02~0.43。赤腹松鼠的昼间行为以移动(29.4%)、取食(25.1%)和休息行为(24.7%)为主
    。在不同季节,赤腹松鼠的取食行为发生显著变化(One way ANOVA, F=119.268, P<0.001),冬季取食行为发生频率最高(33.3%),夏季最低
    (16.4%);领域行为在夏(15.8%)、秋(16.2%)季发生频率较高,春季(5.8%)降低(One way ANOVA, F=140.416, P<0.001)。赤腹松鼠昼间
    活动呈“U”型分布,主要集中于05:00—08:00和15:00—18:00,休息主要分布于12:00—13:0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广东省蝙蝠新纪录——大黑伏翼
    张礼标 刘奇 沈琪琦 朱光剑 陈毅 赵娇 刘会 孙云霄 龚粤宁 李超荣
    兽类学报    2014, 34 (3): 292-.  
    摘要4264)      PDF (6424KB)(3862)    收藏
    Three bats (2 males and 1 female)were collected in Babao Mountain (24°55'43.4″N,113° 0′57. 0″E,1 000 ma.s.l),Guangdong Nanli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Guangdong Province,China in July,2013. These bats are middle size,with 40. 4 - 41. 6 mm forearm length,and 16. 0 -16. 1 mm greatest length of skull. The pelage was characteristic.On the dorsum,the basal hairs are black,with distinctive yellow-ferruginous and shiny tips. On the abdomen,the basal hairs are black and brown,with paler tips,and differ among throat,chest and abdomen. The tragus is broad with lunar to kidney shape. The margins of the ears and tragus are palm and pale color. These bats were identified as Arielulus circumdatus (Temminck,1840),was and are the first records from Guangdong Province. Previous records suggested that this bat species was only found in Yunnan Province in China,and with very few specimens. The features of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and the skull of these specimens are given in this paper,and compared with specimens from Yunnan and SE Asia. We also recorded the echolocation calls of these bats,and discuss the taxonomy and distribution of this bat species in China. The specimens were kept in Guangdong Entomological Institute.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西藏墨脱县孟加拉虎种群数量调查
    王渊 刘务林 刘锋 李晟 朱雪林 蒋志刚 冯利民 李炳章
    兽类学报    2019, 39 (5): 504-513.   DOI: 10.16829/j.slxb.150265
    摘要4986)      PDF (100104KB)(3814)    收藏
    孟加拉虎曾在西藏墨脱县各乡镇均有分布记录,但自2002年后该地区未见确认报道。2013—2018年间,我们利用红外相机技术、信息网络收集法和足迹鉴定法调查了墨脱县孟加拉虎的9个潜在分布区域。结果显示,墨脱县仅存1~3只孟加拉虎非定居个体,仅在旱季(每年10月至来年3月)游荡活动于背崩乡、墨脱镇雅鲁藏布江南岸区,以及格当乡金珠藏布南岸区。该区域内孟加拉虎的保护前景不容乐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以加强针对野生孟加拉虎的保护:(1)继续加强虎的基础性监测;(2)加强针对偷盗猎活动的野外巡护与执法管理;(3)加强对原始森林的保护;(4)改善原住民生计,加强宣传教育,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5)恢复与建立景观廊道,改善栖息地连通性,以促进虎的自然扩散;(6)加强不同机构与参与方之间的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人工饲养长江江豚的同性性行为和自慰行为
    张长群 郑杨 Platto Sara 郝玉江 王丁
    兽类学报    2015, 35 (3): 241-252.  
    摘要4954)      PDF (2063KB)(3810)    收藏
    雌雄性之间的性行为对鲸类的生存和繁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不具有繁殖功能的同性性行为和自慰行为在多种鲸类中存在。因此对鲸类非繁殖性性行为研究,将有助于深入认识该物种性行为特点和规律,并解决室内饲养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促进可控性人工繁殖的成功。本研究以人工饲养的7头长江江豚为研究对象,定义并描述了14种性行为。其中,同性之间的性行为定义为同性性行为,雌雄个体单独的性行为定义为自慰行为。雄性同性性行为发现于所有定义的性行为中,但雌性同性性行为仅在7种性行为中观察到。同性性行为(3633次)占总性行为(5563次)的65.31%,自慰行为(254次)占4.57%。同性性行为中,雄性之间的同性性行为(3438次,94.63%)远多于雌性同性性行为(195次,5.37%)。两头有父子关系的江豚(阿福和淘淘)之间的雄性同性性行为最多(1921次,55.88%),雄性江豚之间的同性性行为可能存在结盟竞争关系或教育练习作用。两头青少年雌豚(F7和F9)之间的同性性行为最活跃(117次,60.00%),雌性江豚之间的同性性行为很可能具有结伴交流的功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黑龙江省圈养狼交配行为的初步观察
    沙未来, 张洪海, 孔繁繁, 陈磊, 张承德
      
    摘要7039)      PDF (237KB)(3756)    收藏
    2005 年10 月至2006 年4 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扫描取样法,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北方森林动园4 对圈养狼交配活动进行了观察,以期了解无人干扰下圈养狼的交配过程及其交配模式。观察时间共计25 d, 225 h,实际录像时间为126 h,记录到爬跨741 次,成功交配46 次,成功爬跨交配占总爬跨次数的6. 2% 。狼在交配过程中有锁结现象,雄狼通常在一次爬跨、多次抽动后出现射精。交配行为一般发生在8∶ 00 ~10∶ 00和14∶00 ~ 16∶ 00。雌性具有明显的邀配模式,一旦邀配成功,雌狼站立不动,尾巴偏向一侧,腰部微下躬,配合雄狼爬跨。对交配参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4 只雄狼的抽插时间没有差异( P = 0. 827),而其锁结行为的时间差异极其显著( F = 71.43, P <0.001),交配期持续5 ~ 14 d,交配平均持续时间为534 ± 402 s,最长达1 588 s,
    最短只有28 s。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基于Cyt b基因和形态学的鼠兔属系统发育研究及鼠兔属1新亚属5新种描述
    刘少英 靳伟 廖锐 孙治宇 曾涛 符建荣 刘洋 王新 李盼峰 唐明坤 谌利民 董立 韩明德 苟丹
    兽类学报    2017, 37 (1): 1-43.   DOI: 10.16829/j.slxb.201701001
    摘要3342)      PDF (31573KB)(3731)    收藏
    本研究扩增了169号鼠兔属样本的cyt b序列,代表13个种11亚种及5个未分类单元,下载了66条分类地位确定而完整的Cyt b序列,包括25种及9个亚种。构建了Bayesian系统发育树,计算了遗传距离,开展了物种界定分析;对13个种4亚种及5个未分类单元174号完整头骨和外形的20个形态学量度数据开展了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T检验;对头骨和身体外部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鼠兔属包含5个亚属,分别是 Ochotona, Conothoa, Pika, Lagotona 和一新亚属;5个亚属间的遗传距离在12.8%-16.0%之间;高黎贡鼠兔( Ochotona gaoligongensis)是灰颈鼠兔( O. forresti)的亚种;喜马拉雅鼠兔( O. himalayana)是灰鼠兔( O. roylei)的亚种;木里鼠兔( O. muliensis)是川西鼠兔( O. gloveri)的亚种;宁夏鼠兔( O. argentata)应为蒙古鼠兔( O. pallasi)的亚种;西伯利亚鼠兔( O. turuchanensis) 为高山鼠兔( O. alpina)的同物异名。藏鼠兔循化亚种( O. thibetana xunhuaensis)应提升为种:循化鼠兔( O. xunhuaensis);东北鼠兔长白山亚种( O. hyperborea coreana)应该提升为种:长白山鼠兔( O. coreana);藏鼠兔峨眉亚种( O. thibetana sacraria)应提升为种:峨眉鼠兔( O. sacraria); 藏鼠兔锡金亚种( O. thibetana sikimaria)应提升为种:锡金鼠兔( O. sikimaria)。通过分子系统学和形态学研究,发现了鼠兔属1 新亚属和5个新种。新亚属命名为异耳鼠兔亚属( Alienauroa subgen. n.),属模为黄龙鼠兔( O. huanglongensis sp. n.),成员包括黄龙鼠兔新种、峨眉鼠兔、循化鼠兔,以及在龙门山和大巴山发现的2个新种,共计5个种。新亚属的鉴定特征是:耳上前缘内侧有一个密被短毛的异耳屏(Congenial tragus);头骨扁平,颅面平直;眼小,眼眶长和眼眶宽均小于其他亚属;被毛粗长而无光泽;腹毛多为灰白色。5个新种分别发现于四川黄龙自然保护区、四川北部龙门山、四川北部大巴山、四川西部邛崃山、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朗县。我们分别将其命名为黄龙鼠兔( Ochotona huanglongensis sp. n.),扁颅鼠兔( Ochotona flatcalvariam sp.n.),大巴山鼠兔( Ochotona dabashanensis sp. n.),雅鲁藏布鼠兔( Ochotona yarlungensis sp. n.)和邛崃鼠兔(Ochotona qionglaiensis sp. n.)。黄龙鼠兔的鉴定特征是:门齿孔前段平行;脑颅扁平,颅高为颅全长的33.5%;耳大,平均20mm以上(不含耳基部的管),异耳屏三角形,但顶端圆形;毛长而粗糙,无光泽,背部毛长约20mm;腹面毛色以灰白为主;前后足背面灰白色,腹面黑灰色,指(趾)垫大,橘黄色,露出毛外,爪黄白色半透明。扁颅鼠兔的鉴定特征是:脑颅异常扁平,颅高约11mm,颅高仅为颅全长的31%;眼眶很小,平均6.7mm×5.6mm;个体小,体长140mm以下;体毛长而粗糙无光泽,背部毛长22mm;耳小,平均17mm左右,异耳屏阔圆型,相对较小;背毛沙黄色,腹毛黄白。大巴山鼠兔的鉴定特征是:异耳屏镰刀状;耳相对较小,均在17mm以下,和峨眉鼠兔、扁颅鼠兔差不多,比该亚属循化鼠兔和黄龙鼠兔小。颅高相对较大,颅面更隆突,颅高平均12.45mm, 眼眶相对较大,平均8.52mm×7.13mm。雅鲁藏布鼠兔的鉴定特征是:与黑唇鼠兔( O. curzoniae)和努布拉克鼠兔拉萨亚种( O. nubrica lhasaensis)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唇缘有很窄的深灰色圈,深灰色圈外侧为灰白色;前后足底部毛浓密,趾端毛多而长,趾垫和爪隐于毛中;个体中等,体长150mm左右,比黑唇鼠兔和努布拉克鼠兔拉萨亚种小得多;颅面较隆突,但与黑唇鼠兔相比,颅面相对平直;被毛黑褐色。邛崃鼠兔的鉴定特征是:大小及头骨和藏鼠兔很相似,但该种和藏鼠兔的显著不同是眶间宽狭窄,平均4.05mm(3.64-4.19mm),而藏鼠兔眶间宽一般超过4.2mm,平均为4.45mm;该种毛色为沙色带黄色调,毛粗长;藏鼠兔为黑褐色调,毛相对较短;邛崃鼠兔前后足背面为显著的草黄色,而藏鼠兔前后足背面黄白色。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新疆兽类分布格局及动物地理区划探讨
    黄薇, 夏霖, 冯祚建, 杨奇森
      
    摘要3722)      PDF (882KB)(3728)    收藏
    通过整理文献资料,依据Wilson 和Reeder (2005)兽类分类系统,共收集到新疆兽类138 种,分别隶属8目22 科。根据兽类在各个特定分布区的分布特点,采用Ward 的方法对各特定分布区进行聚类,依据特定分布区的相似性聚类结果,并结合自然地理条件,对新疆兽类动物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探讨,并将全疆兽类动物地理区划划分到第Ⅲ级。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与分布区的环境异质性密切相关,同时,区域环境一致性较高的地区,其兽类区系成份相似度亦较高,聚类结果的一致性较强;新疆兽类的分布受地形因素的影响较显著,天山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等明显的地理界限对兽类的交流、扩散起到明显的阻隔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中国兽类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进展
    余文华, 何锴, 范朋飞, 陈炳耀, 李晟, 刘少英, 周江, 杨奇森, 李明, 蒋学龙, 杨光, 吴诗宝, 卢学理, 胡义波, 李保国, 李玉春, 江廷磊, 魏辅文, 吴毅
    兽类学报    2021, 41 (5): 502-524.   DOI: 10.16829/j.slxb.150535
    摘要2893)      PDF (3119KB)(3723)    收藏
    中国兽类(即哺乳动物)种类繁多,对维持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John R.Reeves于1829—1834年在我国广东开展兽类调查以来,近200年我国兽类分类及系统学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进步和发展。目前中国已知的兽类物种数已达686种,约占全世界兽类种数的10%,是世界上兽类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但全球气候变化、生境破碎化、人类活动增加及人兽共患重大疫情涌现等问题仍十分突出,兽类多样性调查及分类学研究的必要性越发明显。同时,兽类分类学这门古老而传统的学科也在不断引入各种新方法与技术,如整合分类学、标本数字化、模式标本测序、便携式测序技术及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物种识别鉴定等,分类学研究的成果及应用在近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动物分类学作为传统的基础学科,是遗传学、生理学、生态学、医学、药学等现代生物学的基石。然而,由于学科特征和差异等原因,该学科近年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出现了学科萎缩和分类学人才后继无人的危机。因此,从国家层面对分类学、形态学等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课题设置和资金投入等,予以特殊的政策支持,十分必要,也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兽类骨骼标本制作新方法: 碱性蛋白酶消化法
    武永华, 杨奇森
      
    摘要4053)      PDF (799KB)(3722)    收藏
    We report on an easy method to remove muscle tissue from the skeleton by alcalase detergent in mammalian skeleton specimen preparation. In the present paper,using hare skull specimen as an example,we describe the alcalase detergentmethod in details and compare it with other methods for mammalian skeleton specimen preparation. In this method,hare muscle tissues are removed from skeletons by alcalase detergent. With commercial proteinases,alcalase (2.4 L, 2.4 AU/ g, Novozymes Biotechnology Co. , Ltd. ), the process requires around 10 minutes’skeletal simmering in a 0.5% solution (V/V) of the alcalase and water under 60 ℃ condition. In total, about 101 rat skull and 487 hare skull specimens are made using this method. Compared to other traditional methods in mammalian skeleton specimen preparation,the alcalase detergent method is safer,more efficient and less costly,and it is also suitable for batch production of skeleton specimen.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
    26. 粪便DNA分析技术在分子生态学研究中的机遇与挑战
    单磊 胡义波 魏辅文
    兽类学报    2018, 38 (3): 235-246.   DOI: 10.16829/j.slxb.150194
    摘要2199)      PDF (1829KB)(3706)    收藏
    随着粪便DNA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其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分子生态学研究中,特别是野生动物的遗传状况评估研究。粪便DNA的获取可以在不干扰,甚至无需观察到动物本身的情况下展开,因此避免了取样活动可能给野生动物带来的干扰或伤害,极大地促进了野生动物分子生态学的研究。虽然粪便DNA分析技术在其建立伊始因DNA质量问题而受到了一定的挑战,但自其建立至今,研究者发展了多种技术来克服这一问题。现已能获得较高质量的粪便DNA,并将基因分型错误率控制在较低水平。本文将结合我们在粪便DNA分析技术上所积累的经验,从粪便样品采集、保存、DNA提取、PCR扩增以及等位基因分型等各个环节对该技术进行详细探讨,以期阐明该技术在野生动物分子生态学研究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一步推动其在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27. 中国猕猴生态学研究进展
    路纪琪 田军东 张鹏
    兽类学报    2018, 38 (1): 74-84.   DOI: 10.16829/j.slxb.150128
    摘要2580)      PDF (1626KB)(3686)    收藏
    中国的灵长类学研究始于19世纪中期之后,而兴盛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猕猴( Macaca mulatta)是世界及中国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种非人灵长类动物,在中国境内分布于17个省(市、区),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迄今为止,学者们已对猕猴进行了包括地理分布、种群动态、食性、社会生态、保护生态等多方面的研究。本文拟对国内有关猕猴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回顾与综述,以期通过对以往工作的汇总,梳理关于猕猴的研究线索与动态,并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
    28. 基于相机陷阱技术的阿尔金山北坡水源地鸟兽物种监测
    薛亚东 刘芳 郭铁征 袁磊 李迪强
    兽类学报    2014, 34 (2): 164-171.  
    摘要3084)      PDF (5267KB)(3670)    收藏
    为调查阿尔金山北坡的鸟兽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2010 - 2012 年,利用相机陷阱调查技术对阿尔金山北坡的7 个水源地进行了监测。监测期间共记录到26 个物种,其中兽类11 种,鸟类15 种。记录到野骆驼、藏野驴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及雪豹、猞猁、豺等稀有兽类,胡兀鹫、金雕、高山兀鹫等珍稀猛禽。食草动物中野骆驼是水源地占优势地位的物种,也是该地区分布最广的物种。食肉动物中狼和赤狐为广泛分布的物种。对于荒漠地区动物的调查,基于水源地的红外相机监测是一个较为可行的方法,同时也为研究社群结构、种间竞争以及不同物种资源利用生态位重叠和分离提供了可能。利用红外相机的水源地监测有助于评估环境变化和人为干扰对野生动物水源利用的影响,并为荒漠地区水源管理和保护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1)
    29. 四川省老河沟自然保护区兽类多样性红外相机调查
    李晟 王大军 卜红亮 刘小庚 靳彤
    兽类学报    2016, 36 (3): 282-.   DOI: 10.16829/j.slxb.201603004
    摘要2444)      PDF (1610KB)(3669)    收藏
    自然保护区的生物物种编目是区域性和全国性生物多样性研究与监测的基础,而红外相机调查技术已成为兽类物种编目的重要手段之一。老河沟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岷山北部,位于大熊猫岷山种群分布核心地区,是2012年新建保护区。从2011-2014年,我们把保护区划分为1km×1km的方格,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区内的兽类多样性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调查。经过9,188个相机日的调查,共记录到分属7目18科的兽类。其中,有81,709份记录可以鉴定出具体物种,包括野生兽类24种,家畜1种(家狗),分属5目14科,独立探测数总计1,766次。其余未能鉴定出具体物种的兽类记录为小型翼手目、食虫目和啮齿目动物。在24种野生兽类中,食肉目物种数最多,共4科9种;其次为偶蹄目(4科7种)与啮齿目(3科6种)。就独立探测数而言,偶蹄目兽类是记录到次数最多的类群(占总探测数43.97%),其次是啮齿目(25.61%)和食肉目(22.44%)。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易危VU”和“近危NT”级别的物种各3种,被列为国家I级和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分别为4种和5种。本次调查对老河沟自然保护区内的大中型兽类进行了首次系统性编目,了解了区内兽类群落的物种组成、空间分布与相对多度,为后续的科研项目和保护管理提供了本底数据和基础信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4)
    30. 黑叶猴食物组成的地域性差异比较
    李生强, 黎大勇, 黄中豪, 李友邦, 黄乘明, 周岐海
    兽类学报    2016, 36 (1): 46-55.   DOI: 10.16829/j.slxb.201601005
    摘要2281)      PDF (934KB)(3611)    收藏
    研究同一个物种在不同生境觅食对策的差异不仅有助于了解其行为和生态的可塑性,还有助于评价其对自然或人为干扰导致的生境质量的改变的适应能力,从而为物种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扶绥保护区的黑叶猴为研究对象,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相关的食性数据,并结合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的食性研究结果,比较分析黑叶猴食物组成的区域性差异以探讨黑叶猴对不同喀斯特石山生境的行为适应对策。结果表明:黑叶猴3个地理种群共采食77科、182属、259种植物,木本植物(包括乔木和灌木)是其最重要的食物来源。3个地理种群均表现出较高程度的叶食性,树叶分别占其食物组成的52.7%、63.9%和79.7%。然而,3个地理种群的食物组成却存在显著差异,种群间总的食物重叠指数仅为1.33%-7.43%,主要食物的重叠指数仅为0-13.51%。这些差异可能与栖息地中植被组成的差异有关。与弄岗和麻阳河黑叶猴相比,扶绥黑叶猴采食更多的嫩叶和灌木。人为干扰对栖息地植被结构的影响可能是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黑叶猴不同地理种群食物组成的显著差异反映其觅食的灵活性以应对不同喀斯特石山生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