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新疆貂熊种群初步调查
    刘旭 马鸣 徐福军 熊嘉武 朱世兵 崔绍朋 蒋志刚 张同 郭宏 叶勒波拉提.托流汉
    兽类学报    2018, 38 (5): 519-524.   DOI: 10.16829/j.slxb.150161
    摘要1819)      PDF (7555KB)(2875)    收藏
    Wolverine ( Gulo gulo) distribution in China is small, being found only in the Great Khingan Mountains, northeast China and the Altay Mountains, northwest China. It had been category Ⅰstate key protected wild animals because of the rarely population. Some studies of wolverines have been done in the Great Khingan Mountains but few in the Altay Mountains. In 2013-2016, we surveyed six chosen ranges to estimate the population size and density of wolverine in the Altay Mountains using a line transect method, a trace metho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frared cameras. As a result, we directly observed and captured wolverines in Kaba, Burjin (Kanas Nature Reserve), Altai (Xiao donggou), Fuyun (Kurmut), Qinghe (Qinggil River). The population size in Altay Mountains was estimated approximately to be 97-166 individuals, from which the density was estimated to be 2.57-4.39 individuals/ 1000 km2. This scarce population may be related to grazing pressure, reduced food resources, habitat loss, or the increasing interference of human activity. As well, the conflict between wolverines and livestock and the border fencecould be another reason.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不同背景的同伴强化及催产素处理对雌性棕色田鼠可卡因条件位置偏爱的影响
    王建礼 马永平 邰发道 于鹏
    兽类学报    2016, 36 (4): 404-412.   DOI: 10.16829/j.slxb.201604004
    摘要1474)      PDF (1039KB)(3070)    收藏
    同伴间的社会互作是一种天然奖赏,能够影响成瘾药物使用的敏感性。催产素(Oxytocin,OT)能够调节社会行为,并提高社会互作的奖赏价值。然而不同背景的同伴互作以及与OT合并使用是否对可卡因的奖赏效应有不同的影响尚不清楚。棕色田鼠( Microtus mandarinus)是一种单配制田鼠,个体间具有较复杂的社会行为。利用雌性棕色田鼠,我们首先检测了可卡因(20 mg/kg)单独强化以及与不同背景关系的同伴(熟性雌性、陌生雌性和陌生雄性)同时强化诱导的条件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 CPP)及持续时间;其次检测了实验鼠外周注射OT (1 mg /kg)并给予不同背景同伴强化对可卡因CPP的影响。结果表明,可卡因单独强化时,实验鼠能够形成可卡因CPP并能持续至3周;用熟悉的雌性同伴强化时,实验鼠对可卡因CPP的维持时间缩短;用陌生的雌性或雄性同伴强化时可抑制可卡因CPP的形成。实验鼠注射OT后,用熟悉雌性或陌生雄性同伴分别强化时会抑制或反转可卡因CPP。这些结果表明不同背景关系的同伴强化对可卡因奖赏效应的影响不同。OT可促进同伴强化的奖赏价值,降低动物对可卡因的偏爱,且该效应因强化同伴的背景而不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中国兽类名录(2021版)
    魏辅文, 杨奇森, 吴毅, 蒋学龙, 刘少英, 李保国, 杨光, 李明, 周江, 李松, 胡义波, 葛德燕, 李晟, 余文华, 陈炳耀, 张泽钧, 周材权, 吴诗宝, 张立, 陈中正, 陈顺德, 邓怀庆, 江廷磊, 张礼标, 石红艳, 卢学理, 李权, 刘铸, 崔雅倩, 李玉春
    兽类学报    2021, 41 (5): 487-501.   DOI: 10.16829/j.slxb.150595
    摘要11623)      PDF (1771KB)(6493)    收藏
    中国是全球兽类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国家之一,掌握我国兽类物种多样性和分类地位是兽类学研究的基础前提,也是科学保护野生种群的前提。为厘清中国兽类的物种数量及分类地位等关键分类学信息,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组织国内长期致力于兽类各类群分类的科学研究人员,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最新的形态学和分子遗传学证据,综合现代兽类分类学家意见,经编委会充分讨论,形成了最新的中国兽类名录,包括我国现阶段兽类12目59科254属686种。该中国兽类名录使用基于系统发生关系的分类系统,并对物种有效性进行了充分慎重的确认和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高原鼠兔种群生产量生态学的研究 Ⅰ.高原鼠兔体重生长动态数学模型的研究
    周立, 刘季科, 刘阳
      
    摘要1071)      PDF (592KB)(1498)    收藏
    动物生长数学模型的研究是生态学和遗传学理论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广泛地研究T动物生长过程(Wemouth等,1930; Laird, 1964, 1965a, 1965b, 1966a, 1966b; Laird等,1965; Laitd等,1967; Kidwell等1969)。高原鼠兔( Ochotona curxoniae)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主要初级消费者之一(刘季科,1982),定量地探讨其体重生长规律,是估计种群的生物生产量和能量动态必不可少的资料。有关自然条件下,高原鼠兔体重生长的研究,还尚乏报道。本文旨在报道其自然种群中,个体平均体重生长的逻辑斯蒂一指数饱和(Logistic-exponential saturation)动态数学模型,为分析高原鼠兔种群生产量动态提供子模型,亦为科学地制订管理该鼠种的对策提供理论根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3)
    5. 艾美耳混合球虫对高原鼠兔致死毒力的初步研究
    边疆晖,曹伊凡,杜寅, 杨乐,景增春
      
    摘要1875)      PDF (399KB)(2310)    收藏
    球虫是专一性地寄生于宿主体内且对宿主有很强致死性的一种原生动物。艾美耳球虫是高原鼠兔的主要寄生物。利用艾美耳球虫防治高原鼠兔将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人工感染不同剂量的艾美耳混合球虫研究了对高原鼠兔的致死毒力。高原鼠兔的成体死亡率与球虫的感染剂量呈正相关关系,感染600 × 10 4 个/ mL 剂量的球虫可导致大部分高原鼠兔成体死亡,而感染60 ×10 4 个/mL 剂量的球虫可导致全部亚成体死亡;成体和亚成体的死亡率无性别间的差异,其死亡时间分别为第4 d和第8 d。感染60 × 10 4 个/ mL 剂量球虫的高原鼠兔随粪便排出的卵囊数量最大。本研究结果表明,艾美耳球虫对高原鼠兔的非急性致死效应类似于慢性杀鼠剂的作用。如果野外大剂量投放艾美耳球虫制剂后,不仅有望短期内有效降低高原鼠兔种群数量,而且其控制效果可具长效性的潜在优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
    6. 四川八月林自然保护区大灵猫日活动节律、栖息地利用及其对人类活动响应的初步研究
    林炜明, 翁悦, 阿家, 王敏, 王琦, 王放
    兽类学报    2023, 43 (4): 364-377.   DOI: 10.16829/j.slxb.150745
    摘要323)   HTML1057)    PDF (9828KB)(252)    收藏
    大灵猫( Viverra zibetha)是灵猫科的一种小型食肉动物,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但20世纪中后期以来其国内分布区域快速退缩,种群可能处于严重下降状态。为了填补我国大灵猫生态学研究空缺带来的保护和管理挑战,本研究在四川省八月林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为期一年半的红外相机调查,共布设红外相机100台,获取19 912个相机日的红外相机照片,在23个位点完成大灵猫的独立探测77次。本研究采用非参数核密度指数法研究了大灵猫与同域小型食肉动物的日活动节律,构建占域模型评估了大灵猫的栖息地利用,并重点分析了大灵猫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结果显示大灵猫日活动节律为严格夜行性,与严格夜行性的花面狸( Paguma larvata)(Δ=0.88, P=0.290)和夜行偏晨昏性的猪獾( Arctonyx collaris)(Δ=0.80, P=0.056)日活动节律重叠程度最高,与夜行偏晨昏性的豹猫(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Δ=0.73, P=0.002)和严格夜行性的鼬獾( Melogale moschata)(Δ=0.72, P<0.001)日活动节律存在显著差异,而与昼行性的中华小熊猫( Ailurus styani)(Δ=0.19, P<0.001)和黄喉貂( Martes flavigula)(Δ=0.16, P<0.001)日活动节律重叠程度低。占域模型显示大灵猫栖息地利用与坡度呈负相关,与潜在猎物相对多度呈正相关。在八月林区域大灵猫多分布于距离河流较近、乔木层较低矮的人工针叶林中,对竹林有明显的回避。同时,占域模型显示大灵猫对不同类型人类活动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多利用距离道路较近和人类活动较多的区域,但回避散养家犬的活动区域。本研究初步填补了近年对大灵猫的野外生态研究空缺,为后续大灵猫种群生态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为八月林保护区乃至更多区域的大灵猫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中国蝙蝠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其保护对策
    江廷磊 赵华斌 何彪 张礼标 罗金红 刘颖 孙克萍 余文华 吴毅 冯江
    兽类学报    2020, 40 (6): 539-559.   DOI: 10.16829/j.slxb.150430
    摘要2507)      PDF (3009KB)(3145)    收藏
    自2019年末,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使蝙蝠(翼手目动物)倍受关注,甚至人们“谈蝠色变”。蝙蝠在生态和分类上多样性极高,占哺乳动物种类的20%左右。蝙蝠不仅在害虫控制、种子传播、植物授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和经济价值,也在健康长寿、生物仿生和语言进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中国是全世界蝙蝠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已知的物种超过了140种。近几十年来,中国学者在蝙蝠分类学、生态学、行为学、进化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和病毒病源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涉及蝙蝠的生态系统服务和资源保护的相关研究比较少。由于生境退化、过度捕杀、栖息地破坏、城市化、杀虫剂使用、气候变化等原因,中国蝙蝠受到极大的威胁,约51%的物种位于近危等级之上。为了有效地保护中国蝙蝠物种的多样性,建议加强基础研究,建立中国蝙蝠多样性监测网络,加强蝙蝠栖息地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蝙蝠公众教育,以促进中国蝙蝠生物学研究和保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室内饲养对高原鼠兔肠道微生物群落构建过程的影响
    张良志, 唐显江, 任世恩, 赵雅琪, 张堰铭
    兽类学报    2022, 42 (5): 519-530.   DOI: 10.16829/j.slxb.150721
    摘要973)   HTML28)    PDF (3659KB)(1247)    收藏

    群落生态构建过程是近年来微生物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室内饲养可引起肠道菌群的剧烈变化,这种改变是否会影响群落的构建过程,一直未见报道。本文以高原鼠兔 (Ochotona curzoniae) 为对象,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探讨室内饲养和野生高原鼠兔肠道微生物群落在结构、功能以及群落构建过程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繁殖季节,室内饲养组的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显著低于野外组;群落丰度指数和群落覆盖度指数在非繁殖季节显著高于繁殖季节。拟杆菌门 (Bacteroidetes) 在室内饲养组显著富集,而厚壁菌门 (Firmicute) 和浮霉菌门 (Planctomycetes) 在野外组显著富集;在野外组,Epsilonbacteraeota和软壁菌门 (Tenericutes) 在繁殖季节显著富集。菌群功能分析显示,室内饲养组与野生组在细胞通讯和心血管疾病通路存在显著差异;野外组繁殖季节与非繁殖季节肠道菌群功能在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脂质代谢等通路存在显著差异。中性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室内饲养明显降低了菌群构建的随机过程。野外组生理状态也会降低菌群构建的随机性。本研究证明室内饲养和宿主生理状态均会对高原鼠兔肠道菌群组成及群落构建产生影响,此结果为实现高原鼠兔室内繁殖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野生大熊猫行为谱及PAE编码系统
    侯金 严淋露 黎亮 李玉杰 廖玉杉 张晋东
    兽类学报    2020, 40 (5): 446-457.   DOI: 10.16829/j.slxb.150392
    摘要2904)      PDF (6550KB)(2824)    收藏
    行为谱是动物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大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旗舰物种,其行为生态的研究备受关注,然而由于大熊猫数量稀少且警惕性强,很难在野外进行观察,有关其行为谱等基础行为研究结果主要是基于圈养大熊猫的观察研究。为了促进野生大熊猫行为学的深入研究,2015年1月—2016年6月,2018年8月— 2019年4月我们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基于红外相机图片和视频数据,利用PAE编码系统建立了野生大熊猫行为谱和PAE编码系统。研究共计在14种环境背景中记录到大熊猫12种姿势、52种动作、56种行为。一方面,本研究结果基本涵盖了大熊猫的主要行为,并发现了一些未在圈养大熊猫行为谱中记录到的行为,如野生大熊猫利用植物的茎进行自我除雪行为;另一方面丰富了观察大熊猫行为的环境因素。以上结果为深入研究野生大熊猫行为生态学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人与大型兽类的冲突: 野生动物保护所面临的新挑战
    蔡 静, 蒋志刚
      
    摘要1605)      PDF (357KB)(2113)    收藏
    人和大型兽类的冲突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野生动物损害庄稼,捕食家畜,甚至危及到人身安全。人兽冲突增加了野生兽类保护工作的困难。目前,导致人兽冲突比较典型的物种包括野生非洲象和野生亚洲象、绝大多数食肉动物和鹿类等等。引发人和大型兽类冲突的具体原因包括人口增长、野生动物栖息地丧失、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以及实施保护后野生动物种群的恢复,多数情况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减少人和大型兽类的冲突应从两方面着手:加强野生兽类管理,利用各种方法减缓损失;另一方面,关注当地社区,在提高当地人的保护意识的同时也要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从埃及到昆明-蒙特利尔——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转变
    平晓鸽, 朱江, 魏辅文
    兽类学报    2023, 43 (4): 357-363.   DOI: 10.16829/j.slxb.150816
    摘要286)   HTML1873)    PDF (1795KB)(256)    收藏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这一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先后经历了预稿、初稿和昆蒙框架,经过了多轮谈判和磋商,部分内容不断调整,显示出了各方在部分议题上的分歧和妥协。本文详细梳理了预稿、初稿和昆蒙框架中2050年长期目标和2030年行动目标中涉及的指标,及指标期望达到的目标,提出讨论和关注的重点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遗传多样性保护、保护地目标、转型和紧急行动,以及框架的落实。未来工作的重点则是如何采取紧急行动,将全球目标转换为国家行动,提供资金支持,以及确保监测体系有效实施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中国兽类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进展
    余文华, 何锴, 范朋飞, 陈炳耀, 李晟, 刘少英, 周江, 杨奇森, 李明, 蒋学龙, 杨光, 吴诗宝, 卢学理, 胡义波, 李保国, 李玉春, 江廷磊, 魏辅文, 吴毅
    兽类学报    2021, 41 (5): 502-524.   DOI: 10.16829/j.slxb.150535
    摘要2574)      PDF (3119KB)(3335)    收藏
    中国兽类(即哺乳动物)种类繁多,对维持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John R.Reeves于1829—1834年在我国广东开展兽类调查以来,近200年我国兽类分类及系统学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进步和发展。目前中国已知的兽类物种数已达686种,约占全世界兽类种数的10%,是世界上兽类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但全球气候变化、生境破碎化、人类活动增加及人兽共患重大疫情涌现等问题仍十分突出,兽类多样性调查及分类学研究的必要性越发明显。同时,兽类分类学这门古老而传统的学科也在不断引入各种新方法与技术,如整合分类学、标本数字化、模式标本测序、便携式测序技术及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物种识别鉴定等,分类学研究的成果及应用在近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动物分类学作为传统的基础学科,是遗传学、生理学、生态学、医学、药学等现代生物学的基石。然而,由于学科特征和差异等原因,该学科近年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出现了学科萎缩和分类学人才后继无人的危机。因此,从国家层面对分类学、形态学等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课题设置和资金投入等,予以特殊的政策支持,十分必要,也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臭鼩血清蛋白和六种组织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研究
    石斌山, 诸葛阳
      
    摘要1360)      PDF (147KB)(1642)    收藏
    本实验对臭鼩的血清蛋白及心肌、骨髂肌、肾脏、脾脏、肝脏,睾丸6种组织器官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进行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的分析研究。臭鼩血清蛋白存在15-17条带。各组织的LDH同工酶均由5条带构成,其中心肌LDH-1、LDH-2和肾脏LDH-1各出现1条亚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14. HPLC 测定驼鹿和狍雪尿肌酐及嘌呤衍生物
    张玮琪,姜广顺,明海,马建章,董会书
      
    摘要1908)      PDF (412KB)(2358)    收藏

    反刍动物尿液中嘌呤衍生物的含量可以间接反映其营养状态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是测定反刍动物尿液中嘌呤衍生物含量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本文通过优化的液相色谱条件(依利特- C18 ( 200 mm × 4 . 6 mm ,5 μm) 色谱柱;流动相:0.01 mol/ L KH2 PO4 20% 乙腈+ 80%0.01 mol/ L KH2 PO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两种食性研究方法在海南坡鹿食性研究中的比较
    宋延龄
      
    摘要1053)      PDF (128KB)(1409)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5)
    16.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啮齿类的研究
    鲍毅新, 诸葛阳
      
    摘要1270)      PDF (2685KB)(1294)    收藏
    啮齿类是哺乳动物中种类和数量最多的一个类群,与农、林、牧和卫生保健事业有密切关系。在自然保护区,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之一。因此,啮齿类的研究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生产,而且对保护区的建设和利用也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3)
    17. 中国猕猴生态学研究进展
    路纪琪 田军东 张鹏
    兽类学报    2018, 38 (1): 74-84.   DOI: 10.16829/j.slxb.150128
    摘要2295)      PDF (1626KB)(3581)    收藏
    中国的灵长类学研究始于19世纪中期之后,而兴盛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猕猴( Macaca mulatta)是世界及中国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种非人灵长类动物,在中国境内分布于17个省(市、区),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迄今为止,学者们已对猕猴进行了包括地理分布、种群动态、食性、社会生态、保护生态等多方面的研究。本文拟对国内有关猕猴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回顾与综述,以期通过对以往工作的汇总,梳理关于猕猴的研究线索与动态,并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
    18. 藏狐的食物组成及其季节差异
    郑佳鑫, 左清秋, 王刚, 韦旭, 翁晓东, 王正寰
    兽类学报    2023, 43 (4): 398-411.   DOI: 10.16829/j.slxb.150794
    摘要334)   HTML1332)    PDF (3857KB)(210)    收藏
    作为青藏高原地区食物链高端的捕食者,藏狐( Vulpes ferrilata)的食物组成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该物种与当地潜在被捕食物种之间的种间关系,同时对于了解其生态适应策略及捕食食物链介导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传播机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本研究对2019年暖季(7—8月)和寒季(11月)分别在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采集的30份和28份藏狐粪便样品,进行DNA宏条形码测序和显微观察,分析藏狐的食物组成及其季节差异。结果显示,藏狐主要取食包括啮齿类、鸟类、有蹄类、鱼类在内的多种脊椎动物以及昆虫和植物。以高原鼠兔( Ochotona curzoniae)为代表的鼠兔科动物和雉科鸟类是藏狐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在藏狐粪便中检出率最高,且在寒季和暖季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卡方检验显示鲤形目鲤科原鲤属鱼类( Procypris spp.)和昆虫在暖季藏狐粪便中出现频次显著高于寒季。寒季藏狐粪便中食物组成的 α多样性和均匀度均高于暖季,但无显著差异。线性判别分析发现原鲤属鱼类在暖季藏狐粪便中的序列丰度显著高于寒季。主坐标分析显示暖季粪便内不同食物类型和序列丰度更加相似,而寒季粪便内不同食物类型和序列丰度具有更大差异。这些结果揭示:当暖季食物资源丰富度较高时,藏狐倾向于捕食丰富度较高的猎物物种,而当寒季各类猎物资源相对匮乏时,藏狐则通过增加取食生态位宽度以尽可能获取可以食用的食物来适应寒季更为严酷的生存环境。本研究在丰富藏狐食性资料的同时,为野生动物保护及沿食物链传播的人兽共患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黑麂活动节律
    章书声 鲍毅新 王艳妮 方平福 叶彬
      
    摘要2617)      PDF (352KB)(2678)    收藏
    From June 2010 to August 2011,we deployed 58 infrared cameras along 300 - 1 100 m altitude in Gutianshan National Natural Reserve to monitor the seasonal changes in the activity pattern of black muntjac ( Muntiacus crinifrons). Three activity indices (daily-discrepancy index α,diurnal-nocturnal index β and seasonal-activity index γ)were used to
    analyze seasonal changes in the activity patterns of black muntjac.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aily-discrepancy index α differed between months ( P < 0. 01). The α value in winter was higher than in the other three seasons,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daily activity time of black muntjac in winter is not even distributed,and shows a single peak each day. The α values in the summer months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three seasons,which shows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daily activity time in summer months was relatively uniform.Diurnal-nocturnal index β also differed between months ( P < 0. 01),and also β value was 0.55 > 13 /24,which indicate that black muntjac is strictly diurnal animal. In the summer,the black muntjac reduced activity during the day owing to direct solar radiation and high temperature,but increased activity during the night.Black muntjac was not active between 11∶ 00 and 15∶ 00,and between 1∶ 00 and 4∶ 00,the γ value also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 P > 0. 05). There were two high peaks of the daily activity in summer months - between 6∶ 00 and 8∶ 00,and between 17∶ 00 and 20∶00.In spring,summer and autumn,the activity pattern showed a double-peak pattern, but in winter,it became a single-peak.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小毛足鼠的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
    战新梅 王德华
      
    摘要1909)      PDF (187KB)(1384)    收藏
    为了解小毛足鼠对沙漠生境的适应特征, 对其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特征进行了测定。代谢率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计测定, 非颤抖性产热用皮下注射去甲肾上腺素诱导, 能量摄入采用食物平衡法测定。结果显示:小毛足鼠的热中性区为25~33 ℃, 平均体温为35.7 ±0.1 ℃, 最小热传导率为0.21 ±0.01 mlO 2/ g·h·℃, 基础代谢率为2.61 ±0.04 mlO 2/ g·h , 最大非颤抖性产热为8.53 ±0.28 mlO 2/ g·h , 非颤抖性产热范围(最大非颤抖性产热与基础代谢率的比率) 为3.3。基础代谢率和非颤抖性产热都高于以体重为基础的期望值, 最小热传导接近期望值。小毛足鼠的摄入能为2.26 ±0.12 kJ / g·d ; 消化能为2.18 ±0.13 kJ / g·d ; 消化率为97 ±0.2 %; 可代谢能为2.13 ±0.12 kJ / g·d ; 可代谢能效率为94 ±1.2 %。这些结果表明小毛足鼠对沙地生境的适应特征是: 基础代谢率较高, 体温相对较低, 最小热传导率与期望值相当, 热中性区较宽, 下临界温度较低; 较高的最大非颤抖性产热和非颤抖性产热范围以及较高的食物消化效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黄胸鼠对假海桐和截头石栎种子的贮藏和取食
    仝磊, 路纪琪
      
    摘要3000)      PDF (344KB)(2203)    收藏
    在西双版纳勐仑地区,以黄胸鼠为研究对象,在半自然围栏条件下,调查比较了黄胸鼠对假海桐和截头石栎两种种子贮藏和取食的差异。采用SPSS for Windows (version 16. 0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黄胸鼠主要以集中方式贮藏食物,对两种种子均未表现出分散贮藏方式;2)在实验的第2 天(自由选择情况下),分别有20. 8% 的假海桐种子和39. 2% 的截头石栎种子被集中贮藏,黄胸鼠明显倾向于选择贮藏截头石栎种子( P < 0. 05),分别有4. 2% 的假海桐种子和0. 8%的截头石栎种子被就地取食,但差异不显著( P = 0.109);3)贮藏食物被盗窃使黄胸鼠的食物贮藏行为增强,而且对喜好食物(截头石栎种子)的集中贮藏量显著增多( P <0. 01)。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大小、种皮厚度影响鼠类对种子的贮藏和取食;提示黄胸鼠在野外条件下对假海桐和截头石栎两种树木的自然更新起着消极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圈养东北虎血液生理参数的测定
    韩志强 王海军 刘存发 王晓旭 赵全民 徐超
    兽类学报    2019, 39 (5): 590-594.   DOI: 10.16829/j.slxb.150241
    摘要2547)      PDF (985KB)(4441)    收藏
    In this study, the blood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of 26 captive Amur tiger ( Panthera tigris altaica) were measured by a blood cell analyser,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vital statistics, and platelet-related parameters and their effect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individuals were compar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ifferences in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individuals is not noticeable(P>0.05). And list some platelet-related parameters, PLT (211.15±59.77)×109/L, PCT(0.26±0.09)%, MPV (12.65±0.88) fL, PDW (22.28±1.68) fL, P-LCR (44.56±8.03) %。The measurement of blood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appears to be of great help in the diagnosis, and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diseases in Amur tiger ( Panthera tigris altaica), and the measurement of platelet-related parameters is important in standardizing the blood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of this species.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赤腹松鼠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季节差异
    贾义平 靳伟 左之才 王正义 余树民 邓俊良
    兽类学报    2018, 38 (4): 426-432.   DOI: 10.16829/j.slxb.150092
    摘要1652)      PDF (1435KB)(2882)    收藏
    We examined variation of some hormones reflecting reproductive function in the blood plasma of red-bellied squirrels ( Callosciurus erythraeus). 70 males and 74 females were captured from February to December 2015 from Yingjing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We measured the levels of reproductive hormones (testosterone: T, estradiol: E 2, 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FSH, luteinizing hormone: LH, 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GnRH, progesterone: P 4) by ELISA, and analyzed the data from the different sexes and months. In addition, impacts of reproductive status were also analyzed. These indices were analyzed by two-way ANOVA or ANCOVA. If some indices showed significant sex differences, monthly variations of those indices for any gender were further examined by one-way ANOVA or ANCOVA.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There were sex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s of serum reproductive hormones in female and male squirrels that changing with reproductive status (except GnRH), and were lowest in October. (2)The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FSH, LH, T, E 2 and P 4 in males peaked in February or March and July or August, shortly before mating. Concentrations of FSH, LH and E 2 in females and GnRH of both sexes peaked in February and July during the mating period, whereas T concentrations in females were low throughout the year, and serum P 4 was highest in May. (3)Compared with non-reproductive squirrels, the concentrations of all serum reproductive hormon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regnancy, mating and lactating female squirrels, or mating male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levels of serum reproductive hormones in female and male squirrels can vary with the seasons and the reproductive statu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ing the reprodu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d-bellied squirrels and control their damage to plantations.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六种兽类占域分析及其影响因素
    郑伟成, 郑子洪, 刘菊莲, 王宇, 杨晓君, 黄林平, 丁平, 曾頔
    兽类学报    2023, 43 (4): 378-386.   DOI: 10.16829/j.slxb.150733
    摘要250)   HTML2013)    PDF (2992KB)(187)    收藏
    我国是世界上兽类多样性最高的国家之一,也是濒危兽类分布的大国。了解濒危兽类在保护区内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将有助于开展科学有效的兽类多样性保护和提高保护区的管理效率。然而现有的研究较多集中于自然保护区内的物种编目,探讨多个物种在保护区内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还相对缺乏。本研究以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6种濒危兽类为研究对象,基于占域模型评估这些物种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以期为后续的监测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藏酋猴( Macaca thibetana)平均占域率最高(48.62%),豹猫(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平均占域率最低(2.14%);豹猫的平均探测率最高(22.95%),藏酋猴探测率最低(1.75%)。其中,海拔是影响猕猴( Macaca mulatta)、中华鬣羚( 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和豹猫占域率的重要因素,而100 m内是否有水源则是影响黑麂( Muntiacus crinifrons)、中华鬣羚和豹猫探测率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表明,海拔是影响九龙山地区濒危兽类分布的重要环境因素,而水源则是影响监测效率的重要环境因素。在后续的监测和管理中,我们应针对这些因素开展监测和保护策略的调整和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宁夏贺兰山岩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王芮 高惠 滕丽微 刘振生
    兽类学报    2018, 38 (4): 352-358.   DOI: 10.16829/j.slxb.150145
    摘要1808)      PDF (1832KB)(2735)    收藏
    为研究贺兰山岩羊肌肉组织的营养价值,对其组成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雌性岩羊与雄性岩羊肌肉组织在磷、锌、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含量方面有所不同。岩羊肌肉是蛋白质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尤其是钙、磷和铜。与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理想蛋白质模型(EAA /TAA 比约40% )相比较,岩羊肌肉蛋白质营养价值很高(其中,雄性EAA /TAA 比为39.3% ,雌雄EAA/ TAA 比为39.2%)。通过计算氨基酸评分和氨基酸化学评分,岩羊肌肉蛋白中缬氨酸为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含量很高。此外,岩羊肌肉也是亚油酸和亚麻酸的良好来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雄性高原鼠兔长鸣时间分配及其影响因素
    华铣泽 周睿 叶国辉 花蕊 包达尔罕 花立民
    兽类学报    2020, 40 (6): 606-614.   DOI: 10.16829/j.slxb.150402
    摘要1924)      PDF (2428KB)(2548)    收藏
    长鸣是高原鼠兔常见的鸣声类型之一。了解高原鼠兔长鸣发生的时间分配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理解其生存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采用录音机记录其鸣叫声音与单反相机录制其鸣叫行为相结合的方法,在青藏高原东缘的甘肃省玛曲县记录了高原鼠兔一年内长鸣发生的时间规律,并研究其长鸣发生频率与外界非生物因素(温度和风速)以及内在生理因素(睾酮和孕酮)的关系。结果表明:(1)高原鼠兔长鸣是雄性个体发出,主要出现在3—5月的繁殖季节,每只个体平均每日长鸣总时长为130~180 s,每日长鸣主要发生在日出后2 h内和日落前2 h内;(2)高原鼠兔繁殖期长鸣发生与睾酮激素水平增高呈正相关。当睾酮激素水平为40 pg/mL左右时,长鸣时长达到1000 s,睾酮激素下降到36 pg/mL以下时,长鸣时长只有150 s左右。非繁殖期长鸣发生与气温和风速呈负相关。综述,高原鼠兔雄性个体全年长鸣发生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繁殖季长鸣与睾酮激素增高密切相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视觉和嗅觉密度信号对布氏田鼠社会应激的影响
    赫晨, 黄淑丽, 刘景, 宋怡然, 鲁伟, 张知彬
    兽类学报    2021, 41 (4): 416-430.   DOI: 10.16829/j.slxb.150532
    摘要1210)      PDF (4114KB)(3090)    收藏
    鼠类具有密度依赖的行为-内分泌反馈调节机制:当其种群密度升高时,会产生社会应激,增加紧张焦虑、攻击等行为,同时其神经内分泌也产生相应变化。然而,密度升高引起的社会应激可能涉及到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味觉等不同感官,而不同感官对社会应激反应产生的独特作用尚不清楚。我们以前的研究发现,高密度饲养可导致雄性布氏田鼠脑部催产素(OT)表达量降低、后加压素(AVP)表达量升高、血清皮质酮(CORT)含量升高,并与攻击行为增加一致,但其中嗅觉和视觉密度信号的作用尚不清楚。嗅觉信号通常用于个体领域标记和社会地位识别,而视觉信号常用于应对竞争者或天敌的群体防御,因此,二者的社会应激效应可能不同。本研究利用巢垫和镜子分别模拟嗅觉和视觉密度信号,对布氏田鼠的行为(旷场、高架十字迷宫和三箱社交测试)、体重、器官、血清生理指标、脑部神经递质表达等变化进行了分析,评估了嗅觉和视觉密度信号对布氏田鼠社会应激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高密度嗅觉刺激下,布氏田鼠脑部OT表达量减少、AVP表达量增加,与密度拥挤效应的影响相同(除雄性OT增加外),说明高密度嗅觉信号是社会应激产生的主要信号通路。高密度视觉刺激下,雄性脑部OT表达量增加,雌性脑部糖皮质激素受体(GR)减少,且雌性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下降,焦虑性行为减少,说明高密度视觉信号是减少社会应激反应的主要信号通路。本研究揭示了视觉和嗅觉信号在社会性的布氏田鼠种群密度调节中发挥相反的调控作用,可能对于维持合适的种群密度或群体大小具有一定的生态适应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拉沙山黑白仰鼻猴食用竹叶的化学成分分析
    李途 刘莉莉 王双金 李青青 陈粉粉 杨亚晋 郭爱伟 崔亮伟
    兽类学报    2019, 39 (1): 94-102.   DOI: 10.16829/j.slxb.150207
    摘要1899)      PDF (1460KB)(2729)    收藏
    黑白仰鼻猴常年采食竹类叶片,竹子是其重要的食物资源之一。本文通过对拉沙山黑白仰鼻猴生境中空心箭竹和马斯箭竹竹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探讨其采食原由。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共采集了21份竹子样品,分析其粗蛋白、粗脂肪、总糖、粗纤维、灰分、钙和总磷等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两种竹叶的选择主要受高钙、高能量和低Ca/P的影响。尽管空心箭竹与马斯箭竹的化学成分无差异,但是影响黑白仰鼻猴食物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所不同,这可能与竹子化学成分的季节性变化有关。结合前人对该猴群非竹类食物的研究结果,黑白仰鼻猴采取了在满足蛋白质、脂肪等常量营养物质需求基础上优先保证磷、钙和能量摄入的觅食策略。竹类等猴群重要食资源应该受到重点保护,同时也是未来食物资源恢复的首选物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中国海兽研究概述
    郝玉江, 王克雄, 韩家波, 郑劲松, 先义杰, 姚志平,鹿志创, 李海燕, 张先锋
      
    摘要7716)      PDF (441KB)(4929)    收藏
    我国对海兽的研究已有80 多年的历史。为了回顾我国海兽研究的历史,总结我国海兽研究的进展,并展
    望我国海兽研究的未来,借《兽类学报》创刊30 周年之际,作者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并结合我们的研究积
    累,从鲸类、鳍脚类和其他海兽三个类群分别综述了我国海兽研究的进展。本文重点总结了我国几种代表性海
    兽的生态学、饲养与繁殖生物学、保护遗传学、声学和保护生物学等研究进展。我们认为,我国在珍稀濒危淡
    水豚类的饲养与繁殖生物学、保护生物学和生物声学等方面处于国际前沿地位。对我国海洋沿岸的海兽还缺乏
    系统研究,对珍稀濒危海兽的保护实践有待突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野生哺乳动物肠道微生物组研究进展与展望
    丁赟 吴琦 胡义波 王潇 聂永刚 吴小平 魏辅文
    兽类学报    2017, 37 (4): 399-406.   DOI: 10.16829/j.slxb.201704010
    摘要2401)      PDF (1388KB)(3477)    收藏
    动物肠道菌群与宿主在营养代谢、免疫、疾病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鉴于肠道菌群的这种重要性,野生动物肠道菌群宏基因组学日益成为保护生物学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野生哺乳动物肠道微生物组的若干最新研究进展,着眼于宿主食性适应、健康、宿主与微生物组的协同进化等若干重要问题,对食肉类、灵长类、有蹄类、有袋类、鲸类、啮齿类等几大比较受关注的动物类群分别进行了总结,以期为今后我国哺乳动物肠道微生物组的研究提供一些视角和方向,并为野生动物的保护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手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