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兽类名录(2021版)
    魏辅文, 杨奇森, 吴毅, 蒋学龙, 刘少英, 李保国, 杨光, 李明, 周江, 李松, 胡义波, 葛德燕, 李晟, 余文华, 陈炳耀, 张泽钧, 周材权, 吴诗宝, 张立, 陈中正, 陈顺德, 邓怀庆, 江廷磊, 张礼标, 石红艳, 卢学理, 李权, 刘铸, 崔雅倩, 李玉春
    兽类学报    2021, 41 (5): 487-501.   DOI: 10.16829/j.slxb.150595
    摘要11589)      PDF (1771KB)(6485)    收藏
    中国是全球兽类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国家之一,掌握我国兽类物种多样性和分类地位是兽类学研究的基础前提,也是科学保护野生种群的前提。为厘清中国兽类的物种数量及分类地位等关键分类学信息,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组织国内长期致力于兽类各类群分类的科学研究人员,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最新的形态学和分子遗传学证据,综合现代兽类分类学家意见,经编委会充分讨论,形成了最新的中国兽类名录,包括我国现阶段兽类12目59科254属686种。该中国兽类名录使用基于系统发生关系的分类系统,并对物种有效性进行了充分慎重的确认和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城市公园中赤腹松鼠的家域特征及昼间活动规律初探
    袁耀华 刘群秀 张欣
    兽类学报    2019, 39 (6): 639-650.   DOI: 10.16829/j.slxb.150298
    摘要2266)      PDF (2422KB)(3752)    收藏
    2015年12月至2016年5月,对上海动物园内活动的9只赤腹松鼠进行无线电遥测,应用Homing法进行空间定位,基于最小凸多边形(MCP)和95%固定
    核空间(95%Kernel)模型估算城市绿地中赤腹松鼠的家域面积、空间分布特征及个体间的重叠情况,同时记录赤腹松鼠的昼间行为规律。赤腹松鼠
    家域面积平均值为12376(MCP)~18146 m 2(95%Kernel),雌雄个体间家域面积无显著差异(Independent-sample test, t= -0.101, P=0.922)。
    赤腹松鼠冬季家域面积与春季家域面积间无显著差异(One way ANOVA,MCP: F=3.900, P=0.070;95%FK: F=3.566, P=0.081)。部分赤腹松鼠家域
    间存在重叠,冬季重叠指数0.36~0.63,春季重叠指数0.02~0.43。赤腹松鼠的昼间行为以移动(29.4%)、取食(25.1%)和休息行为(24.7%)为主
    。在不同季节,赤腹松鼠的取食行为发生显著变化(One way ANOVA, F=119.268, P<0.001),冬季取食行为发生频率最高(33.3%),夏季最低
    (16.4%);领域行为在夏(15.8%)、秋(16.2%)季发生频率较高,春季(5.8%)降低(One way ANOVA, F=140.416, P<0.001)。赤腹松鼠昼间
    活动呈“U”型分布,主要集中于05:00—08:00和15:00—18:00,休息主要分布于12:00—13:0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基于Cyt b基因和形态学的鼠兔属系统发育研究及鼠兔属1新亚属5新种描述
    刘少英 靳伟 廖锐 孙治宇 曾涛 符建荣 刘洋 王新 李盼峰 唐明坤 谌利民 董立 韩明德 苟丹
    兽类学报    DOI: 10.16829/j.slxb.201701001
    4. 弄岗黑叶猴旱季食物营养组分及其对食物选择的影响
    刘秀菊 吴茜 黄中豪 黄乘明 周岐海
    兽类学报    DOI: 10.16829/j.slxb.201602013
    5. 粪便DNA分析技术在分子生态学研究中的机遇与挑战
    单磊 胡义波 魏辅文
    兽类学报    DOI: 10.16829/j.slxb.150194
    6. 雄性短尾猴维持临时配偶关系的行为适应性
    方兴丽 张启信 夏东坡 李进华
    兽类学报    2020, 40 (1): 19-26.   DOI: 10.16829/j.slxb.150296
    摘要1646)      PDF (1427KB)(2732)    收藏
    临时配偶关系指多雌多雄灵长类群体中的一只成年雄性连续跟随一只成年发情期/性接受期的雌性形成的异性关系,在季节性繁殖物种的交配季节表现的尤为明显,是雄性个体提高交配成功的策略之一。为了探讨能量消耗对这种行为的约束,本研究于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以栖息于安徽黄山的短尾猴鱼鳞坑A1群(YA1群)的8~10只成年雄性为研究对象,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行为取样法以及全事件记录法采集成年雄性自然发生的行为数据。通过分析移动时间、觅食时间和交配频次等行为指标,同时测定作为个体能量状态生理指标的尿液C-肽浓度(Urinary C-peptide , UCP),从行为和生理两个方面研究雄性短尾猴维持临时配偶关系的适应性特征。研究期间,在临时配偶期内,雄性的移动时间无显著变化,但觅食时间和交配频率显著增加;在临时配偶期内,当存在雄性竞争者时,雄性的觅食时间显著减少;临时配偶关系对雄性的UCP水平无显著影响。结果表明,雄性短尾猴在临时配偶期内可能会根据能量消耗的情况以及守护雌性周围的社会环境对自身行为进行调整,以减少其在临时配偶期内的能量投资,提高自身维持临时配偶关系的行为适应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中国兽类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进展
    余文华, 何锴, 范朋飞, 陈炳耀, 李晟, 刘少英, 周江, 杨奇森, 李明, 蒋学龙, 杨光, 吴诗宝, 卢学理, 胡义波, 李保国, 李玉春, 江廷磊, 魏辅文, 吴毅
    兽类学报    2021, 41 (5): 502-524.   DOI: 10.16829/j.slxb.150535
    摘要2568)      PDF (3119KB)(3333)    收藏
    中国兽类(即哺乳动物)种类繁多,对维持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John R.Reeves于1829—1834年在我国广东开展兽类调查以来,近200年我国兽类分类及系统学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进步和发展。目前中国已知的兽类物种数已达686种,约占全世界兽类种数的10%,是世界上兽类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但全球气候变化、生境破碎化、人类活动增加及人兽共患重大疫情涌现等问题仍十分突出,兽类多样性调查及分类学研究的必要性越发明显。同时,兽类分类学这门古老而传统的学科也在不断引入各种新方法与技术,如整合分类学、标本数字化、模式标本测序、便携式测序技术及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物种识别鉴定等,分类学研究的成果及应用在近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动物分类学作为传统的基础学科,是遗传学、生理学、生态学、医学、药学等现代生物学的基石。然而,由于学科特征和差异等原因,该学科近年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出现了学科萎缩和分类学人才后继无人的危机。因此,从国家层面对分类学、形态学等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课题设置和资金投入等,予以特殊的政策支持,十分必要,也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重引入獐野放后的活动范围与栖息地选择
    何鑫,裴恩乐,袁晓,蔡峰,沈国平,张恩迪,徐桂林,陈珉
    兽类学报    DOI: 10.16829/j.slxb.201601004
    9. 雌雄子午沙鼠的认知行为及其神经内分泌水平的差异
    龚大洁 曹瑞东 肇昊驰 张明宇 缪菲 于鹏
    兽类学报    2019, 39 (5): 496-503.   DOI: 10.16829/j.slxb.150287
    摘要2271)      PDF (5281KB)(2634)    收藏
    本研究通过对雌雄子午沙鼠进行新物体识别和社会认知实验,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相关脑区合成催产素(OT)、加压素(AVP)和多巴胺(DA)能的神经元数量,采用酶联免疫试验(ELISA)方法检测了其血清中OT、AVP的水平,探究了雌雄子午沙鼠的两性认知差异及其神经内分泌水平的差异。结果表明,雌雄子午沙鼠对新物体的探究时间均要显著高于旧物体,雌雄子午沙鼠的辨别指数无显著差异( P>0.05);雄性子午沙鼠随着探究次数的增加对重复刺激鼠a的探究时间不断减少,对陌生刺激鼠b的探究时间显著高于刺激鼠a( P<0.05);雌性子午沙鼠没有此趋势。雄性子午沙鼠OT能神经元数量在下丘脑室旁核(PVN)和视上核(SON)均要显著少于雌性( P<0.05);雄性个体DA能神经元数量在黑质显著高于雌性( P<0.01);然而雄性个体DA能神经元数量在腹侧被盖区显著少于雌性( P<0.01);雌雄子午沙鼠血清OT、AVP水平均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雌雄子午沙鼠对新物体的识别能力无显著差异,然而雄性子午沙鼠的社会认知能力强于雌性。在神经内分泌水平上,雌雄子午沙鼠PVN和SON中OT能神经元数量、黑质和腹侧背盖区的DA能神经元数量均呈现出了两性差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放牧对布氏田鼠主要食物选择的影响
    侯祥磊 李国梁 宛新荣 张知彬
    兽类学报    DOI: 10.16829/j.slxb.201602003
    11. 一头搁浅瑞氏海豚的病理解剖和死因分析
    曾千慧 热依拉木•艾尔肯 李佳 钟铭鼎 祝茜 郑劲松
    兽类学报    2020, 40 (2): 152-161.   DOI: 10.16829/j.slxb.150364
    摘要1982)      PDF (74699KB)(2992)    收藏
    瑞氏海豚在我国大陆沿海搁浅的案例相对较少。2019年7月10日,一头活体瑞氏海豚搁浅于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石马角海域,半小时左右死亡。本文描述了该海豚的外部形态特征和骨骼系统,并通过解剖对其死因进行了分析。该瑞氏海豚为成年雌性,体长252.0 cm,体重约130.0 kg;体型消瘦,皮下脂肪层菲薄,体表无明显可致死外伤。头骨长45.6 cm,脊椎式为C7+T12+L23+Ca24=66,肋骨12对,V形骨19枚。解剖发现,该海豚的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均存在大量泥沙;前胃内有两只长度超过30 cm的橡胶手套,胃和肠中几乎没有食糜和粪便。推测该瑞氏海豚可能因误食橡胶手套造成胃部阻塞而无法正常进食和消化,导致脂肪层过度消耗,体力不支而搁浅;在搁浅过程中可能因挣扎导致呼吸道进入大量泥沙引起呼吸不畅,最终死亡。当前难降解的海洋垃圾对海洋哺乳动物,包括以头足类为食的鲸类动物所产生的直接威胁已不容忽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中国猕猴生态学研究进展
    路纪琪 田军东 张鹏
    兽类学报    DOI: 10.16829/j.slxb.150128
    13. 利用红外相机技术调查云南布龙州级保护区野生动物
    王巧燕 何有才 张明霞 宋军平 陶永祥 张忠员 岩章尖 杨鸿培
    兽类学报    DOI: 10.16829/j.slxb.150143
    14. 西藏墨脱县孟加拉虎种群数量调查
    王渊 刘务林 刘锋 李晟 朱雪林 蒋志刚 冯利民 李炳章
    兽类学报    2019, 39 (5): 504-513.   DOI: 10.16829/j.slxb.150265
    摘要4732)      PDF (100104KB)(3747)    收藏
    孟加拉虎曾在西藏墨脱县各乡镇均有分布记录,但自2002年后该地区未见确认报道。2013—2018年间,我们利用红外相机技术、信息网络收集法和足迹鉴定法调查了墨脱县孟加拉虎的9个潜在分布区域。结果显示,墨脱县仅存1~3只孟加拉虎非定居个体,仅在旱季(每年10月至来年3月)游荡活动于背崩乡、墨脱镇雅鲁藏布江南岸区,以及格当乡金珠藏布南岸区。该区域内孟加拉虎的保护前景不容乐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以加强针对野生孟加拉虎的保护:(1)继续加强虎的基础性监测;(2)加强针对偷盗猎活动的野外巡护与执法管理;(3)加强对原始森林的保护;(4)改善原住民生计,加强宣传教育,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5)恢复与建立景观廊道,改善栖息地连通性,以促进虎的自然扩散;(6)加强不同机构与参与方之间的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新疆貂熊种群初步调查
    刘旭 马鸣 徐福军 熊嘉武 朱世兵 崔绍朋 蒋志刚 张同 郭宏 叶勒波拉提.托流汉
    兽类学报    DOI: 10.16829/j.slxb.150161
    16. EP-1对雄性中华姬鼠和黑线姬鼠繁殖力的影响
    陈晓宁 陈雅娟 张博 侯祥 王京 韩宁 靳铁治 常罡
    兽类学报    DOI: 10.16829/j.slxb.201601011
    17. 麝鼠香腺发育及腺细胞培养分离的初步研究
    李臣光 安培培 王大涛 赵全民 李春义
    兽类学报    2020, 40 (2): 175-182.   DOI: 10.16829/j.slxb.150352
    摘要1920)      PDF (79680KB)(2797)    收藏
    目前麝鼠香是麝香最好的天然替代物,麝鼠香来源于麝鼠生殖系统中的香腺,已发现其香腺中分泌细胞和支持细胞是麝鼠泌香的关键。本研究通过组织形态、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荧光鉴定方法,初步描述了麝鼠香腺的发育过程。麝鼠香腺的形态结构显示其由小到大再至非泌香期萎缩;HE染色及组化结果显示,香腺在发育初期富含颗粒饱满的腺泡,雄激素分泌处于较低水平,分泌细胞数量较少,随着进一步发育,雄激素水平及分泌细胞数量逐渐升高,在两个月时达到最高,腺泡逐渐变大成熟并开始释放麝鼠香等分泌物;在泌香末期,腺泡逐渐被结缔组织取代。以上结果将有助于麝鼠香腺发育及分泌机制的研究,为提高麝香产量及实现体外泌香建立基础。另外,我们成功分离并鉴定了分泌细胞和支持细胞,以期为后续建立体外泌香体系奠定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利用红外相机对高黎贡山中段西坡兽类和鸟类多样性初步调查
    陈奕欣 肖治术 李明 王新文 何臣相 何贵品 李海曙 施顺金 向左甫
    兽类学报    DOI: 10.16829/j.slxb.201603006
    19. 一头食蟹海豹的病理解剖及死因分析
    吴福星 熊杰 祝茜 王先艳
    兽类学报    DOI: 10.16829/j.slxb.150205
    20. 围栏条件下同域分布三种鼠对两种种子的贮藏行为差异
    侯祥 张博 陈晓宁 王京 韩宁 常罡
    兽类学报    DOI: 10.16829/j.slxb.201602009
    21. 基于深度学习的红外相机动物影像人工智能识别: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为例
    宫一男 谭孟雨 王震 赵国静 蒋沛林 蒋仕铭 张鼎基 葛剑平 冯利民
    兽类学报    2019, 39 (4): 458-465.   DOI: 10.16829/j.slxb.150333
    摘要3557)      PDF (33478KB)(3287)    收藏
    为解决大量红外相机监测影像数据量庞大、亟待快速和自动识别的问题,本研究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为例,应用卷积神经网络,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对红外相机影像实现物种自动识别。本研究选择8个物种的红外相机视频影像,以50帧率均匀采集成图片格式,每个物种筛选不同角度、不同环境条件的图片,建立图片数据集,训练集2 074张,测试集519张。对图片进行目标打框、信息标注,选用darknet框架下的YOLO v3模型进行训练,首先不区分昼(RGB)夜(灰度)图像进行训练,再区分昼夜进行训练,最后分别对昼夜图像利用微调(fine-tune)进行训练。研究初步结果显示,基于YOLO v3模型对自然条件下拍摄的红外相机图像进行物种自动识别能够一定程度减轻人力负担,但其效果还需通过完善数据集进行提升。fine-tune在小数据集时或可作为辅助。模型对8个物种识别的平均精确率达到
    84.9%~96.0%,且模型收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黄喉貂日活动节律及食性的季节变化
    朱博伟 王彬 冉江洪 李波 黄蜂 李晓清 古晓东
    兽类学报    DOI: 10.16829/j.slxb.150178
    24. 香港大蹄蝠出飞时间及其季节变化
    David J. Stanton
    兽类学报    DOI: 10.16829/j.slxb.201703005
    25. 三江源大型食草动物数量无人机自动监测方法
    吴方明 朱伟伟 吴炳方 赵新全
    兽类学报    2019, 39 (4): 450-457.   DOI: 10.16829/j.slxb.150329
    摘要2509)      PDF (50541KB)(2959)    收藏
    应用无人机进行动物调查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缺乏有效的自动处理图像方法,使得目视解释的工作量较大。为研究快速与准确估算三江源区域大型食草动物数量的方法,本文使用两种无人机进行7个站点的遥感影像采集。首先对无人机影像进行灰度化,使矩阵维数下降并且梯度信息仍然保留,运算速度大幅度提高;其次对影像开展高斯滤波,高斯滤波将数据进行能量转化,排除掉属于低能量部分的噪声;第三开展阈值处理得到二值化图像;采用样本中动物形态学特征开展形态运算,先用开运算消除小物体尽可能排除干扰,同时不误删牲畜,再用闭运算排除小型黑洞将同一对象连通不重复计数;最后从二值图像中检索轮廓,并返回检测到的轮廓的个数;从而自动获得主要大型食草动物物种数量与空间分布。精度检验方法为手工计数与自动计数结果比较,相对误差3.1%~6.5%,大多数情况均可达
    到此水平。采用计算机自动处理图像后,每张图像处理和计数的平均时间小于3 s。无人机影像的自动处理方法可为今后大规模进行藏羊、牦牛、藏野驴和藏原羚等动物调查提供了一种有效、可靠的技术途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初生与成年牦牛心肌的组织学结构比较
    孙娟 崔燕 段德勇 何俊峰 张倩 贺延玉 黄玉风
    兽类学报    DOI: 10.16829/j.slxb.201601012
    27. 鹿茸角柄断面伤口无疤痕愈合过程中骨形态蛋白的表达及功能分析
    林珊珊 郭倩倩 陈奕其 郑慧洁 郑美霞 褚文辉
    兽类学报    2020, 40 (1): 47-53.   DOI: 10.16829/j.slxb.150343
    摘要1550)      PDF (33537KB)(2703)    收藏
    为研究骨形态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BMP)在鹿茸再生早期角柄断面伤口无疤痕愈合过程中的功能,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对比分析了BMP 2 和BMP 4在正常皮肤及茸皮中的表达及分布差异,同时利用添加外源性蛋白分析了BMP 4对鹿真皮成纤维细胞和毛乳头细胞的影响。结果显示:(1)原代培养的真皮成纤维细胞表达波形蛋白阳性率几乎为100%;(2) BMP 2和BMP 4强烈表达于茸皮中新生毛囊的毛基质细胞中;(3) BMP 4可促进鹿真皮成纤维细胞向脂肪细胞转分化;(4) BMP 4可促进鹿真皮毛乳头细胞成团。以此推测BMP在鹿毛囊形成及伤口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青海省人与藏棕熊冲突现状、特点与解决对策
    韩徐芳 张吉 蔡平 张毓 吴国生 王恩光 徐爱春
    兽类学报    DOI: 10.16829/j.slxb.150106
    29. 利用红外相机对深圳野生兽类鸟类多样性的调查
    李伟东 胡凯津 曾毅龙 徐溶霜 张鹏
    兽类学报    2019, 39 (5): 565-574.   DOI: 10.16829/j.slxb.150261
    摘要2287)      PDF (41471KB)(3160)    收藏
    城市动物调查对监测生物多样性研究、城市生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圳作为新兴崛起的大城市,动物多样性受城市化干扰的程度较传统大城市少,但近年来缺乏对该地区的生物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我们于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深圳市(陆域)郊区布设了57个红外相机监测点,对深圳市鸟类和兽类多样性进行了初步调查。在相机累积工作3780个捕获日中,获得动物有效照片607张,经鉴定,可辨识的兽类共3目6科8种;鸟类共计3目9科26种。其中褐翅鸦鹃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名录》的鸟兽共有24种。除鼠类外,相对丰富度较高的物种有灰背鸫、野猪、橙头地鸫、乌灰鸫等。经分析发现都市内野生动物的日活动节律与自然保护区的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为在城市深入开展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手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野生大熊猫与放牧家畜的空间利用格局比较
    周世强 Vanessa HULL 张晋东 黄金燕 刘 巅 黄炎 李德生 张和民
    兽类学报    DOI: 10.16829/j.slxb.2016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