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3-02-27
    东黑冠长臂猿鸣叫声谱分析
    冯军娟 马长勇 费汉榄 崔亮伟 范朋飞
    2013, 33(3):  203-214. 
    摘要 ( )   PDF (93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7 年9 月至2009 年6 月,利用Sony TC - D5 Pro2 录音机、Sony C - 76 指向性话筒和Sony 录音磁带对广西邦亮自然保护区3 群东黑冠长臂猿的鸣叫进行了录音,对每群录音效果较好的5 个声音用Signal/ RTS 4.0 软件进行声谱分析。结果表明:东黑冠长臂猿叫声的频率较高,最高频率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5 kHz;雄性的鸣叫声由起始音(boom)、简单的重复音节(aa notes)、调节前音节(pre-modulated note)和调节音句(modulated phrases)组成,雌性长臂猿一般只会发出一种固定而刻板的激动鸣叫,二者互相配合组成结构复杂的二重唱。通常,二重唱由成年雄性发起和结束,并占主导地位。同时,将东黑冠长臂猿二重唱的声谱结构与近缘种西黑冠长臂猿和海南长臂猿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雄性和雌性的叫声、以及二者配合发出的激动鸣叫序列在三者之间都有明显差异。因此,从声谱特征角度可以有效论证这三种长臂猿独立物种的分类地位。
    秦岭川金丝猴成年雌性优势资源占有与社会等级的判定
    赵海涛 王晓卫 齐晓光 王程亮 高存劳 司开创 李保国
    2013, 33(3):  215-222. 
    摘要 ( )   PDF (21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群体生活利弊并存,有利的一面是降低了被捕食的风险和提高了优势资源共享度,不利的一面是时刻面临群内资源竞争。等级关系是群居非人灵长类物种中最常见的一种资源调节方式,制约着优势资源在个体间的分配。为了探讨川金丝猴群的优势资源占有规律与社会等级的关系,本研究以秦岭北坡中段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玉皇庙村的一个人工投食川金丝猴的4 个一雄多雌单元(OMU)内成年雌性为研究对象,从2009 年9 月至2010 年1 月通过设计同心圆,以优势资源区域占有频次、时间等参数指标计算获取程度,从而对该猴群成年雌性的等级关系进行判定。结果证实取食和休息阶段的等级顺序基本上一致,通过Spearman 相关性非参数检验将投食和休息时的等级顺序与早期采用取代行为判定结果进行比较,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本研究表明利用优势资源占有确立单元内雌性等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并且在野外操作和数据统计上更简单易行,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迅速判定雌性等级,或许能为野外投食和笼养条件下非人灵长类雌性等级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判定方法。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响古箐滇金丝猴活动时间分配
    黎大勇 任宝平 胡杰 和鑫明 李保国 李明
    2013, 33(3):  223-231. 
    摘要 ( )   PDF (2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8 年6 月至2009 年5 月,在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端的响古箐(北纬27°37′,东经99°22′),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一群数量约480 只的滇金丝猴群的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研究期间共观察取样1 609 h,扫描个体数为260 546。研究表明,响古箐滇金丝猴用38.8% 的时间取食、27. 4% 的时间移动、20. 9%的时间休息、12.9% 的时间从事其他类型活动。滇金丝猴活动时间分配季节性差异明显。冬季,滇金丝猴的取食时间长于其他季节,达到41. 5% ;秋季,取食时间在全年最短(36.5% )。夏季的高温没有影响滇金丝猴的移动,它们移动的时间达到32.8% ,高于其他3 个季节。寒冷的冬季,响古箐滇金丝猴为了减少能量损失,用于休息的时间达到24.4% 。秋季,滇金丝猴从事其他类型活动的时间(15.7% )多于另外3 个季节。研究发现,
    绝对移动时间与昼长和月平均温度呈明显正相关(P < 0. 01),绝对休息时间与月平均温度呈负相关(r =- 0. 585,P = 0.046),但降水量的多少与猴群各种活动时间分配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 > 0.05)。食物贡献率与滇金丝猴日活动时间分配也存在相关性。取食松萝比例与猴群移动时间呈负相关(r = - 0.902,P <0.001),与休息时间呈正相关(r = 0.860,P < 0.001)。猴群取食树叶比例增加时,它们移动时间也随之增加(r = 0.832,P = 0.001)。夏季,滇金丝猴取食竹笋的比例增加时,猴群移动时间也明显增多。以上结果表明,滇金丝猴活动时间分配受食物资源状况、昼长季节性变化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基于分块主成分分析的太行山猕猴面部相似性
    王白石 王振龙 鹿鹤 李利 路纪琪
    2013, 33(3):  232-237. 
    摘要 ( )   PDF (6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2 年4 ~8 月,在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管理局天坛山管护区(北纬35°05′ ~ 35°15′,东经112°12′ ~ 112°22′),对太行山猕猴王屋1 群(WW - 1)内的3 个母系单元(matrilineal unit) 中大于(等于)3 岁龄的26 只个体进行面部拍照,获取其面部特写照片,进而利用分块主成分分析(modular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MPCA)法,对个体进行面部识别分析,旨在探讨个体间面部相似度与亲缘关系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太行山猕猴个体间的面部相似度与亲缘类型有关,母亲与大于3 岁龄子代间的面部相似度为0.93 ±0. 00,显著高于单元内(0. 89 ± 0. 00)和单元间(0.84 ±0.01)的面部相似度;(2)太行山猕猴个体的面部特征随年龄增长而变化,4 岁(含4 岁)龄以上个体与母亲间的面部相似度较高(0.88 ~ 0. 95),依此值可准确地识别母子关系。本研究采用量化方法对非人灵长类个体间面部相似度进行分析,发现太行山猕猴个体间的面部相似度与亲缘关系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非人灵长类的个体识别提供较为客观的手段和方法。
    成年黄山短尾猴雌性等级结构稳定性
    朱磊 李进华 夏东坡 朱勇 王希 孙丙华 汪爽
    2013, 33(3):  238-245. 
    摘要 ( )   PDF (28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等级结构稳定性是衡量群体凝聚力的重要指标,雌性等级结构稳定对于母系社会群体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本文采用目标动物取样和全事件记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黄山短尾猴鱼鳞坑A1 群(YA1 群)和鱼鳞坑A2 群(YA2 群)的成年雌性分别在交配季节(2011 年9 ~ 12 月)和非交配季节(2012 年2 ~ 5 月)内的攻击-屈服行为。采用等级结构中雌性间攻击- 屈服频率、社会顺位和等级梯度3 个量化指标,首次定量探讨了短尾猴雌性等级结构及其稳定性。研究期间,YA1 群和YA2 群雌性间攻击- 屈服频率、社会顺位和等级梯度均无季节性变化(P >0. 05)。结果表征短尾猴雌性等级结构趋于稳定,该结果支持了短尾猴雌性等级结构稳定性的定性判断。
    青木川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食性的季节性变化
    李言阔 蒋志刚 缪涛
    2013, 33(3):  246-257. 
    摘要 ( )   PDF (21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5 ~2008 年于陕西省青木川自然保护区使用瞬时扫描法观察了川金丝猴的食性。结果表明,川金丝猴冬季和夏季共取食42 种植物,可鉴定植物归属23 科34 属。川金丝猴食物类型包括果实、花、树叶、树皮、树芽。夏季取食21 种植物的果实或树叶;冬季取食25 种植物。树叶是其冬季主要食物,取食频次占总取食频次的73.0% ;夏季取食果实的频次占总取食频次的72.2% ,灯台树果实是其主要食物。啃食树皮行为主要发生在落叶阔叶林、针叶林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在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中,树皮啃食强度则相对较小。与其它地区金丝猴的食性比较,该地区川金丝猴食物谱较宽。蔷薇科和壳斗科植物在川金丝猴食物组成中最多,杨柳科、桦木科、山茱萸科、槭树科和忍冬科植物也取食较多。
    近五百年来长臂猿在中国的分布变迁
    周运辉 张鹏
    2013, 33(3):  258-266. 
    摘要 ( )   PDF (15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臂猿是唯一分布于我国的类人猿,也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分布变化最明显、灭绝最快的灵长类之一。然而,关于长臂猿在历史上的分布变化以及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的研究比较有限,本文根据古文献记载,梳理了从明朝直到现在长臂猿在我国的分布变化,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臂猿的分布除了呈从东北向西南退缩的趋势之外,也围绕着各个主要分布区的中心地带向内收缩直至消失,现存的分布区仅剩下西南边陲与海南岛西北部。从遍布大半个中国内地缩减到只剩西南边陲,这种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人类影响起到重要作用。
    非人灵长类的亲缘选择
    吴林林 郭松涛 齐晓光 张培 李保国
    2013, 33(3):  267-273. 
    摘要 ( )   PDF (2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亲缘选择是动物进化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非人灵长类因具有丰富的社会网络,是亲缘选择研究领域的重要类群。动物进行亲缘选择的前提是亲缘识别,并常通过社会行为的亲缘偏向表现。因此,本文从非人灵长类的亲缘识别机制和亲缘关系对其社会行为的影响两方面进行了综述:熟悉性和表现型匹配是目前普遍认同的非人灵长类亲缘识别机制,同时这两种机制并不相互排斥,它们可能共同在灵长类的亲缘识别中起作用;在非人灵长类中,亲缘关系是影响社会行为模式的主导因子,它影响着多种灵长类个体的友好行为、攻击行为和性行为的选择,同时亲缘偏向行为在不同物种中表现不尽相同,说明亲缘选择理论可以部分解释灵长类的行为,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分析了两种亲缘识别机制的异同以及在实际研究中利用亲缘选择理论解释非人灵长
    类社会行为的局限及可能原因。目前,对非人灵长类社会中的亲缘选择研究正逐步深入,其中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应用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同时,依然存在诸如汉密尔顿规则参数估计和新大陆猴的亲缘选择研究案例的难点,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探究。
    基于团抱行为的太行山猕猴社会联属
    鹿鹤 王振龙 王白石 刘金栋 路纪琪
    2013, 33(3):  274-281. 
    摘要 ( )   PDF (5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金丝猴食土行为的首次报道
    赵大鹏,Michael A Huffman,李保国
    2013, 33(3):  282-285. 
    摘要 ( )   PDF (1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1 年10 月至2008 年3 月,我们在对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秦岭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长期观察研究中发现3 例成年雌性舔食泥质岩上粘土的行为。川金丝猴的食土行为均发生在深秋季节,所有食土雌性均处于怀孕期。我们初步推测川金丝猴的食土行为主要是为了补充矿物质。本文首次呈现川金丝猴食土行为的研究证据,对于进一步理解川金丝猴的食性具有一定意义,同时也为不同生活类型灵长类食土行为的比较分析提供支撑信息。
    神农架川金丝猴粪便和尿液中类固醇激素的检测
    范鹏来 陈浩春 姚辉 王振龙 杨敬元 向左甫
    2013, 33(3):  286-292. 
    摘要 ( )   PDF (3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