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11年 31卷 2期
刊出日期 2011-03-02

117 熊晔, 周旭明, 杨梅, 张盼, 杨云霞, 杨光
基于13 个内含子的序列探讨鲸目的系统发育关系
本文基于实验室筛选得到的13 对内含子标记,在鲸偶蹄目的15 个物种中进行有效扩增,并重建了这15
个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抹香鲸总科(Physeteroidea) 位于齿鲸亚目(Odontoceti)的基部,从而支
持了传统的齿鲸亚目的单系性。在海豚总科(Delphinoidea)内部,贝斯分析结果支持了鼠海豚科(Phocoenidae)
和一角鲸科(Monodontidae)的姐妹群关系,而后再与海豚科(Delphinidae)相聚。系统发育分析同时还
强烈支持了海豚科的四个属(Sousa,Tursiops,Stenella,Delphinus)组成一个单系的“复合体”。另外,我们的分
析结果并不支持瓶鼻海豚属(Tursiops)和原海豚属(Stenella)的单系性。基于松散分子钟的分歧时间估算与以
往文献中的结果没有明显差异。这些研究结果提示,核基因内含子序列有希望解决一些长期存在的鲸类系统发
育问题。
2011 Vol. 31 (2): 117-12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89KB] ( )
125 田军东, 王振龙, 路纪琪, 郭相保, 刘金栋
基于PAE 编码系统的太行山猕猴行为谱
2009 年2 月至2010 年3 月,在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管理局愚公管理分局所辖的天坛山
管护区,利用焦点动物取样法,观察并记录了野生太行山猕猴行为的发生过程、内容和环境。基于以“姿势-
动作- 环境”(Posture-act-environment,PAE)为轴心、以行为生态功能为依据的PAE 编码系统,对野生太行山
猕猴的行为进行分类和系统编码并构建PAE 行为谱。结果:1)研究中分辨并记录到猕猴的14 种姿势,93 种动
作,121 种行为;2)将所记录到的行为分别划归于摄食、排遗、调温、配对、交配、育幼、竞争、亲密、聚群、
通讯、休息、运动和其他等13 个类别中;3)得到了基于PAE 编码系统的野生太行山猕猴行为谱。
2011 Vol. 31 (2): 125-14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340KB] ( )
141 王晓卫, 齐晓光, 郭松涛, 李银华, 杨斌, 任轶, 李保国
秦岭川金丝猴1 至2 岁个体的社会玩耍行为
2009 年3 月至2010 年5 月在秦岭北坡的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玉皇庙,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Focal
animal sampling)和瞬时记录法(Instantaneous sampling) 对2008 年出生的5 只秦岭川金丝猴幼体(3♂、2♀)
的社会玩耍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 2 岁的川金丝猴对其不同年龄—性别组的玩耍伙伴具有很高的选择
性,喜欢与单元内的青少年个体玩耍;其次喜欢与新生个体玩耍,与母亲、单元内主雄和其它成年雌性个体玩
耍的机会不多。另外,该年龄段的个体在玩耍中常采用追逐和摔跤的方式,采用接近、撕咬和其它行为的方式
均不高。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更常采用摔跤的行为方式,而雌性个体相比雄性个体更常采用接近等方式。在整
个观察期,社会交往性的玩耍行为频次未发现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此外,这些个体玩耍频次的发育与年龄阶
段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个体在这种行为的发育过程中不仅可锻炼身体、实践打斗技巧,建立社会关系,并且
能获得一定的认知能力。
2011 Vol. 31 (2): 141-147 [摘要] ( ) [HTML 1KB] [ PDF 414KB] ( )
148 夏参军, 徐文轩, 杨维康,David Blank,乔建芳,刘伟
季节、性别和群体大小对鹅喉羚警戒行为的影响
动物通过集群降低个体警戒时间,从而增加采食等行为时间,这种现象被称为" 群体效应" 。除群体大小
外,社会及环境因子如季节与性别也可能影响个体警戒水平。本文于2007 年至2009 年在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
野生动物保护区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通过测定鹅喉羚警戒行为比例、平均每次警戒持续时间及10 min内警戒频
率,研究了季节、性别及群体大小对鹅喉羚个体警戒水平的影响,并验证群体效应。结果表明:由于季节更替
而产生的生物量的变化对鹅喉羚个体警戒水平无显著影响;在秋冬季除雄性外,鹅喉羚个体警戒水平均有随群
体增大而降低的趋势,但这种趋势并不十分明显。性别则显著影响其警戒水平,夏季由于雌性羚羊处于哺乳期,
因而其警戒水平显著高于雄性(P < 0.05);受繁殖行为影响,冬季雄性比雌性警觉性更高(P > 0. 05);春秋季
两性间警戒水平没有差异(P >0.05)。不同生理周期是导致鹅喉羚育幼期雌性及繁殖期雄性个体警戒水平发生
显著变化的重要因子。
2011 Vol. 31 (2): 148-15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77KB] ( )
155 韦力,甘雨满,李周全,林植华,洪体玉,张礼标
六种共栖蝙蝠的回声定位信号及翼型特征的比较
本研究于2006 年5 ~ 8 月在桂林市七星公园七星岩洞进行,比较分析了共栖2 科(蹄蝠科和蝙蝠科)6 种共75 只蝙蝠的回声定位信号和翼型特征。普氏蹄蝠的回声定位叫声为短而多谐波的CF/ FM 型,主频率为61.2±0.8 kHz, 具有高翼载、低翼展比和中等翼尖指数; 大蹄蝠的回声定位叫声为单CF/ FM 型,主频率为68. 6 ±0.7 kHz,具有高翼载、低翼展比和中等翼尖指数;中蹄蝠的回声定位叫声为单CF / FM 型,主频率为85.2 ±0.5 kHz,具有中等翼载、低翼展比和中等翼尖指数;高颅鼠耳蝠的回声定位叫声为长带宽的FM 型,主频率为50.7 ±3.8 kHz,具有低翼载、中等翼展比和低翼尖指数;大足鼠耳蝠回声定位叫声为FM 型,主频率为39.9 ±3.2 kHz,具有中等翼载、低翼展比和高翼尖指数;绒山蝠回声定位叫声为短而多谐波的FM 型,主频率为49.0± 0. 4 kHz,具有高翼载、中等翼展比和低翼尖指数。经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6 种蝙蝠之间绝大部分的形态和声音参数差异显著(One-way ANOVA,P < 0. 05)。以上结果说明,6 种同地共栖蝙蝠种属特异的回声定位叫声
和形态结构体现出了相互之间的生态位分离,从而降低了种间竞争压力,使得6 种蝙蝠能够同地共存。
2011 Vol. 31 (2): 155-163 [摘要] ( ) [HTML 1KB] [ PDF 462KB] ( )
164 杨乐,吴雁,伊凡, 陈芳,边疆晖,陈志
围栏条件下母体密度应激对根田鼠F1 代性器官指数的影响
为探讨自然条件下母体密度应激对根田鼠F1 代性器官指数的影响,通过在围栏内建立不同密度的母体种
群获得相应的F1 代个体,以此建立了不同密度的子代种群,并测定了母体种群建群者的血浆皮质酮含量,将建
立子代种群后剩余的F1 代个体带回实验室饲养。实验结束后,测定了全部F1 代个体的性器官指数及皮质酮含
量。结果表明,高密度母体种群建群者的皮质酮含量显著高于低密度母体种群建群者;出生于高密度母体种群
的F1 代个体处于高密度子代种群,其性器官指数显著低于出生于低密度母体种群且处于低密度子代种群的F1
代个体,而皮质酮含量显著高于后者;出生于高密度母体种群的F1 代个体处于低密度子代种群,其性器官指数
及皮质酮含量与出生于低密度母体种群且处于低密度子代种群的F1 代个体间无显著差异。此外,实验室饲养条
件下,出生于高密度和低密度母体种群的F1 代个体间的睾丸指数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说明,在根田鼠种群
中,单一的母体密度应激对子代的性器官指数无影响,但生前应激子代在性成熟后,当再次遭遇密度应激时,
其性器官指数显著降低,母体密度应激和当前环境对种群的未来繁殖能力具有耦合效应。
2011 Vol. 31 (2): 164-17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346KB] ( )
171 沈伟,郭永旺,施大钊,王登,淑珍
炔雌醚对雄性长爪沙鼠不育效果及其可逆性
为探讨炔雌醚对雄性长爪沙鼠生殖器官及繁殖的影响,将试鼠随机分为多剂量组、单剂量组和对照组。多
剂量组以每次3.5 mg /kg· BW (5 次/周,2 周)、单剂量组以35 mg /kg· BW 炔雌醚灌胃。处理后15 d、30 d、
60 d、90 d剖检,观察性腺系数、精子质量和繁殖率等指标,H· E 染色观察附睾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炔雌醚处理后15 d、30 d 给药组试鼠睾丸、附睾及精囊腺极度萎缩(P < 0.01),精子密度、精子
活力和活精子百分率明显下降(P < 0.01),精子畸形率显著上升(P < 0.01),附睾管腔内充满大量发育异常的
精子细胞,繁殖率显著下降;与单次给药相比,多次连续给药对试鼠生殖器官影响更严重。处理后60 d,除多剂
量组附睾外,各组性腺基本恢复至对照水平,单剂量组、多剂量组精子质量及繁殖率与对照仍有极显著差异
(P <0.01)。90 d后试鼠各项指标及繁殖率均恢复正常,表现为可逆性。结果表明:该药对长爪沙鼠不育效果明
显;多次低剂量给药较单次高剂量给药不育效果更好;90 d后,炔雌醚对生殖器官和繁殖的影响能够恢复正常。
2011 Vol. 31 (2): 171-17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726KB] ( )
179 赵修江, 王丁
截线抽样法在中国水域鲸豚考察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与改进建议
截线抽样法广泛应用于鲸豚类动物的考察。通过文献调查并结合我们自己的研究工作,本文从考察设计、
野外考察和数据分析三个方面分析了截线抽样法在我国水域应用时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考察设计,提出了截
线设计的建议。针对野外考察,主要从观察平台、人员配置、观察方法和记录方法几个方面提出建议。针对分
析过程,介绍了使用R 编程平台和Distance 软件进行数据预处理和数据分析的简要过程。笔者期望本文的相关
建议有助于促进我国鲸豚类考察方法的规范化。
2011 Vol. 31 (2): 179-18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49KB] ( )
185 张鹏
非人灵长类的杀婴行为及其适应意义
杀婴现象普遍存在于非人灵长类种类中,本文通过综述目前已知的21 种非人灵长类的69 例杀婴行为记
录,探讨了非人灵长类杀婴行为的适应性意义。大多数雄性杀婴行为符合雄性繁殖策略假说,既满足以下3 个
条件:(1)杀婴雄性与受害婴仔没有父子关系;(2)失去婴猴的母亲会提前进入发情状态;(3)受害雌性随后
可能与杀婴雄性交配。不过有些个别的杀婴现象与雄性繁殖利益无关,文中进一步介绍了误伤假说、减少未来
竞争者假说、肉食假说和病态行为假说。杀婴无疑会对受害母亲造成巨大的损失。雌性防范杀婴的策略包括直
接抵抗、回避接触雄性、积极发情、依靠保护雄性和改变繁殖群组成等多种方式。但是雄性杀婴现象不会完全
消失,因为出现该行为的根本原因是雌性防范雄性杀婴的难度较大,而雄性实施杀婴行为的风险较低、利益较
高。
2011 Vol. 31 (2): 185-19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07KB] ( )
195 杨明,王德华
哺乳动物的蛰眠: 类型、物种分布与模式
哺乳动物的蛰眠(包括冬眠、夏眠和日蛰眠等)是最具吸引力的生命现象之一,是动物应对寒冷、食物
短缺、干旱等不良环境条件的适应策略之一。冬眠生理学(生态学) 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国际学
术界在该领域发展比较迅速,国内发展相对缓慢。本文从哺乳动物蛰眠的季节和持续时间、蛰眠期间所利用能
量的来源和贮存方式、启动蛰眠的信号来源等方面综述了哺乳动物蛰眠的类型;介绍了蛰眠的哺乳动物物种的
系统学分布;并对温带或北极动物的冬眠和冬眠阵及其各阶段的体温和代谢率变化特征、日温剧烈波动环境下
的冬眠特征以及日眠和日眠阵等方面进行了概括介绍,以期能促进国内相关领域的发展。
2011 Vol. 31 (2): 195-20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80KB] ( )
205 徐峰,马鸣,吴逸群
新疆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雪豹的种群密度
2011 Vol. 31 (2): 205-21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59KB] ( )
211 张福顺, 付和平, 武晓东, 杨泽龙, 袁帅,张晓东
不同干扰下荒漠啮齿动物种群动态的空间同步性
2011 Vol. 31 (2): 211-21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100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