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11年 31卷 1期
刊出日期 2011-03-02

孙儒泳,马建章,王祖望,张知彬,王德华
庆祝《兽类学报》创刊三十周年
2011 Vol. 31 (1): -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942KB] ( )
5 张荣祖
对中国动物地理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鉴于当今中国动物地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作者就以下三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1 在动物地理区划研究中,加强地理迭合探讨,有助于解决我国境内古北—东洋分界线的争议和关于建立“西藏界”的建议;2 在栖息地研究中应加强综合观点,景观动物生态地理学方向值得提倡;3 文化生物地理学研究中,应注意我国具有十分悠久农业文化历史的影响。
2011 Vol. 31 (1): 5-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35KB] ( )
10 胡锦矗,张泽钧,魏辅文
中国大熊猫保护区发展历史、现状及前瞻
大熊猫是我国的特产动物,古时被列为贡品,在近代被视为国宝。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乱捕滥猎等因素,该物种已处于濒危状态。解放以后,我国政府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了自然保护区建设,并于20 世纪60 年建立了卧龙等5 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并将大熊猫列为禁猎动物。20 世纪70 年代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大熊猫资源调查,基于调查结果新建了佛坪、唐家河、蜂桶寨等自然保护区,使有关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了13 个。1985 -1988 年全国第二次大熊猫资源调查结果显示,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较第一次减少了54 ﹪。进入90 年代,全国大熊猫保护区增至36 个,迄今共建立了63 个与保护大熊猫这一珍稀物种相关的自然保护区。全国大熊猫栖息地已由80 年代衰落期时22 220 km2 增加至34 000 km2 ,其中分布在保护区内的栖息地面积达29 000 km2 ,有效地保护了约85% 的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以及约50% 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现存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估计约2 000只,因密度稀疏,发展空间大。目前,国家主管部门已出台了各种就地与迁地保护措施,只需各方通力合作,野生大熊猫的未来将是光明的。
2011 Vol. 31 (1): 10-1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90KB] ( )
15 王德华
我国哺乳动物生理生态学的一些进展和未来发展的建议
本文简要论述了我国哺乳动物生理生态学(主要是啮齿动物)的几个主要领域(方向)的研究进展,如
对环境的适应和瘦素的生理功能。根据国际发展动态,对未来一些可能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2011 Vol. 31 (1): 15-1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24KB] ( )
20 郝玉江, 王克雄, 韩家波, 郑劲松, 先义杰, 姚志平,鹿志创, 李海燕, 张先锋
中国海兽研究概述
我国对海兽的研究已有80 多年的历史。为了回顾我国海兽研究的历史,总结我国海兽研究的进展,并展
望我国海兽研究的未来,借《兽类学报》创刊30 周年之际,作者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并结合我们的研究积
累,从鲸类、鳍脚类和其他海兽三个类群分别综述了我国海兽研究的进展。本文重点总结了我国几种代表性海
兽的生态学、饲养与繁殖生物学、保护遗传学、声学和保护生物学等研究进展。我们认为,我国在珍稀濒危淡
水豚类的饲养与繁殖生物学、保护生物学和生物声学等方面处于国际前沿地位。对我国海洋沿岸的海兽还缺乏
系统研究,对珍稀濒危海兽的保护实践有待突破。
2011 Vol. 31 (1): 20-3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441KB] ( )
37 王丕烈, 姚秋如, 韩家波, 马志强, 王召会
中国大陆海域沿岸搁浅和误捕的喙鲸类调查
从2009 年1 月至2010 年2 月,我们对中国大陆海域沿岸搁浅和误捕的喙鲸类头骨标本进行了测量和鉴
定。目前中国大陆海域搁浅和误捕的喙鲸类有5 种,分别为柯氏喙鲸、贝氏喙鲸、朗氏喙鲸、柏氏中喙鲸和小
中喙鲸,其中小中喙鲸为中国海域(包括台湾)的首次报道,也是在西北太平洋区的首次记录。小中喙鲸的主
要形态鉴别特征为有1 对纺锤形牙齿着生在下颌骨联合后面。经对已报道过的大陆海域搁浅和误捕的3 个雌性
银杏齿中喙鲸头骨标本和台湾省搁浅银杏齿中喙鲸的颅骨、鼻骨、下颌骨以及牙齿特征对比重新鉴定,订正大
陆的3 个样本为雌性柏氏中喙鲸。本文报道了大陆沿岸海域搁浅和误捕的喙鲸类最新调查研究结果。
2011 Vol. 31 (1): 37-4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893KB] ( )
46 黄中豪, 周岐海, 黄乘明, 蒙渊君, 韦华
广西弄岗黑叶猴的家域和日漫游距离
我们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一群黑叶猴的家域和漫游行为进行了为期12 个月的研究,以探讨该
物种利用喀斯特石山的规律。结果表明,黑叶猴的家域总面积为28.75 hm2 ,平均月家域面积为8.35 ±4.24 hm2
猴群平均日漫游距离为661.77 ±130.20 m。黑叶猴对家域面积的利用表现出雨季明显小于旱季的季节性变化。在雨
季,猴群的月平均家域面积为5.88 ±1.68 hm2 ;在旱季,猴群平均月家域面积为10.83 ± 4.70 hm2 。黑叶猴在雨季
的平均日漫游距离为589.93 ± 120.15 m;旱季的平均日漫游距离为733.61 ± 102.34 m,也表现出雨季小、旱季大的趋势。分析显示,食物的可获得性是影响黑叶猴的家域和日漫游距离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果实和嫩叶是黑叶猴最喜爱的食物,雨季果实和嫩叶丰富,猴群采食足够的食物,其活动面积和漫游距离小,反之,就大,即猴群家域面积和日活动距离与果实和嫩叶的可获得性呈负相关关系。由此推断,在喜食食物缺乏的季节,黑叶猴通过扩大家域范围和增加漫游距离来获取足够的食物,这与大多数灵长类动物应对环境食物季节性变化的对策相似,进一步说明,喀斯特石山环境并没有对黑叶猴的家域和日漫游产生特殊的影响。
2011 Vol. 31 (1): 46-5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465KB] ( )
55 张逦嘉, 王安梦, 袁梨, 鲍伟东, 杨永昕, 巴特尔
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4 种小型食肉目动物的食性构成的初步分析
为了解同域分布动物的食物竞争关系,采用样线法收集粪便样品,依据残遗物鉴别物种的方法,于2007年8 ~12 月对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赤狐、狗獾、香鼬和豹猫的食物构成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赤狐取食所有15 类食物,并捕食小型鼬类;在赤狐粪样(n =70) 中出现率较大的植物(32.6% )以重量比率计算时其贡献极大下降(0.02% ),而出现率较低的草兔和鸟类重量比率较高(草兔65.4% , 鸟类22.9% ), 相对重要值的计算表示,赤狐的食物构成均一。狗獾(n = 64)以取食昆虫和植物果实为主(出现率29.3% 和57.8% )。香鼬(n =14)集中取食鼠类(出现率73.7% ,相对重量99.8% ),豹猫(n = 11) 则以鸟类居多(出现率27.8% ,相对重量69.0% )。食物生态位的宽度以赤狐最大(0.2),其次为豹猫(0.07)。根据食物生态位的重
叠度分析,赤狐与狗獾(O = 0.99)和豹猫(O = 0.7)以及狗獾与豹猫(O = 0.6)的种间竞争较强, 但在主要食物上出现分离,实现捕食者之间的共存。赤狐对香鼬的捕食可能限制了其种群的发展。
2011 Vol. 31 (1): 55-6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69KB] ( )
62 焦广强, 于飞, 牛可坤, 易现峰
种内及种间干扰对围栏内花鼠分散贮藏行为的影响
2009 年9 月在黑龙江省带岭区东方红林场10 m ×10 m 半天然围栏内模拟花鼠种内(不同性别) 和种间
(大林姬鼠) 干扰竞争对花鼠分散埋藏红松种子行为的影响。实验分四个处理两个批次进行,依次为单只花鼠对
照实验(雄性7 只,雌性9 只)、种内同性干扰竞争、种内异性干扰竞争和种间干扰竞争。结果表明:(1)花鼠
雌性个体的分散埋藏强度明显高于雄性个体;(2)种间干扰竞争引起花鼠对红松分散埋藏比例明显增加,而种
内干扰对花鼠分散埋藏行为的影响不显著;(3) 种内干扰竞争条件下,同性干扰竞争和异性干扰竞争对花鼠分
散埋藏行为均无显著影响;(4)雄性个体在同性干扰下,埋藏强度不变;而在雌性个体干扰竞争下,埋藏强度
增加;(5)雌性个体在雌性和雄性干扰条件下,花鼠分散埋藏行为均无明显变化。
2011 Vol. 31 (1): 62-6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350KB] ( )
69 赵志军
黑线仓鼠繁殖输出与基础代谢率的关系
为了解黑线仓鼠繁殖输出与基础代谢率(BMR)的关系,阐明最大持续能量收支(SusMR)的限制水平, 揭示哺乳期能量收支对策,本文测定了哺乳期黑线仓鼠的体重、摄食量、BMR 和身体组成,以及哺乳期的胎仔数、胎仔重和泌乳能量支出(MEO)。结果显示,黑线仓鼠哺乳期体重降低了15.0 ± 0.8% , 摄食量显著增加, 哺乳高峰期平均摄食量为13.9 ± 0.3 g /d, 摄入能为222.1 ± 5.3 kJ/ d, 比哺乳初期增加121% , 比对照组高288% ;哺乳高峰期MEO 为62.4 ± 2.3 kJ/ d, 哺乳末期BMR 为49.7 ± 1.1 kJ/ d; 断乳时平均胎仔数4.7 ± 0.2、窝胎仔重50.5 ±1.6 g; 哺乳末期BMR 比对照组增加48% ,BMR 与消化系统各器官的相关性高于对照组; BMR 与胎仔数、胎仔重、乳腺重量和MEO 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初次繁殖的黑线仓鼠哺乳期SusMR 限制为4.47 ×BMR, 在自身维持和繁殖输出之间采取了“权衡分配”的原则,通过体重降低以减少BMR 的增加幅度, 从而有利于繁殖输出。
2011 Vol. 31 (1): 69-7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23KB] ( )
79 王大伟, 刘琪, 刘明, 李宁, 黄宝欢, 刘晓辉
EP-1 包合物制备及其对布氏田鼠繁殖器官的影响
EP 系列鼠类不育剂的主要成分—左炔诺孕酮和炔雌醚在常温下难溶于水,给研究和应用造成很大不便。本研究利用2 - 羟丙基-β-环糊精(HPCD)提高了EP 不育剂的水溶性,制备包合物;设置4 个浓度梯度的EP-1 包合物水溶液,分别对雌雄布氏田鼠进行灌胃,并在第2 周和第4 周测量繁殖器官指标,评价不育效果。结果表明, 在20% 的HPCD 水溶液中,左炔诺孕酮和炔雌醚的溶解度分别可达约4 mg / mL和0. 5 mg/ mL;在第2周, 2 mg/ kg EP-1 灌胃组雄鼠的繁殖器官受到了明显抑制,但各剂量组雌鼠未表现出明显影响。本研究结果说明, HPCD 与EP-1 可通过形成包合物,显著增加其常温下的溶解度;EP-1 包合物对雄性布氏田鼠的繁殖器官有抑制效果,但是对雌鼠作用不明显。本研究结果表明包合作用未影响EP 系列不育剂的不育效果。
2011 Vol. 31 (1): 79-83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56KB] ( )
84 Hung Sun Koh, Shar Seter, 张明海, 王金星, Kyung Hee Jang, Davaa Bazarsad
黑线姬鼠两亚种(中国东北地区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东北亚种和朝鲜半岛的朝鲜亚种) 的线粒体DNA 序列缺少趋异性
为了检测黑线姬鼠两亚种(来自中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东北亚种和朝鲜半岛的朝鲜亚种)线
粒体DNA 的变异水平并确定朝鲜亚种的分类地位,我们测序分析了两亚种的线粒体DNA 细胞色素b 的部分序列
(1 054 bp)和控制区的部分序列(860 bp),并与基因库中黑线姬鼠相应的单倍型序列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出东
北亚种的序列显示出某些分异,可以被分为2 或3 个亚群,所以我们提出需要更多标本的DNA 分析来确定东北
亚种的分类地位。另外,来自韩国的朝鲜亚种的序列,与来自中国东北地区龙江和哈尔滨的东北亚种的两个亚
群相似(1 个亚群是细胞色素b 的两个单倍型,另1 个是控制区的两个单倍型),表明基于线粒体DNA 序列的遗
传多样性与现今基于形态特征对这些姬鼠的分类所得结果是不一致的。因此我们认为来自韩国的朝鲜亚种是一
个只在形态特异上不同于东北亚种的地方亚种,我们建议通过其他DNA 标记来进一步验证其亚种地位。我们还
认为朝鲜半岛不是最近的冰川期黑线姬鼠残遗种的保护区。
2011 Vol. 31 (1): 84-8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673KB] ( )
90 朱飞虎, 闫计春, 骆涛林, 虞健, 吴海龙
黑麂MHC - DQA2 基因多态性
利用牛特异性扩增DQA2 第2 外显子的嵌套引物,对黑麂基因组DNA 进行PCR 扩增和克隆测序,基于该
序列设计出黑麂DQA2 基因第2 外显子特异性引物。利用该引物,通过PCR - SSCP 以及克隆测序技术,从40 个
黑麂样品中获得4 个不同的DQA2 等位基因。没有一个个体同时具有2 个以上的等位基因,所有序列均不含插入
或缺失突变,不含终止密码子,因此,本研究所扩增的DQA2 基因可能是表达的单基因座位。抗原结合区(Peptide
binding region,PBR)非同义替换率(dn)显著大于同义替换率(ds) (P <0.05),暗示该座位曾经历过明
显的正选择作用;进一步利用CODEML 程序中的相关模型以及贝叶斯法检测出4 个受选择作用的氨基酸位点
(α11、α58、α62、α66),这4 个位点均位于PBR 区。基于NJ 法构建的部分偶蹄类DQA 外显子2 系统发生关系
显示,黑麂4 个DQA2 等位基因与牛、羊以及梅花鹿的DQA2 等位基因构成独立的进化枝,在该进化枝内,黑麂
DQA2 等位基因优先与牛DQA2 等位基因聚类,暗示黑麂DQA2 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存在跨物种进化现象。上述结
果表明平衡选择是维持黑麂DQA2 基因多态性的主要机制。然而,本研究从40 个样品中仅检测出2 个杂合子,
黑麂DQA2 等位基因之间的频率存在显著差异,推测可能是所检测的样品来源于不同种群,由于华伦德效应
(The Whalund effect)导致杂合度降低,也不排除本文所设计的引物在PCR 扩增过程中存在无效等位基因。
2011 Vol. 31 (1): 90-9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449KB] ( )
97 张巍, 陈品林, 雷明, 成鹰, 陈欢, 曹献英, 杜丽, 张冬琳, 刘涛, 许世英, 符运南, 祁超, 王凤阳
海南坡鹿CDC42 cDNA 的克隆、原核表达及纯化
应用RT - PCR 方法对海南坡鹿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 (Cell division cycle 42,CDC42)编码区进行扩增,
将扩增产物与PET - 42a 载体连接,重组质粒鉴定正确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pET42a - hdCDC42 表达
载体,经IPTG 诱导表达,将表达产物进行SDS - PAGE、可溶性分析、纯化及Western blot 分析。结果表明,海
南坡鹿CDC42 含有1 个576 bp 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91 个氨基酸。经IPTG 诱导表达后,得到一个带有His - tag
和GST 的约54 kD 的融合蛋白,用抗His 单克隆抗体进行Western blot,得到一条约54 kD 的特异性抗体结合带,
表明海南坡鹿CDC42 原核表达载体成功构建并表达。
2011 Vol. 31 (1): 97-10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4114KB] ( )
103 王大涛, 赵海平, 褚文辉, 杨福合, 邢秀梅, 王桂武, 李春义
梅花鹿S100A4 基因的克隆及融合蛋白的表达
为了研究梅花鹿S100A4 (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 A4)基因在鹿茸生长过程中的作用。用RT-PCR 法
从生茸骨膜细胞总RNA 中克隆了梅花鹿S100A4 基因,在NCBI 中对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将完整的基因序列与逆
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LEGFP-C1 重组,获得了重组质粒pLEGFP-S100;用脂质体法将pLEGFP-S100 与pVSV-G (被
膜载体)共转染包装细胞GP2 - 293,获得重组病毒上清液,感染角柄骨膜细胞后逆转录病毒携带的基因进入宿
主细胞。结果显示:S100A4 基因是一个相对保守的基因,与多个物种的匹配度达到90% ;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
pLEGFP-S100 可以形成重组逆转录病毒粒子,将S100A4 基因导入靶细胞,并表达S100A4 与GFP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的融合蛋白。
2011 Vol. 31 (1): 103-107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20KB] ( )
108 修云芳, 邵良平, 李碧春, 徐素慧, 吴尚明, 王隆伯, 王德春, 周伦江, 陈玉村
紫色色杆菌感染小熊猫引起肺炎的临床调查
本文报道了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小熊猫感染紫色色杆菌引起肺炎的群发病例。7 只小熊猫中,出现以呼吸衰竭为主要临床症状的3 只小熊猫在发病3 d内全部死亡,病死率100% 。死亡的小熊猫解剖病变为气管内有白色泡沫样分泌物,肺有化脓性坏死并严重淤血;胸腔,心包积液且胸水浑浊;肝脏呈弥漫性空泡变性,淤血和散在局灶性坏死。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病理解剖观察,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及动物回归试验,诊断为紫色色杆菌无色变种感染。根据GenBank 数据库提供的紫色色杆菌16S RNA 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5’GAG CAAACA GGA TTA GAT ACC 3’;5’TTA CGG TTA CCT TGT TAC GAC 3’),获得目的基因片段739 bp,将核苷酸序列测定的结果与GenBank 数据库提供的7 株紫色色杆菌进行同源性比较。分离的菌株(FJ08A) 与CV09 株、ESBV4400株同源性均为98.8% ,与AY117554 株、EAV2 株、AJ871127 株、LMG3953 株、JS1 株同源性分别为98. 2% 、98.0% 、94.9%、93.1% 、92.8% 。依据调查结果和药物敏感试验,对其余4 只未发病的小熊猫采取肌
肉注射头孢哌酮钠和口服复方新诺明进行预防性治疗,效果良好,未有新病发生。结果表明:(1)紫色色杆菌是革兰氏阴性菌,致病性强,致死率高,腹腔注射分离的紫色色杆菌菌液导致接种小白鼠在2 ~3 d 内全部死亡。小熊猫感染后,发病迅速,致死率高,应引起重视;(2)紫色色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外伤感染是主要致病因素。
2011 Vol. 31 (1): 108-11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82KB] ( )
113 黄祥明, 张志和, 王成东, 兰景超, 李明喜, 侯蓉
大熊猫超轻初生幼仔的成功哺育
2011 Vol. 31 (1): 113-11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371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