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0年 第3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0-03-02
    川金丝猴食谱的地域性差异比较
    任宝平, 李保国, 李明, 魏辅文
    2010, 30(4):  357-364. 
    摘要 ( )   PDF (1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不同地区川金丝猴食物组成的比较有助于了解其对不同生境食物供应的适应性。本研究通过对陕西川金丝猴猴群食谱的长期记录,并汇集了国内对四川—甘肃和湖北的川金丝猴食性研究结果,集成了这三个地理种群川金丝猴各自的地域性食谱,共计有136 种植物(隶属35 科)被该物种作为采食对象。对来自这三个不同区域(陕西、四川—甘肃、湖北)的川金丝猴食谱组成的比较,发现有近半数的植物是三个地理种群共同的采食对象,但其食谱组成差异明显。这可能源于各地植物本身的多样性差异,及不同地理种群对各种食物采食偏好的不同所致。对其相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陕西和湖北的猴群在食谱组成上相近,但四川—甘肃的猴群与前两个地区猴群的食谱组成差异极大。然而湖北和四川—甘肃种群在食物的选择上采用了近乎相同的偏好倾向,而陕西的猴群与它们明显不同。我们初步分析认为造成食谱组成和采食偏好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各地理种群活动地海拔带重叠度不同、森林类型不同、它们在不同林型中活动的时间分配不一。很明显,就我们目前所掌握的有关川金丝猴食谱组成来看,该物种不应该仅仅被认为是一个叶食性灵长类动物,而应该是一个泛化采食者。
    秦岭川金丝猴个体间团抱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齐晓光, 王铭, 张鹏, 王晓卫, 渡边邦夫, 李保国
    2010, 30(4):  365-376. 
    摘要 ( )   PDF (10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团抱行为作为保持体温与增进社会关系的一种有效途经在非人灵长类中广泛存在,受环境和社会因素影响在各物种间呈现出多样的模式。本研究自2007 年9 月至2008 年4 月间,运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瞬时扫描取样法对秦岭北坡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一群秦岭川金丝猴的团抱模式进行了1 637 回次的扫描,结果表明研究群内的个体回避单独休息,倾向于形成团抱,团抱主要发生在2 个或3 个个体之间,较少形成4 个或4 个以上个体的团抱;团抱主要由青少年个体和成年雌性组成,成年雄性和携婴雌性多参与小的团抱,青少年猴更频繁地出现在3 个个体的团抱中,未携婴雌性在4 个和4 个以上个体团抱中比例明显增加;秦岭川金丝猴各年龄性别组的个体对团抱伙伴的选择有各自的偏好,大多数团抱由成年雄性和未成年个体发起,但获得较少的团抱;雌性和携婴雌性较少主动发出但获得较多的团抱,这显示出雌性作为团抱的主体具有很高的社会亲和力;此外团抱模式还存在季节性的变化,冬季寒冷期团抱的频率和大小都会增加,并且个体选择在距离地面较近的区域团抱以保持体温,春季生育期个体倾向于在树冠层团抱以获得新鲜的食物并且避免婴猴被捕食。秦岭川金丝猴的团抱行为是物种在其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下对山地极端环境的一种适应,在进化中以行为模式获得更高适合度的具体策略。
    东黑冠长臂猿鸣叫特征及气象因子对鸣叫的影响
    费汉榄, 范朋飞, 向左甫, 马长勇, 张文, 黄涛
    2010, 30(4):  377-383. 
    摘要 ( )   PDF (4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鸣叫是长臂猿非常典型的一个特征,并且受到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如气象因子) 的影响。为了解东黑冠长臂猿的鸣叫特征以及气象因子对鸣叫的影响,2008 年8 月至2009 年10 月,采用全事件记录法对栖息在广西邦亮自然保护区3 个东黑冠长臂猿野生群体的鸣叫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东黑冠长臂猿倾向于在早晨鸣叫,有91.4% 的鸣叫发生在日出前0.5 h 至日出后3 h 之间,其中53.1% 的鸣叫发生在日出后1 h 内。平均每个群体的鸣叫频次为69.7% ,一个群体平均每天鸣叫1.24 次,鸣叫的平均持续时间为18.3 min。一次二重唱中,雌性平均激动鸣叫4.4 次。长臂猿鸣叫的起始时间在光照强度的影响下差异显著,阴天和雾天鸣叫的起始时间延后,且雾天最迟;降雨致使长臂猿体能的损失和光照强度减弱,从而引起鸣叫起始时间的延后和持续时间缩短;温度对长臂猿鸣叫的影响并不显著。
    黑龙江省圈养狼交配行为的初步观察
    沙未来, 张洪海, 孔繁繁, 陈磊, 张承德
    2010, 30(4):  384-389. 
    摘要 ( )   PDF (2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5 年10 月至2006 年4 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扫描取样法,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北方森林动园4 对圈养狼交配活动进行了观察,以期了解无人干扰下圈养狼的交配过程及其交配模式。观察时间共计25 d, 225 h,实际录像时间为126 h,记录到爬跨741 次,成功交配46 次,成功爬跨交配占总爬跨次数的6. 2% 。狼在交配过程中有锁结现象,雄狼通常在一次爬跨、多次抽动后出现射精。交配行为一般发生在8∶ 00 ~10∶ 00和14∶00 ~ 16∶ 00。雌性具有明显的邀配模式,一旦邀配成功,雌狼站立不动,尾巴偏向一侧,腰部微下躬,配合雄狼爬跨。对交配参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4 只雄狼的抽插时间没有差异(P = 0. 827),而其锁结行为的时间差异极其显著(F = 71.43,P <0.001),交配期持续5 ~ 14 d,交配平均持续时间为534 ± 402 s,最长达1 588 s,
    最短只有28 s。
    晚更新世气候波动及长江阻隔对小麂皖南种群和大别山种群遗传分化与基因流模式的影响
    史文博,王慧, 朱立峰, 朱琼琼, 韩德民,常青, 张保卫
    2010, 30(4):  390-399. 
    摘要 ( )   PDF (7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的101 个小麂的线粒体D-loop 区770 bp序列的分析,探讨了两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效种群大小、历史种群动态和种群间的基因流模式。在101 个D-loop 区序列中共发现34 个单倍型,其中24 个分布在皖南种群,10 个分布在大别山种群,种群间无共享单倍型。皖南种群线粒体遗传多样性(h =0. 952,π = 0.016 8)明显高于大别山种群(h =0.734,π = 0. 007 7),雌性有效种群(NE = 146830)亦大于大别山(NE =19840)。通过歧点分布分析表明在更新世第四间冰期,小麂皖南种群经历过一次大规模的种群扩张事件(在约15. 7 万年前)。基因流的分析结果显示皖南种群和大别山种群间存在着明显不对等的基因流(MW N→DB =0. 36;MDB→W N =75. 00)。这种不对称的基因流模式可能反映出在晚更新世冰期循环中,作为天然地理屏障的长江在盛冰期和间冰期对物种扩散的阻隔能力上的差异。
    螺髻山自然保护区非飞行小型哺乳动物垂直多样性调查
    马俊, 吴永杰, 夏霖,张乾, 马勇,杨奇森
    2010, 30(4):  400-410. 
    摘要 ( )   PDF (13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9 年4 ~8 月利用铗日法对螺髻山自然保护区非飞行小型哺乳动物的多样性进行了调查。调查于海拔1 800 ~4 150 m间按梯度设置7 个采集样地,每个采集样地内设3 个样带并置铗,有效布铗10 500铗次,捕获非飞行小型哺乳动物5 科8 属15 种,共491 个个体。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内非飞行小型哺乳动物群落的相对丰富度、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与海拔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统计分析显示:位于阴坡且与水源地相距较近的样地的物种相对丰富度明显高于位于阳坡、距离水源地远的样地;植被类型丰富、降水量充分的中海拔地区(2 200 ~ 2 600 m) 相对丰富度、丰富度和多样性达到最高;而在高海拔(> 3 800 m) 和低海拔区域(< 2 000 m)则较低。非飞行小型哺乳动物的多样性以中低山阔叶灌丛林与亚热带针阔混交林中最高,而在高山流石滩、高山草甸与河谷灌草丛中较低。在本研究的调查区域内,中海拔地区多样性和丰富度最大可能是非飞行小型哺乳动物垂直多样性分布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鼠疫宿主鼠类丰富度格局及疫区环境因子分析
    王丽君,周立志,马勇
    2010, 30(4):  411-417. 
    摘要 ( )   PDF (7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鼠疫等媒介疾病地理分布规律的认识对于疫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影响疾病地理分布的因素进而预测疾病发生趋势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分析鼠间鼠疫及其宿主鼠类地理分布数据以及相关环境数据的基础上,探讨了鼠疫宿主丰富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及影响鼠间鼠疫发生的主要环境因素。我国的鼠疫宿主鼠类在干旱区和季风区过渡带的县级行政单元中物种丰富度最高,物种丰富度与高度差正相关性最高。发生鼠间鼠疫的地区,宿主鼠类丰富度较高,未发生鼠间鼠疫的地区,宿主鼠类丰富度较低。影响鼠间鼠疫发生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蚤类物种数、年均气温、年降雨量、年均相对湿度和年日照时数和气候因子,其次是包括高度差、植被类型数、土壤类型数和地貌类型数的景观因子,以及反映海拔和宿主鼠类物种数的地形和宿主鼠类因子。在未来全国气候变干变暖条件下,我国鼠间鼠疫发病区可能随宿主鼠类的迁移而扩展。
    金色中仓鼠不存在布鲁斯效应
    王郁婷,赵心,朱水平,刘定震
    2010, 30(4):  418-423. 
    摘要 ( )   PDF (2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布鲁斯效应是一种由非配偶雄性的化学信号所诱发的雌性妊娠终止现象,曾被认为是雌性对抗雄性杀婴行为的一种进化策略。布鲁斯效应最初在实验小鼠中发现。后续的研究证明了在实验室条件下多种啮齿类动物中存在布鲁斯效应。布鲁斯效应是否为实验室啮齿类动物中存在的普遍规律,目前尚无定论。本实验首先探讨了布鲁斯效应在金色中仓鼠中是否存在。在交配之后给予实验组雌鼠陌生雄鼠的非直接接触刺激,对照组雌鼠接受配偶雄鼠的非直接接触刺激。同时还测定了雌鼠的体重、胚胎质量以及生理器官(肾上腺、脾脏、卵巢和子宫)质量。结果显示,实验组雌鼠的流产率、体重、胚胎质量、生理器官(肾上腺、脾脏、卵巢、子宫)质量与对照组不存在显著差异。本实验结果表明:陌生雄鼠的化学信号对雌性金色中仓鼠的怀孕状态没有影响,实验室条件下的金色中仓鼠不存在布鲁斯效应。
    光照对棕色田鼠和昆明小鼠活动性的影响
    杨艳艳,王振龙,路纪琪,刘彬
    2010, 30(4):  424-429. 
    摘要 ( )   PDF (3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光照对啮齿动物的行为格局和活动节律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以比较生物学方法,以光照强度和鼠种两个因素,在实验室内利用动物行为监视系统,以焦点动物取样法( Focus animal sampling) ,在< 20 Lux、200 Lux、800 Lux 和1 600 Lux 等4 个水平的光照强度下,监测和记录棕色田鼠和昆明小鼠的移动和静止行为,并在实验结束时测定实验动物的体重; 在800 Lux 光照强度下,设置正常( 12L∶ 12D) 和全黑( 0L∶ 24D) 两种光照时间,连续12 h监测并记录实验动物的行为。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 光强与鼠种对静止行为存在显著交互作用,棕色田鼠的静止行为与光强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昆明小鼠的静止行为则与光强无显著的相关; 2) 光强对两种动物移动行为的影响与静止行为表现方式相反; 3) 在12 h的光暴露条件下,棕色田鼠的相对活动显著强于昆明小鼠; 4) 光强对两种动物体重的影响不同,棕色田鼠体重与光强呈正相关关系,昆明小鼠与光强呈负相关关系,但差异不显著。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地面鼠与地下鼠对光强适应的差别。
    中缅树鼩蒸发失水及其热能研究
    谢静, 单振光, 张麟, 王蓓, 王政昆
    2010, 30(4):  430-438. 
    摘要 ( )   PDF (3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栖息于滇中高原边缘地区的小型哺乳动物中缅树鼩夏季的代谢率、热传导、体温和蒸发失水等生理生态特征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中缅树鼩在夏季体温相对较高,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较大;蒸发失水与环境温度显著正相关,在热中性区内基本维持相对稳定的水平, 为2.82 mg H2O/ g· h; 在37. 5 ℃ 时达到高峰值, 为3.88 mg H2O/ g· h, 蒸发失水在体温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结合同域分布的其他物种的生理生态学特征,提出中缅树鼩在热能代谢、体温调节及蒸发失水方面具有热带小型哺乳动物的特征,同时,又显示出某些适应于亚热带高原气候的特点。
    苔原鼩鼱(Sorex tundrensis)在中国分布的首次证实
    刘洋, 王昊, 刘少英
    2010, 30(4):  439-443. 
    摘要 ( )   PDF (6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8 年8 月利用陷阱法在内蒙古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得了4 号鼩鼱类标本,个体皆小, 尾长小于32 mm,貌似姬鼩鼱,颅全长在16. 50 ~17.24 mm 之间,大于姬鼩鼱(15 mm)。为了确证该4 号标本的物种类型,本文测定了它们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 (Cyt b)基因全序列,结合从GenBank 下载的鼩鼱类序列构建系统进化关系。发现测定序列和下载苔原鼩鼱序列很好地聚在一起并形成单系。标本间及与下载的苔原鼩鼱间遗传距离小。从分子角度确证了标本为苔原鼩鼱,证实了苔原鼩鼱在中国的分布。本文对标本进行了描述。
    虎血清H5 亚型流感病毒抗体调查
    高玉伟, 周明, 刘丹, 王伟, 王立刚, 杨松涛, 朱晓文, 黄耕, 王铁成, 夏咸柱
    2010, 30(4):  444-448. 
    摘要 ( )   PDF (1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查明我国圈养虎群中H5 亚型流感病毒的流行情况,应用血凝抑制(HI)方法检测了1998 ~ 2009 年间采集于哈尔滨、宜昌、桂林、唐山、上海和郑州等地的309 份虎血清样品的H5 亚型流感病毒抗体效价。结果发现1998 年4 月至2002 年4 月采集的20 份血清样品全部为H5 亚型流感病毒HI 抗体阴性。在2002 年7 月至2003
    年6 月采样于上海、唐山、哈尔滨的34 只虎中,有31 只曾出现过高热、抽搐和肺炎症状,其中24 只虎的血清样品H5 亚型流感病毒HI 抗体呈阳性(抗体效价1∶ 10 ~ 1∶ 320),2 只无临床症状虎也为抗体阳性。对2004 年随机采集自哈尔滨的220 份血清样品调查发现抗体阳性率可达25.9% ,其中28 只有临床高热与肺炎病史的虎中有14 只抗体呈阳性(抗体效价1∶ 10 ~1∶ 80),其余无病史的192 只虎中有43 只抗体阳性。2009 年8 月采集的35 份血清中仅有3 份H5 阳性,抗体阳性率下降为8.6% 。上述结果表明H5 亚型流感病毒能够感染虎并对圈养虎的健康构成威胁,而且其公共卫生意义更值得关注。
    白头叶猴日活动时间分配及其季节性变化
    周岐海, 黄恒连, 唐小平, 黄乘明
    2010, 30(4):  449-455. 
    摘要 ( )   PDF (4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貂自咬症个体分子鉴定引物的开发与应用
    李玉梅, 丁雪梅, 孙博兴, 史旭东, 房恒通, 赵云, 赵志辉
    2010, 30(4):  456-459. 
    摘要 ( )   PDF (4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南鼠耳蝠广东新纪录及其核型
    张燕均, 邓柏生, 李玉春, 龚粤宁, 本川雅治, 原田正史,新宅勇太, 吴毅
    2010, 30(4):  460-464. 
    摘要 ( )   PDF (6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