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8-07-07
    围栏条件下岩松鼠对核桃的贮藏
    路纪琪, 张知彬
    2007, 27(3):  209-214. 
    摘要 ( )   PDF (1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许多动物都能够贮藏食物以应对一定时期的食物短缺。岩松鼠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啮齿动物,主要分布于华北山地和丘陵地区,对于其食物贮藏行为还了解不多。我们在北京东灵山地区建立了半自然围栏,在围栏一角设置一木质巢箱供其休息,在围栏中心设一食盘(给食处),就岩松鼠对核桃(已预先标记)的贮藏特征进行了观察。每只受试动物在实验开始前6 h断食,于13∶ 00 左右,随机选择1 只岩松鼠,将其放入围栏中适应2 ~ 3 h。随后,在给食处放置20 枚已标记的核桃。于第二天同一时间进入围栏,检查并记录岩松鼠对核桃的处理情况,将埋藏、取食和剩余的核桃全部移出,另置20 枚新的核桃,继续实验。第三天,重复上述检查和记录,将岩松鼠及被其处理的核桃全部移出,清理巢箱、整理围栏。随后放入第二只岩松鼠,重复上述实验过程,如遇恶劣气候,则实验顺延,直至实验结束。结果表明:岩松鼠兼具集中贮藏和分散贮藏两种食物贮藏方式,并且分散方式是其主要的食物贮藏方式;岩松鼠在围栏中选择一定的位置贮藏食物;文中还讨论了可能影响岩松鼠食物贮藏的因素。
    高原鼠兔家群空间领域的季节性动态格局
    曲家鹏, 李克欣, 杨敏, 李文靖, 张堰铭Andrew T. Smith
    2007, 27(3):  215-220. 
    摘要 ( )   PDF (2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高原鼠兔家群空间领域的季节特征,分别于2005 年和2006 年的5 ~8 月,在青海省玛沁县,采用标志重捕法和最小多边形面积法对其家群巢区和核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季节,高原鼠兔巢区和核域面积存在显著差异。5、6 月份,成体巢区面积显著大于幼体,但二者核域面积却无显著差异;7 月份,成体与第1 胎幼体巢区及核域面积均显著大于第2 胎。5、6 月份雄性成体巢区显著大于7、8 月份,6、7 月份雌性成体巢区显著大于5 月和8 月份。巢区及核域面积均与家群个体数呈极显著性正相关关系,说明季节和家群结构均可对高原鼠兔空间领域产生重要作用。
    高原鼠兔四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
    周乐, 杨生妹, 于智勇, 殷宝法, 淮虎银, 李世平, 魏万红
    2007, 27(3):  221-228. 
    摘要 ( )   PDF (3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7 个多态微卫星DNA 标记分析了4 个高原鼠兔地理种群(海晏种群、西大滩东种群、西大滩西种群和昆仑山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采用多态信息含量(PIC)、期望杂合度(He )、观测杂合度(Ho)、基因流(Nm )和基因分化系数(Fst )对种群及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进行分析;计算各种群间的遗传距离(GD)、遗传相似度(GI)以及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系数,并进行UPGMA 聚类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高原鼠兔的遗传多样性在小哺乳动物中处于较高水平, 其HeHo 的平均值分别为0. 5332 和0. 6003, 其Fst 为0. 0975,即有9. 75% 的变异存在于种群之间,即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内部。4 个种群间的杂合度与多态信息含量均无显著差异,说明它们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基本相当。海晏种群与其余3 个种群的遗传分化均达到了中度分化水平(Fst = 0.1043),而另3 个种群间几乎没有分化(Fst = 0. 0253)。Mantel test 结果表明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菲菊头蝠冬眠期的精子储存
    陈忠, 韩文文, 张述才, 李玉春
    2007, 27(3):  229-233. 
    摘要 ( )   PDF (14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菲菊头蝠是分布于亚热带和热带的翼手目种类,在中国大陆南部和海南岛有广泛分布。为探讨热带菲菊头蝠是否具有冬眠期(12 月至翌年2 月)储精现象及生殖腺组织结构的变化,对海南岛的菲菊头蝠成年雄蝠和成年雌蝠生殖系统在冬眠期间的变化进行了石蜡切片观察。结果显示:成年雄蝠在冬眠期间附睾内储存大量精子,推测其储存时间超过2 个月;冬眠期间曲细精管横截面积、精子细胞数量和间质细胞数量在冬眠期逐月显著性减少,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的数量在12 月与翌年1 月间均无显著性变化,而在冬眠末期的2 月显著增多。在雌蝠子宫和卵巢内均未发现精子储存现象,但卵巢内具有初级卵泡和次级卵泡,雄蝠在冬眠期间曲细精管逐月萎缩,但生精上皮精母细胞的数量在冬眠末期明显上升。
    食物蛋白含量对雄性长爪沙鼠社会行为和某些生理特征的影响
    陈竞峰, 钟文勤, 刘伟, 李玉梁, 王德华
    2007, 27(3):  234-242. 
    摘要 ( )   PDF (3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确定食物蛋白对长爪沙鼠行为和生理特征的影响,我们采用两种不同蛋白含量(9% 和27% )的食物饲喂不同年龄的雄性长爪沙鼠,测定了不同食物条件下长爪沙鼠的体重、睾丸重、脾脏重、血清抗体、社会行为和气味吸引力等指标。结果发现,食物蛋白含量没有影响长爪沙鼠的社会行为、生理特征及幼体气味的选择,但对成体气味的被选择程度影响显著,提示食物质量与其配偶选择过程相关联。
    黑叶猴在喀斯特石山生境的觅食活动
    周岐海, 蔡湘文, 黄乘明, 李友邦, 罗亚平
    2007, 27(3):  243-248. 
    摘要 ( )   PDF (13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2 年8 月至2003 年7 月,对一群生活在广西扶绥珍稀动物保护区内孤立石山中的黑叶猴进行观察,通过收集有关栖息地利用的数据,从中探讨栖息地的破碎化对其生态习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猴群的觅食活动在石山各个部位的分布存在着显著差异,它们更偏好在山腰觅食(66.1% ),而较少利用山脚(18.6% )和山顶(15.3% )。从横向水平来看,猴群的觅食活动主要集中在6 个觅食斑块,总面积为7.94 hm2 ,约占栖息地面积的18.9%。觅食斑快中黑叶猴喜食食物的植株密度明显高于非觅食斑块。虽然树叶在黑叶猴食物组成中占绝大部分,但其食物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与之相对应,猴群对觅食斑块的利用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小熊猫觅食特征和营养对策
    杨建东, 张泽钧, 胡锦矗, 李明, 魏辅文
    2007, 27(3):  249-256. 
    摘要 ( )   PDF (3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2 年4 ~11 月,在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对小熊猫的觅食特征和营养对策进行了研究,并采用Vanderloeg 和Scavia 选择指数Ei衡量小熊猫对竹笋和竹茎年龄的选择程度。结果表明,小熊猫食物由竹叶(70.5% )、竹笋(22.1% )、野果(7.2% )以及毛(0.2% )等组成。小熊猫几乎全以冷箭竹为食,未发现采食短锥玉山竹。春季食物主要由竹叶和竹笋组成,夏秋季主要由竹叶和果实组成,而冬季以竹叶为主。小熊猫对竹笋、竹叶的觅食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基径在3 mm 以上被采食竹笋,Ei的值为0.071 9 ~0. 094 4,竹高在10 ~70 cm 未被采食竹笋, Ei 的值为0.149 6 ~0.1989。对不同年龄竹茎和竹叶的选择在各个月份间存在变化,4 ~6 月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竹竹叶Ei分别为0. 036 2 、0.224 8 和0.487 6, 7 ~8 月三者Ei分别为0.0071、0.0027 和0. 0098,9~11 月特别喜食当年生老笋上的竹叶(Ei =0.552 1)。此外,小熊猫在6 ~ 8 月还特别喜食已展开(53.4% )和未展开的卷曲嫩叶(36.3% ),不喜食较老的竹叶(10.3% )。小熊猫的食性及其对食物的选择体现了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觅食对策的优化,可最大化觅食过程中的物质或能量摄入。
    小兴安岭南坡野猪家域分析
    王文 张静 马建章 刘海波
    2007, 27(3):  257-262. 
    摘要 ( )   PDF (2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笼式活捕野猪,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R2V、Arcview 和SPSS 软件技术,于2004 年7 月15 日至2006年1 月19 日,对小兴安岭南坡野猪家域进行测定、计算和分析,以了解该地区野猪的家域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季节变化影响野猪家域面积,在春、秋季,野猪的家域面积显著大于冬季,而春、夏季间无显著差异;不同性别及年龄野猪家域大小也不同,成体雄性秋季发情期和亚成体春季分窝期家域面积显著增加;在冬、春季家族群野猪的家域面积显著大于独体野猪家域面积,说明家族群对家域面积有影响;亚成体家域大小主要受家族群家域的影响,家族群野猪面积大,相应地家族野猪中亚成体家域面积也大。
    塔里木马鹿自然感染住肉孢子虫病的病理学观察
    乔军, 孟庆玲, 才学鹏, 高庆华, 廖秋萍, 贾桂珍
    2007, 27(3):  263-266. 
    摘要 ( )   PDF (24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一例自然感染住肉孢子虫的塔里木马鹿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采集濒死期的塔里木马鹿心、肝、脾、肺、肾、骨骼肌、淋巴结、胃、肠等脏器,10% 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 染色,作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各组织瘀血、出血,均有炎性细胞浸润,尤以嗜酸性粒细胞多见。在骨骼肌组织中观察到了住肉孢子虫包囊,在肾小球入球小动脉内皮细胞中有裂殖子存在,其余各组织未见不同发育阶段的虫体。
    圈养大熊猫同时哺育双胞胎行为观察
    黄祥明, 张志和, 王成东, 余星明, 兰景超, 李明喜,今津孝二, 中尾健子, 渡部 敏, 藩 英仁
    2007, 27(3):  267-273. 
    摘要 ( )   PDF (2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3 年,圈养大熊猫“梅梅”首例哺育成活一胎二仔,通过对其近半年的育幼行为观察,结果发现:1) 母兽主要以同时衔2 仔、同时衔和抱2 仔二种方式将幼仔抱入怀中哺育;60 d 内, 育幼姿势以坐位为主,倦卧其次, 其它姿势更少, 其中坐位随日龄增加逐渐减少, 倦卧变化不大。2) 母兽活动时间在产仔当天最多, 之后显著下降并维持在35.2 ± 0.6% 的低水平, 47 d 后再缓慢上升到108 d 后的54.8 ± 0.9% 。3) 双胞胎幼仔间哺乳的日均次数和时间无显著差异。4) 7 d 内2 幼仔“仔在母身上” 的时间占100%, 21 ~ 23 d 后显著减少, 而“母体盖仔”、“仔在母身边”和“母仔自然分离”的时间显著增加, 但“母体盖仔” 的时间在32 d 左右后又显著减少;双胞胎分别在与母兽的此四种位置变化的时间上无显著差异。5) 母兽的活动、幼仔哺乳日均次数、“母仔自然分离”在全天的日均时间分布有峰、谷变化。6) 随幼仔活动能力的逐渐增强,幼仔离“育幼窝”的距离也逐渐增加,双胞胎幼仔离“育幼窝”的远近也有差别。7)母兽分别与其雄性双胞胎幼仔玩耍的时间有显著差异,而两幼仔自玩的时间无差异,此两双胞胎自玩和一起玩耍所用时间远大于分别与母兽玩耍的时间。该研究丰富了大熊猫育幼行为内容,并为以后的大熊猫双胞胎育幼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行为资料。
    四川海子山自然保护区大中型兽类多样性调查
    孙治宇, 刘少英, 刘洋, 赵杰, 徐明友, 倪刚, 杨执衡
    2007, 27(3):  274-279. 
    摘要 ( )   PDF (2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饶阳地区三种农田啮齿类头骨形态比较及性二型
    熊文华, 张知彬
    2007, 27(3):  280-283. 
    摘要 ( )   PDF (1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黑腹绒鼠消化道长度和重量的季节变化
    汪晓琳, 鲍毅新, 郑荣泉, 吴跃灵, 卢晓伟
    2007, 27(3):  284-287. 
    摘要 ( )   PDF (1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Cyt b 基因由未知鲸骨鉴定出大村鲸
    马牧, 祝茜, 李响, 孙玉苗, 刘莹莹, 刘亚楠, 陶翠花
    2007, 27(3):  288-292. 
    摘要 ( )   PDF (12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aqMan 荧光定量RT-PCR 检测犬瘟热病毒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吕品, 胡传伟, 谢之景, 杨笃宝, 任月
    2007, 27(3):  293-297. 
    摘要 ( )   PDF (4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雌性藏羚迁徙对青藏高原降水时空分布的适应性分析
    武永华
    2007, 27(3):  298-307. 
    摘要 ( )   PDF (7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藏羚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雌性有季节性的生殖迁徙行为。产仔前,分布在各地的雌性藏羚沿着比较固定的路线向青藏高原西北部可可西里的太阳湖、卓乃湖、阿尔金山保护区的慕孜塔格峰等产羔地迁徙,产羔后一段时间又返回原栖息地。对这种特殊的迁徙现象,已有一些假说用来解释,但都没有得到普遍认可。青藏高原由于其海拔高,常年温度低,在藏羚分布区降水主要以固态形式为主,并且青藏高原降水量由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结合青藏高原地质历史时期植被演变的特点和藏羚迁徙的方向,本文提出了一个新假设,以此来解释藏羚迁徙的原因。我们的假设是:藏羚迁往产羔地产羔是为了躲避固态降水相对丰富的地区,以保证新生羚羊有高的存活率;藏羚迁往的产羔地曾是它们的故乡。笔者主要分析了提出这个假设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