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CD数据库源刊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8-07-07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隐藏/显示图片
Select
藏羚羊雌性种群的迁徙行为和产仔行为
George B. SCHALLER, 康蔼黎, 蔡新斌, 刘炎林
2006, 26(2): 105-113.
摘要
(
)
PDF
(2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5年6~7月,我们在新疆昆仑山西部的一处藏羚羊繁殖地,对一个雌性藏羚羊的迁徙种群进行了研究。整个调查区域的海拔是4 500 ~ 5 000 m,植被覆盖率小于5% ,主要植被是垫状驼绒藜(
Ceratoides compacta
)。根据研究结果,我们估计在本产仔季节,共有4 000~4 500 头雌性藏羚羊迁徙聚集到一个1 200 km
2
的区域内,集中产仔地面积约为350 km
2
。产仔的高峰期是在6月18日~ 7月7日,其间只有40% 的成年雌性产仔,这可能和2004年冬西藏阿鲁盆地的降雪量较大导致藏羚羊在交配期和怀孕期身体条件较弱有关。这个区域的雌性藏羚羊迁徙自西藏的西部,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之间到达该区域,然后在7月上旬开始返回。研究区域内的狼、赤狐和大型猛禽是主要的捕食者,但是出现的频次很少。研究区域内大部分藏羚羊成体和幼仔的死亡和天敌捕食没有关系。我们对藏羚羊主要采食的植物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没有发现这个区域和其南部其他区域的差异,所以食物可能不是藏羚羊迁徙的主要原因。躲避捕食者、躲避传播寄生虫病的昆虫干扰、或者是避开牧民和家畜,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藏
羚羊雌性迁徙到这个区域产仔。基于本次研究,我们建议新疆和田地区能够对这个产仔地进行严格保护,禁止产仔期的人类干扰,同时有必要考虑建立一个大型保护区,或者和相邻保护区联合起来进行管理。
Select
鼠类种群动态:食物资源影响力的实验评估
Lowell L. Getz, Arpat Ozgul, Madan K. Oli, Joyce E. Hofmann, Betty McGuire
2006, 26(2): 114-122.
摘要
(
)
PDF
(3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在美国伊利诺斯州中东部测定了中等食物质量(莓系属的牧草)和低食物质量(高杆草牧场)栖息地内橙腹田鼠(
Microtus ochrogaster
) 和草原田鼠(
M.pennsylvanicus
) 种群对附加食物的响应。在中等食物质量栖息地内投放附加食物,橙腹田鼠种群的波动幅度高于对照样地,但同类型食物质量栖息地内,种群平均密度和波动模式无显著的差异。仅在低等食物质量的高杆草栖息地内,投放附加食物可导致草原田鼠的种群密度高于对照样地。附加食物不直接影响两种栖息地内橙腹田鼠的成活率或成熟率,在中等食物质量栖息地中投放附加食物,繁殖活跃的成熟雌性个体比例及雄性成体的体重高于对照。附加食物不影响莓系属牧草内草原田鼠,也不能影响该动物在高杆草环境中的存活率。然而,投放附加食物,可缩短低等食物质量栖息地内草原田鼠的成熟期,提高繁殖活跃雌性的比例和迁入个体比例,增加并引起雄性个体体重增加。据此,本研究证明食物资源在橙腹田鼠和草原田鼠种群动态中只起极小的作用。
Select
虎源流感病毒HA 基因的系统发生分析及其在杆状病毒系统中的表达
高玉伟, 夏咸柱, 侯小强, 鞠会艳, 王承宇,王铁成, 黄 耕, 邹啸环
2006, 26(2): 123-128.
摘要
(
)
PDF
(5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虎源流感病毒A/ Tiger/ Harbin/01/ 2003 (H5N1)的HA 基因进行克隆与序列测定,证明该基因全长为1 731 bp,读码框由1 707个碱基组成,编码568 个氨基酸。对HA 基因的进化分析表明,该基因与H5 亚型流感病毒的HA 基因同源性最高,其HA 裂解位点由6 个碱性氨基酸插入序列(RRRKKR)组成,符合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特征。将HA 基因克隆入杆状病毒转座载体质粒pFastBacⅠ,构建重组质粒pFastBac-HA;再将该重组质粒转化DH10 Bac 感受态细菌,在体内进行重组,并经三重抗性与蓝白斑筛选,得到杆状病毒重组质粒Bacmid-HA;将Bacmid-HA 转染sf9 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经Western-blotting 检测,HA 蛋白在重组杆状病毒中获得表达。用感染重组病毒的sf9 细胞免疫小鼠,2 次免疫后2 周可诱导小鼠产生1∶ 8 ~1∶ 16 的血凝抑制抗体,表明虎源流感病毒的HA 基因在重组杆状病毒系统中得到了正确表达。
Select
川金丝猴社会行为节目及其动作模式
严康慧,苏彦捷,任仁眉
2006, 26(2): 129-135.
摘要
(
)
PDF
(3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确区分和定义川金丝猴各项社会行为节目及其动作模式是研究川金丝猴社会行为的重要基础。本文的目的是按照现代习性学的基本观点,探讨川金丝猴在演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物种典型行为以及它们的固定动作模式。数据收集时间为1988~2005 年,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随意取样法,对川金丝猴笼养条件下的繁殖群、半笼养条件下的繁殖群和全雄群、以及其自然栖息地神农架林区的野生猴群进行观察,总计观察约3 000 h。初步确定了川金丝猴54 项物种典型行为节目及其动作模式,其中45 项是群内个体之间用以进行社会交往的社会行为节目,包括8 种在其他灵长类物种中目前还没有报道或比较少见的。
Select
笼养雌性黑叶猴尿中性腺激素水平变化与性行为、等级序位的关系
王 松,黄乘明,张才昌
2006, 26(2): 136-143.
摘要
(
)
PDF
(4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3年10月30日至2004年11月21日,采集了3只笼养雌性黑叶猴妊娠期和1 只笼养雌性黑叶猴发情期的晨尿,并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尿液中孕酮和雌二醇浓度,同时用全事件观察法观察黑叶猴的行为,分析雌性黑叶猴的行为与其尿中的性腺激素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1)进入妊娠期,雌性黑叶猴尿中的雌二醇浓度逐渐上升,中后期达高峰;而尿中孕酮浓度在妊娠初期仍维持在放免法的灵敏度以下,妊娠约1 个月后才升高至灵敏度以上(13.39 ng/ mgCr);2)在妊娠中期,雌性黑叶猴仍维持着较高频率的邀配行为,但与雌激素的变化无明显的相关关;3)发情期,雌猴尿中的雌二醇浓度与其邀配行为呈正相关;4)雌性黑叶猴的性激素高低与其等级序位无关,但序位高的雌猴繁殖较早。
Select
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的体温调节和产热特征
王 海,杨晓密,刘春燕,王政昆
2006, 26(2): 144-151.
摘要
(
)
PDF
(3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绒鼠和高山姬鼠为横断山地区小型哺乳动物的代表。为探讨它们在该地区的生理生态适应特征,对其体温调节和产热特征进行了测定。代谢率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计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热中性区分别为25~32.5℃ 和25~30℃;平均体温分别为35.92 ±0.37℃和36.01±0.83℃,前者体温在20~27.5℃ 范围内维持恒定,后者体温在15~27.5℃范围内维持恒定;大绒鼠和高山姬鼠基础代谢率(BMR)分别为3.76±0.07 ml O
2
/g.h和4.58±0.09 ml O
2
/g.h;大绒鼠和高山姬鼠平均最小热传导(Cm) 分别为0.28±0.005 ml O
2
/g.h ℃ 和0.32±0.009 ml O
2
/g.h℃;热中性区内,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的F值(RMR/ Kleiber 期望RMR)/(C/Bradley 期望C) 分别为0.88±0.05 和1.10±0.05。它们的产
热特征和体温调节模式很可能反映了横断山地区小型啮齿动物的特征,即体温较低、维持体温稳定的环境温度范围较窄、BMR水平较高、热传导率高。高山姬鼠的体温、C值和BMR 都比大绒鼠的高,并且高山姬鼠维持体温稳定的环境温度范围比大绒鼠的宽,它们产热特征和体温调节模式的这些差异与其分类地位、生活习性和栖息生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Select
西藏慈巴沟自然保护区羚牛栖息地选择
吴鹏举,张恩迪
2006, 26(2): 152-158.
摘要
(
)
PDF
(3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1 年12 月至2002 年8 月,笔者在西藏慈巴沟自然保护区对羚牛栖息地选择性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中,沿慈巴沟河谷随机选择起始点,系统地设置了187个10 m×10 m 的固定样方,记录了样方所在位置的植被类型、海拔、坡度、坡向、距水源距离、乔木密度、灌木密度、箭竹密度、郁闭度和隐蔽度等,并分别在冬、春、夏三季检查样方是否被羚牛利用。本文通过计算Vanderloeg 选择系数和Scavia 选择指数来研究羚牛对植被的选择性,结果发现羚牛冬季对杜鹃针叶林、箭竹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具有正选择性,春季则对箭竹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夏季对高山灌丛草甸和杜鹃针叶林具有正选择性。对9 个数量化因子进行分组处理,利用Vanderloeg 选择系数和Scavia 选择指数,计算了这些因子在各个季节不同的选择性,进一步分析了羚牛对栖息地的选择性。对9 个数量化因子的判别分析表明,冬、夏及春、夏之间有极显著差异,海拔对判别函数的贡献最大,其它因子如箭竹密度、隐蔽度、郁闭度和乔木密度等贡献也较大,说明这些因子的季节分离明显。而羚牛的冬、春之间判别分析不显著,季节分离的程度较小。在结合其它分布区羚牛栖息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食物和盐源在羚牛栖息地选择季节变化中的作用。
Select
不同社群条件下雄性布氏田鼠的行为
张建军,施大钊
2006, 26(2): 159-163.
摘要
(
)
PDF
(4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验室内观察了布氏田鼠雄性个体之间在3 种不同社群条件下(社群1:2 只雄鼠;社群2:2 只雄鼠与1只非动情雌鼠,社群3:2 只雄鼠与1 只动情雌鼠)的相互行为,结果显示:(1)在嗅闻行为上,不论优势雄鼠还是从属雄鼠在3 组间都存在显著差异,它们的嗅闻频次都是在社群3 中最少、在社群2中居中,在社群1中嗅闻频次最多;(2)在攻击行为频次上,不论是优势雄鼠还是从属雄鼠在3 组中都不存在显著差异;(3)在上跳频次上,优势雄鼠在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从属雄鼠在各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4) 在自我修饰行为频次上,不论是优势雄鼠还是从属雄鼠,在3 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5)在相互友好行为上,3 组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社群2 中的雄性之间的友好行为频次最高,社群3 中次之,社群1 中最低。结果表明,雄性之间的攻击行为并不因为雌性的存在而增强,反而会可能减少,我们推测这可能因为雄性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社群探究和交配,从而减少了雄性之间的斗争。
Select
毛冠鹿睾丸组织cDNA 文库的构建及P1 精蛋白基因的克隆
张文,汤文文,庞宏,曹祥荣,戴君勇,张锡然,徐春茂,王强,胡均
2006, 26(2): 164-170.
摘要
(
)
PDF
(4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构建毛冠鹿睾丸组织cDNA文库,用TRIzol试剂提取总RNA,利用SMART (switching mechanism at 5’end of RNA transcript)技术合成cDNA 第1 链,双链cDNA 经LD-PCR (Long-distance PCR)扩增并经
sfi
Ⅰ酶切和过柱分级分离后,克隆入经
sfi
I 酶切的λ Trip1EX2 载体,经体外包装而成cDNA 原始文库。该毛冠鹿睾丸组织cDNA 原始文库含有独立克隆数为5.52×10
5
,重组率达90.8%。文库扩增后,滴度达1.05×10
9
pfu/ ml,插入cDNA 平均长度为1.01 kb。通过随机挑取噬菌斑,并克隆测序,从该文库中克隆了毛冠鹿睾丸组织特异表达基因:P1 精蛋白基因(GenBank 序列号:DQ299383),该cDNA 具有5’和3’非编码区,从第95 至250 个核苷酸为一完整阅读框(ORF),此阅读框编码一个51 Aa 的P1 精蛋白。以上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毛冠鹿睾丸组织cDNA文库符合建库要求,可作为进一步克隆毛冠鹿睾丸组织特异表达基因的可靠材料。
Select
马鹿卵母细胞体外培养与体外受精的超微结构
齐艳萍,李和平,崔 凯
2006, 26(2): 171-175.
摘要
(
)
PDF
(13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FSH 对马鹿进行超数排卵,通过抽吸法和切割法采集卵泡卵母细胞,用M199 为基础的培养液在38.5℃、5%CO
2
和饱和湿度条件下对马鹿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与体外受精培养,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不同时期马鹿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旨在揭示马鹿卵母细胞体外培养前、培养后及受精后超微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培养前卵丘细胞紧紧包围卵母细胞,卵母细胞表面的微绒毛细长,伸入透明带内,皮质区及细胞中心分布大量的细胞器。培养后卵丘细胞与卵母细胞结合松散,卵母细胞表面微绒毛短粗,倒伏于卵表面,第一极体无核,皮质颗粒在皮质区成层排列,细胞质中细胞器分布均匀。受精后卵母细胞表面的微绒毛由倒伏而竖起,第二极体有核,细胞质中细胞器丰富,主要分布于细胞中心。
Select
应用凝血反应检测杀鼠灵抗药性褐家鼠的可行性研究
孙 毅,郭天宇,董天义,赵彤言
2006, 26(2): 176-182.
摘要
(
)
PDF
(3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凝血反应在鼠类抗药性检测中的应用前景,以褐家鼠为对象,在摄食实验基础上筛选抗药性褐家鼠,并在区分剂量12 mg/kg作用下分析抗药性和敏感性褐家鼠的凝血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抗药性个体在区分剂量作用下,凝血酶活动度虽有所下降,下降幅度可达正常水平的17%,但在2~3 d 内可恢复到正常凝血水平;而敏感性褐家鼠的凝血酶下降到很低,且在随后不能恢复。另外,对褐家鼠凝血酶活动度的分布及其存活的关系研究也提示,区分剂量可促使凝血酶活动度的种群分布从单峰型向双峰型分化,其中敏感个体的凝血酶活动度在0~3.16之间,而抗药性个体则在17~100 之间。并发现用药4 d 后的凝血酶活动度基本上可代表其未来的存活率,这提示了凝血反应与摄食实验结果的一致性。因此,以施药后4 d 凝血酶活动度PCA=17 或INR=5.0 作为阈值来区分抗药性和敏感性个体的凝血反应状况,进行家栖鼠抗药性测定是可行的。
Select
人与大型兽类的冲突: 野生动物保护所面临的新挑战
蔡 静, 蒋志刚
2006, 26(2): 183-190.
摘要
(
)
PDF
(3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和大型兽类的冲突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野生动物损害庄稼,捕食家畜,甚至危及到人身安全。人兽冲突增加了野生兽类保护工作的困难。目前,导致人兽冲突比较典型的物种包括野生非洲象和野生亚洲象、绝大多数食肉动物和鹿类等等。引发人和大型兽类冲突的具体原因包括人口增长、野生动物栖息地丧失、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以及实施保护后野生动物种群的恢复,多数情况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减少人和大型兽类的冲突应从两方面着手:加强野生兽类管理,利用各种方法减缓损失;另一方面,关注当地社区,在提高当地人的保护意识的同时也要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
Select
长江江豚繁殖生物学研究概述
郝玉江, 王 丁,张先锋
2006, 26(2): 191-200.
摘要
(
)
PDF
(3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江江豚,即江豚扬子亚种,是仅分布于长江及附属湖泊中的唯一江豚淡水亚种,也是3个江豚亚种中最濒危的一个亚种。本文概述了30 年来国内外关于长江江豚繁殖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从繁殖生态学、组织解剖学、生理学以及行为学等4 个方面阐述了长江江豚繁殖生物学研究现状,并对其中一些相互矛盾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今后研究中应注意的重点问题,力图为长江江豚的繁殖生物学研究指明方向,为早日实现长江江豚的人工繁殖奠定基础。
Select
黑麂栖息地利用的季节变化
郑 祥,鲍毅新,葛宝明,郑荣泉
2006, 26(2): 201-205.
摘要
(
)
PDF
(2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圈养大熊猫粘液排泄现象的观察
刘选珍,李明喜,张志和,余建秋,黄祥明
2006, 26(2): 206-210.
摘要
(
)
PDF
(2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海南岛发现大足鼠耳蝠分布新记录
李玉春,吴 毅,陈 忠
2006, 26(2): 211-212.
摘要
(
)
PDF
(2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