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5年 第2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8-07-07
    基于Cyt b基因探讨羚羊亚科原羚属系统发生关系
    王江, 方盛国
    2005, 25(2):  105-114. 
    摘要 ( )   PDF (4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羚属物种在羚羊亚科中的分类地位尚存在很多争议。本文测定了原羚属的黄羊和藏原羚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1 140 bp),并与牛科其它属31个种的同源序列进行比较,对其碱基组成变异情况及核苷酸序列差异进行了分析。基于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用简约法(MP)、邻接法(NJ)和似然法(ML)构建了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黄羊和藏原羚的序列差异为3.78%,颠换数目近乎为0,其突变远未饱和;原羚属内黄羊和藏原羚为不同种,单系发生;原羚属与赛加羚羊属、犬羚属及跳羚属等并系发生,原羚属隶属于羚羊亚科,应为独立属;羚羊亚科组成属间多为并系起源。根据序列差异值2%/百万年的细胞色素b分子钟,推测黄羊和藏原羚分歧时间大约为1~2百万年;原羚属与羚羊亚科其它属分歧时间大约在5.7~8百万年。
    食物诱导长爪沙鼠集群贮食的野外实验设计及其在社群研究中的应用
    刘伟 宛新荣 钟文勤
    2005, 25(2):  115-121. 
    摘要 ( )   PDF (3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爪沙鼠为典型的群居性鼠类。在自然条件下该鼠的集群贮食活动随时可为人工投放的种子食物所导引。本文依据组群个体合作贮食的习性,并结合剪趾和染毛双重标记的重捕跟踪方法设计了着重观测社群结构、群内个体序位、领域边界及相关社群行为的野外实验。据2(X)2年5月对4个相邻洞群的观测结果分析表明,应用此法便于在复杂的社群环境中直接确认组群成员及其属性,亦便于分辨同一组群或不同组群成员之间发生的行为事件及相关过程,且能在重复实验中得以验证。为在野外条件下定量研究长爪沙鼠社群行为提供了一种便捷可靠的观测方法。
    舟山群岛獐的食性研究
    郭光普 张恩迪
    2005, 25(2):  122-130. 
    摘要 ( )   PDF (4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野外观察、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和投喂实验等方法对舟山群岛獐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地的獐所食植物共有137种,隶属于6l科l15属,其中豆科植物在取食种类和取食频次上均多于其它科植物。尽管獐对植物科和种的选择在四季间没有显著差别,但取食科和种的数量依然从春天到冬天呈递减趋势,并且冬天与其它3个季节差别较大。獐的食物中,每个季节都含有非禾草类草本植物、禾草类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和蕨类植物,且其食物组成在季节间亦无显著差异;除木本植物外,獐对其它3类植物的选择在季节间有显著差异。獐在冬天较多选择木本植物,而其它季节较多选择草本植物,但木本植物和非禾草类草本植物在四季食物组成中均占较高比例,而禾草类植物所占的比例很小。因此,笔者认为舟山群岛的獐应该偏向于嫩食者。
    圈养大熊猫受配后的行为研究
    黄祥明 张志和 余建秋 李光汉 李明喜 刘选珍 兰景超
    2005, 25(2):  131-137. 
    摘要 ( )   PDF (2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9—2O02年,对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8只健康大熊猫20只次受配后行为进行了观察,以了解大熊猫配种后的行为变化,结果发现有以下4种情况:1)妊娠反应明显;2)妊娠反应不明显;3)假妊娠;4)无任何反应。并对这4种情况从行为上进行了探讨,明显的妊娠反应是怀孕产仔大熊猫的普遍规律,在产前27 d左右明显减食、拒食,静卧安静休息时间在9l%以上,有明显的临产反应,外阴、乳房发生明显的变化;不明显的妊娠反应是怀孕产仔大熊猫的特殊情况,有所减食,静卧安静休息时间无明显变化,也无明显的临产反应,有的外阴变化不大;假妊娠反应类似于明显的妊娠反应,出现在部分受配和未受配的大熊猫中,食欲变化有波动,到一定时间后食欲、活动量及外阴逐渐恢复;无任何反应是受配后一直无任何与妊娠有关的行为表现,食欲、活动情况如常。
    海南大田保护区内赤麂的种群数量和特征
    滕丽微 刘振生 宋延龄 曾治高 李善元
    2005, 25(2):  138-142. 
    摘要 ( )   PDF (2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1年l0月至2OO2年9月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直接观察和在不同生境类型分层抽样进行网捕的方法研究了保护区内赤麂种群的数量、年龄结构、群体大小和组成等。结果显示,赤麂主要生活在落叶季雨林和有刺灌丛中,种群数量为716.13±47.62只,种群密度为54.5±3.6只/km2。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呈倒三角形,成体最多,占62.50%,亚成体占28.85%,幼体最少,占9.62%。成年个体的雌雄性比是1.32:1.O0,亚成体为1.50:1.O0,幼体是1.50:1.O0。群平均大小为1.32只,其中独居个体最多,占总观察次数的68.3l%;2只群次之,占31.15%;3只群最少,占0.55%;没有观察到3只以上的群。
    同种竞争压力对小泡巨鼠贮藏油茶种子行为的作用分析
    程瑾瑞 张知彬 肖治术
    2005, 25(2):  143-149. 
    摘要 ( )   PDF (3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OO2年11~12月,在四川省都江堰地区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利用人工修建的半自然状态围栏进行实验,研究了小泡巨鼠在有同种竞争者存在条件下对油茶种子的埋藏行为。结果表明,小泡巨鼠在有竞争者存在条件下,显著增加了埋藏油茶种子的量。这一结果支持了“竞争者的存在刺激鼠类埋藏”的假说。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小泡巨鼠在有竞争者存在条件下,显著增加了对埋藏种子的搬运距离,每个贮藏点埋藏种子的数量也有所增加,同时埋藏的生境更多地偏向于遮蔽较好的微生境(草丛底层、灌丛下层)中。这些行为策略有可能有利于种子被埋藏植物的种群扩散。在讨论中,我们还通过比较鸟类和兽类在感觉器官上的差别,分析它们在有竞争者存在条件下所采取的不同贮食策略。
    四川梅花鹿生命表和种群增长率的研究
    郭延蜀 郑慧珍
    2005, 25(2):  150-155. 
    摘要 ( )   PDF (2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7年、1989—1991年四川梅花鹿产仔期,在四川省若尔盖县铁布自然保护区用耳缺法连续标记了111只(♂♂56,♀♀55)3~10日龄的四川梅花鹿幼仔,根据野外对这批标记仔鹿生长、繁殖、死亡的观察数据编绘出四川梅花鹿的生命表、存活曲线、死亡曲线、种群自然增长率和繁殖价。这批标记仔鹿中,雄鹿和雌鹿的最大寿命分别为14岁和15岁;初生仔鹿的雌雄性比为1:1,5~6岁时雌雄性比为3:1;雌鹿最早的产仔年龄为3~4岁,最晚产仔年龄为11~12岁;雄鹿最早在4~5岁时拥有雌鹿,10—11岁以后就都失去了曾占有的雌鹿群。雄鹿2 3岁时期望寿命最大为5.111,雌鹿1~2岁时期望寿命最大为6.148。雌鹿的存活曲线接近于Odum有关存活曲线的A型,雄鹿的存活曲线属B型。净生殖率、种群自然增长率和平均世代时间分别为1.228、0.031和7.015。雌鹿3—4岁时的繁殖价最高。
    贵州黑叶猴日活动时间的分配
    罗杨 张明海 马建章 汪双喜 张树森 吴安康
    2005, 25(2):  156-162. 
    摘要 ( )   PDF (3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8年至2000年,采用瞬间采样法对贵州省沿河县麻阳河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野生成年黑叶猴的日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野生成年黑叶猴在全年的行为时间分配中表现为休息所占比例最多,为63.8%;其次是摄食和游走,分别为22.0%和12.3%;嬉戏、拥坐和理毛行为最少,共1.9%。不同季节野生成年黑叶猴的活动变化规律基本相似,但不同季节各种行为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同。摄食和休息均存在2个高峰期,但是夏季摄食有4个高峰期,夏季和秋季休息存在3个高峰期。游走在四季的日活动中变化平稳。嬉戏、拥坐和理毛行为存在季节性有或无的现象。
    广东五种菊头蝠的核型分析
    吴毅,Masashi HARADA
    2005, 25(2):  163-167. 
    摘要 ( )   PDF (1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用蝙蝠的新鲜肺组织和尾椎进行组织培养,然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计数30个染色体分散良好的中期分裂相细胞,并进行摄影、剪贴和测量。分析了广东地区5种菊头蝠的核型,即小菊头蝠的核型为2n=62,FN=60;角菊头蝠的核型为2n:62,FN=60;中菊头蝠的核型为2n=62,FN:60;大耳菊头蝠的核型为2n=62,FN=60;中华(栗黄)菊头蝠的核型为2n=36,FN=60。大耳菊头蝠的核型为首次报道。角菊头蝠和中菊头蝠的核型与前人报道的结果基本相同。中华(栗黄)菊头蝠的核型(2n=36)与张维道报道的鲁氏菊头蝠相同,
    而与印度和斯里兰卡产R.rouxii的核型2n=56迥异。最后对东亚地区菊头蝠多样性进行了探讨。
    Z:ZCLA长爪沙鼠微卫星标记的遗传多态性研究
    刘月环 吴旧生 萨晓婴 余强 禹正扬
    2005, 25(2):  168-174. 
    摘要 ( )   PDF (2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9个微卫星座位的扩增,研究了Z:ZCLA长爪沙鼠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Z:ZCLA长爪沙鼠在其中1个位点上只有一个等位基因,在其它位点上均有2~4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2.6个。平均杂合度0.4684,平均多态信息量0.416 6,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2.175 6。全群基因纯合度从0.111 1~0.555 5,平均0.338 9,提示目前本群遗传多样性水平处于中度多态。

    棕色田鼠和沼泽田鼠的气味识别
    邰发道 廉漪 王廷正 孙儒泳
    2005, 25(2):  175-181. 
    摘要 ( )   PDF (2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把棕色田鼠或沼泽田鼠暴露于同种个体底物(个体饲养箱内的锯末)1 h,不同组别的田鼠在间隔15 min、30 min、60 min后,记录对暴露过的熟悉底物和另一个陌生底物的访问、嗅闻、挖掘等社会探究行为(每组在每一个时间间隔只试验1次),统计分析发现,田鼠在暴露于同种异性底物,然后间隔不同的时间后,总是倾向于选择熟悉同种异性底物;田鼠在暴露于同种同性底物,然后间隔不同的时间后,总是倾向于选择陌生同种同性底物;棕色田鼠在暴露于同性底物1 h,然后间隔60 min后,对陌生的同性底物有明显多的探究行为,但沼泽田鼠在同种情况下却没有表现出这种选择倾向。在暴露底物1 h,然后间隔60 min后,雌性田鼠比雄性田鼠表现出更明显的选择倾向。以上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和性别的田鼠对气味表现出不同的识别模式。这种差异可能表明不同种具有木同的社会组织、生态和生活史对策。
    小型田鼠:研究单配制进化与调控的模型
    Brace S Cushing, Kristin M Kramer
    2005, 25(2):  182-199. 
    摘要 ( )   PDF (8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哺乳动物的单配制通常被认为是社会性单配制,它不是单纯地由性行为来决定,而是由诸多因素,包括长期的pair bond、夫妻双方共同抚育后代、免近亲交配以及雌雄两性相似等来决定的。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论述了如何以啮齿类田鼠属(Microtus)为模型,通过比较研究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性单配制的进化以及其神经调控机制。对田鼠属的研究不仅证实了单配制起源于艰苦的生存条件的假说,而且还证实了雌性性选择可能有利于维持单配制。不仅如此,哺乳动物单配制的进化还需要雄性的prosocial行为的不断强化。例如,亲近行为可以促进pair bond的形成并强化雄性对后代的哺育行为,而这种强化则来源于神经多肽催产素(0T)和加压素(AVP)与类固醇类激素的相互作用。催产素和加压素调控pair bond和双亲哺育行为的表达,而单配制和多配制田鼠的催产素和加压素受体在脑内的分布有显著的不同。比较研究揭示了小型田鼠单配制的调控机制,而种内差异和行为上的可塑性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这种机制。比如,在某些条件下,多配制的草原田鼠(Microtus pennsylvanicu)的雄性个体具有哺育后代的行为。尽管草原田鼠的加压素v1a受体在脑内的分布与其他多配制的田鼠相似,但是如果脑室注射加压素,仍可以诱发其哺育后代的行为。同样是单配制的橙腹田鼠(Microtus ochrogaster),生活在Illinois的显示出高水平的prosocial行为,而生活在Kansas的则表现出较低水平的社会性行为。即使两个种群的催产素或加压素Vla受体在脑内的分布相同,它们的雌激素受体表达水平显著不同,这在雄性个体表现尤其明显。与Kansas的雄性个体相比,在终纹床核(bed nucleus of the stria terminalis)和杏仁核中区(medial amygdala)这两个调控亲近行为和攻击行为的脑区,Illinois的雄性个体的α雌激素受体的水平要低得多。这些研究表明对雌激素的低敏感程度有利于高水平地表达prosocial行为并降低特定类型的攻击行为。
    贺兰山保护区冬季岩羊集群特征的初步分析
    曹丽荣 刘振生 王小明 胡天华 翟昊 侯建海
    2005, 25(2):  200-204. 
    摘要 ( )   PDF (2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熊猫初生胎儿及幼仔组织器官的病理学研究
    王强 殷中琼 张安居 王成东 费立松 赵波 余兴民
    2005, 25(2):  205-208. 
    摘要 ( )   PDF (1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