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4年 第2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8-07-07
    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小熊猫对生境的选择
    韩宗先  魏辅文 张泽钧  李明  张保卫  胡锦矗
    2004, 24(3):  185-192. 
    摘要 ( )   PDF (1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2 年4 月至11 月, 在邛崃山系宝兴蜂桶寨自然保护区设点, 应用资源选择函数和资源选择指数研究了小熊猫对生境的选择和利用。结果表明, 影响小熊猫生境选择的关键因子是水源距离、竹子基径、灌木密度;次关键因子是坡位、树桩密度、倒木密度; 次要因子是坡向、乔木密度; 而郁闭度、坡度、植被类型、乔木高度、灌木高度、树桩高度、树洞密度、人为干扰的影响不明显。小熊猫喜欢在水源较近( < 250 m) 、竹子长势良好(基径大于4.0 mm) 、灌木和乔木密度大(大于1.5 株/20 m2 ) 、树桩和倒木数量多( > 1 根/400 m2 ) 、中上坡位、南坡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活动。小熊猫的生境资源选择函数为: logit ( P) = - 13.527 - 3.180 ×水源距离+ 2.702 ×竹子基径+ 2.582 ×灌木密度+ 2.134 ×树桩密度+ 2.104 ×坡位+ 1.622 ×倒木密度- 1.066 ×坡向+ 0.934×乔木密度……的选择概率为: P = elogit (P)/(1 + elogit (P) )。
    藏原羚产仔期社群结构与昼间行为规律
    鲁庆彬  王小明
    2004, 24(3):  192-199. 
    摘要 ( )   PDF (1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1996 年、1999 年和2003 年夏季, 对四川省西北部石渠县的藏原羚社群结构和昼间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藏原羚的社群规模主要表现为集成2~8 头的小群体(占77.9 %) , 很少集成9 头以上的大群。藏原羚的社群类型可分为3 类, 即雄性群(43.3 %) 、雌性群(33.3 %) 和母子群(23.3 %) 。藏原羚的雌雄性比为100∶174 , 雌幼数量比是100∶44 , 成幼数量比是100∶16。在藏原羚的各种行为中, 用于取食的时间最多(37 %) , 其次为移动行为(25 %) 、站立凝视行为(19 %) 和卧息行为(18 %) 。藏原羚产仔期的昼间行为规律以上午(08 : 00~10 :00) 和下午(14 : 00~17 : 00) 活动为主, 中午(11 : 00~14 : 00) 主要是休息, 有两个取食和移动高峰、一个卧息高峰。取食与移动呈显著的正相关, 反映了藏原羚边走边吃的特性; 取食和移动与卧息之间则表现极显著的负相关。站立凝视行为没有明显的高峰期, 整个观察时间内, 藏原羚表现出高度的警惕性。他们通常在山的中上坡取食和移动, 在中下坡卧息, 且雌雄性间行为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贺兰山岩羊种群结构的季节性变化
    余玉群  郭松涛  白庆生  李志刚  胡天华  吕海军
    2004, 24(3):  200-204. 
    摘要 ( )   PDF (1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1 年3 月至2002 年2 月, 每月定期在固定的样线上, 采用样线法对贺兰山3 929 只岩羊种群结构进行调查。小群体是贺兰山岩羊种群的基本特征, 全年群平均数为5.5 只, 独羊全年存在, 以雄性成体为主, 在雌性群中, 母仔群全年稳定, 占雌性群的44.0 %。岩羊雌性群群体大小平均3.5 只, 雄性群群体平均4.5 只, 混合群群体平均8.0 只; 全年雌性多于雄性, 雌性群小于雄性群。群体表现为雌性群群体小, 群体数量多; 混合群体大,群体数量少。混合群群体大小范围离散, 雄性群次之, 雌性群群体范围变化最小。全年雌幼比为100∶48。雌雄性比全年100∶71 , 其中, 2~6 月份, 雌雄性比为100∶130~155 ; 7~12 月份, 雌雄性比为100∶43~68。另外, 文中还指出3.5~8.5 龄雄羊占63.9 % , 1.5~3.5 龄和超过8.5 龄老年雄性岩羊所占的百分率明显较少。
    圈养山魈繁殖行为的观察
    张君  胡锦矗 钟顺隆  费立松  王强  陈红卫  邓家波
    2004, 24(3):  205-210. 
    摘要 ( )   PDF (1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1 年1~9 月, 在成都动物园用所有事件取样法对人工饲养状态下7 只(5 ♀♀, 2 ♂♂) 山魈的繁殖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山魈的繁殖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一年四季均发情繁殖, 月经周期为30.55 ±0.77 d (N = 11) , 行经期2.38 ±0.13 d (N = 16) ; 交配行为均发生在白天, 交配持续时间为14.90 ±0.34 s (N = 246) , 具有明显的交配模式, 其中碟牙、爬跨、插入和抽动4 种行为在每次交配中都出现, 交配姿势仅有背腹式一种; 孕期为171.13 ±4.19 d (N = 8) , 产前不废食; 分娩都在夜间进行, 产程2~3 h ; 育幼期哺乳时间随幼仔长大逐渐减少。
    中国穿山甲和马来穿山甲头骨量度的测定及比较
    吴诗宝 刘发  张迎梅  欧志  陈 海
    2004, 24(3):  211-214. 
    摘要 ( )   PDF (1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共有7 种穿山甲。本文报道的是中国穿山甲和马来穿山甲的头骨形态学资料, 涉及头骨特征描述和一些形态学指标测定。被测定的指标主要有颅全长、基底长、腭长、眶间宽、后头宽、鼻骨长、鼻骨宽、脑颅高、听泡长和下颌长, 并且在这两个物种之间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1) 这两个物种头骨形态十分相似, 但马来穿山甲头骨细长, 听泡长小于10 mm (n = 12) , 鼻骨狭长, 前后部宽窄相似, 两鼻骨外侧缘内凹或平行, 鼻骨宽长之比值小于0.300 0 (0.202 5 ~ 0.281 1 , n = 12) ; 而中国穿山甲头骨较粗短, 听泡长大于11 mm (n = 46) ,鼻骨宽短, 后部较前端宽, 外侧缘外凸, 鼻骨宽长之比值大于0.300 0 (0.315 4~0.532 5 , n = 33) 。这些异同之处, 可以作为区分这两个物种的依据。(2) 中国穿山甲华南亚种与海南亚种头骨各变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P >0.05 ) , 用颅全长是否大于83 mm来区分这两个亚种不能成立, 但海南亚种头骨上颌骨的颧突和鳞骨的颧突通常越过眶颞窝完全相接触, 如果不是这样, 则在它们之间有一个小的骨质棒状结构将它们连接起来。
    东灵山地区啮齿动物群落组成及优势种群的季节变动
    李宏俊 张知彬 王玉山 王福生 曹小平
    2004, 24(3):  215-221. 
    摘要 ( )   PDF (1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0 年9 月和2001 年9 月在东灵山地区采用夹夜法对小型啮齿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共捕获啮齿动物6 种,总捕获率为16.08 %。大林姬鼠是该地区小型啮齿动物群落中的优势种。同时将8 种生境样地划分为7 类啮齿动物群落: 即落叶松人工林大林姬鼠+ 社鼠群落、灌丛大林姬鼠+ 社鼠群落、辽东栎矮林大林姬鼠+ 大仓鼠群落、弃耕地大林姬鼠+ 黑线姬鼠群落、油松人工林大林姬鼠+ 社鼠群落、针润混交林大林姬鼠+ 社鼠群落、辽东栎林大林姬鼠+ 社鼠群落。群落间的相似性系数普遍较高, 其中油松人工林大林姬鼠+ 社鼠群落和辽东栎林大林姬鼠+ 社鼠群落的相似性最高。灌丛大林姬鼠+ 社鼠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最高。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高原鼠兔的繁殖特征
    殷宝法  王金龙  魏万红 张堰铭  曹伊凡
    2004, 24(3):  222-228. 
    摘要 ( )   PDF (1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2 年4 月至8 月, 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附近, 采用标志重捕法对高原鼠兔的繁殖特征进行了研究。高原鼠兔的繁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4 月下旬和5 月为繁殖高峰期, 雄性的睾丸重而饱满, 雌性的怀孕率最大。雄性成体的体重和睾丸重在繁殖期的不同时段具有显著的差异, 在4 月11 日至5 月10日、6 月11 日至7 月10 日体重和睾丸重之间呈显著正相关。雌性怀孕早期胚胎数与临产前胚胎数没有显著差异,未发现胚胎吸收现象; 同时, 胚胎数在繁殖期的不同时段存在显著差异。采用种群统计学中同生群的划分方法,将5~8 月份出生的幼体依次记为L1 、L2 、L3 、L4 。在出生后20 天内L1 、L2 幼体存活率明显高于L3 、L4 ; 在从出生50 天至80 天期间L1 的存活率显著高于L2 。当年出生的雌雄幼体在发育上存在不同步现象, 当年出生的雌性幼体性成熟早, 有的可以直接参加繁殖, 但当年出生的雄性幼体却无此现象。结果表明: 在海北地区, 经过综合治理后, 高原鼠兔的生境发生改变, 其繁殖策略也随之发生改变, 即, 减少每次繁殖活动的投入, 增加繁殖次数, 延长繁殖时间。
    不同季节长爪沙鼠同生群的繁殖特征及其在生活史对策中的意义
    刘伟  宛新荣  王广和  刘文东  钟文勤
    2004, 24(3):  229-234. 
    摘要 ( )   PDF (1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剪趾和染毛双重标志的重捕跟踪途径, 结合行为观测研究了栖息于内蒙古农牧交错区草地生境的长爪沙鼠种群繁殖格局。按同生群分组分析的结果显示春季(4~5 月) 出生的雄鼠当年能达到性成熟的个体仅占34.6 % , 性成熟发育历期为3 个月, 其繁殖平均结束时间比越冬鼠早近1 个月。6 月以后出生的雄鼠当年达不到性成熟。达到性成熟的当年雄鼠在繁殖期结束前多数又转入性休止状态。当年雌鼠性成熟历期约2.5 月龄, 初次产仔时间在3.5 月龄左右。6 月份以后出生的雌鼠当年不参加繁殖。各同生群雌鼠1 年中最多产仔次数有差异,越冬鼠可产3~4 窝。4~5 月份出生的雌鼠当年可产1 窝。长爪沙鼠当年生雌、雄鼠非同步发育以及由性成熟的当年鼠与越冬鼠构成的繁殖格局有利于维持家群个体的适合度, 是该鼠生活史对策的重要特征之一。
    根田鼠母体捕食应激对其雌性子代雄性化效应的研究
    边疆晖  吴雁  刘季科
    2004, 24(3):  234-241. 
    摘要 ( )   PDF (1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研究了根田鼠母体捕食应激对其雌性子代雄性化的效应。母体捕食应激使雌性子代在鼻端探究、生殖区探究、试图探究和爬跨及尾随等性行为中花费的时间最多, 阴道开口时间显著延迟, 生殖器与肛门间距离显著增大, 而母体食物限制和断乳应激子代则未明显呈现上述特征。母体捕食应激使其雌性子代显著地降低对雄性个体的性吸引力。因此, 母体捕食应激使雌性子代在性行为、形态特征及性吸引力方面呈现雄性化效应, 主要归结于捕食应激引起母体内分泌的改变所致; 此效应仅产生于胚胎性分化的特定关键时期。全文结果检验了田鼠类母体捕食应激对其雌性子代性分化有显著影响的假设。
    雄性不育对布氏田鼠交配行为和繁殖的影响
    张建军 张知彬 SUN Lixing
    2004, 24(3):  242-247. 
    摘要 ( )   PDF (1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雄性结扎不育方法研究雄性结扎不育对布氏田鼠交配行为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雄性结扎不育后不影响布氏田鼠雌雄两性的交配行为; 不育雄性的存在对雌性的正常交配产生了干扰, 降低了雌性的有效交配次数, 并导致雌性怀孕率和产仔数的下降。结果一方面说明结扎不育雄性方法可用于布氏田鼠的不育控制研究, 另一方面为不育后的竞争性繁殖干扰假设提供了实验证据。
    犬冠状病毒大熊猫株核蛋白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其在E.coli 中的高效表达
    乔军  夏咸柱  胡桂学  扈荣良  谢之景  闫芳  杨松涛  黄耕
    2004, 24(3):  248-253. 
    摘要 ( )   PDF (2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首次对犬冠状病毒大熊猫株(CCV GP) 核蛋白(N) 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测定。本实验根据GenBank 中报道的CCV lnsavc - 1 株N 蛋白基因序列, 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 对分离的CCV GP 野毒株进行了RT - PCR 扩增。将扩增的PCR 产物纯化回收后与pGEM-T 连接得到重组质粒pTN , 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该基因全长1 146 bp , 编码382 个氨基酸; 与CCⅤ标准毒株Insavc -1 N 基因相比, 核苷酸的同源性为92.6 % , 推导的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3.2 %。在推导的N 蛋白N 端156 - 179 位存在一个SRXX富集区, 与小鼠肝炎病毒N 蛋白相应区域相同, 推测可能是RNA 结合区。预测的GP 株N 蛋白疏水性和抗原表位与Insavc - l 株N 蛋白存在细微的差异。将pTN 双酶切, 回收目的基因片段克隆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28 a 中构建了重组质粒pETN , 转化大肠杆茵BL21 ,用IPTG进行了诱导表达。结果重组菌菌体裂解物经SDS - PAGE 电泳可检测到相对分子量为48 KD 的重组蛋白,免疫印迹法证实该重组蛋白可以与CCV 多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经凝胶薄层扫描分析, 重组N 蛋白表达量可占菌体蛋白的49.3 % , 表达的蛋白纯化后可用于建立检测大熊猫CCV 抗体间接ELISA 用的包被抗原。
    动物求偶场交配制度及其发生机制
    游章强 蒋志刚
    2004, 24(3):  254-259. 
    摘要 ( )   PDF (1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求偶场是动物在繁殖期的集群求偶交配的场所, 是动物求偶与繁殖行为的表达空间。为探索求偶场的发生及其进化机制, 研究者们在短短20 年中提出了近10 种关于求偶场发生与进化机制的假说与模型。在鸟类、哺乳类、两栖爬行类和鱼类中已广泛地展开有关求偶场的研究, 但目前国内却还鲜见相关研究报道。本文介绍了求偶场的特征、类型及其进化假说与模型。结合保护生物学理论, 简单阐述了求偶场研究的保护生物学及行为生态学意义。
    小型哺乳动物种群周期性波动的自我调节假说
    张志强 王德华
    2004, 24(3):  260-266. 
    摘要 ( )   PDF (1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种群调节是种群生态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文章主要阐述了小型哺乳动物种群在其低数量期自我调节的4 种可能假说和相关的实验证据。其中, 有关衰老—母体效应假说近年已受到普遍重视, 而支持多态行为假说、社会生物学假说和远交假说的证据较少, 尚需更多的实验来加以验证。衰老—母体效应假说是在应激假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该假说认为, 母体质量会在整个高峰期的动物中发生改变, 并能够延续到衰减期和低数量期。在低数量期, 种群内的老年个体增多, 导致它们不能维持内分泌的自稳态, 可能通过影响后代的存活和生殖而维持低数量, 进而起到调节种群周期的作用。针对国际上研究的发展趋势, 我们还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啮齿动物的分散贮食行为
    路纪琪  肖治术  程瑾瑞  张知彬
    2004, 24(3):  266-272. 
    摘要 ( )   PDF (1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物贮藏是许多动物重要的适应性行为, 分散贮藏的食物以植物种子为主。每个贮藏点贮藏数量不等的食物项目。啮齿动物分散贮藏食物之后, 可降低食物被其他个体获取的机率, 提高对食物资源的控制能力, 最终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繁殖成功。植物种子被贮藏之后, 可减少非贮食鼠类对种子的取食。同时, 合适的微生境和埋藏有利于种子萌发、幼苗建成和植物的更新; 使植物的分布区得以扩展。探讨啮齿动物的分散贮食行为, 能够更好地理解食物贮藏在啮齿动物生活史中的作用, 进一步认识鼠类和植物的相互关系以及不同啮齿动物在群落形成中的潜在作用。本文综述了啮齿动物分散贮食的研究进展, 并提出今后工作中的几点建议。
    根田鼠粪便排泄点及其生态学意义初探
    孙平  赵新全  徐世晓
    2004, 24(3):  273-276. 
    摘要 ( )   PDF (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