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3年 第2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8-07-07
    非笼养雌雄东北虎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的比较
    滕丽微  李枫  刘振生
    2003, 23(2):  93-97. 
    摘要 ( )   PDF (1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8 年4 月至2001 年4 月, 采用随机取样法、目标取样法和扫描取样法对黑龙江东北虎林园的10 只(5 雌5 雄) 非笼养东北虎的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雌雄东北虎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时间分配方面, 雌性每天用于休息、社会和其它(包括饮水、排遗和修饰) 行为的时间多于雄性, 雌性每天用于活动和取食的时间少于雄性, 只有站立比较接近。对雌雄各种行为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 雌雄的休息、活动和其它行为存在极显著差异, 取食存在显著差异, 站立和社会行为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活动节律方面, 雌雄的活动变化规律相似, 仅在出现和持续时间及强度上存在差异。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不同季节东北虎的各种行为进行检验, 发现季节因素对取食和社会行为影响极显著, 对休息、活动和站立影响显著。
    岷山黑熊生境选择的初步分析
    鲁庆彬  胡锦矗
    2003, 23(2):  98-103. 
    摘要 ( )   PDF (1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8 年3 月末至9 月, 作者在岷山山系对黑熊的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野外工作中共设置了40 个20 ×20 m2样方和15 个生态因子, 以此为基准进行了定量分析。黑熊生境喜好程度分析表明, 黑熊喜欢选择向阳、坡度较大、避风性适中、郁闭度在30 %~50 %之间的山嵴或山坡面, 选择乔木密度和灌木密度适中、倒木密度和树桩密度较小的生境, 其他如乔木距离、灌木距离、倒木距离和树桩距离以适中为准。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黑熊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有5 种, 依次为: 食物丰富度因子(包括乔木密度、灌木密度、乔木距离和灌木距离) 、干扰因子(包括倒木密度、树桩密度、倒木距离和树桩距离) 、地形因子(包括郁闭度、地理性和坡位) 、气候因子(包括避风性和坡向) 和海拔因子。其最适生境状况为: 乔木密度为1 226~1 625根/ hm2, 灌木密度为1 425~1 976 根/ hm2, 倒木密度为120~240 根/ hm2 , 树桩密度为110~230 根/ hm2 , 郁闭度为3519 %~4315 % , 地理性为0.6~0.7 (山坡面) , 坡位为0.5~0.7 (中坡位) , 避风性为0.4~0.7 (适中) , 坡向为49.8°~153°(东坡) , 海拔高度为1 993~2 276 m (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带) 。
    四川梅花鹿的昼夜活动节律与时间分配
    郭延蜀
    2003, 23(2):  104-108. 
    摘要 ( )   PDF (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7 年2 月至2000 年9 月, 用直接观察法在四川省铁布自然保护区中先后对287 只四川梅花鹿的昼夜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2 934 h 的观察。四川梅花鹿的昼夜活动具有明显的活动与休息相间出现的节律, 晨昏和午夜是其活动的高峰期, 白昼活动强度较低以休息反刍为主。不同季节其昼夜活动节律有较大的变化。春、夏、秋、冬4 季每天单位时间的平均活动频率分别为: 55.29 ±32.97 %、46.42 ±37.24 %、48.21 ±35.80 %、47.75±32.21 % , 季节差异不明显( F = 0.32 < Fo.o1 ) 。昼夜年平均每天约有52.07 %的时间在活动, 其中白昼活动仅占5.28 % , 而晨昏和夜晚的活动占46.79 %。影响时间分配比例的因素为: 鹿的年龄、性别、繁殖状态、食物资源、天气状况、人为干扰等。
    应用雪尿分析技术评价不同类型栖息地中狍冬季的营养状况
    王力军  马建章  洪美玲  肖向红
    2003, 23(2):  109-114. 
    摘要 ( )   PDF (1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雪尿分析技术是北方冬季有蹄类种群营养状况评价的可靠性指数。本文通过对兴隆镇小东林场和三江自然保护区1999 及2000 年冬季狍50 个雪尿、尿液样本采集及分析, 用以评价在不同类型的栖息地中狍冬季的营养状况, 结果表明: 雪尿分析可以评价狍冬季的营养状况及其变化; 雪尿中较低的尿素氮与肌酸酐的比率表明两地区狍基本上处于营养不良早期阶段, 反映了食物资源可利用性低、食物营养质量低造成外源蛋白质和能量摄入不足, 而使狍大量消耗体脂肪, 并通过对尿液化学成分的重吸收利用而保持其在尿液中排出量最低, 使机体内源蛋白质分解代谢处于较低状态; 三江1999 年冬季狍营养状况相对较差, 而2000 年情况较好; 幼体及亚成体处于营养不良中期阶段。
    雄性小熊猫粪便中睾酮水平的变化与繁殖周期的关系
    李春 魏辅文 李明  刘雪卿  杨智 胡锦矗
    2003, 23(2):  115-119. 
    摘要 ( )   PDF (1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9 年12 月至2000 年9 月, 使用放射免疫分析法, 测定了成都动物园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4 只雄性小熊猫粪样中睾酮水平变化情况, 同时对其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 雄性粪样中睾酮水平在繁殖期(12 月~3 月) 显著高于非繁殖期(4 月~9 月) (P < 0.01) , 且睾酮水平变化与繁殖行为密切相关。在非繁殖期,雄性小熊猫的睾酮水平处于基础的较低水平时, 其繁殖行为如蹭阴、舔阴、舔标记物和咩叫等几乎没有发生或很少发生; 而在繁殖期, 雄性小熊猫的睾酮水平明显升高, 这些繁殖行为频繁发生。以上结果说明, 睾酮是调节雄性小熊猫繁殖行为季节性变化的生理因子。
    线粒体DNA 序列分析在中国水域真海豚物种鉴定中的初步应用
    王加连  杨光 刘海  周开亚  魏辅文
    2003, 23(2):  120-126. 
    摘要 ( )   PDF (1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真海豚包括长喙真海豚( Delphinus capensis) 和短喙真海豚( D. delphis) 2 种, 而中国水域的真海豚到底是哪一个种或是否同时有两个种的存在, 并不清楚。本研究测定了12 头中国水域真海豚mtDNA 控制区(control region) 366 bp 和细胞色素b (cytochrome b , cyt b) 基因336 bp 的序列, 并与已发表的其它真海豚的序列合并分析,初步鉴定中国水域真海豚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 中国水域的真海豚与东太平洋的长喙真海豚有相同的鉴别位点, 且两者之间的核苷酸歧异度(控制区: 1.93 ±0.22 % , cyt b 基因: 0.68 ±0.19 %) 显著低于与短喙真海豚之间的差异(控制区: 2.92 ±0.41 % , cyt b 基因: 0.95 ±0.27 %) 。通过MEGA (molecular evolutionary genetic analysis) 软件中的邻接法(neighbor joining) 进行的系统发生分析中, 中国水域的真海豚与长喙真海豚聚成一支, 有明显较近的亲缘关系。因此, 中国水域的真海豚在分类上应归属于长喙真海豚。

    蝙蝠科七种蝙蝠的核型
    谷晓明 路静 韩建领 彭有 涂云燕
    2003, 23(2):  127-132. 
    摘要 ( )   PDF (2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了贵州7 种蝙蝠科蝙蝠的核型。伏翼和印度伏翼的染色体数为2n = 26 , 常染色体都由10 对双臂染色体和2 对微小点状染色体组成, N.F = 44 , 性染色体是大小悬殊的端着丝粒染色体; 两者核型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No.3 是中着丝粒染色体, 后者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 大鼠耳辐(四川亚种) 、水鼠耳蝠和西南鼠耳蝠的染色体数都是2n = 44 , 常染色体都由4 对中着丝粒染色体和17 对端着丝粒染色体组成, N.F = 50 , 其中大鼠耳蝠(四川亚种) 和水鼠耳蝠核型非常相似, 西南鼠耳蝠与前二者有一定区别; 山蝠(福建亚种) 是2n = 36 , 常染色体包括7 对中着丝粒染色体、1 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和9 对端着丝粒染色体, N.F = 50 ; 南蝠2n = 50 , 常染色体由24 对端着丝粒染色体组成, N.F = 48 , X染色体是最大的中着丝粒染色体。
    川西平原农田啮齿动物群落动态: 趋势和周期性
    郭海燕 曾宗永 吴鹏飞 曾 涛 蔡红霞
    2003, 23(2):  135-138. 
    摘要 ( )   PDF (1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对川西平原农田由8 种啮齿动物组成的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的Shannon 指数和Simpson 指数中3 个主要群落变量的趋势和周期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 (1) 3 个变量都有增加的趋势,生物量是二次抛物线, Shannon 指数是指数函数, Simpson 指数是正弦函数。(2) 3 个变量中生物量显示出了周期性, 这个变量的周期都约为1 年。1 年的周期与四川亚热带农业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动态相一致。hannon 指数和Simpson 指数未显示出周期性。川西平原啮齿动物群落3 个变量的增加趋势, 可能是农业生态系统中啮齿动物与人类长期共存所形成的适应特征, 它们能随农业产量增加这样的环境变化使各个群落变量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也可能不过是处于群落自然波动中的上升阶段。因此需要长时间的研究工作, 才能判断该增加趋势的生态学本质。
     
    长爪沙鼠肥满度的年龄和季节特征
    刘伟 宛新荣 王广和 钟文勤 刘文东
    2003, 23(2):  139-144. 
    摘要 ( )   PDF (1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胴体重(去除内脏的体重, 记为WN ,) 替代传统计算公式中的体重(W) 建立肥满度指标K′= 100 WN/L3 (g/cm3 ) 对长爪沙鼠肥满度的年龄和季节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该鼠肥满度年龄组间差异显著, 未成年个体的肥满度明显高于成年个体; 各性别年龄组肥满度季节变化明显, 趋势基本一致, 春季高、夏季最低、秋季又行育肥。在春夏季繁殖期(8 月以前), 雌鼠的肥满度大于雄鼠。成年雌鼠秋季育肥时间晚于其他个体组。长爪沙鼠肥满度的年龄差异和季节变化反映了该鼠在不同生活时期对环境的生理适应特征和对策。此外, 各月肥满度与当月及其后第4 个月的夹捕率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提示该指标在短期预测长爪沙鼠种群数量方面可能有其参考价值。
    洞庭平原农房家鼠的栖息格局
    张美文  王勇  郭聪  李波
    2003, 23(2):  145-152. 
    摘要 ( )   PDF (1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洞庭平原农房主要有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鼠密度最高为厨房, 其次为杂屋, 卧室和堂屋较低。房屋的不同地面对鼠密度与鼠种组成都有影响, 地面用水泥硬化后房间的鼠密度明显低于普通未硬化泥土地面,硬化地面以小家鼠为主, 泥土地面以褐家鼠占优势。不同结构房屋的鼠密度亦有差异, 砖混结构的鼠密度明显低于土木结构; 其鼠种组成也不同, 砖混结构的房屋小家鼠占优势, 土木结构房屋则褐家鼠与小家鼠比例相当。房屋地面的硬化对害鼠的影响比房屋结构的改变要大。综合来看, 鼠密度最高的房间为泥土地面+ 土木结构的厨房; 鼠密度最低为硬化地面+ 砖混结构的堂屋。通常, 在家具等物品摆放整洁、食物与水源少的硬化地面的房间鼠密度较低, 且以小家鼠占优势; 在杂物堆放较多、脏乱差的泥土地面房间的鼠密度较高。因此, 在防治中应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不同的鼠密度和优势鼠种, 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 以取得最佳防治效果。

    湖南等三地区东方田鼠遗传特性的分析比较
    谢建云 潘漪清 邵伟娟 王胜昌 高诚
    2003, 23(2):  153-160. 
    摘要 ( )   PDF (2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染色体G带核型分析、生化位点、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 标记等方法, 对湖南洞庭湖湖滨、宁夏青铜峡市农田和黑龙江伊春市金山屯草甸3 个地区的东方田鼠遗传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湖南和宁夏地区东方田鼠染色体数均为2N=52 , 黑龙江东方田鼠染色体数则为2N=42; 生化位点结果显示3 个地区的东方田鼠均呈遗传非均一性; 湖南、宁夏和黑龙江鼠的个体间RAPD 遗传距离分别为0.244 (0.143~0.353) 、0.226(0.161~0.294) 、0.541 (0.357~0.692) 。湖南和宁夏两地区鼠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367 , 湖南和宁夏鼠杂交一代与其亲代的RAPD 遗传距离在0.310 以下; 但黑龙江鼠与湖南和宁夏鼠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619 和0.633。总的表明, 3 个地区的东方田鼠均呈遗传非均一性, 但湖南与宁夏鼠在染色体、生化位点和RAPD 标记等方面都具有相似性, 并可杂交, 而黑龙江鼠与其它两地的鼠不能杂交, 且黑龙江鼠在遗传特性方面与前二地鼠有很大差异, 因而后者的“种”级分类地位值得进一步研究。
    羚牛生态生物学研究现状
    曾治高  钟文勤 宋延龄 李俊生 赵雷刚  巩会生
    2003, 23(2):  161-167. 
    摘要 ( )   PDF (1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羚牛是介于羊和牛之间分类地位特殊的偶蹄目牛科动物, 共有4 个亚种。中国是羚牛的主要分布区, 拥有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羚牛种群。有关羚牛的研究主要由中国的科研人员在中国境内完成。羚牛的生态生物学研究主要涉及到地理分布、种群数量、栖息地、季节性迁移活动、集群行为、家域、日活动规律、采食习性、繁殖和防御行为。对羚牛研究现状的综述性介绍即从这10 个方面进行。
    瘦素在哺乳动物体重调节、繁殖和免疫中的作用
    李兴升 王德华
    2003, 23(2):  168-175. 
    摘要 ( )   PDF (1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瘦素(Leptin) 主要是由白色脂肪细胞分泌的、肥胖基因编码的、分子量为16 KD 的蛋白类激素。其N 端具有信号肽序列, 引导蛋白质进入分泌途径, 信号肽被切除后成为有生物学功能的成熟蛋白质。瘦素在动物的体重调节、发育与生殖、免疫和糖代谢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瘦素已经不仅仅是脂肪细胞分泌的蛋白类激素, 而是一个在许多方面发挥作用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因子。本文综述了瘦素在哺乳动物体重调节、繁殖和免疫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 主要包括: 动物血清瘦素浓度的季节性变化; 光周期、温度和食物等环境因子对瘦素浓度的影响; 瘦素与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s , UCPs) 在能量代谢和产热中的互作; 瘦素与下丘脑神经肽Y (Hypothalamus neuropeptide Y, NPY) 在体重调节和产热作用中的拮抗; 瘦素与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在能量代谢中的互作以及瘦素在生殖和免疫中的作用。
    食物限制对鼠类生理状况的影响
    梁虹 张知彬
    2003, 23(2):  175-182. 
    摘要 ( )   PDF (1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物限制对鼠类生理特征产生明显影响。限食条件下, 鼠类的能量消耗下降, 能量需求降低, 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等物质的代谢过程及相应的酶活性改变, 细胞免疫功能降低, 神经内分泌发生变化, 性成熟延迟, 动情周期改变, 动情行为受到抑制, 生殖力下降, 仔代的发育受到影响, 性比发生变化。现就该领域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并提出一些新的思路。
    一头中华白海豚的病理解剖及死因分析
    王丁 刘仁俊  赵庆中 杨光  徐信荣  黄宗国 辛建军 陈丙煜
    2003, 23(2):  183-184. 
    摘要 ( )   PDF (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