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3年 第2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8-07-07
    笼养东北虎行为的时间分配
    滕丽微  宋延龄 刘振生  王晓明  王延忠
    2003, 23(1):  1-5. 
    摘要 ( )   PDF (1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8 年4 月至2001 年3 月, 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哈尔滨动物园的4 只笼养东北虎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笼养东北虎在全年的昼夜行为时间分配表现为睡眠所占比值最多; 其次是卧息和活动; 摄食和其它行为(包括饮水、排尿、排粪、修饰、嗅闻、嬉戏、站立、直立、发声等) 最少。在不同季节笼养东北虎的活动变化规律基本相似, 一昼夜的睡眠、运动和卧息均有两个高峰期, 但高峰期出现和持续的时间有所差异。睡眠的高峰期在10 : 00~14 : 00 和20 : 00 至次日06 : 00 , 活动的高峰期在05 : 00~10 : 00 和14 : 00~17 : 00 , 卧息的高峰期在05 : 00~10 : 00 和13 : 00~20 : 00 , 摄食仅在16 : 00~20 : 00 有一个高峰期。冬季(12~2 月) 与春(3~5 月) 、夏(6~8 月) 、秋季(9~11 月) 相比, 东北虎在白昼睡眠的时间显著减少,夜晚则显著增多。
    华南虎圈养种群的统计分析
    王维  沈庆永  殷毓中
    2003, 23(1):  6-9. 
    摘要 ( )   PDF (1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华南虎谱系》307 只登录个体的统计表明, 其圈养的历史有46 年。在人工繁殖的38 年中产122 胎287仔。现存圈养华南虎分散在全国22 家单位, 有57 只个体, 性比M∶F = 1185 , 能成功繁殖后代的个体仅5 只(只占818 %) , 是一个衰退的种群。通过SPARKS 和GENES 软件分析发现: 从1977 年开始, 圈养种群的基因多样性便逐渐下降而近交系数却不断增加。
    羚牛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李明  蒙世杰  魏辅文 王静  雍严格
    2003, 23(1):  10-16. 
    摘要 ( )   PDF (1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羚牛是亚洲大陆一种特有的大型珍稀动物, 目前正面临着栖息地丧失、片段化和人类活动的严重威胁。为了有效地保护这种濒危动物, 全面了解羚牛的种群结构、进化历史和整个分布区内遗传多样性的分布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以mtDNA D-loop 330 bp 基因片段为分子标记, 比较分析了来自陕西秦岭、甘肃南部、四川岷山、邛崃山和云南贡山的40 个样品的序列差异, 根据分布特点将所采集到的羚牛分为3 个地理单元, 即秦岭、四川和云南。结果表明, 在3 个地理单元中存在4 种单倍型, 且地理单元间不存在共享单倍型, 相互单倍型之间的平均序列差异为1.66 %。进一步分析表明, 3 个地理单元间的基因流较低, 存在着显著的遗传分化, 说明羚牛具有明显的系统地理分布格局。同时提出应将分布于秦岭山区、唐家河青川地区、天全以及云南贡山地区作为独立的管理单元分别加以保护。
    饲养林麝的种群特征和幼麝的存活研究
    徐正强 徐宏发
    2003, 23(1):  17-20. 
    摘要 ( )   PDF (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饲养在上海崇明岛东平林场的林麝种群特征以及1998~2000 年间该种群所出生的74 只幼麝存活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该林麝种群中能繁殖的个体占51.1 % , 种群数量逐渐增长。种群存活率曲线呈C 型,说明林麝的死亡主要发生在幼麝时期。从不同年龄段性比变化来看, 初生幼麝的性比接近1∶1 , 由于雌幼麝比雄幼麝具有更高的存活率( P < 0.05) , 进入亚成体以后雄性比例逐渐下降, 显示幼麝时期存在偏雄性死亡。早出生幼麝的存活率明显高于晚出生幼麝( P < 0.05) 。引起幼麝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疾病(45. 9 %) 。
    北部湾儒艮现状的调查兼记印度洋白海豚
    周开亚 徐信荣 唐劲松
    2003, 23(1):  20-26. 
    摘要 ( )   PDF (1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北部湾中国水域儒艮的现状, 于2000 年9 月15 日至11 月17 日在广东、海南、广西三省区的沿岸海域进行了36 次舟船考察。调查结果表明, 在北部湾的部分海域仍有儒艮存在, 但数量比20 世纪80 年代已显著减少。建议把海南省西海岸近海的儒艮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作为最优先的海兽保护项目。另外在11 月3 日和4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大风江口(21°36′N , 108°54′E) 的舟船考察中, 还分别观察到约7 头和4 头印度洋白海豚的小群, 它们属于在中国海域已知的唯一印度洋白海豚种群, 建议广西合浦国家级儒艮自然保护区把印度洋白海豚也作为其重点保护对象之一。
    天山盘羊秋季集群习性和日活动节律初步观察
    郭松涛  余玉群  李保国 顾正勤  吐逊江  王新军
    2003, 23(1):  27-30. 
    摘要 ( )   PDF (1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野外观察记录的76 群460 余只盘羊在9、10、11 月份的集群和日活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天山盘羊在发情前后从以独羊群、雄性群、雌性群和母子群为主的集群类型转变为以单一的混合群为主的集群类型。集群大小平均由发情前的8.3 ±4.6 只变为发情后的15.9 ±11.1 只, 差异极其显著( P = 0.003 < 0.01) 。结果还发现, 由于发情前后集群行为的变化, 盘羊的日活动节律也随之发生显著改变。
    四川西部石渠地区夏季藏狐巢穴选择的生境分析
    王正寰  王小明 吴巍  Patrick Giraudoux 邱加闽  高桥健一  Philip S Craig
    2003, 23(1):  31-38. 
    摘要 ( )   PDF (1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四川石渠地区夏季藏狐洞穴生境选择的研究, 以水源距离、洞口朝向、坡向、坡度、坡位、植被类型及鼠兔和鼠类洞穴等7 项指标为变量, 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收集到的54 个藏狐洞穴样本进行了分析。主成分分析在4 个主成分下达到85 %的显著性。在第一主成分中水源距离、坡度和坡位是重要的影响变量, 在另外3 个主成分中鼠类洞穴数量以及植被类型两变量也非常重要。聚类分析显示, 54 个洞穴样本在3 个水平上聚成5 类。藏狐易于选择草甸地带, 中缓坡和低坡位, 坡向多为阳坡或半阳坡, 水源距离小于500 m的地方筑巢, 其穴口朝向多位于135°~ 360°之间。此外, 鼠兔和鼠类洞穴在藏狐洞穴样方内的出现, 但数量变异较大, 揭示小型哺乳动物和藏狐之间可能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群落结构
    王淯  王小明  胡锦矗  谌利民
    2003, 23(1):  39-44. 
    摘要 ( )   PDF (2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唐家1989 年4~11 月对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的小型兽类进行了研究, 共布放11 000多铗日, 捕获小型兽类846 只。共有小型兽类21 种, 划分为4 个群落。利用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出了各群落内的优势种, 并比较了方差分析与以捕获比例确定小型兽类群落优势种的差异。根据香农- 威纳公式分析了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性, 发现随着群落内物种数的增加, 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也都增加, 但是随着群落内优势种所占比例增加, 群落的多样性则显著降低, 均匀度也降低。
    侧脑室注射CRH 对急性冷暴露长爪沙鼠BAT 产热的影响及产热调节机理
    杨明 李庆芬 黄晨西
    2003, 23(1):  45-51. 
    摘要 ( )   PDF (1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爪沙鼠侧脑室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 8μg 或CRH受体阻断剂2.5μg 后, 4 ±1 ℃暴露3 h ,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并置于24 ±2 ℃或4 ±1 ℃下。与常温对照组相比, 低温对照组褐色脂肪组织(BAT) 重量下降, BAT中解偶联蛋白(UCP1) mRNA 上调; 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含量降低, 血清T3 、T4 、T3/T4水平及BAT中T45′脱碘酶活性均增加, 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 含量上升。与低温对照组相比, 侧脑室注射CRH后再冷暴露, BAT重量、蛋白总含量和UCP1 mRNA 含量趋于减少; 血清NE 含量上升, BAT 中T4 5′脱碘酶活性增加, 但下丘脑TRH 含量、血清T3 、T4 及T3/T4 水平均降低。侧脑室注射215μg 的CRH 受体阻断剂α- helical CRH 9 - 41 , 对冷暴露长爪沙鼠甲状腺轴的分泌、BAT重量、血清中NE 水平及UCP1 mRNA 含量没有明显影响。结果表明, 急性冷暴露激活了长爪沙鼠下丘脑- 垂体- 甲状腺(HPT) 轴和交感神经系统, 刺激BAT产热和UCP1 合成; 而CRH作用于中枢, 可能一方面抑制HPT轴的分泌, 进而抑制UCP1 的基因表达, 另一方面又刺激交感神经,增加产热。
    单宁酸对根田鼠食物摄入量和蛋白质消化率的效应
    李俊年  刘季科 陶双伦
    2003, 23(1):  52-57. 
    摘要 ( )   PDF (1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食物中含10 %和20%蛋白质的条件下, 采用食物平衡法测定了单宁酸对根田鼠食物摄入量和蛋白质消化率的作用。食物蛋白质含量为10 %时, 第1~5 天, 单宁酸对根田鼠食物摄入量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自第6天, 其作用不明显, 以3 %和6 %单宁酸处理的根田鼠, 其食物蛋白质消化率较对照组分别降低22 %和47.67 %;在食物蛋白质含量为20 %的条件下, 单宁酸对根田鼠的食物摄入量和蛋白质消化率无显著作用。上述结果验证了植物次生化合物能抑制植食性小哺乳动物食物摄入量及蛋白质消化率的假设。
    人工饲养条件下东方田鼠指名亚种繁殖特性及其幼仔的生长发育
    胡忠军  王勇 郭聪  张美文
    2003, 23(1):  58-65. 
    摘要 ( )   PDF (1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实验室饲养条件下, 对东方田鼠指名亚种繁殖特性和幼仔生长发育进行了初步观察。该鼠全年均可繁殖, 平均每胎产仔3.8 ±1.5 只, 妊娠期20~21 d , 繁殖间隔期39.3 ±26.4 d , 雌雄比为1.48。幼鼠3 日龄耳壳完全直立, 4 日龄开始长下门齿, 5 日龄长上门齿, 7~8 日龄睁眼, 20 日龄可断奶, 55 日龄左右性成熟。3 种生长模型(Logistic 方程、Gompertz 方程和Von Bertalanffy 方程) 对体重、体长、尾和后足的生长过程的拟合优度均很高,择优选用Von Bertalanffy 方程对体重、体长和尾长进行描述, 选用Logistic 方程对后足长的生长过程进行描述。将该鼠的生长发育过程划分为4 个阶段, 乳鼠阶段: 初生至10 日龄; 幼鼠阶段: 11 日龄至20 日龄; 亚成年阶段: 21至55 日龄; 成年阶段: 56 日龄以后。对指名亚种和长江亚种生长、繁殖特性异同亦作了初步分析。
    反刍动物的食物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李俊生 宋延龄 曾治高
    2003, 23(1):  66-73. 
    摘要 ( )   PDF (1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反食物选择是反刍动物营养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阐述了食物选择概念及几种计算方法, 概述性介绍了食物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动物形态学特征、植物营养质量、植物物理和化学因素、动物自身生理特征、行为学特征是影响反刍动物食物选择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构成这一领域基本研究内容。
    啮齿动物的嗅觉通讯研究进展
    张立 孙儒泳 房继明
    2003, 23(1):  74-82. 
    摘要 ( )   PDF (1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近40 年来啮齿动物嗅觉通讯的研究综述, 主要介绍嗅觉信号的来源、组成及其对啮齿动物行为生理所产生的作用。啮齿动物嗅觉通讯的信号来源主要是粪便、尿液和特化皮肤腺等, 对这些化学信号的成分分析主要集中在各种信息素(Pheromone) 的结构、来源及其引起的行为反应。目前, 在对啮齿动物嗅觉通讯神经通路的研究中, 对主嗅觉系统和犁鼻器系统在动物嗅觉通讯中的作用仍将是人们研究的重点; 而通过信息素作用所产生的各种行为反应的神经内分泌机制也是动物嗅觉通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气味信号对动物行为和生理等方面所产生的作用, 将有助于揭示啮齿动物嗅觉通讯在其社会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爱羚: 第一只家养成功的藏羚
    苏建平 连新明 曹伊凡 崔庆虎 张同作
    2003, 23(1):  83-84. 
    摘要 ( )   PDF (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白山林区棕背 秋季种群数量的预测
    金建丽  杨春文  张广臣
    2003, 23(1):  85-88. 
    摘要 ( )   PDF (2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骨骼中非必需微量元素的测定
    索有瑞  李天才
    2003, 23(1):  89-91. 
    摘要 ( )   PDF (1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