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2年 第2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8-07-07
    邛崃和相岭山系小熊猫种群的遗传结构
    魏辅文  饶刚  李明  冯祚建
    2002, 22(4):  240-247. 
    摘要 ( )   PDF (1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测定了来自小熊猫主要分布的两大山系——相岭和邛崃的23 只小熊猫样品的mtDNA控制区5’端569 bp 序列, 共发现23 个变异位点, 定义了8 种单元型, 其中邛崃山系5 种,相岭山系3 种。分析结果表明, 两山系均表现出较低的核苷酸多态性; 单元型多态性差异明显, 其中邛崃山系高于相岭山系。分子变异分析表明, 两山系的小熊猫种群间具有较高的基因流( Nm = 2.95) , 两种群遗传分化不明显(ΦST = 0.145 , P > 0.05) 。结合细胞色素b序列分析, 认为两种群可能是从经历了近期瓶颈效应的同一祖先群衍生而来, 并且可将两山系的小熊猫种群作为一个管理单元进行保护和管理。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羚牛的分布与数量
    麻应太 田联会
    2002, 22(4):  248-253. 
    摘要 ( )   PDF (1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8 年1~4 月对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羚牛种群数量与分布做了调查, 结果表明, 保护区内有11 群羚牛, 总数量119~130 头(包括独牛) , 整个保护区内羚牛分布密度为0.007 3~0.007 9 头/ hm2 。在冬季, 羚牛分布于海拔1 900~2 700 m的5 块相互隔离的栖息地中, 以海拔2 200~2 600 m之间分布更为集中。在1981~1998 年的17 年间, 保护区内的羚牛种群分布范围在逐渐缩小; 从上世纪50 年代至90 年代, 羚牛最低的分布高度比历史分布高度至少上升了400 m。周边地区人为干扰、生境不断丧失和保护区内生境破碎化是导致羚牛分布现状最直接的原因。
    铁布自然保护区梅花鹿食物蕴藏量与负载量的测定
    郭延蜀
    2002, 22(4):  254-263. 
    摘要 ( )   PDF (3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7 年2 月至2001 年8 月, 对铁布自然保护区( E102°58′~103°11′, N34°02′~34°12′)四川梅花鹿食物蕴藏量与负载量的野外调查结果表明: 四川梅花鹿的食物基地可划分为亚高山灌丛草甸、亚高山森林灌丛草甸、高山灌丛草甸、河谷灌丛草甸4 种类型, 它们的食物生产力分别为49.20 g/ m2 、48.09 g/ m2 、57.66 g/ m2和39.13 g/ m2 (干重) , 食物基地的总有效利用面积约为37.79 km2 , 食物理论蕴藏量为1 989.44 t , 四川梅花鹿的平均日食量干重约为3.61kg , 由此测算出保护区对鹿较适宜的理论负载量约为450~750 只, 最大理论负载量为1 500 只左右。冬末春初(2~4 月) 食物的蕴藏量是限制该保护区鹿种群数量的关键因子。影响食物蕴藏量与负载量的因子有干旱、放牧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干扰。
    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生存力模拟分析
    任文华 杨光 魏辅文 胡锦矗
    2002, 22(4):  264-269. 
    摘要 ( )   PDF (1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漩涡模型Vortex mondel 713 , 模拟了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在未来100年内的变动趋势。结果显示: 在无交配限制、无密度制约、无近亲交配衰退等条件下, 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在考虑近交衰退的影响后, 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 灭绝率提高; 竹子开花虽能加速大熊猫种群的绝灭, 但由于保护区分布有多个竹种,因此并不会对大熊猫种群产生灾难性影响; 但是人为捕杀可迅速减少大熊猫种群数量, 加速其灭绝过程。因此, 对该保护区大熊猫进行保护的最重要措施就是严格控制人为捕杀, 并保护栖息地及走廊带。
    广东省穿山甲种群数量调查与资源蕴藏量
    吴诗宝  马广智  唐玫  陈海  徐昭荣  刘迺发
    2002, 22(4):  270-276. 
    摘要 ( )   PDF (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0 年12 月至2001 年3 月, 利用“洞口记数法”对大雾岭自然保护区穿山甲华南亚种的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 保护区内穿山甲的种群数量为65.27~156.59 头, 平均密度为1.85~4.43 ind./ km2 ; 不同栖息生境穿山甲的种群平均密度为2.46~5.90 ind./ km2 , 密度大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 阔叶林> 灌木林> 针叶林。各栖息生境的洞口密度平均为51.39 ±18.31 个/ km2 , 以针阔混交林的洞口密度最大, 其次是阔叶林和灌木林, 最小的是针叶林, 且洞口密度大小存在极显著差异( F = 16.96 > F0.01 , 3/ 30 = 4.51> F0.01 , 3/ 36) 。根据保护区内穿山甲的密度值, 估计广东全省穿山甲的资源量为14 273.09±5 863.79 头。
    月光及光照强度对艾虎微生境利用的影响
    魏万红 周文扬 樊乃昌
    2002, 22(4):  277-283. 
    摘要 ( )   PDF (1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月光及光照作为一种捕食风险对许多动物的微生境利用有明显的影响。野外的无线电遥测资料和室内模拟光照强度的研究表明, 艾虎在明亮的月光期明显增加了对平坦灌丛区域的利用时间, 灌丛作为一种隐蔽场所减少了艾虎被捕食的风险, 艾虎在明亮的月光期增加对灌丛的利用是一种反捕食策略。无论光照强度如何, 艾虎对有隐蔽洞道区域的利用程度较高,在无隐蔽物区域采用短时间的活动方式, 在有隐蔽物区域采用长时间活动方式。这表明艾虎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反捕食策略, 而不是躲避捕食的策略。
    内蒙古东部草原沙狐春季洞穴选择
    张明海 高中信 龚世平 王文 张衍辉
    2002, 22(4):  284-291. 
    摘要 ( )   PDF (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内蒙古东部草原64 个沙狐洞穴的观测,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对沙狐洞穴选择作了初步的定量研究。分析结果表明: 影响沙狐春季洞穴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有7 种, 依次为:坡位因子(随坡度、坡高的变化而变化) , 水源因子, 植被因子, 微气候因子, 食物因子, 人为干扰因子和微生境因子。而坡向、洞口朝向及洞道口倾角等影响不明显。
    高原鼢鼠挖掘对植物生物量的效应及其反应格局
    张堰铭 刘季科
    2002, 22(4):  292-298. 
    摘要 ( )   PDF (1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原鼢鼠取食洞道处, 在植物根系受损条件下, 主要测定各类植物生物量变动的格局。原生植被样区, 取食洞道回填土壤后, 单子叶植物地上生物量显著增加, 双子叶植物地上生物量及地下总生物量显著降低。植物地上总生物量与取食洞道的厚度密切相关。土层厚度< 5 cm的取食洞道, 植物地上及地下生物量显著下降; 土层厚度> 10 cm , 植物地上及地下生物量无显著变化。高原鼢鼠长期栖息植被退化的斑块地, 在取食洞道区域, 单子叶及双子叶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地下总生物量均显著降低。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地下啮齿动物对双子叶直根类植物的存活具有负效应, 对单子叶须根类植物则产生正效应的假设。
    灰仓鼠重要内脏器官生长指数及其变化
    廖力夫 黎唯 王诚 聂时铖
    2002, 22(4):  299-304. 
    摘要 ( )   PDF (1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室内培育的灰仓鼠进行同一季节不同年龄段和同一年龄段不同季节某些器官的测量。结果显示, 在初生至25 d 的高速生长期, 体重与肝脏、心脏、肺、脾脏和肾的生长非常接近Huxley 的相对生长公式Y = b xk , 其回归方程分别为: 肝脏Y = 0.013 47 x1.515 9 ; 心脏Y = 0.000 18 x2.163 ; 肺Y = 0.028 48 x0.798 2 ; 脾脏Y = 0.000 24 x1.583 6 ; 肾脏Y = 0.000 2418 x2.310 4 , 并高度相关。睾丸的回归方程在60 日内与Y = b xk公式非常拟合, Y = 0.000 0108 x3.049 4 , r = 0.989 9。除性腺外, 肝脏、心脏、肺、脾脏和肾脏的比值最高值均在25 d 之前。在性成熟期不同年龄段, 性腺比值较稳定, 其它器官比值在性别和年龄段有显著性差异, 雌性普遍高于雄性。在10 月龄不同季节, 只有体重和睾丸比值有显著性差异(7 月最高) , 表示在不同季节利用相近体重比较器官指数差异应将年龄因素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哺乳动物最大代谢率的研究进展
    王玉山 王祖望 王德华 张知彬
    2002, 22(4):  305-317. 
    摘要 ( )   PDF (1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最大代谢率(maximum metabolic rate , MMR) 是动物代谢的生理极限, 本文阐述了其有关概念、测定方法、发育过程中的变化、两种不同方法导致的MMR 及其复验性、制约因子、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大小、系统发生、环境温度、海拔梯度、寄生虫与病毒) 、与非颤抖性产热(Non - shivering thermogenesis , NST) 和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 , BMR) 的关系, 以及其未来的研究方向。其中MMR 与BMR 的关系涉及到了内温性进化的呼吸能力模型, 介绍了相关的生化基础和验证。
    雪后海北高寒草甸地区根田鼠种群特征的变化
    孙平 赵新全 徐世晓 赵同标 赵伟
    2002, 22(4):  318-320. 
    摘要 ( )   PDF (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