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0年 第2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8-07-07
    秦岭羚牛的家域研究
    宋延龄,曾治高,张坚,王学杰,巩会生,王宽武
    2000, 20(4):  241-249. 
    摘要 ( )   PDF (2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5年8月-1996年8月,在陕西省佛坪自然保护区内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4只佩戴颈圈的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的家域进行了研究。4只戴颈圈羚牛M1、M2、F1、F2的年家域面积分别为50.1km2 、35.2km2 43.5km2、98.5km2,平均56.8km2。羚牛的迁移习性对其家域大小有极大的影响。3只戴颈圈羚牛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中的平均家域面积分别为26.9km2、19.5km2、22.1km2和11.1km2,羚牛家域的这种季节性差异,主要与羚牛栖息地内食物资 源的质量、数量和分布的季节性变化有关。羚牛每月家域的平均面积为6.3±4.0km2(n=19),占年均家域面积的4.1%-18.1%。 羚牛的家域大小在个体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亚成体F2 的家域明显地大 于成年个体的家域,年龄以及与年龄有密切关系的社会行为可能会导致家 域大小的个体差异。此外,地形的差别也可能对不同个体的家域大小有一定的影响。羚牛个体的家域间存在重叠现象,但对同一地区资源的利 用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隔离。羚牛的家域相对比较稳定,但未见羚牛 有明显的领域行为。
    马鹿臼齿磨损率与年龄关系的研究
    张明海,许庆翔,路秉信,靳玉文,于孝臣
    2000, 20(4):  250-257. 
    摘要 ( )   PDF (1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1一1994年,在黑龙江省东部完达山林区随机收集到野生马鹿卜领骨95个样本。采用Robinette等提出的下臼齿测量方法,测量了其中72个样本(年龄≥2.5龄),并提出了马鹿臼齿磨损率(MR)的计算公式:MR= ;(其中,Wi=第i个卜臼齿咀嚼面的最大宽度平均值;hi第i个下臼齿舌侧牙龈线至齿尖或最高点的高度平均值)。通过MR与牙齿齿轮年龄鉴定法确定的鹿年龄之间的比较与数理统计分析,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根据MR划分马鹿年龄或年龄组的定量指标及置信区间。
    贺兰山岩羊的生命表和春夏季节社群结构的研究
    梁云媚, 王小明
    2000, 20(4):  258-262. 
    摘要 ( )   PDF (1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62架自然死亡的雄性岩羊角,初步探讨了贺兰山岩羊种群的生命表、年龄结构和存活曲线:贺兰山岩羊5.5龄和9.5龄死亡率明显增大,为两个死亡高峰;有一半以上的雄性个体年龄超过8岁;存活曲线基木接近A型。此外,将春季调查的139群808只岩羊和夏季调查的67群448只岩羊的社群结构进行比较,发现春季与夏季的雌幼比相似,雌雄比都是雄性大于雌性;春、夏季社群大小变化不显著(P>0.05),并且贺兰山岩羊小群(<11个体/群)在春、夏两季所占百分数最大;夏季单独存在的个体的百分数较春季增加12.9%(P<0.05);雌性群所占百分数春季(8.6%)明显小于夏季(44.8%)(p<0.05).混合群的百分数春季(79.9%)明显大于夏季(37.3%)(p<0.05).
    太行山猕猴颅骨的形态学及多变量研究
    吕九全, 路纪琪 ,张建军, 薛德明, 瞿文元
    2000, 20(4):  263-269. 
    摘要 ( )   PDF (1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12例成年太行山猕猴颅骨的主要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和测量,并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成年太行山猕弦颅骨在耳点间宽(X 13)、上面宽(x19 )、左眶宽(X 27)、右眶宽(X28 )、两眶宽(X31 )、上颌齿槽弓长(X37)等变星间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与湘鄂、闽粤猕猴颅骨有关变量相比, 有显著的不同 3个猕猴种群的聚娄分析结果显示.湘鄂、闽粤猕猴种群间的生物学距离相对较近. 而太行 Il猕猴与前一种种群间的距离均较远。太行山猕猴长期适应于暖温带的气候与植被条件.具有其自身的形态特征。
    高寒地区高原鼢鼠消化道形态的季节变化
    王德华,王祖望
    2000, 20(4):  270-276. 
    摘要 ( )   PDF (1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青海高原地区的高原鼢鼠在自然环境中消化道各器官的长度及重量的季节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总消化道保持相对的稳定性,长度、鲜重及干重均相对稳定.而含内容物器官重季节性变化明显。胃的变化相对较稳定.但长度季节性变化显著,草枯黄期值最高,草生长盛期最低;小肠的鲜重在草返青期明显低于草生长盛期和草枯黄期;盲肠的变化最大,其长度和含内容物器官重草返青期明显高于其它季节。大肠的干重于枯黄期显著增加。各器官的所有其它指标则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终生营地下生活的高原鼢鼠由于其洞道系统的气候条件相对稳定.又具有贮存食物的习性,因而在自然条件下消化道形态的调节并不强烈;但面对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各器官在某些方面又进行一些调节, 提高消化效率。本研究支持关于高原鼢鼠在自然条件下其消化道维持相对稳定的假设。
    高原鼢鼠的挖掘行为及其与土壤硬度的关系
    王权业,周文扬 ,魏万红, 张堰铭, 樊乃昌
    2000, 20(4):  277-283. 
    摘要 ( )   PDF (1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无线电遥测法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对高原鼢鼠的挖掘行为及其与土壤硬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硬度条件下,雌雄动物的挖掘行为格局和挖掘效率基本相同,但是雄性动物挖掘所持续的时间明显高于雌性动物。随着土壤硬度的增加,高原鼢鼠挖掘的时间及每次挖掘时持续的时间明显增加,而每次的掘土量显著减少。野外调查也表明土壤硬度是影响高原鼢鼠对栖息地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高原鼢鼠明显选择土壤硬度较小、而杂草类生物量较高的地方栖息。
    四川地区大蹄蝠某些年龄特征的比较研究
    吴毅, 侯万儒, 胡锦矗, 成英, 李军
    2000, 20(4):  284-288. 
    摘要 ( )   PDF (1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大蹄蝠的某些年龄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根据左侧第1上臼齿的磨损情况,将大蹄蝠划分为7个年龄组。同时探讨了各年龄组中假乳头的分布,右侧假乳头发达者最多,占73.68% 平均长度为7.291 9±2.330 2mm (N =14)。左侧发达者仅占l5.79%,平均长度为9±1.00mm (N =3) 从皮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可见,具皮叶者多数为雄性(72%),但雌性亦有2l.1%的个体有皮叶.结果还表明,皮叶的发达程度不与年龄的增加呈正相关关系。
    大林姬鼠的核型与B染色体研究
    王金星, 赵小凡, 齐洪英, 高兴善, 张来, 关振学, 王春海
    2000, 20(4):  289-296. 
    摘要 ( )   PDF (2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骨髓染色体制片法 ,对分布于吉林长白山、山东泰山和陕西秦岭的大林姬鼠的染色体组型 、C-带 、 G-带和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行为进行了观察分析 。 发现3个地区标本的染色体数目存在着显著差异。东北标本的 2n=48-51, A组染色体为 48条 ,均由端着丝粒染色体组成 ,同时具有 1-3条B染色体,其形态为中着丝粒染色体 ;山东标本的 2n=53-62 ,A染色体同样为 48条端着丝粒染色体组成 ,具5-14条 B染色体,其中1条为较大的中着丝粒染色体 ,其余为小的中着丝粒和点状染色体 。 秦岭标本 2n=48-49, A染色体 为 48条端着丝粒染色体 ,具1条形态很小的端着丝粒 B 染色体。3地标本的 B 染色体均存在个体间和个体内变异 。长白山标本 B 染色体的细胞克隆数目为 1-2, 泰山标 为 1-3 。 在 3地标本中,中着丝粒 B 染色体呈现 C-带阴性 ,点状 B 染色体呈中度 深染 。 通过对减数分裂的观察 ,多数 B 染色体是以单价体的形式存在。中国长白山种群的 B染色体数目和形态与朝鲜种群相似 。与欧洲种群存在着显著差异 。泰山种群的 B 染色体数目和形态与朝鲜种群及欧洲种群均存在显著差异。泰山种群与秦岭标本同属华北亚种 ,但它们的B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差别很大 。
    植食性哺乳动物觅食的功能反应及其模型
    陶双伦, 刘季科, 李俊年
    2000, 20(4):  297-303. 
    摘要 ( )   PDF (1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主要介绍植食性哺乳动物觅食功能反应与模型的研究进展。担食性哺乳动物觅食的摄入率与其食物可利用性的功能反应是动物觅食生态学过程的基础 可利用植物的生物量密度、植物密度、植物大小、 及动物觅食的口量是影响动物觅食功能反应的潜在变量集。这些变量的差异导致动物功能反应格局的复杂化 生物量密度和植物密度对动物摄凡事无明显影响. 而植物大小对动物摄入率则有显著影响,在食物密集的斑块条件下. 以植物大小代替动物觅食的口量可有效地预测其摄入率.动物撮入率是口量的渐进线性函数. 属II型功能反应。在自然条件下.“实验的方法从植物可利用性变量集巾分离影响动物摄八率的重要变量及因子是当前此类研究的重点。
    化学反应器理论与食草动物的消化对策
    裴艳新, 王德华
    2000, 20(4):  304-312. 
    摘要 ( )   PDF (1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物的消化道结构直接决定动物从食物中获得能量和营养物质的速率。最优消化道结构和消化对策是动物充分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同时使能量净获得速率最大的决定因素利用化学反应器模型及理论可以定量地描述动物的消化过程,阐述动物采取的消化对策和分析食物的消化动力等。文章综述丁化学反应器理论在食草动物消化对策中可能的应用,包括理想的化学反应器模型、食草动物的类型、消化对策以及化学反应器理论的局限性等几个方面。
    内蒙古达茂旗格淖尔地区大沙鼠种群繁殖习性的调查
    赵天飙, 刘赫, 张忠兵, 邬建平, 齐林, 张春福
    2000, 20(4):  313-317. 
    摘要 ( )   PDF (1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