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99年 第1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8-07-07
    林麝和马麝随机扩增多态DNA的研究
    包惠芳,徐宏发,陆厚基
    1999, 19(4):  241-246. 
    摘要 ( )   PDF (1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随机扩增多态 DNA(RAPD)技术对饲养的林麝和马麝进行分子遗传标记研究。在选用的42 种随机引物中, 有25种引物产生了清晰稳定的条带, 单个引物获得标记数在1~14 之间,平均每个个体获得168个RAPD标记 , 其中林麝、马麝特异性标记各5个,个体特异性标记有3个, 这些标记可用来鉴定种或个体。平均遗传距离在林麝种内为0.27±0.023, 马麝为0.105±0.013, 种间为0.241±0.02 , 种间差异显著大于种内差异。分析表明饲养马麝种内遗传多样性低, 为增强饲养马麝的生存力, 最好从不同种群中引入种麝进行繁殖。
    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食性与微量元素的关系
    周材权,任丽平,胡锦矗
    1999, 19(4):  247-253. 
    摘要 ( )   PDF (2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1991年5~8月、1992年7~8月、1993年4~7月、9~10月在马边县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观察站约40 km2的研究区域内, 进行野外跟踪调查, 并将各种竹子及大熊猫新鲜粪便按不同季节进行随机采样烘干后在室内进行Cu、Zn、Mn、Fe、K、Ca、Mg 等7种元素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 , 大熊猫在不同时期对 7 种元素的总量或某一种元素的摄入都不相同, 这是通过选择不同的食谱即改变食性而实现的, 并由于各期有不同的生命活动 (特别是繁殖活动)所引起的。
    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食物大小选择的影响
    边疆晖,周文扬
    1999, 19(4):  254-261. 
    摘要 ( )   PDF (1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报道了捕食风险条件下高原鼠兔对食物大小选择的格局。在实验箱中放置艾虎以改变捕食风险水平, 食物按体积大小分为4种食物项目, 并测定各项目摄入率和取食单个食物项目的进食时间, 结果表明, 摄入率与进食时间依食物项目体积的增大而增加。将大食物与小食物项目配对并供高原鼠兔选择时, 食物项目的利用率视环境状况而不同。捕食风险处理中, 小食物利用率依其进食时间的减少而增加, 其程度与所配对的食物项目的摄入率和进食时间有关。在捕食风险的作用下, 高原鼠兔的食物选择格局反映了能量摄取与风险避免间的权衡。
    雌二醇对大仓鼠胁腺抑制作用的研究
    张健旭,王祖望,张知彬
    1999, 19(4):  262-274. 
    摘要 ( )   PDF (1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研究发现雌二醇对雌性大仓鼠(Cricetulus triton)胁腺的大小和分泌活动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利用生理手术, 形成3组不同内分泌状况的鼠: 卵巢切除(OF)、正常(IF)、和卵巢切除后又置入雌二醇硅胶管 (OEF) 的雌性大仓鼠; 经过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表明由OF、IF到OEF 鼠血液雌二醇的浓度显著增高(P <0.01), 胁腺的重量、长度、宽度和厚度也显著减小(P< 0.05或P <0.01); 利用气相色谱对胁腺分泌物的分析发现, 从OF、IF到OEF鼠的胁腺分泌物的种类逐渐减少 , 有些成分尽管在 3 组不同生理状况的鼠中都存在, 但含量依次明显减少。以上结果表明雌二醇不仅能够抑制胁腺大小的增长, 而且也抑制了胁腺的分泌活动,从而减少了胁腺分泌物或其中某些成分的分泌量。
    川西平原农田啮齿动物比较种群生态学 I.种群动态与繁殖
    杨跃敏,曾宗永,邓小忠,罗明澍,梁俊书,谢荣凯
    1999, 19(4):  267-275. 
    摘要 ( )   PDF (1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1989至1995年在川西平原农田进行的啮齿动物标志重捕实验为基础, 由种群密度、生物量以及出现频率的比较认为, 大足鼠(Rattus nitidus)为此啮齿动物群落的优势种, 褐家鼠 (Rattus norvegicus)与社鼠(Rattus niviventer) 为常见种 , 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 为稀有种。通过比较4 种啮齿动物的种群动态、季节指数、变异系数发现, 优势种密度变动的季节性最强, 数量稳定性最大, 无明显的年间变化; 稀有种则相反, 在种群动态上表现出最大的随机性和变动性, 常见种的动态特征介于优势种与稀有种之间。优势种全年均有繁殖, 稀有种的繁殖月份集中且有效性较低, 常见种有较大的繁殖潜力。4种啮齿动物的种群动态及繁殖特征表明了优势种、常见种及稀有种的分化及多样性, 以在同一生境的资源利用上达成共存。
    大绒鼠体温调节和产热特征
    王政昆,刘 璐, 梁子卿,李庆芬,孙儒泳
    1999, 19(4):  276-286. 
    摘要 ( )   PDF (1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绒鼠为横断山脉地区小型哺乳动物的典型代表; 其体温仅能在15~30℃范围内维持稳定; 在热中性区内, 最低静止代谢率为2.71±0.13 ml O2/g.h, 为其体重预期值的203.2±10.13%; F-值 {(RMR/Me)/(Cm/ C'} 为0.99±0.05; 在 25℃的NSTmax为 5.18±0.19)ml O2/g.h; BAT 重量为0.33±0.05 g, 为体重的0.84%, BAT细胞线粒体的产热活性较高;肝脏也具有较强的产热活性。大绒鼠的产热特征和体温调节模式很可能反映了横断山地区小型啮齿动物的特征。
    根田鼠的熟悉性及其自然动情下的配偶选择
    赵亚军,房继明,孙儒泳
    1999, 19(4):  287-297. 
    摘要 ( )   PDF (1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了在室内雌鼠自然动情条件下根田鼠两性个体配偶选择的3种熟悉性效应的5组实验结果,包括雌性对熟悉和陌生雄鼠、配偶和陌生雄鼠、配偶和熟悉雄鼠的择偶行为实验 , 雄性对熟悉和陌生雌鼠、配偶和陌生雌鼠的择偶行为实验。在实验前, 将1对性成熟的雌雄鼠 (非亲缘关系) 每天关养8 h 共8 d 建立熟悉性; 配对雌雄鼠至少生育1胎则为配偶关系。在 Y 形迷宫内的30 min 实验中, 两个被选择鼠分别以项链拴在横跨选择箱顶端中央的一根铁丝上, 限制它们在各自箱内活动; 而允许异性选择鼠从中立箱自由进入两个选择箱。记录选择鼠对异性被选择鼠的访问、社会探究、攻击、交配和友好行为的频次和时间。经Wilcoxon 关联样本 T 检验发现, 除交配行为不显著外, 雌性根田鼠均选择熟悉性较高的雄鼠; 而雄鼠不具这种选择性。该结果提示雌雄根田鼠的不同择偶行为也许就是反映该种婚配制度特征的直接行为过程。因此, 在择偶行为中, 雌性根田鼠表现的单配性倾向和雄鼠的多配性倾向, 只能以其婚配制度为一雄多雌制的假设来解释。我们的实验还说明在多配制田鼠中, 一雄多雌制与混交制在雌鼠择偶行为上是不同的, 而与单配制的相似或相近, 故简单地比较多配制与单配制则不能反映田鼠亚科动物婚配制度的多样性。
    洞庭湖区夏季温光条件及被迫迁移对东方田鼠繁殖的影响
    郭 聪,张美文,王 勇,李 波,陈安国
    1999, 19(4):  298-307. 
    摘要 ( )   PDF (2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野外,从先年的秋初至当年春末被迫迁移前,东方田鼠在湖滩上能保持较高的繁殖能力; 在夏季,不论栖息在农田还是岗地,都是东方田鼠的繁殖低谷。夏季(6~8 月) 在实验室自然温光条件下与人工控制较低温度条件下同时进行观察, 结果表明, 前种条件下东方田鼠的繁殖能力明显低于人工降低温度缩短光照条件下 的繁殖力, 此变动趋势与野外观察到的繁殖力季节动态一致, 可以说明夏季温光条件不利于东方田鼠的繁殖。另一方面, 东方田鼠的繁殖能力最低的6月并非全年最热的月份,这是因为东方田鼠的被动迁移对体力的消耗加剧了夏季温光对繁殖的影响程度。因此,认为洪水引起的东方田鼠被迫迁移和夏季的温光条件共同影响了东方田鼠的繁殖。洞庭湖区东方田鼠主要在冬春季繁殖,而分布在高纬度地区的田鼠类动物和分布在高纬度地区的东方田鼠在夏季繁殖,在月份上虽不同,但其繁殖盛期的气温则相近,其实是田鼠类动物喜寒惧热特性的反映,乃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的适应。
    棕色田鼠与甘肃鼢鼠咀嚼肌结构和功能的比较
    李晓晨,王廷正
    1999, 19(4):  308-314. 
    摘要 ( )   PDF (1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棕色田鼠与甘肃鼢鼠对食物的适应机制, 对它们的咀嚼肌及相关的骨学特征做了比较解剖, 并运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下颌运动方式及食物加工过程的咀嚼效率。结果表明, 两个种的下颌的咀嚼均以水平面的前后向运动为主, 研磨加工植物纤维。相应地, 咀嚼肌、牙齿及相关的骨骼形态也具有一系列与此运动方式和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征, 如彼此平行的左右侧颊齿列、沟槽状的下颌关节窝以及咬肌的排列位置前移等。此外, 两个种具有几乎相同的门齿切割效率和臼齿咀嚼效率。两个种的上述相似特征与它们有着相似的食物结构是一致的。
    动物园大熊猫哺育期一月龄内母仔关系的初步研究
    朱本仁, 郭 伟,姚敏达
    1999, 19(4):  315-316. 
    摘要 ( )   PDF (1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高人工繁殖大熊猫的存活率初探
    李德生,张和民,陈 猛,张贵权,王鹏彦
    1999, 19(4):  317-320. 
    摘要 ( )   PDF (1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