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99年 第1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8-07-07
    秦岭羚牛的集群类型
    宋延龄,曾治高
    1999, 19(2):  81-88. 
    摘要 ( )   PDF (2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5 年7~11月,1996 年3~8月在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用野外直接观察和无线电跟踪器追踪的方法, 对秦岭羚牛( 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 的集群类型进行了观察。工作期间共记录到羚牛146 群次, 按群体大小和结构可将羚牛群分为家群、混合群、社群、聚集群和独牛5 种类型。在野外记录到的家群共32群次, 混合群15次, 社群47次, 聚集群2次, 独牛50 次。家群的成员是具有亲缘关系的个体, 在羚牛各类型的集群中占据核心的地位,是构成其它类型的羚牛群的基本单位。混合群的成员或是以家群为核心混杂以多只亚成体组成、或全部由亚成体和性成熟不久的年轻成体组成, 是介于家群和社群之间的一种集群方式; 其形成与羚牛幼仔在成长过程中社会习性的形成和完善有关。社群是由多个家群构成的相对比较稳定的一种群体, 在各季节中出现的比例均很稳定, 是羚牛群栖的主要形式。聚集群仅见于夏季, 是临时聚集的一种不稳定的集群类型, 其形成与采食和繁殖活动有关。独牛是羚牛集群的一种特殊形式, 繁殖季节出现的频率高于非繁殖季节。
    圈养条件下水鹿空间关系的观察
    应韶荃,夏述忠,王小明,陈进康
    1999, 19(2):  89-94. 
    摘要 ( )   PDF (1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圈养条件下水鹿的空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雄性水鹿在空间上趋于分离,而雌性趋于结合。无论在秋季或冬季, 雄性水鹿花费在不同雌性上的时间比例是相近的。不存在一主雄鹿排斥其他雄鹿, 独占雌鹿群的现象, 也不存在雄性为占有一雌鹿而相互排斥的模式。秋、冬季节相比, 水鹿空间关系的日变化规律有所不同。
    大兴安岭地区紫貂的活动节律
    马建章,徐 利,张洪海
    1999, 19(2):  95-100. 
    摘要 ( )   PDF (1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借助无线电遥测技术, 对4只紫貂(1雌, 3雄)全年的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紫貂的活动节律春季和冬季的高峰是在晨昏二个阶段, 夏秋二季的活动高峰在白昼。春季总体活动节律与夏季相比有明显差异(F=4.499; df =1,22,23; P =0.045) , 春季与秋季的活动节律也有差异(F=7.039;df =1,22,23; P=0.015)。其总体平均活动强度,春季活动量最小(17.53%), 夏季最高(38.29%), 其次为秋季(36.61%)和冬季(27.94%)。春季和冬季的活动节律与温度的变化无明显的相关性, 夏季和秋季的相关性明显(P<0.05)。紫貂个体的活动节律季节间有所差异, 1号雌性(F1)的活动节律各季节的活动强度的差异为, 春季与夏季间(t= 2.2550;df=22; P=0.0175),春季与秋季间差异明显(t=2.9290;df=22; P=3.884E-03)。1 号雄性(M1)春季与夏季的活动强度有明显差异(t=-2.0121;df=22; P=0.0283)。
    狼洞穴空间格局及生境选择的分析
    张洪海,李 枫,  高中信
    1999, 19(2):  101-117. 
    摘要 ( )   PDF (1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东部草原地区狼洞穴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生境选择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影响狼洞穴分布的主要因子为人类活动干扰和水源距离, 其次为隐蔽条件、坡位和坡度, 狼选择洞穴的最适生境为陡坡, 洞口北向, 隐蔽条件中等以上, 距人为干扰大于1 000 m 和距水源小于1 000 m 的地方。
    北美CHIHUAHUAN 荒漠啮齿动物群落动态IV. 群落变量的模拟
    曾宗永
    1999, 19(2):  107-118. 
    摘要 ( )   PDF (2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Monte Carlo 方法模拟了北美CHIHUAHUAN荒漠啮齿动物群落变量的总和、月间和年间变动情况及统计学特征, 这些变量是: 物种数、生物量、物种多样性和均匀性。模拟产生的10 000个样本显示这4个变量的平均值是8.91, 1.544 kg/hm2,1.58和0.73。真实群落4个变量的所有值均在模拟群落变量的95%置信区间内。模拟群落物种数、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有相同的年间变动规律。物种数和生物量有相同的季节变动规律。当零假设为这些变量均服从正态分布时, X2 检验及偏度和峭度说明, 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上,物种数有962个样本,生物量有109 个样本, 物种多样性有5 529 个样本,均匀性有6 654 个样本服从正态分布,即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上, 没有一个变量是服从正态分布的。结果说明, 当样本含量较小时, 我们不能用(平均数+1.96×标准误)的公式来计算。
    实施不育后高原鼠兔攻击行为及激素水平变化的研究
    魏万红,樊乃昌,周文扬,杨生妹,景增春,曹伊凡
    1999, 19(2):  119-131. 
    摘要 ( )   PDF (1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高原鼠兔的繁殖盛期选定怀孕雌鼠和发情雄鼠各20 只, 采用所选雌性不育剂和雄性不育剂的半不育剂量分别对10 只雌鼠和10 只雄鼠进行处理, 通过室内雌雌、雌雄、雄雄配对实验对20只处理个体和20只对照个体的攻击行为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其生殖激素的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1) 不育处理后, 雌雄动物的活动性降低, 亲昵行为持续的时间增加, 攻击行为及防御行为持续的时间和发生频次明显低于对照组个体; (2) 在各组内, 雌雄动物均具有相同的攻击水平; 同性动物之间的攻击性明显比异性动物之间高; (3) 当动物相遇后, 首先表现出高的攻击性和防御性, 而相互熟悉后, 对照组内个体的攻击性和防御性又有增加, 而处理组内个体以亲昵为主; (4) 在攻击行为中, 对照组个体以进攻为主, 首次相遇以进攻和追逐成分最多, 而后转变为进攻姿态; 处理组个体以进攻或进攻姿态为主, 首次相遇则同时表现出高的进攻、进攻姿态和追逐, 尔后三种成分均有降低; (5) 处理组内雌雄动物体重下降, 但卵巢重和睾丸重与对照组个体比较没有差异, 雄性处理个体睾丸组织中睾酮含量明显下降, 而血液中睾酮、雌二醇及孕酮含量与对照个体基本相同; 雌性处理个体血液中睾酮、雌二醇及孕酮含量均低于对照个体。以上结果表明, 对高原鼠兔实施不育处后, 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引起攻击行为的变化, 而攻击行为的变化可能使等级、社群结构和婚配制发生变化, 从而影响动物的繁殖状态。
    大仓鼠在繁殖期的行为关系及交配行为
    张健旭,张知彬,祖望
    1999, 19(2):  132-142. 
    摘要 ( )   PDF (1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Y型迷宫中进行气味选择测定时, 被试大仓鼠偏好异性的气味, 证明身体气味有性吸引和性识别作用。在Y型迷宫进行性别选择测定时, 在雌雄靶鼠个体之间, 被试大仓鼠不表现出性别偏好, 这是攻击行为和交配行为共同影响的结果; 与空白相比较, 被试鼠都选择靶鼠, 说明独居大仓鼠之间存在频繁的探究行为。通过观察箱内对两鼠间的行为关系的观察发现, 异性之间主要有攻击行为和交配行为;同性之间主要发生攻击行为, 同时胜鼠或优势鼠的胁腺标记行为显著多于从属鼠, 说明胁腺标记可以表明优势地位; 雄鼠与非性接受状态的雌鼠相遇时, 攻击行为很少, 但无友好行为,只有简单的雄鼠爬跨雌鼠的行为; 任何陌生的雄鼠与性接受状态的雌鼠相遇发生交配行为,交配结束又相互攻击; 交配行为表现为多次爬跨多次射精; 雄鼠有库利奇(Coolidge) 效应, 雌鼠可以连续接受几只雄鼠的交配, 表明大仓鼠为多配制的婚配制度。从行为关系和交配行为看大仓鼠在繁殖期独居, 无固定的配偶。
    人工饲养条件下棕色田鼠繁殖和近亲回避
    邰发道,王廷正,赵亚军
    1999, 19(2):  143-149. 
    摘要 ( )   PDF (1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棕色田鼠在实验室的繁殖进行了研究, 通过观察阴道涂片和阴道外观发现, 成年雌性棕色田鼠在雄性的诱导下, 有明显的动情周期。妊娠期平均为21.11d , 平均产仔数为3.43只。棕色田鼠产后即可动情、交配、怀孕, 从而缩短了繁殖间隔期, 增加了繁殖强度。连续产多胎时, 第一胎的生殖间隔期较长。如果把同洞口捕捉的熟悉鼠配对和与陌生鼠配对相比较, 发现前者的生殖间隔期明显的长于后者, 而存活仔数和配种成功率明显小于后者, 说明熟悉性、亲缘识别和近亲回避也在种群繁殖中起重要作用。
    棕色田鼠性染色体联会复合体配对的形态学研究
    顾  蔚, 王廷正, 朱必才
    1999, 19(2):  150-154. 
    摘要 ( )   PDF (31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界面铺展——硝酸银染色方法制备棕色田鼠性染色体联会复合体标本, 电镜观察了性染色体联会复合体的形成过程。性染色体轴深染加粗, 在早粗线期开始联会; 中粗线期 Y轴以其全长与X轴约3/8 配对, X轴形成发夹状结构; 晚粗线期先于常染色体解联会。并对性染色体间同源性与非同源性配对机制作了探讨。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羚牛分布的初步调查
    马亦生
    1999, 19(2):  155-157. 
    摘要 ( )   PDF (1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甘肃鼢鼠种群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
    李金钢,王廷正, 李金铭, 赵亚军
    1999, 19(2):  158-160. 
    摘要 ( )   PDF (1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