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CD数据库源刊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1999年 第1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8-07-07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隐藏/显示图片
Select
淡水豚类分子系统发生的研究
杨 光,周开亚
1999, 19(1): 1-9.
摘要
(
)
PDF
(1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测定了白暨豚和恒河豚细胞色素b 基因307 bp的DNA 序列,并与其它鲸类的相应序列合并, 分析了淡水豚类(恒河豚、印河豚、白暨豚、亚河豚和弗西豚) 的系统学位置和系统发生。淡水豚类不同属间的序列差异已达到或超过了其它齿鲸类科间的差异水平,因此它们分别归属于不同的科, 即恒河豚科、白暨豚科、亚河豚科和弗西豚科。系统发生分析支持淡
水豚类和海豚类之间具有下述的关系: (恒河豚科( (白暨豚科(亚河豚科, 弗西豚科) ) 海
豚总科) )。即淡水豚的4 个科中, 恒河豚科是最早分化的一支, 其次是白暨豚科, 然后是亚河豚科和弗西豚科的分化。白暨豚科和亚河豚科+ 弗西豚科组成海豚总科的姊妹群, 并与海豚总科一同组成海豚下目。恒河豚与其它淡水豚类间无直接的亲缘关系。淡水豚类是并系
的。把恒河豚类独立为恒河豚总科是合理的。初步认为有理由把白暨豚类也作为一个总科级
的支系。恒河豚和印河豚间的序列差异极小, 两者可能只是同一个种的2个亚种。
Select
普氏野马的历史分布与气候控制
邓 涛
1999, 19(1): 10-16.
摘要
(
)
PDF
(1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普氏野马目前已无野生的种群。对现代普氏野马生态特征的分析显示它是一种严格适应干燥寒冷气候并分布于冬季风盛行区的荒漠动物。根据地质历史记录, 夏季风盛行期中国中、东部没有普氏野马分布, 而冬季风盛行期普氏野马却广泛存在于中国中、东部的动物群中。事实证明普氏野马的分布与东亚季风密切相关, 它在东西方向上的迁徙明显受控于东亚季风的时空变迁。
Select
普氏原羚的活动规律与生境选择
李迪强,蒋志刚,王祖望
1999, 19(1): 17-24.
摘要
(
)
PDF
(1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普氏原羚生活在沙漠与干旱草原生态交错区(Ecotone)。青海湖畔沙漠中植被盖度较高, 沙地沙蒿群落中普氏原羚活动较多, 而沙地柏群落中普氏原羚活动较少。普氏原羚在沙地和距离沙地2~3 km以内的地域内活动, 利用起伏沙丘作为隐蔽生境。草原中的芨芨草群落、冷蒿—紫花针茅群落是普氏原羚的主要取食场所。普氏原羚具晨昏型活动规律, 在傍晚和清晨取食, 其活动避开牛羊的取食时间。普氏原羚常常聚群活动, 它们在繁殖期、育幼期和交配期形成大小不同的群体。群体的类型包括同性群、混合群和单一个体群。非繁殖季节普氏原羚雌雄分群活动。目前在人为活动影响下, 普氏原羚很难进行季节性迁移。
Select
准噶尔盆地沙质荒漠啮齿动物群落在短命植物存在期的空间—食物资源利用
胡德夫 盛和林
1999, 19(1): 25-36.
摘要
(
)
PDF
(1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空间、食物和时间三维生态位途径, 研究了荒漠啮齿动物群落4 种鼠类于4~6 月短命植物存在时期的空间—食物资源利用。在空间利用上, 虽然4 种鼠存在一定的觅食和活动空间方面的差异, 但具有相似生物学特征的两种两足型鼠种(空间维重叠值: 0.878~0.908) 和两种四足型鼠种(空间维重叠值: 0.708~0.863) 种间仍表现出较高的空间利用趋同; 在食物利用上, 根据此时期的食物资源谱和食物谱测定, 得出各鼠种均倾向于取食此时期丰富的短命植物种类, 导致了各鼠种间较为相似的食物选择(选择系数主要在±0.5 范围) ; 结合各鼠种的活动时间观察, 得出各成对鼠种间的三维生态位重叠值, 其中, 超过半数的成对鼠种生态位重叠值(0.508~0.840) 大于有限相似性理论的0.5 值。究其原因, 可能是由于该时期短命植物类群具有呈脉冲式迅速增长的生物量和越冬成鼠的较低种群密度,致使多数鼠种间未出现显著的资源利用生态分离, 因而该时期可称为种间无竞争共存时期。各鼠种在短命植物存在时期, 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的资源利用趋异可能是捕食风险压力所致但未改变该啮齿动物群落在此时期的基本资源利用格局。
Select
哈尔滨郊区人为鼠疫疫源地鼠类种群动态分析
李仲来,杨 岩,陈曙光
1999, 19(1): 37-42.
摘要
(
)
PDF
(1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郊区人为鼠疫疫源地1952~1996 年达乌尔黄鼠密度监测资料,建立了黄鼠密度的自回归模型D
t
=0.1374+1.130 2D
t-1
-0.4754D
t-2
+0.8033D
t-3
-0.4680D
t-4
, 对1997~2000 年的密度进行了预测。1952~1980 年, 人工捕黄鼠率极为显著地影响黄鼠密度(
P
<0.001)。在该地区, 1982~1996年共捕啮齿动物6种, 其中黄鼠和大仓鼠为野外优势种, 褐家鼠为室内优势种, 其余为常见种。大仓鼠、黑线仓鼠、黑线姬鼠均与夜行鼠总捕获率正相关(
P
<0.01),逐步回归模型为总捕获率=0.5219+1.1733 大仓鼠+10312 黑线仓鼠+ 1.1273小家鼠+ 0.9242 褐家鼠(
P
<0.0001)。黄鼠密度与捕获率不相关(
P
>0.10)。
Select
高原鼠兔血清无机元素含量的分析
叶润蓉,曹伊凡
1999, 19(1): 43-47.
摘要
(
)
PDF
(1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测定分析了高原鼠兔血清电解质、无机元素、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 并与人和其它实验动物的相应指标进行了比较。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高原鼠兔血清电解质浓度不受生活环境和食物条件的影响, 其机体能自身调节血清离子浓度, 以维持电解质在血液中的相对衡定; 2.高原鼠兔血清铁含量与其栖息地海拔相关, 随海拔升高血清铁含量增加; 3.高原鼠兔通过增加运铁蛋白与铁的结合力作为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方式之一。
Select
布氏田鼠洞群内社群结构变动与序位的研究
施大钊,海淑珍, 吕 东, 刘雪龙
1999, 19(1): 48-55.
摘要
(
)
PDF
(1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野外标志流放和实验室观察,研究了洞群内布氏田鼠社群结构的变动及其序位作用。该鼠社群结构变动有明显的季节性。繁殖期为变动期, 贮草期为稳定期。变动期在繁殖前期和繁殖盛期形成2个变动高峰。前者主要是成体(包括老体) 雄鼠的迁移, 后者迁移主体是亚成体鼠。贮草期间洞群成员相对稳定, 迁移减少。社群序位表现为2~3 个等级,即优势鼠、次优势鼠和从属鼠。优势鼠以老体雌鼠为多。繁殖期, 50%以上的从属鼠在陌生鼠群中提高了序位, 30%优势鼠可在陌生鼠中保持高序位。非繁殖期, 进入陌生群后鼠间争斗激烈, 获得优势的比例明显降低。
Select
白腹管鼻蝠华北与东北冬眠群内RAPD分析和亲缘关系的比较研究
李 明, 梁 冰, 张树义
1999, 19(1): 56-61.
摘要
(
)
PDF
(1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随机扩增DNA多态(RAPD) 方法分析白腹管鼻蝠在华北和东北两地冬眠群群内与群间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 探讨冬眠群的结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结果显示: 华北两个白腹管鼻蝠冬眠群内个体间遗传相似性平均分别为0.858 和0.933, 两群之间的遗传相似性0.842, 群内与群间个体之间在遗传相似性方面没有明显差别; 东北冬眠群内的遗传相似性平均为0.604; 华北和东北两地冬眠群间的相似性只有0.513 和0.521。据此可认为, 在同一邻近洞中形成的白腹管鼻蝠冬眠群的组成可能是选择来自同一种群中亲缘关系较近的个体, 在华北冬眠的种群和在居留地东北冬眠的种群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
Select
子午沙鼠种群繁殖特征分析
周延林,王利民,鲍伟东,侯希贤,董维惠
1999, 19(1): 62-67.
摘要
(
)
PDF
(1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海狸鼠生理生化和血液流变学常值的测定
贝念湘,戴 忠,卢江华,刘志强,张景玉,张学仁
1999, 19(1): 68-70.
摘要
(
)
PDF
(1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中国珍稀兽类一览表
王凤琴,王学高
1999, 19(1): 71-75.
摘要
(
)
PDF
(1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