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97年 第1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8-07-07
    西藏南迦巴瓦峰地区孟加拉虎的初步研究
    邱明江, 张明, 刘务林
    1997, 17(1):  1-7. 
    摘要 ( )   PDF (1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4年5~6月、9~10月及1995年6~12月, 作者对西藏东南部南迦巴瓦峰和邻近地区的孟加拉虎的分布及生态进行了野外调查, 初步弄清了该地区虎的现状。通过在墨脱县格当乡的抽样调查及跟踪观察虎的移动和觅食, 查明了金珠藏布江流域内近两年有关虎捕食大型牲畜的报告属实。1993年10月至1995年7月, 该河谷内因虎捕食共损失牛、马和骡302头, 估计活体总重量约59 881 kg, 平均月损失2 722 kg, 相当于自然状态下11 头虎的月进食量。全乡12 个村的牲畜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受损的户数占该乡总户数的62% , 户牲畜损失率为7.7%~100%不等。对其它动物的调查表明, 虎大量捕食牲畜与低海拔河谷的开发和环境中虎的自然食物缺乏有关。
    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能量摄入和食物资源能量估算
    魏辅文, 胡锦矗, 王维, 杨光
    1997, 17(1):  8-12. 
    摘要 ( )   PDF (1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凉山山系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日能量摄入和食物资源能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 不同季节大熊猫的日能量摄入各异, 春季为15 378 kJ , 夏秋季为27 856.2 kJ , 冬季20 502.6 kJ , 约高于日能量支出14 65116 744 kJ , 营养保险差较小, 对环境的承受力较弱。另外, 环境中每平方米大叶筇竹林能被大熊猫实际利用的能量约为123.5 kJ , 0.06 km2大叶筇竹林能满足1只成年大熊猫全年的能量消耗。从食物资源蕴藏量来看, 该研究区域大熊猫食物资源十分丰富。

    试论长臂猿的中国起源
    马世来
    1997, 17(1):  13-23. 
    摘要 ( )   PDF (1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中国长臂猿的地理地史分布, 尤其是亚洲新第三纪(Neogene Period) 中新世(Miocene) 的上猿(Pliop ithecus)、醉猿(Diony sopithecus shuang ouensis)、池猿(L accop ithecusrobustus)、滇猿(Dianopithecus progressus) 及第四纪(Quaternary Period) 更新世(Pleistocene Epoch) 丰富的黑长臂猿(Hylobates concolor) 等化石的发现, 结合现生类群的分布和黑长臂猿的行为生态研究结果等有关资料综合论述了现生长臂猿的亚洲中国起源; 黑长臂猿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物种。
    四个猕猴地理种群惊叫行为的比较
    冯敏, 江海声,王骏
    1997, 17(1):  24-30. 
    摘要 ( )   PDF (1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华南地区4个猕猴种群惊叫行为的比较表明: 叫声发生时, 发声猴的行为在地理种群间的差异不明显。在叫声的频谱结构方面, 个体间的差异不明显; 湖南索溪峪、广西龙虎山、海南南湾种群间差异不明显, 但深圳内伶仃岛种群与上述3个地理群间有明显差异。判别分析表明, 基频频率(F1) 是区分猕猴上述各地理种群间异同的重要参数。这些结果为研究猕猴的分类及演化提供了基础资料。   对上述的猕猴地理种群, 惊叫声传输性较好和“符号”较专一而有效与群体大、生境降雨量小的相关, 本质上是惊叫声对内陆、热带地区、小海岛不同环境的适应。
    云南豹猫资源量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王应祥, 蒋学龙, 冯庆, 陈志平, 王为民
    1997, 17(1):  31-42. 
    摘要 ( )   PDF (2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标本清理、野外样带数量调查和收购皮张的统计分析, 对云南豹猫的资源量、分布、致危因素、可持续利用、科学管理与保护作了研究。结果表明: 云南的豹猫分为2个亚种即:(1) 指名亚种(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bengalensis) , 分布于云南南部和中部; (2) 川西亚种(P. b.scripta) , 分布于云南北部。豹猫在云南各地的分布依数量的多少可分为3个密度区, 数量最多的地区(高密度区) 仅位于云南东南部。根据3种不同测算法的测算, 云南1992年的豹猫资源储量估计为9~17万只。如果每年的猎取量不超过1954~1992年云南豹猫36年的年均毛皮收购量(约3万张) , 云南豹猫可以持续地利用而不会造成资源的破坏。把豹猫列入我国国家或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单、理顺豹猫皮收购、经营、流通和外贸出口的体制, 加强豹猫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是当前对豹猫资源进行管理以及可持续利用的首要任务。
    长江江豚某些血清生殖激素的初步研究
    陈道权,赵庆中,刘仁俊
    1997, 17(1):  43-47. 
    摘要 ( )   PDF (1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首次报道了3~ 4月份长江江豚(Neop hocaena phocaenoides) 某些血清生殖激素的研究结果。性成熟雄性江豚血清睾酮浓度在2.64 ng/ml和9.40 ng/ml之间波动。雌性未成熟个体不能测出血清雌二醇, 性成熟个体均能测出血清雌二醇, 妊娠个体血清孕酮浓度可达30.59ng/ml 以上。
    青海不同种群牦牛的血清蛋白电泳分析
    罗桂花
    1997, 17(1):  48-52. 
    摘要 ( )   PDF (2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首次报道了用双向电泳技术对青海果洛、天峻、海晏3个地区牦牛种群的血清蛋白的比较研究结果。各群体血清蛋白双向电泳图谱格局相似, 共有一百多个多肽斑点。果洛群体与天峻群体的电泳图谱更相近, 两者与海晏群体的电泳图谱在4个多肽斑点上差异很大。由电泳结果结合解剖学、生态学的研究成果讨论了造成高原型牦牛与环湖型牦牛差异的可能原因以及两者的分类学地位。为进一步探讨牦牛的分类和演化提供了生化资料。
    灭鼠干扰后高原鼢鼠的种群动态与扩散
    魏万红, 王权业, 周文扬,樊乃昌
    1997, 17(1):  53-61. 
    摘要 ( )   PDF (2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采用去除取样法对高原鼢鼠的种群动态及扩散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因栖息地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土壤疏松、食物丰富的栖息地内鼠密度较高。去除前的自然种群内和去除后扩散区内的鼢鼠中, 其种群密度基本相同, 种群结构相对稳定,成体鼢鼠的数量均占种群的73% 左右, 雌雄性比为1:1; 去除区内鼢鼠的密度较低, 雄性幼体的数量相对增加, 成体的数量相对减少, 其性比亦为1:1。相邻动物之间的距离受密度因素的影响, 在同一密度条件下, 其距离无性别间的差异, 动物呈镶嵌分布型。去除区内鼢鼠的平均扩散率为26.5% , 平均扩散距离为66.9m , 扩散距离受土壤因素的影响。去除区内鼢鼠的成体体重小于扩散区内鼢鼠的成体体重, 而在幼体间无差异。引起高原鼢鼠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种群密度, 当种群密度超过平衡密度后, 由于种内的相互攻击和对食物资源的相互竞争加剧使部分个体扩散出去。
    低氧对雄性高原鼠兔性腺的影响
    史小军, 杜继曾
    1997, 17(1):  62-66. 
    摘要 ( )   PDF (3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冬眠期达乌尔黄鼠对低温的适应性产热
    张淑珍, 李庆芬, 黄晨西
    1997, 17(1):  67-72. 
    摘要 ( )   PDF (2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达乌尔黄鼠在夏季冷驯化低温环境下(5±1℃) 暴露4周后, 导致脂肪积累的抑制; 其静
    止代谢率(RMR) 和非颤抖性产热(N ST) 分别提高了12% 和85%; 肝脏线粒体的蛋白含量、状态3呼吸和细胞色素C 氧化酶活力分别提高了22%、42% 和48% , 表明在低温环境下肝脏线粒体产热能力的增强是RMR 提高的细胞学机制之一; 褐色脂肪组织(BAT) 的重量、蛋白含量、细胞色素C 氧化酶活力和A2磷酸甘油氧化酶活力极显著提高, 表明在低温环境下BAT是达乌尔黄鼠的主要产热器官, BAT 产热能力的增强是NST 提高的重要细胞学机制之一。冷驯化没有引起达乌尔黄鼠血清T3、T4含量的变化。
    在长江沙洲上搁浅的中华白海豚
    周开亚, 高安利, 徐信荣
    1997, 17(1):  73-74. 
    摘要 ( )   PDF (1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北鼢鼠种群生长指标的主分量分析
    柳劲松, 杨秀芝, 赵德义, 程继臻,吕新龙, 宫玉山
    1997, 17(1):  75-77. 
    摘要 ( )   PDF (2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