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96年 第1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8-07-07
    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对生境的选择
    魏辅文,周昂,胡镜矗,王维,杨光
    1996, 16(4):  241-245. 
    摘要 ( )   PDF (3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通过设置167个20×2m的样方,采用Vanderloeg和Scavia选择指教对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喜欢选择在常绿落叶饲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厦东、南坡向,坡度平缓(小于10°),上层乔木郁闭度较大(大于50%)的大叶筇竹林中觅食.并且对于基径较粗(大于10 mm)、幼竹比例较高(大于5%)、密度适中(1O~30株/m2)的大叶筇竹林更加青睐。


    大熊猫DNA指纹在野生种群数量调查中的应用
    方盛国,陈冠群,冯文和,张安居,李绍昌,何光听,魏辅文,郭健
    1996, 16(4):  246-249. 
    摘要 ( )   PDF (3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用荧光素标记LZF-1基因指纹探针, 以四川省觅宁县冶勒野外大熊猫的脱落被毛及
    尽量新鲜的粪便作样品, 进行了DNA指纹检测。1.在相同或不同时间、巢域采集的粪便与被
    毛样品, 显现出相同或不同的DNA指纹图谱, 达到个体认定的目的表明了大熊猫野外脱落
    被毛和粪便, 能作为DNA指纹分析材料, 进行野生种群数量调查。2.根据检测6个被毛和
    9个粪便样品的结果, 认定该生境中有7只大熊猫个体, 纠正了有8只和8土2只的记载。应
    用DNA指纹技术及微机个休识别进行大熊猫野外数量调查, 准确可靠, 节省人力、物力和财
    力, 能获得大熊猫在野外的真实个体数量。
    寒带针阔混交林中美洲马鹿的昼夜采食节律与食物、气温的关系
    蒋志刚 Robert J·Hudson
    1996, 16(4):  250-258. 
    摘要 ( )   PDF (2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野生反刍动物一天中大部分时问用于摄食与反刍。为了适应采食生态环境与食物类型,野生反刍动物的行为表现出高度可塑性。反刍动物的采食活动节律受到食物摄入速率和消化能力的影响。摄入速率又受食物丰度、分布和动物的采食经验的影响。动物的消化能力则与食物质量、消化性能、排空速率以及消化道的充盈程度有关。一年四季中,美洲马鹿( cervus elaphus relsoni)的采食频次和持续时问变化很大。在加拿大阿尔伯达中部的针阔混交林中,我们研究了食物质量和丰度、气温对美洲马鹿的昼夜采食节律的影响。食物丰度影响了摄食速率。食物质量决定了消化道内容物的排空速率和消化速率。春天,当气温适中,可消化性高的青草茂盛时,美洲马鹿具有多相采食活动节律(较均匀分布的多个采食周期)。此时,瘤胃的排空可能引发采食。夏天,午间高温抑制了采食活动。此时,美洲马鹿的采食活动呈双峰型。冬天,尽管美洲马鹿的采食量下降,由于食物的纤维素含量高,美洲马鹿仍花费较多的时间反刍咀嚼,但这些活动多集中于气温较高的午间。极度低温会抑制美洲马鹿的摄食。而当气温回升后,美洲马鹿会补偿性地延长采食时问。美洲马鹿的昼夜采食节律季节性变化是其适应北方寒带气候和觅食环境的生态行为机制
    大丰麋鹿种群的增长与管理
    于长青,梁崇歧,陆军,丁玉华
    1996, 16(4):  259-263. 
    摘要 ( )   PDF (2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丰自然保护区于1986年引入麋鹿39头.到1994年发展为191头.其成体平均产仔率为83.5%.周岁内仔鹿成活率为91%.周岁后年存活率平均为97%.根据Leslie矩阵模型,到1998年,麋鹿将发展到400余头.接近其环境容纳量.到2000年将发展到约500头.届时它将逐渐达到稳定年龄分布.雌性麋鹿4岁时繁殖价最高,约为新产仔鹿的1.8倍。将麋鹿种群调整到环境容纳量水平上的固定年龄分布后,每年从1~2龄麋鹿中调出约28只(70.96%)即可维持在种群规模为400头的固定年龄分布。
    广西龙虎山猕猴种群生态特征
    王骏,冯敏,李艳红
    1996, 16(4):  264-271. 
    摘要 ( )   PDF (4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8~1995年,采用定点观察法和绝对计数与相对计数结合法对龙虎山猕猴种群生态作调查研究。1990年核心区有猕猴14群,500只左右,猴群密度1.6群/km2 ,种群密度55.6只/km2 。猴群大小平均33.8±23.1(n=6)只。—般每隔4~5年分群一次,猴群群体年均增长率14.8%,种群年均增长率为9.7%。猴群中成年猴性比为7.6±6.5(n=12),1~3岁组的性比为 0.74±0.61 (n=4),群内来成年猴比例为67.7±3.1% (n=12)。发情交配期最早11月12日,最晚次年1月20日,高峰期12月上旬,持续3个月。产仔期最早4月1日,最晚8月14日,高峰期5月上旬,持续时间4个半月.繁殖率45.5%~100%,平均75.4±13.2%(n=21).新生猴死亡率较低,新生猴性比(雌:雄)平均0.74±0.34(n=5).
    紫貂冬季食性的分析
    徐利,姜兆文,马逸清,金爱莲,王永庆,steve W.Buskirk
    1996, 16(4):  272-277. 
    摘要 ( )   PDF (2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1至1993年的三个冬季,在大兴安岭地区共收集紫貂粪样223个.食性分析结果表明,紫貂冬季食物主要为小型哺乳类(54.1%)、植物浆果和种子(32.4% )、鸟类(12.5%)和昆虫(1.O%)。在紫貂选择的7种小型哺乳类中,主要以棕背鼯(27.3% )和红背鼯(19.2%)为食,其次为雪兔和冬眠的花鼠。对于鸟类,紫貂主要捕食花尾榛鸡(8.1%).橙鸦(O.7% ),大山雀(0.5%)和黑啄木鸟等。有2.2% 的粪样中含有小型鸟的卵壳.紫貂的植物性食物主要为越桔浆果(20.8% )和偃松种耔(8.8%)。昆虫中只有蚂蚁在紫韶食性中出现(1.0% ).紫貂冬季食物构成投有年度间差异(P>0.05).通过捕食迹,我们还发现紫貂捕食黑嘴松鸡.虽然红背鼯的捕获率(79.4% )高于棕背鼯(2.9% ).但食性分析结果却相反.说明紫貂更喜欢捕捉身体较大的鼠类.有较强气味的中鼯虽有一定的数量,但在紫貂冬季食物中未出现.
    川西平原大足鼠的种群生态学Ⅱ.存活和运动
    曾宗永,丁维俊,罗明澎,杨跃敏,宋志明,梁俊书,谢荣凯
    1996, 16(4):  278-284. 
    摘要 ( )   PDF (4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用6年半的标志重捕资料、夹捕解剖和人工饲养资料说明了川西平原大足鼠的存活和运动特征,结果表明:大多数个体首末两次被捕的时间间隔小于4个月,雌雄寿命分别为12和15个月,雄性长于雌性。有90%的成体在其活动中心运动,平均运动距离雄雌分别是39 m 和35m;有10%的成体发生扩散,离开它们的活动中心,平均扩散距离雄性和雌性分别为115 m 和140m。我们所获得的关于大足鼠生活史的长期资料,说明它为了适应多变的农田环境条件,进化形成了成年个体有明显的扩散和寿命较短的特征。
    非繁殖期成年雄性布氏田鼠对群体气味的辨别
    张立,房继明
    1996, 16(4):  285-290. 
    摘要 ( )   PDF (4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研究了非繁殖期成年雄性布氏田鼠对陌生群体气味、本群体气味的社会探究行为和尿标记行为,探讨了布氏田鼠利用气味信号进行群体辨别的能力.在对熟悉相的辨别实验中,雄鼠对陌生群体气味的社会探究和尿标记行为明显多于本群体气味和对照组,优势个体的探究和尿标记行为显著高于从属个体。实验结果表明:布氏田鼠具有对群体气味的辨别能力;在巢垫物中存在用于群体识别的化学通讯成分,优势鼠的气味标记可能在种内群体间的嗅觉通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布氏田鼠在低温条件下的实验观察
    施大钊,海淑珍
    1996, 16(4):  291-296. 
    摘要 ( )   PDF (4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验在一20℃的低温下进行. 结果表明:(1)单笼饲养鼠平均存活期为145.9±30.8h其
    中幼鼠耐低温力最差, 然后依次为老体组、亚成体组、成体组。除幼体外, 雌鼠的抗寒能力稍高于雄体。(2)饲喂冷篙组比饲喂其它6种牧草在低温下布氏田鼠的存活期显著延长(3)聚集可明显增强对低温的耐受程度。(4)窝草可使巢内温度保持在5-8℃ , 窝巢内层的温度可达15-22 ℃ 。
    板齿鼠种群数量中长期预测的时间序列模型
    何淼,林继球,翁文英
    1996, 16(4):  297-302. 
    摘要 ( )   PDF (2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方法(三次指数平滑法),并结合季节指数法,建立了板齿鼠种群数量中长期预测(6个月~1年)的时间序列模型,依据1991年11月~1993年l2月在广东省博罗县石湾镇里波水管理区对板齿鼠种群数量动态的调查数据.分别预测了1994年和1995年板齿鼠种群数量的发生,预测准确率达到了86.56%。
    中华竹鼠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分布型的研究
    杨贵波,王平
    1996, 16(4):  303-308. 
    摘要 ( )   PDF (3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用免疫细胞组织化学方法(PAP法)对10种GIEC在中华竹鼠(Rhizomys sinensis)15个胃肠段中的分布作了观察和统计分析,以探讨中华竹鼠胃肠内分泌细胞与其特殊食性的适应关系。结果表明;中华竹鼠胃肠中可能至少有7种免疫反应活性内分泌细胞.与大熊猫相比,尽管都以竹类为主食,但由于取食行为不同,它们GIEC的分布型不尽相同。这些结果从一定程度上表明GIEC的分布不仅与食物组成相关,也可能与取食行为有关。
    黑线仓鼠生长发育的研究
    杨玉平,周延林,张鹏利,侯希贤,董维惠
    1996, 16(4):  309-311. 
    摘要 ( )   PDF (2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