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96年 第1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8-07-07
    黄山雄性短尾猴换群行为的研究
    李进华, 王岐山, 李明
    1996, 16(1):  1-6. 
    摘要 ( )   PDF (1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l986至l992年对安徽黄山一群短尾猴连续进行7年的换群行为研究表明:雄性的换群行为发生在临近交配期开始前后,大多数为成年个体这些个体与换群前的顺位无关,且未受到迁入新群的其它个体更多的攻击.迁入雄体还倍受雌体青睬.据此推测,外群雌性的性吸引是雄性短尾猴换群的直接原因。雄性短尾猴换群的结果,降低了种群的近亲繁殖率,增加了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对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保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进化选择压力有利于换群行为的发展.
    野生猕猴声行为的研究
    冯敏, 汪海声, 汪骏
    1996, 16(1):  7-13. 
    摘要 ( )   PDF (2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在华南四省区对四个野生种群猕猴声行为的观察和现场录音。对它们的叫声声学特性,行为模式和其它个体对其相应的行为反应进行了定量的分析研究。并得出一种不同的声行为.这些声行为有相互不同的声学持性、不同的行为模式并引起其它十体相应的行为反应,从而起着通讯的作用.叫声在猕猴的声行为通讯巾.一些借助视觉提示。至少 不同的刺激度来“表示”某—类事物,并得到个体间的“共识”;有些甚至无需视觉提示而单独传递有关信息.后者是猕猴的优势声行为.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猕猴声行为在成年雌、雄两性间差异较大。未成年组两性问差异较小.婴猴相对接近未成年组;猕猴的声行为随个体发育逐渐向两性分化.
    新疆鹅喉羚的种群结构
    高行宜,许可芬,姚军,贾泽信
    1996, 16(1):  14-18. 
    摘要 ( )   PDF (1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2年8~9月和1993年9月,作者在新疆北部鹅喉羚北疆亚(gazella subg utturoso sairnsis)分布区(天山以北)设置1g条样带.总818km.观测点至动物的平均垂直距离243.3 m.面积405.8 km的调查统计,见鹅喉羚62群次,共221只.样带中动物的平均密度为0. 71土9.17只/km 。对能判别性别和成幼的16条样带中的37群次113只统计,雌;雄=1:1.05,成:幼=2.4:1。对8条样带lIJ的16群次5O只统计,母,仔=1:1.1。
    1993年2月和10月.我们还在新疆南部鹅喉羚南疆亚种(g.s.yarkandensis)分布区(天山以南).设置8条样带,长230 km,平均垂直距离299m,面积116km的调查统计.见鹅喉羚17群次51只,平均密度0.57土O.26只/km2
    半自然条件下糜鹿的生长发育与繁殖习性
    于长青,梁崇歧, 陆军
    1996, 16(1):  19-24. 
    摘要 ( )   PDF (1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大丰保护区的半自然条件下,麇鹿新产仔鹿性二型差异大于圈养条件下的仔鹿;1龄幼鹿第1年生长发育迅速,其后足长已基本造成体后足长;4岁时后足长即巳显著太于引进的成体鹿。大丰雌性麇鹿3岁开始产仔,比圈养条件下晚1年,4岁时体重方达成体重。雄性5岁后方能达成体重井才有机会获得交配权。发情期主要集中于6月上、中旬,产仔期主要集中于3月中、下旬,产仔半数时间为3月27日,产仔期比圈养麋鹿更趋集中。仔鹿产后1~3天为“印记 ”的敏感期,1周龄后耶开始随群活动井有觅食行为。
    广东省赤麂的一新亚种
    李健雄, 徐龙辉
    1996, 16(1):  25-29. 
    摘要 ( )   PDF (1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研究了赤麂(Muntiacus muntjak ).标本138号,发现分布于广东省的赤麂与国内已知情亚种存在显著的差异。应为一新亚种。该亚种体型中等;后足明显地短;头骨大小中等一但眶问宽明显较宽,犬齿和角柄相对较长,且颏腺不明显;体毛呈浅棕黄色;四肢蹄缘无异色等。
    幼狮心电图的测定和分析
    章开训, 杨学伟, 曾卫东, 陈天佳
    1996, 16(1):  30-34. 
    摘要 ( )   PDF (1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采用标准双极肢导联(I,I,I>和加压单极肢导联(aVR,aVL,aVF),对未经麻醉并处于清醒安静状态下的4只垒同胞幼狮进行了心电围测定结表明,幼狮的平均心率159±1次/min,均为窭性心律,QRS波平均心电轴为68±18°P波,ORS综台波及t波持续时间分别为0.055±0.004s,0.067±0.006s和0.069±0.012s.R—R,P—R,S—T及Q—T间期分别为0.378±0.002s,0.082±0.006 s,0.078±0.005s和0.225±0.017 s。P波的形态在T,I,I和aVF导联中呈正向,而在aVR及aVL导联中呈负向;QSR综合波的波形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在I,I,I及aVF导联巾主要表现为R型正向波,而在aVR.aVL导联中则表现为Q或S型负向波I S-T段无出现移位现象I T波在aVL导联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而在I,I,Ⅱ和aVF导联中.主要呈正向.在aVR和aVL导联中则往往呈负向。
    香鼬的活动节律和巢区
    魏万红, 周文扬, 樊乃昌,Dean .E.Biggins
    1996, 16(1):  35-42. 
    摘要 ( )   PDF (2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嬲息在自然环境巾香(Muslela allaica)的活动节律及其巢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香鼬多营独居生活,除繁殖期外。无论雌雄个体均无长期稳定的巢穴,经常更换辑动的位置.香鼬的每目活动主要为玩耍、自身的修饰、光浴、探视和取食-在繁殖期还有育幼及对幼鼬的保护. 在不同时期香鼬目活动高峰和巢区大小均有不同。幼鼬出洞活动前,其亲体雌性成鼬衍动呈现两十明显的高峰,11:00~13 :00和l6:00~17 :0O,雄性成鼬则只有一个活动高峰在1l:O0左右;在这一时期.成休香鼬的地面括动高峰与其食物——高原鼠兔的地面活动高峰不相吻合.雌性成鼬的巢区面积为7.21 ha,雄性成鼬的巢医面积为11.7 ha。幼鼬出洞活动后。雌性成鼢姆活动高峰为8:00~9:00,和17:OO~19:O0,巢区面积平均为82.72 ha。 幼鼬扩散期间,雌性成鼬的活动高峰期分为为8:O0~9:O0和15:00~20:00。在过两个时期。成体香鼬的地面括动高峰与高原鼠兔的地面活动高峰趋于一致。影响香鼬活动和巢区大小的主要田素是食物的丰富度、猎物的活动性和繁殖行为-同时种群密度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麝鼠香腺发育与活体取香的初步研究
    陈玉山,佟煜人,高秀华,魏海军,李忠宽,王琛玲
    1996, 16(1):  43-47. 
    摘要 ( )   PDF (1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麝鼠香腺的形态发育,将其划分为非泌香期、香腺发育期、泌香盛胡和泌香持续期4个时期。通过对l92只成年雄性麝鼠分别进行5次活体取香,每只取香量累计达2.65±0.32 g。
    非泌香期肌注丙酸睾丸索5 mg/kg,可诱导雄麝鼠香腺的发育和泌香。通过饲养繁殖观察,证明雄体取香对配偶雌体繁殖无不良影响。
    高原鼠兔与达乌尔鼠兔的摄食行为及对栖息地适应性的研究
    焚乃昌,张道川
    1996, 16(1):  48-53. 
    摘要 ( )   PDF (1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标志高原鼠兔和达乌尔鼠兔直接观察的方法,对它们的摄食行为及栖息地适应性进行了研究。两种鼠兔的摄食行为链存在着明显趋同的行为程序时间系列。在摄食活动中,前者用于防御敌害的时间分配较多,而达乌尔鼠兔则花费更多的时间于采食。对小生境内的高大植株进行刈割,是高原鼠兔保持其防御视野开阔,降低被捕食风险的适应性策略;达乌尔鼠免则善于利用栖息地内高大植株覆盖物作为它们的临时隐所,以有效地躲避敌害。这表明它们具有反捕食的行为调控能力,也证明捕食风险强化了物种对栖息地的选择。
    猪尾鼠的分类、分布与分化
    王应祥,李崇云,陈志平
    1996, 16(1):  54-66. 
    摘要 ( )   PDF (8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猪尾鼠(Typhlomys cinereus)的亚种分化、分布和亚种间的相互关系作了研究。它被划分为5个亚种其中, 分布于长江流域中上游一带的猪尾鼠为一新亚种(大娄山亚种,T. c. daloushanensis)以脑颅较隆突、眶间较窄、鼻骨后缘止于领额缝之前为其特征;广西珠江以南的猪尾鼠为另一新亚种(广西亚种, T. c. guangxiensis), 以腹面污黄色, 脑颅高隆而宽阔为其特征通过对个可数性状和测量性状的聚类分析, 结果表明5个亚种可分为两组, 其中, 越南北部的沙巴亚种和广西南部的广西亚种为一组, 性状相对特化长江流域的大娄山亚种、云南的景东亚种和华东地区的指名亚种为另一组, 性状相对原始。后一亚种组中, 大娄山亚种和景东亚种有较多的相似性, 关系比较密切, 指名亚种保有较多的原始特征。猪尾鼠起源于更新世早期, 起源地可能是华南大陆。现今的猪尾鼠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分布几乎是连续的, 向北可分布到秦岭南坡和甘肃南部, 向西到滇中哀牢山。江河的阻隔和地带性环境气候的差异和变化可能是导致猪尾鼠亚种分化的主要原因.
    豫西黄土高原农作区鼠类群落结构的研究;模糊聚类分析及三种相似指标的比较
    赵亚军,王廷正
    1996, 16(1):  67-75. 
    摘要 ( )   PDF (2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模糊聚类方法.探讨豫西农作区鼠类群落分类及其与农田斑块生境的关系,比较百分率相似系数(PS),相关系数(r)和夹角余弦(Cosp) 3种相似指标。发现r 的聚类结果与农田斑块生境具显著的相依性(P<0.025).故将该地鼠类群落划分为棕色田鼠+大仓鼠亚群落及大仓鼠棕色田鼠亚群落。同时, 比较2个亚群落的物种数、多度和多样性Shannon指数的差异。
    鹿科动物血清LDH同工酶的比较分析
    王蕴玲, 卢宝泉, 陶波, 徐东
    1996, 16(1):  76-77. 
    摘要 ( )   PDF (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吉林梅花鹿体尺、体重聚类与主成分分析
    李和平,邴国良,潘国清
    1996, 16(1):  78-79. 
    摘要 ( )   PDF (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