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94年 第1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8-01-05
    卧龙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繁殖研究
    魏辅文, 胡锦矗
    1994, 14(4):  243-248. 
    摘要 ( )   PDF (1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分析了1978—1992年在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研究区内的野生大熊猫繁殖情况,结果表明:野生大熊猫雌体6.5岁初发情,7.5岁交配产仔,20岁繁殖基本停止;雄体7.5岁初发情,8.5岁能获交配权,20岁繁殖基本停止。年繁殖率为62.5%,其中单胞胎为58.33%,双胞胎为4.17%。此外,1983年冷箭竹开花枯死,延迟了大熊猫的发情期,这可能与竹子开花后大熊猫觅食行为改变及摄入影响繁殖的微量元素Mn 减少有关。
    不同配种方式对大熊猫产仔效果的影响
    冯文和, 张安居, 何光昕, 李绍昌, 叶志勇, 方盛国
    1994, 14(4):  249-254. 
    摘要 ( )   PDF (1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7- 1993年,我国人工圈养的大熊猫先后有31只雌性受配108只次,产仔35胎,获幼仔45只。有16只雄性参加配种,其中7只能进行自然交配,9只没有自然交配能力。从3只雄性采出的良好精液,能使雌性怀孕产仔,怀孕率为19.12%。在雄性自然交配前后再给雌兽作人工授精,能提高雌兽怀孕产仔效果。来自不同山系大熊猫的繁殖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尤以岷山山系大熊猫的繁殖效果较差。
    短尾猴种群生态学研究Ⅱ.繁殖方式
    李进华, 王岐山, 李明
    1994, 14(4):  255-259. 
    摘要 ( )   PDF (1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山短尾猴鱼鳞坑群为季节性繁殖,属产仔节律型。据1988、1990和1992年有全年婴猴出生日期的记录,计算出平均产仔日期在4月2日。雌猴性成熟年龄为5.4士0.5岁,其繁殖率受年龄和个体在群内的社会顺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顺位高的繁殖率高,产仔时间亦早。本文还首次提出了雌性产仔经历对下一年度产仔影响的数据。
    人工饲养蒙新河狸的发情交配行为
    黄步军, 卢浩泉, 于长青, 柳满然, 郑荣光, 初红军
    1994, 14(4):  260-264. 
    摘要 ( )   PDF (1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饲养的蒙新河狸其动情周期可划分为4个阶段:动情前期、动情期(发情交配期)、动情后期和停滞期(动情间隔期)。动情期间雌雄河狸均表现出活跃好动,浮躁不安,食量减小;发情交配期雌雄河狸均发出低沉嘶垭的叫声,雄性叫声频率比雌性略高,爬跨交配是动情期发情的高峰。动情周期各阶段的行为特征,在雌性与阴道涂片细胞学及外生殖器形态、色泽、阴道分泌物周期性变化特征相吻合,在雄性则与睾丸及阴茎形态特征相吻合。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可以正常发情交配。交配在水中和陆上均可进行。
    藏鼠兔与高原鼠兔表型及分子性状的比较
    于宁, 郑昌琳, 施立明, 王文, 兰宏
    1994, 14(4):  265-271. 
    摘要 ( )   PDF (1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应用限制性内切酶分析藏鼠兔和高原鼠兔的线粒体DNA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mtDNA RFLP),并结合形态、生境、地史和化石资料综合探讨两物种的异同。结果表明,形态上差异显著的两个物种,在分子水平上也同样具有明显的区别。用16种酶分别消化各样品,共检出30种限制性类型,两物种间存在丰富的多态性;它们的mtDNA分子均为17.9kb(千碱基对)左右;平均遗传距离为0.0455,分歧时间约为距今二百三十万年前的上新世晚期,相当于我国哺乳动物时代的榆社期晚期或泥河湾期早期。
    用DNA指纹图谱方法进行野生小家鼠的双亲判别
    房继明,Jane Hurst, Chris Barnard, 孙儒泳
    1994, 14(4):  272-280. 
    摘要 ( )   PDF (2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在英格兰捕获的野生小家鼠为研究材料。尝试用DNA指纹图谱方法判别动物后代的双亲.从冷冻鼠脑组织中提取的DNA,经限制性酶Hinf-I的酶切、凝胶电泳、尼龙膜吸附、与P 标记的人或鼠RNA探针杂交、放射自显影.最后得到DNA指纹图谱.图谱分析表明:野生小家鼠间的亲缘关系很近.个体间的相似性系数较高.不易判别后代的双亲,建议采用简便而又准确的条带比较法,取代相似性系数法:鼠探针与鼠DNA杂交所得到的图谱与人探针33.6的相比.个体的特异性更强.
    应用阴茎骨形态指标划分黑腹绒鼠年龄的研究
    刘少英
    1994, 14(4):  281-285. 
    摘要 ( )   PDF (1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雄性阴茎骨近支基底高作频数分配将黑腹绒鼠指名亚种划分为5个年龄组,对各年龄组的体长、阴茎骨近支长和阴茎骨近支基底宽作t检验和F检验均有显著差异或极显著差异.表明以阴茎骨近支基底高划分黑腹绒鼠年龄组是可行的。
    布氏田鼠对低温的适应性产热
    李庆芬, 李宁, 孙儒泳
    1994, 14(4):  286-293. 
    摘要 ( )   PDF (2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布氏田鼠置l到30天的低温(6℃±1)环境下暴露,其体重与体温没有明显变化;静止代谢率(RMR)、非震颤性产热(NST)及血清中三碘甲腺原氪酸(Ts)含量,随冷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肝线粒体状态3呼吸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力亦随冷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肝线粒体蛋白质含量经冷暴露30天时有明显升高,表明动物在低温适应中肝线粒体蛋白合成增加与呼吸功能增强是个体RMR提高的细胞学机制之一.布氏田鼠褐色脂肪组织(BAT)的重量及其线粒体蛋白含量在冷暴露1O天后明显增加,其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琥珀酸氧化酶及α-磷酸甘油氧化酶活力均在急性冷暴露环境中明显升高,到30天时可增长2—4倍,表明BAT是动物适应寒冷环境的主要产热器官。
    臭鼩种群相对数量季节变化的初步分析
    丁平, 鲍毅新, 诸葛阳
    1994, 14(4):  294-298. 
    摘要 ( )   PDF (1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5年4月至1992年l2月。作者采用夹日法对萧山围垦农区臭鼩种群动态进行了连续逐月定点定时的研究.结果表明:臭鼩种群相对数量的季节消长呈后峰型双峰曲线,5月和10月各出现一次高峰,怀孕率在2月和7月各出现一次高峰,平均胎仔数在5-6月和8—9月相对较多。室外种群相对数量高峰在4月和9-l0月;室内种群在5月和10月,前峰不及室外种群明显。室内种群雌体怀孕率明显高于室外种群。种群相对数量的季节变化亦存在性别差异。
    鲁西、南平原农作区小型兽类群落组成及季节变化
    姜运良、卢浩泉、李玉春、张学栋、徐文生、胡继武、田家祥
    1994, 14(4):  299-305. 
    摘要 ( )   PDF (1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于1992年3月至1993年3月在鲁西和鲁南平原农作区对小型兽类群落进行了调查,其群落组成以啮齿动物为主.可划分为6类群落:河滩高地的黑线仓鼠群落,河滩高地人房附近的黑线仓鼠+小家鼠群落,缓平坡地的黑线仓鼠+黑线姬鼠群落,浅平洼地的黑线姬鼠+黑线仓鼠+大仓鼠群落,洼地农作区的黑线仓鼠+黑线姬鼠+大仓鼠群落和洼地蔬菜种植区的黑线姬鼠+黑线仓鼠群落。群落的季节变化明显,11月至次年2月以黑线仓鼠为优势种,其它月份则黑线姬鼠或大仓鼠较多;人房附近农作区小家鼠也有季节性迁移现象。
    划分黄毛鼠种群年龄指标的分析比较
    谢福才
    1994, 14(4):  306-308. 
    摘要 ( )   PDF (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毛鼠(Ralluslosea)是我国南方农田主要害鼠,如何科学有效地控制农田鼠害已成为植保科技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为掌握黄毛鼠种群数量变动规律,首先必须研究黄毛鼠的种群年龄结构以及个体年龄的鉴定方法。目前对黄毛鼠的年龄划分大都采用臼齿法和眼球晶体重法。实践证明前者尚有一定的误差,后者则要求仪器精度太高。为寻找一种既科学又简易的划龄方法,我们选择了体重、体长及尾长等生长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并根据一定的数学理论,采用定性分析转化为定量研究的手,把臼齿划龄转化为生长指标体重体长法划龄,我出了黄毛鼠划龄的简易而实用的方法。
    锡金小家鼠种群年龄结构和繁殖研究
    黎道洪, 罗蓉
    1994, 14(4):  309-311. 
    摘要 ( )   PDF (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锡金小家鼠(Mus pahari)为东南亚及南亚的热带和亚热带山地常见农田害鼠,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藏、四川、广西和贵州等省区。本文是我们在黔西北地区对锡金小家鼠种群年龄结构和繁殖情况的调查结果。
    中华姬鼠种群生态的初步分析
    陈卫, 付必谦, 高武
    1994, 14(4):  312-313. 
    摘要 ( )   PDF (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是北京山区常见鼠类,对山医林业有一定危害.我们于1989年10月-1991年10月在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对该鼠的种群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为其种群控制和防治提供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