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93年 第1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3-08-20
    海南坡鹿围栏种群动态与食物资源关系的初步分析
    宋延龄, 李善元
    1993, 13(3):  161-165. 
    摘要 ( )   PDF (1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6年海南省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境内设立面积为95公顷的围栏,将86只海南坡鹿分隔成一个孤立的种群。经过3个繁殖年度,种群发展到158只。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坡鹿采食植物的种类密度、高度和频率均明显减少,而坡鹿不食的植物种类则明显增加。种群出生率和年度增长率随种群数量增加而逐年降低,而种群死亡率却有增加趋势。种群密度过高产生的拥挤效应和食物资源不足是造成种群出生率和年度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本文还就保护区应采取的管理措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雌性大熊猫发情期尿中17β-雌二醇与孕酮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配种的关系
    李复东, 彭世媛,叶志勇, 何光昕, 黄祥明
    1993, 13(3):  166-171. 
    摘要 ( )   PDF (1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3头雌性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发情期尿中17β-雌二醇与孕酶水平的变化。大熊猫的发情行为与尿中17β-雌二醇浓度的变化密切相关。发情期中, 随着孕酮水平下降的同时雌二醇水平却迅速上升并达峰值(28.2-65.5毫微克/毫克肌酐), 然后再下降到基础水平。性活动最强烈的日期发生在17β-雌二醇最高峰值的当天或峰后一天。在雌二醇峰后,尿中孕酮水平逐步升高,发情后期的孕酮平均值显著高于发情前期(P<0.01)。
    本实验中,3头大熊猫均妊娠,说明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的适宜时间可根据雌性大熊猫尿中17β-雌二醇的监测予以确定。
    藏酋猴交配活动中的性打搅
    熊成培
    1993, 13(3):  172-180. 
    摘要 ( )   PDF (2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6-1987年期间,对藏酋猴(Macaca thihetana)黄山鱼鳞坑群交配活动中的性打搅行为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观察和研究。在766次交配中,交配个体受到了266次性打搅。性打搅行为大部分发生在交配雄性开始爬跨雌性时(89.2% ),较少发生在交配雄性爬跨雌性之前(0.7%)和射精时或射精后(10.1%)。在266次有性打搅的交配中,参加性打搅的个体达473只次,其中,成年个体参于性打搅的频率高于亚成年和幼年个体,而雌雄个体之间各自参于性打搅的频率无明显差异。
    各个体因在群中的顺位不同,其参加交配活动和受到的性打搅的频率也不同。高顺位雄性和低顺位雌性比低顺位雄性和高顺位雌性较多地参于交配括动, 同时它们受到的性打搅的频率也较高。因此,受到性打搅频率的高低与参于交配的频率有关,而与个体顺位的高低无关。在性打搅的行为类型中,63.8% 是性打搅者直接朝着交配的雄性,6.6% 朝着交配的雌性,20.6% 无明确朝向。
    低顺位雄性和雌性的性打搅行为很少能中断高顺位雄性的交配活动,而高顺位雄性的性打搅却能成功地中断低顺位雄性或雌性的交配活动。然而,在266次有性打搅行为发生的交配中,仅8.6% 的交配被性打搅中断。为此,本文就不同性别和顺位的个体所进行的性打搅行为的动机进行了探讨。
    野外川金丝猴声音行为的主要类型
    李保国, 陈服官, 罗时有, 解文治
    1993, 13(3):  181-187. 
    摘要 ( )   PDF (1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栖息于高山森林中,营树栖生活,其声音通讯在社群活动中有重要意义。通过长期野外行为的观察和声音的录制,本文报道了川金丝猴在野外自然活动条件下声音行为的主要类型,明显可辩别出惊异声,警戒声、警告声、呼唤声和安静状态下的叫声,并进行了声谱分析, 发现其声谱的差异主要与声音目的有关,同时描述了每类声音发出相伴随的群的行为和身体运动的变化,讨沦了笼养条件下和野外状况下川金丝猴声音行为的异同。
    云南兔(Lepus comus)的染色体研究
    陈志平, 王应祥, 刘瑞清
    1993, 13(3):  188-192. 
    摘要 ( )   PDF (1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染色体分带技术(G-,C-带和银染色),对云南兔(Lepus comus)的核型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t:2n=48,NF=88。常染色体由6对中着丝粒染色体, 5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10对亚端着丝粒染色体和2对端着丝粒染色体组成;X染色体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除少数几对染色体(Nos.9,14,16,20)着丝粒C-带呈阴性外,其余均呈阳性或浅染,但异染色质的含量差异较大。Ag-NORs的数目为5-6个,分别位于Nos.1 7,19,21。通过与兔科其它属种核型的比较,对其染色体进化作了讨论。
    高原鼠兔松果体超微结构的研究
    王典群
    1993, 13(3):  193-197. 
    摘要 ( )   PDF (1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采用光镜和透射电镜对高原鼠兔松果体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并对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怍了初步探讨:1. 高原鼠兔的松果体与其他哺乳动物的基本相似, 包括深、浅两部分, 两部分的细胞构筑及其形态基本一致,主要由松果体细胞、胶质细胞、神经细胞、微细血管和神经纤维组成。松果体细胞有明、暗两种,两种细胞胞质内均有丰富的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和滑面内质网,以及游离核糖体,还可见极少数微管和脂滴等。2. 松果体细胞内囊泡、微管和突触带的数量与细胞的分泌功能密切相关。3. 松果体分泌物主要通过二种方式释放:(1)通过扩散和胞吐作用,将分泌物释放到细胞外或血管周隙;(2)分泌物直接进入第三脑室。
    社鼠种群生态研究
    张洁
    1993, 13(3):  198-204. 
    摘要 ( )   PDF (2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3-1987年在北京西山研究了社鼠的种群生态学。共捕获标本870只。用胴体重方法划分5个年龄组。种群年龄组成, 随季节而有变化。年龄锥体有季节和年度差异。雌雄性比亦有年度变化。在多数年份中, 幼体和亚成体的雌性比例高于雄性。社鼠一般在3— 4月开始繁殖, 9月基本结束,10月见到个别孕鼠。雄性个体性成熟时的睾丸重量在0.8克以上,雌性产仔数平均为5.20。多数雌体一年繁殖2次,个别可繁殖3次。生态寿命约一年半或更长一些。有些雌体参加两年的繁殖括动。社鼠的种群数量,有明显的季节和年度变化。
    黄泥河林区鼠类群落演替的研究
    杨春文, 陈荣海, 董志刚, 赵日良
    1993, 13(3):  205-210. 
    摘要 ( )   PDF (1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研究了吉林省黄泥河林区5个次生植被类型的鼠类群落结构和生物量的变化。原始针阔混交林采伐后,大林姬鼠数量减少,棕背鼠平数量增加,黑线姬鼠侵入。形成次生阔叶林和人工落叶松林后,鼠类群落仍为原始针阔混交林中的大林姬鼠+棕背鼠平群落类型。人工红松林的形成使棕背鼠平数量明显减少,成为大林姬鼠群落。森林开垦成农田,相应形成黑线姬鼠+大林姬鼠群落。草甸发展成草甸森林,鼠类群落由东方田鼠+棕背鼠平演变成棕背鼠平群落。并分析了环境因素对鼠类演替的影响。
    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对达乌尔黄鼠冬眠的影响
    黄钦恒, 蔡益鹏, 张崇理, 王红
    1993, 13(3):  211-216. 
    摘要 ( )   PDF (2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工作采用腹腔注射5-羟色胺合成抑制剂对氯苯丙氨酸降低脑内5-HT含量的方法,观察了脑内5-HT系统在达乌尔黄鼠自然冬眠和脑室注射6-羟多巴胺促进入眠效应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自然情况下,达乌尔黄鼠入眠后脑内5-HT含量增加,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后动物入眠诱导期明显延长;在脑室注射6-羟多巴胺人为地降低脑内NE系统活动的条件下,脑内5-HT含量即使处于较低水平,动物也能很快入眠,但入眠时脑内5-HT含量需要恢复到一定的基础水平。提示脑内NE系统功能活动的降低或/和5-HT系统功能活动加强同是触发动物入眠的重要因素。周期性入眠和觉醒可能依赖于脑内这两个系统功能活动的平衡。
    在年龄结构化动物种群的分析过程中常见的几种错误
    Richard B.Harris, Lee H.Metzgar
    1993, 13(3):  217-222. 
    摘要 ( )   PDF (2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动物各年龄组的种群数据有助于推断影响动物种群发展趋势的诸因素,而且便于设计出种群层次。然而,在研究近期文献资料时,我们发现存在三种错误。这些错误均可导致非正确的解释。即: 1)在生命表分析中,将Sx与lx等同(Sx由各死亡年龄组推导而出,Ix为存活率), 2)在综合跨年龄组的成雌生育率时,不计算该年龄组的成雌死亡数; 3)在用Leslie矩阵计算周限增长率时,以mx职代Fx。我们将探讨上述错误的含义及后果, 并提出解决方法。
    关于江豚的古籍记载及现代研究
    高安利, 周开亚
    1993, 13(3):  223-234. 
    摘要 ( )   PDF (5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古文献中关于江豚的记载最早出现于约1800余年前。在历代文献记载中江豚的名称有13个。自1829年科学命名以来,已发表江豚的论文和涉及江豚的论著共130余篇。包括形态解剖、遗传、生化、寄生虫、生态、保护、饲养、声学、分类等各个领域。其中形态学论文36篇。对江豚的大多数器官系统已作了解剖学和组织学层次的研究,今后的形态学工作将更多联系重要的生理功能。遗传和生化方面的工作还是初步的。分子遗传学方法如;分子杂交,DNA内切酶谱、指纹图和序列1分析等将在90年代得到更多应用。对江豚的保护生物学研究也是一个薄弱环节, 今后应着重有关种群数量、社群结构、运动和水污染、渔具及其他环境变化的影响等的研究。并应进一步开展对长江和沿岸海域江豚的生态学考察,对我国的江豚种群状况做出比较准确的估算。生态学野外工作方法有待改进,尽可能定量化和模型化。分类学工作应引入分子生物学方法和数学方法。作者最近的研究认为全世界现存的江豚可分为形态差异比较明显的5-6个种群,隶属于3个不同的亚种。中国球域的3个种群分属3个亚种。
    马鹿对植物当年枝利用率的六种估计方法的评价
    陈化鹏, 谢绪昌, 马建章
    1993, 13(3):  235-237. 
    摘要 ( )   PDF (1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