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93年 第1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3-02-20
    中国和印度猕猴(Macaca mulatta)两个种群颅骨的比较
    彭燕章, 潘汝亮, 俞发宏, 叶智彰, 王红
    1993, 13(1):  1-10. 
    摘要 ( )   PDF (2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云南中南部和印度的孺猴(Macaca mulatta)两个种群的颅骨形态以及等位基因的比
    较研究结果表明:两者的面宽,颅的形态大小和等位基因频率均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也
    分别存在于印度种群(M.m.mulatta)与西藏亚种(M.m.vestita),川西亚种(M.m.
    lasiotis),泰国种群和越南种群之间。在2O个血蛋白等位基因中, 仅约8个是各亚种或种群
    共有的,代表共同的离征或祖征。因此,云南中南部标本既不是印度指名亚种, 也不是泰国
    的siamica亚种,其亚种名应重新厘定。大陆型分布的猕猴区域性种群之间的遗传异质性大
    于同质性。上述差异可能是随机遗传漂变的产物。
    白头叶猴种群的调查研究
    卢立仁, 黄乘明
    1993, 13(1):  11-15. 
    摘要 ( )   PDF (1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1年7-10月,作者在广西扶绥县对白头叶猴种群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生活在栖息地的白头叶猴为166只,分属28个猴群和3只雄性独猴。最大群有16只,最小群2只,平均每群5.3只。种群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只。在已划分年龄组的23个撮群中,成年猴88只,占67.6% ,青年猴25只, 占20.2 %,幼猴20只 , 占12.2 %。
    我国黄羊种群结构及动态趋势的研究
    姜兆文, 马逸清, 高中信
    1993, 13(1):  16-20. 
    摘要 ( )   PDF (1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机抽取1988年12月猎于内蒙古西旗的1 026只黄羊,对其种群结构的研究表明:1988年黄羊种群可划分成8个年龄组,当年出生的幼体比重较大,占39.7%;具繁殖能力的雌体数占24.95%;4.5岁以上年龄组个体数占12.7%;是典型的增长型年龄结构。种群全体、2.5、3.5、5.5岁以上年龄组的性比( / )与1:1差异显著(P<0.05),此结果与1979年差异较大。生命表和死亡率曲线表明:种群有3个死亡高峰,分别发生在0.5、3.5和6.5岁上年龄组。1979年和1988年黄羊种群的净生殖率(R。)分别为1.1335和0.864;1988年雌性开始繁殖的年龄有比1979年提前的趋势。30年来黄羊种群数量明显减少,分布区迅速缩小。由于黄羊的繁殖能力强和增长型的年龄结构,只要加强保护和管理,恢复扩大种群是可能的。
    紫貂(Martes zibellina)妊娠期血清孕酮水平的变化
    佟煜人, 宋建华, 门陶岩, 王国森, 李春义, 肖永军, 郭永佳, 谷海军
    1993, 13(1):  21-24. 
    摘要 ( )   PDF (1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受配雌紫貂妊娠期间(9月至翌年2月)的血清孕酮水平。结果表明:其中产仔雌貂在9月至翌年1月的血清孕酮呈现相对稳定的较高水平(平均1.45士0.23毫微克/毫升),2月下旬急剧升高至本试验的最高值(平均3.72士1.67毫微克/毫升,P<0.01);空怀雌貂在妊娠前期内的血清孕酮水平均为0.70士0.14毫微克/毫升的低水平,与产仔组相比,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作者认为血清孕酮水平的变化与日照和胚泡活动密切相关。
    臭鼩酯酶和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的电泳研究
    石斌山, 诸葛阳
    1993, 13(1):  25-30. 
    摘要 ( )   PDF (1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薄层(o.5毫米)等电聚焦电泳分析了臭鼩(Suncus m.murinus) 心
    肌、骨骼肌、肾脏、脾脏、肝脏和脑6种组织器官的酯酶和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结果表明
    臭鼩6种组织的酯酶同工酶分别具有11—24条酶带,存在着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实验还发现
    其酯酶同工酶存在异型酶。臭鼩6种组织的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则未发现存在明显的组织特
    异性。
    高原鼢鼠土丘对矮嵩草草甸植被演替及土壤营养元素的作用
    王权业, 边疆晖, 施银柱
    1993, 13(1):  31-37. 
    摘要 ( )   PDF (2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研究了矮蒿草草甸上高原鼢鼠土丘的出现率及其对植被的覆盖状况,土丘高度的下降及其直径的变化,土丘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土丘营养元素含量。高原鼢鼠土丘出现率为242个/只/年,合土壤干重为1023.82公斤/只/年, 对植被的覆盖面积高达22.53平方米/只/年。土丘在地表滞留时间约1年,处于不同演替阶段植被区域内出现的土丘,其植物地上生物量间的差异显著。5月前,在原生植被区出现的土丘,经4个月后,土丘边缘形成环状富草区,土丘边缘至中心区形成环状贫草区,而土丘中心仍处于无草状况。在次生植被区上的土丘则无此现象。新土丘除速效钾的含量与对照区无显著差异外,速效氮、磷的含量显著地高于对照区。旧土丘土壤中的速效氮、磷、钾含量均低于新土丘,但氮、磷的含量仍高于对照区。
    高寒草甸金露梅灌丛根田鼠种群生产力的研究 Ⅲ.种群生物能学
    王祖望, 魏善武, 姜永进, 王德华, 杨福囤, 胡德夫
    1993, 13(1):  38-49. 
    摘要 ( )   PDF (4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在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种群动态及种群生产量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了根田鼠对天然食物选择、食物的摄人、消化率和同化水平、每日能量收支、年能量收支、并在种群生产量(P=Pg+Pr)和呼吸量(R)的基础上,按照A=p+R的途径,估计了通过根田鼠种群的能流。
    布氏田鼠种群生理年龄结构的研究
    刘志龙, 孙儒泳
    1993, 13(1):  50-60. 
    摘要 ( )   PDF (3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根据胴体重分布将布氏田鼠划分为越冬鼠与当年鼠两组,然后再根据生理学指标将当年鼠划分为性成熟鼠(成年)和性未成熟鼠(幼年)。由于生理年龄与时间年龄不一致,故本文并不强调各种形态指标来划分时间年龄组。5月下半月以前种群主体为越冬鼠,但在当年鼠出现地表面后,当年鼠取代越冬鼠成为种群主体,至7月下半月越冬鼠已降到10% 以下。当年生的幼鼠春季生长发育旺盛,很快成为当年成鼠。晚夏和秋季出生的个体当年性不发育成熟。秋季种群主体为当年幼鼠。越冬鼠和大部分当年成鼠从种群中消失。比较种群数量上升与下降年份,春季越冬鼠胴体重的轻重与第一批当年鼠(K1)出现规模可能是种群数量升降的重要指标。
    动物巢区二维正态概率模型的探讨
    苏建平, 刘季科
    1993, 13(1):  61-70. 
    摘要 ( )   PDF (2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根据二维正枣分布的性质以及识别动物极端活动位点的技术建立了—种动物巢区二维正态概率模型。应用中,首先对动物活动位点进行二维正态分布检验,采用加权法消除了极端位点的影响。在二维正态分布条件下,动物巢区定义为由下列方程决定的椭圆区域。 公式省略
    灰色系统及其在动物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甘孜州麝香资源动态及其评价
    杨奇森
    1993, 13(1):  71-74. 
    摘要 ( )   PDF (1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将灰色系统理论及其模型运用到野生动物资源管理及保护利用的研究中。四川省甘
    孜藏族自治州是我国重要的产香区,我们通过收集该区历年麝香产量分析了该区麝香资源动
    态规律及其与人为活动的关系。
    我们利用该区1967-1975年麝香收购量建立的麝香资源状态及预测模型是X(1)(t)=-108214.5273e-0.0973 (t-t。) + 1839.9007e-1.1494(t-t0)+ 113969.1266关联度S=0.9278,1968-1975年预测产量与实际产量十分接近, 其平均误差为-5.6829%(-16.6075~9.3553 %)。
    中华姬鼠体组织化学成分的分析
    吴德林
    1993, 13(1):  75-80. 
    摘要 ( )   PDF (1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