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CD数据库源刊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1986年 第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86-11-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隐藏/显示图片
Select
达乌尔黄鼠显带染色体的研究
李翔
1
, 马继霞
2
, 吴鹤龄
2
1986, 6(4): 241-248.
摘要
(
)
PDF
(23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达乌尔黄鼠分布在我国北方及蒙古和苏联等区域,对牧草及农田危害甚大。有关达乌尔黄鼠的核型国内外已有报道(Lyapunova等,1970;蔡有余等,1985;马继霞等,1985)。签于其染色体的一些特征,达乌尔黄鼠有可能成为染色体工程及检测环境诱变剂等方面的实验材料。虽然苏联Lyapunova等(1978,1980)对黄鼠属某些种的G-带和C-带进行过比较研究,我国蔡有余等(1985)对达乌尔黄鼠的C-带和Ag-NOR进行了观察,但无法对其染色体进行逐个地准确识别,特别是对Χ染体色的正确识别。为此,我们对达乌尔黄鼠的显带染色体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
Select
塔里木兔的核型分析
许可芬
1986, 6(4): 249-253.
摘要
(
)
PDF
(13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塔里木兔是兔科(
Leporidae
)动物适应干旱荒漠生境形成的一特殊物种,无论在形态结构或生理-生态适应等方面,均表明其为典型的荒漠栖居者。本种广布于塔里木盆地内的农垦绿洲、胡杨林、柽柳灌丛、盐生草甸、戈壁和沙漠边缘的固定与半固定沙丘等多种自然景观中,为盆地特有种。 Hsu,T.C.等(1967,1970,1971)曾报道
Lepus americanus
等6种兔科动物的核型,Chiarell,A.G.和I.Capana(1973)汇集了学者们早期研究该科
Lepus alleni
等14种的核型资料,而塔里木兔的核型至今未见报道。本文对其作了观察分析,结果如下。
Select
金丝猴舌的外部形态
张耀平, 叶智彰, 彭燕章
1986, 6(4): 254-260.
摘要
(
)
PDF
(2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灵长类动物从低等到高等,其舌的外部形态变化很大。本文观察了滇金丝猴(
R.bieti
,3)、川金丝猴(
R.roxellanae
,1)和黔金丝猴(
R.brelichi
,2)6例标本的舌,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而保存下来,保存时间较长。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Select
羚牛肉、脂、蹄腺分泌物的生化分析
屈虹, 吴家炎, 郭亮霞
1986, 6(4): 255-259.
摘要
(
)
PDF
(3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类对于大型偶蹄类动物的利用已有较多先例,北美麝牛(
Ovibous muschtus
)近年在加拿大、美国等已经驯养,并以其毛绒作为一种特殊的毛丝工业原料。美洲野牛(
Bison Americasus
)已与家牛杂交生产肉用牛。我国青藏高原的牦牛(
Bos grinus
)与黄牛杂交而成的犏牛,已成为藏民的主要肉乳兼用牛。羚牛(
Budorcas taxicolor
)系稀有动物,为亚洲特产,分布于中国、印度、缅甸及不丹。中国的羚牛分布于川、陕、甘、滇、藏5省区,为分布区最广、数量最多、资源量丰富的国家(Wu,1985)。
Select
慢性高原低氧对高原鼠兔和大鼠肝脏的作用
李庆芬, 尤治秉, 陈晓光, 杜继曾
1986, 6(4): 261-266.
摘要
(
)
PDF
(4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们曾经发现,移入高原的实验大鼠子一代和高原鼠兔(
Ochotona curzoniae
)对高原低气压低氧有完全不同的适应能力和适应机理(杜继曾等,1982)。我们还观察到,在24小时急性高原低氧时,由低地移入2300米高原的大鼠后裔在5000米和8000米的高度上,出现了以转氨酶、肝溶酶体酸性磷酸酶活力升高、肝糖原和蛋白质含量下降的肝脏代谢异常和肝脏病理变化,而高原鼠兔只是在8000米高度时,才始出现部分指标的轻度变异(杜继曾等,1982),从而揭示了高原鼠兔的肝细胞代谢在细胞水平上对低氧的适应机制优越于移入高原的实验大鼠后代。慢性低氧又如何作用于大鼠和高原鼠兔的肝脏代谢?迄今尚无人研究。因此对这一作用规律的认识和阐明,在环境适应生理学领域、人类高原活动和畜牧业生产上都是十分重要的。
Select
我国古籍中有关麋的一些记载
夏经世
1986, 6(4): 267-272.
摘要
(
)
PDF
(5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麋(
Elaphurus davidianus
)自19世纪末以来,在其故土——中国已经绝迹。本世 纪50年代,英国曾将这种珍稀动物送还北京动物园,最近又送回22只,其中20只散放在 它最后的栖息地——北京南郊的南海子。因此麋在中国古代的生存情况又引起人们的注 意。虽然Mollendorff(1877)曾对古文献中一些有关麋的记载作过报道,但比较粗略。 主要对麋的名字作了考证,还有许多问题未涉及。最近谢成侠(1985)又报道了麋的一 些历史情况;黄宝玮(1983)曾对甲骨文中之麋加以研究。但尚有不足。本文拟对麋作 进一步的历史动物学介绍。
Select
田鼠亚科啮齿动物的社会组织、交配制度和栖息地的关系
L. L. Getz, J. E. Hofmann, 刘季科
1986, 6(4): 273-285.
摘要
(
)
PDF
(8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田鼠亚科的两种啮齿动物黄腹田鼠(prairie vole,
Microtus ochrogaster
)和草甸田鼠(meadow vole,
M.pennsylvanicus
)是社会组织完全不同的两个种。黄腹田鼠原始栖息地在北美北部中央大片毗连的草原上,生境较稳定。该种易于接触,其交配为一夫一妻制,并成对结合。雌雄鼠共居在同一巢穴里,雌鼠只与配对雄鼠交配,雄鼠回避非配对的外来雌鼠,并分担巢穴的营造和维修,同时也照管幼仔,包括饲养、聚集和挽救。幼体断乳后,多数仍留在巢穴里,并协助照管下一窝幼仔,不参加繁殖,只有那些从家族群中扩散出去,并与无亲缘关系的雄鼠交配的雌性青年鼠才能繁殖后代。这种交配制度的作用是扩散种群,子代为寻求婚配而从家族群中离去,从而避免局部种群密度增高,以及由此造成的食物短缺。由于繁殖对是由非亲缘关系的个体结合而成,避免了近亲繁殖及由此带来的遗传性有害影响。
Select
科氏鼠兔在昆仑山重新发现
郑昌琳
1986, 6(4): 285-285.
摘要
(
)
PDF
(1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氏鼠兔(
Ochotona koslowi
Buchner)又称突颅鼠兔,隶属于兔形目(Lagomorpha),鼠兔科(Ochotonidae)。它是我国特产而古老的物种,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北部,在周口店的中更新世地层中发现过化石。
Select
广州市沙面街灭鼠试验
梁杰荣
1
, 王耀培
1
, 黄进同
1
, 黄铁华
1
, 秦耀亮
1
, 钟万明
1
, 胡志刚
2
, 唐锡美
2
1986, 6(4): 286-286.
摘要
(
)
PDF
(2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随着商业、饮食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城市鼠害日益猖獗。笔者于1985年3—5月,在广州市沙面街进行灭鼠试验,现将结果简报如下。1.环境概况 沙面街是广州风景区之一,位于广州市的西部,四周被江河相隔。这对鼠类的迁入和迁出都不利,而对灭鼠试验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试验面积0.27平方公里,划分为4个居委会,居民1560户,6500人,机关单位91个,其中包括有名的白天鹅宾馆。但是,有些地方,尤其地下室和仓库,杂物很多,十分零乱。加之饮食铺较多,食物丰富,为家鼠的栖息和繁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Select
低数量期布氏田鼠在不同季节中对生境的选择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施大钊
1986, 6(4): 287-296.
摘要
(
)
PDF
(6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布氏田鼠(
Microtus brandti
Radde)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报道较多的鼠种之一。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卫生防疫站(1975)、罗泽(日旬)等(1975)、黑龙江草原灭鼠办公室(1976)、刘书润(1979)、ДMиTpиeB(1980)、钟文勤等(1985)均从不同角度报道了该鼠选择生境的生态习性和数量分布特点。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本文着重研究了布氏田鼠在低数量期对生境的选择及主要生态因子的影响。
Select
黑腹绒鼠生态学的研究
鲍毅新
1
, 诸葛阳
2
1986, 6(4): 297-305.
摘要
(
)
PDF
(6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黑腹绒鼠(
Eothenomys melanogaster
)是我国南方较常见的鼠种之一,多栖居在海拔较高的山地,且数量较少。我们于1981年1月至1982年1月、1984年7月和11月在浙江西天目山以及1984年3月至12月在金华的北山对黑腹绒鼠作了生态学的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Select
青海海晏县热水滩和乌兰脑滩喜马拉雅旱獭的繁殖生物学特征
黄孝龙, 王治军, 吴驾淞, 刘丽娴
1986, 6(4): 307-311.
摘要
(
)
PDF
(3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喜马拉雅旱獭(
Marmota himalayana
)繁殖生物学特征,对阐明其种群数量变动,进行数量监测以及探索动物流行病学有着实践和理论意义。国内赵中石(1982)对天山旱獭(
Marmota baibacina
)有过研究,而喜马拉雅旱獭尚无报道。作者于1982—1984年对青海湖东北岸热水滩地区(下称研究区,该区于1960—1979年进行了持续地灭獭工作)进行了连续3年的调查,并与未经人群干扰的乌兰脑滩地区(下称对照区)作对比,研究了喜马拉雅旱獭繁殖生物学特征。
Select
灭鼠后鼠类数量消长调查
董维惠
1
, 侯希贤
1
, 张鹏利
1
, 周丕义
2
, 韩志刚
2
, 刘文智
2
1986, 6(4): 312-314.
摘要
(
)
PDF
(1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灭鼠后调查鼠类数量变动,在实践中有重要意义。根据鼠类数量消长情况,可以选择适宜的防治方法和防治时期,把害鼠密度长期控制在不危害的程度。
Select
新疆乌鲁木齐县达坂城—柴窝堡啮齿动物调查
侯兰新
1
, 赵新春
2
, 蒋卫
3
1986, 6(4): 315-316.
摘要
(
)
PDF
(1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2年6月20—30日,作者在新疆乌鲁木齐县境内达板城—柴窝堡一带调查了啮齿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现简报如下。 此次调查共捕获啮齿动物7种:五趾跳鼠(
Allactaga sibirica
),小地兔(
Alactagulus pygmaeus
),小林姬鼠(
Apodemus sylvaticus
),红尾沙鼠(
Meriones libycus
),郑氏沙鼠(Meriones chengi),灰仓鼠(
Cricetulus migratorius
),鼹形田鼠(
Ellobius talpinus
)。
Select
大熊猫的妊娠诊断
刘维新, 刘农林, 谢钟
1986, 6(4): 317-317.
摘要
(
)
PDF
(1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ca
)的妊娠诊断是拯救濒危动物的一项重要课题。准确地诊断结果可使人及早得知配种效果,并根据配种效果及时判断精液的品质和制定对母兽的饲养管理措施,提高繁殖成活率。 1985年作者采用了免疫学方法对大熊猫进行妊娠诊断。以大熊猫T淋巴细胞吸附绵羊红细胞,形成E玫瑰花环(E-RFC)试验。根据母体在怀孕期出现免疫反应降低,其T淋巴细胞与绵羊红细胞形成玫瑰花环(E-RFC)数相应减少的现象诊断妊娠,现将诊断结果简报如下。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