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CD数据库源刊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1985年 第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85-08-2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隐藏/显示图片
Select
江豚的染色体核型研究
彭先步, 陈俊才
1985, 5(3): 161-165.
摘要
(
)
PDF
(30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豚(
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是鲸目(Cetacea)鼠海豚科(Phocaenidae)的一种小型齿鲸,在淡水和海洋中均有分布。关于江豚染色体的研究,国外文献中尚未见记载,国内亦无报道。Pilleri和Gihr(1972,1975)根据江豚的形态解剖学的研究,认为我国产的江豚和印度洋的及日本海的江豚不属同一个种,但国际上对此尚有不同意见。因此,搞清江豚染色体的核型,将可有助于澄清江豚属的的分类问题。本文就我国长江产江豚的染色体核型作初步探讨。
Select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吃无芒冬小麦穗记实
许金田
1985, 5(3): 166-166.
摘要
(
)
PDF
(6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ca
)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大型兽类,食性单纯,食物特化,主食箭竹类植物。1979年下半年,我们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活的核心地带,了解到大熊猫食取冬小麦的事实,故从1980年麦季起,对野生大熊猫索食冬小麦的情况进行了考察。现将5个麦季的野外观察记录,简述于后。
Select
大熊猫尸体组织LDH同工酶盘电泳观察
冯文和
1
, 罗昌蓉
1
, 何光昕
2
, 叶志勇
2
, 张安居
2
1985, 5(3): 167-172.
摘要
(
)
PDF
(6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熊猫是冰川时期残存至今的古老、稀有的珍贵动物,有“活化石”之称。对大熊猫的研究除野外调查(王朗自然保护区大熊猫调查组,1974)、形态解剖(张鹤宇等,1959;冯文和等,1984)、人工饲养繁殖(北京动物园,1974;冯文和等,1983;1984)等外,尚有生化技术和免疫学等研究方法(Sarich,1973;潘文石等,1982;罗昌容等,1984)。
Select
仰鼻猴属(
RHINOPITHECUS
)的系统分类地位
彭燕章, 叶智彰, 张耀平, 刘瑞麟
1985, 5(3): 173-181.
摘要
(
)
PDF
(28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Milne-Edwards(1868—1974)将四川宝兴标本另立新属——仰鼻猴属(
Rhinopithecus
,1872=Semnopithecus,1870)以来,其属名一直被分类学家、形态学家和灵长类学家等所承认和采用(Elliot,1913; Hill,1936; Allen,1938;Simpson、1945;Buettner-Janusch,1963;Napier等,1967,等)。
Select
两种家鼠的热能调节与地理分布关系
祝龙彪, 钱国桢
1985, 5(3): 182-182.
摘要
(
)
PDF
(14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物的生存与地理分布格局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其中包括热能调节的生理功能与环境的和谐适应。 褐家鼠(
Rattus norvegicus
)属全球性分布的动物,黄胸鼠(
Rattus flavipectus
)则主要栖居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广大地区。此两种鼠也是上海市室内的主要害鼠。我们通过对这两种鼠的热能调节的研究,观察到动物的热能调节对策与其地理分布格局具有密切相关的生态学特点。
Select
青海雪豹地理分布的初步调查
廖炎发
1985, 5(3): 183-188.
摘要
(
)
PDF
(23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雪豹(
Panthera uncia
Schreber)俗称草豹,为濒危珍兽,现已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属典型高山动物,耐寒冷,棲息地常年积雪。有关雪豹在青海境内的地理分布,以往已有初步报道(寿振黄等,1962;张洁等,1963)。为了进一步摸清雪豹在青海省境内的数量分布及生活习性,笔者于1973、1974、1975、1978、1981各年在祁连县八宝乡的柳沟、石桥、青羊沟、柏树台、清大板及野牛沟乡的边麻、大泉、柯柯里地区;都兰县的宗加、巴隆、香日德、沟里及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治多、曲麻来、杂多等县,深入雪豹活动地区,采用跟踪足迹、粪便及食物残骸的方法进行调查,并访问当地群众及畜产品的收购部门,结合西宁市人民公园17年来的收购记录,综合整理如下。
Select
宽耳犬吻蝠(
TADARIDA TENIOTIS INSIGNIS
)和普氏蹄蝠(
HIPPOSIDEROS PRATTI
)染色体组型分析
张维道
1985, 5(3): 189-193.
摘要
(
)
PDF
(38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分析了宽耳犬吻蝠(
Tadarida teniotis insignis
Blyth)和普氏蹄蝠(
Hipposideros pratti
Thomas)的常规核型,现报道如下。
Select
我国啮齿目属的新记录
杨光荣
1
, 王国良
1
, 王应祥
2
1985, 5(3): 194-194.
摘要
(
)
PDF
(14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省流行病防治研究所调查队于1983年7月在瑞丽县采获啮齿类标本1号,经研究为休氏壮鼠(
Hadromys humei
(Thomas)。系我国啮齿目属的新记录,现简报如下: 壮鼠属
Hadromys
的特征 本属特征如下:(1)颧板前缘具凹陷;(2)第三上臼齿相对较大,(3)前后是第五趾明显较短;(4)听泡小,约为枕鼻长的15%;(5)腭孔长约为枕鼻长的18%。
Select
河西走廊啮齿动物地理分布的初步调查
陈钧
1
, 王定国
2
1985, 5(3): 195-200.
摘要
(
)
PDF
(25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的西北部,为历史上通往我国新疆及中亚大陆的交通要道,以丝绸之路而闻名于世界。19世纪末,一些外国学者及旅行家曾对河西走廊作过动物学方面的调查。解放后,中国科学院甘青调查队于1958—1960年对河西地区的兽类进行了调查。随着自然疫源地普查工作的深入开展,省、地、县的有关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对河西走廊的部分地区和县(市)做过一些动物学方面的工作,但专门对啮齿动物地理分布进行较大范围的调查还不多。我们于1982年4—8月对河西走廊的马鬃山、安西、敦煌、金塔等地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Select
田野小家鼠种群特征研究
严志堂, 钟明明
1985, 5(3): 201-210.
摘要
(
)
PDF
(28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关于种群特征的研究,当首推夏武平等(1982)对长爪沙鼠的种群动态及其调节的研究,国内对种群特征间关系的进一步探研尚不多见,而该工作对动物种群动态的预测是至关重要的。 小家鼠(
Mus musculus
L.)的种群特征包括诸多方面,如性比、年龄结构、胎仔数、怀孕率和身体大小等,它们的变化均与一定的种群数量相联系,今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作一些新的探求。
Select
温度与聚群对三种仔兽热能代谢的影响
王培潮, 钱国桢, 陆厚基, 盛和林, 祝龙彪, 赵实
1985, 5(3): 211-221.
摘要
(
)
PDF
(27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仔兽出生以前,是在相对稳定而安全的母兽子宫内生活的,出生以后,仔兽的营养条件与环境温度即起了根本的变化。新生仔兽是如何适应新环境的?仔兽在新环境中的生活能力怎样?环境温度与食物条件对新生仔兽的存活率、生长与发育的影响如何?环境温度和聚群行为与能量代谢的关系怎样?这是一系列的基础理论问题,尤其是毛皮动物饲养业所关心的实际问题。
Select
藏狐的食性资料
郑生武
1985, 5(3): 222-222.
摘要
(
)
PDF
(21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初步研究
刘国富, 温得启, 胡晓梅
1985, 5(3): 223-228.
摘要
(
)
PDF
(33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比较异种生物同工酶(Isoenzyme)能从分子水平阐明物种的多样性。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许多动物的同工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Masters 1975,Markert,1975)。其中对乳酸脱氢酶(以下简称LDH)的研究最为详尽(Everse等,1973,Moss,1982)。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是由H(或B),M(或A)2种亚基组成的一组四聚体分子。H,M亚基分别受不同基因位点控制,并按不同比例组成5种不同的同工酶。
Select
用不同格数的玻板测定灭鼠效果的研究
赵承善, 曲宝泉, 张世水
1985, 5(3): 229-232.
摘要
(
)
PDF
(22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往报道说明,在格粉板法中,用400格玻板比用100格玻板测定灭家鼠效果更准确(赵承善等,1983)。之后,又报道用12格框架计数粉区上鼠迹所占格数,计算灭鼠率(李镜辉等,1983)。为简便400格粉板法,并对不同格数玻板的准确性进行探讨,进行了本项工作。现报道如下。
Select
大熊猫繁殖生物学初步研究
陈玉树
1
, 陈玉华
1
, 陈元枝
1
, 林耀明
1
, 卢起棪
2
, 陈之航
2
, 林增云
2
1985, 5(3): 233-239.
摘要
(
)
PDF
(33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在动物园内人工饲养下的大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c
),由于雌雄个体常常不能同时发情,甚至都不发情,因而不能正常产仔。故大熊猫的繁殖问题就成为国内外各动物园所关注的问题之一。 北京动物园大熊猫于1963年自然交配产仔首次成功。1978年以后,国内外动物园又相继进行了上百次的人工授精试验,据报道,真正受孕产仔的仅有中国的北京、上海、成都、杭州以及西班牙的马德里和墨西哥等动物园。可见其受精率很低。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