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5-08-13
    论文
    神农架川金丝猴人工补食群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
    周芸芸 杨万吉 张于光 卢慧 刘晓 李佳 周捷 杨敬元 李迪强 冯金朝
    2015, 35(3):  229-240. 
    摘要 ( )   PDF (17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川金丝猴人工补食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微卫星遗传标记对该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研究,并对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12个微卫星位点在该补食群体中共检测到50个等位基因,平均观察杂合度和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668和0.630,多态信息含量为0.442-0.696,平均0.567。亲权鉴定中共鉴定出11个父-母-子单元,各单元未有近亲繁殖的状况。亲缘系数结果显示具有亲缘关系的个体对达21.64%,群体平均亲缘系数为0.1108,现6个家庭单元中有两对候选亲本具有亲缘关系,表明该群体存在较高的近交风险。遗传多样性变化趋势的模拟结果表明,种群的数量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比较大,群体中雄雌比例也对遗传多样性的损失有影响;为避免近亲交配,保持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建议进一步做好人工补食群金丝猴的个体识别,完善家庭系谱,明确繁殖个体的遗传背景;引入一批有效的建群者来增加种群的数量及优化雄雌的比例。
    人工饲养长江江豚的同性性行为和自慰行为
    张长群 郑杨 Platto Sara 郝玉江 王丁
    2015, 35(3):  241-252. 
    摘要 ( )   PDF (20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雌雄性之间的性行为对鲸类的生存和繁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不具有繁殖功能的同性性行为和自慰行为在多种鲸类中存在。因此对鲸类非繁殖性性行为研究,将有助于深入认识该物种性行为特点和规律,并解决室内饲养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促进可控性人工繁殖的成功。本研究以人工饲养的7头长江江豚为研究对象,定义并描述了14种性行为。其中,同性之间的性行为定义为同性性行为,雌雄个体单独的性行为定义为自慰行为。雄性同性性行为发现于所有定义的性行为中,但雌性同性性行为仅在7种性行为中观察到。同性性行为(3633次)占总性行为(5563次)的65.31%,自慰行为(254次)占4.57%。同性性行为中,雄性之间的同性性行为(3438次,94.63%)远多于雌性同性性行为(195次,5.37%)。两头有父子关系的江豚(阿福和淘淘)之间的雄性同性性行为最多(1921次,55.88%),雄性江豚之间的同性性行为可能存在结盟竞争关系或教育练习作用。两头青少年雌豚(F7和F9)之间的同性性行为最活跃(117次,60.00%),雌性江豚之间的同性性行为很可能具有结伴交流的功能。
    半自然条件下成年雌性长江江豚的抚幼行为
    吴亮 陈燃 魏垚麟 杨序 郑邦友 李进华
    2015, 35(3):  253-259. 
    摘要 ( )   PDF (14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4年5-9月,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对栖息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半自然水域的两头成年雌性长江江豚分娩后4个月内的抚幼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母豚有5种明显的抚幼行为,其中以护领行为和携带行为为主,托举行为、返回行为和干涉行为发生频率较低;随着幼豚发育,托举、携带、干涉行为呈下降趋势;护领行为先上升,后趋于平稳;返回行为变化相对平稳,但在幼豚2月龄左右出现一个高峰。此外,两头母豚间的干涉和返回行为发生频率差别较大。综合以上结果可见,出生后约两个月内是半自然水域长江江豚抚幼的关键时期,应在此期间加强管理。

    广西扶绥黑叶猴主要食物种类能量含量的初步研究
    黄晓红 李友邦 陆施毅 赵霏 韦周全
    2015, 35(3):  260-270. 
    摘要 ( )   PDF (15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能量对灵长类食物选择的影响是营养生态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研究黑叶猴食物能量及其对食物选择的影响,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连续记录法在广西扶绥观察记录野生黑叶猴的觅食行为;每月观察结束后采集被取食的植物部位样本,利用全自动氧弹热量计测定其能量。结果表明,黑叶猴食物中嫩叶最高(58.5%),其次为果实(12.4%),其他种类依次为成熟叶(12.1%)、种子(10.6%)、花(4.3%)和树皮(2.4%)。在不同的生活型食物中,乔木占48.5%,灌木占34.6%,藤本和草本分别占19.4%和17.2%。各种食物平均能量为17.09 kJ/g,月平均能量在16.52 -17.61 kJ/g之间变化。种子的能量最高,达19.52 kJ/g,最低为成熟叶,仅为16.84 kJ/g。不同生活型植物中,灌木能量最高,达17.52 kJ/g,草本植物最低,仅为15.73 kJ/g。不同植物种类之间能量有显著的差异(P < 0.001)。取食量最多的15种和最少的15种植物之间平均能量有显著差异(P < 0.001),但在月份间、雨季和旱季间则无显著差异(P > 0.05)。取食不同种类的时间与其平均能量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P = 0.40),食物能量含量并非影响黑叶猴食物选择的主要原因,其觅食策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中华山蝠翼的形态学发育模式
    刘昊 石红艳 刘洪玲 唐中海 王静
    2015, 35(3):  271-279. 
    摘要 ( )   PDF (19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揭示中华山蝠翼的形态学发育模式,2012-2014年, 通过对50只中华山蝠幼蝠进行人工饲养实验观察及测量,辅以野外标志重捕,研究中华山蝠翼的生长。结果显示:中华山蝠翼外形各量度值先呈直线增长,后增长速度逐渐减慢。各指标增长速度减慢的日龄各不相同,臂膜长在25日龄生长速度逐渐减慢;翼展、翼面积、臂膜面积在30日龄增长速度减慢;掌膜长及掌膜面积则在40日龄增长速度减慢。臂膜长发育最快,试飞前 (28日龄) 已达到成体臂膜长的80.9%。翼载在幼蝠生后14日龄内呈直线增长,然后开始直线下降,到试飞期 (35日龄左右),翼载值降到最低,是成体翼载的80.0%,此后呈极缓慢增长趋势。中华山蝠翼的生长主要集中在试飞前。试飞后,则通过减缓体重的增长速度甚至减轻体重,保持翼面积尤其是掌膜面积的增长速度,从而降低翼载,以便更快地适应飞行生活。Logistic, Von Bertalanffy和Gompertz 3种非线性曲线中,Gompertz模型对翼展拟合度最佳,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模型对翼面积拟合度优于Logistic曲线。
    白尾松田鼠穴居栖息地利用的影响因子分析
    王振宇 李叶 张翔 时磊
    2015, 35(3):  280-287. 
    摘要 ( )   PDF (12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1-2013年夏季,在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山草甸和高山荒漠区,累计调查样方261个,其中白尾松田鼠穴居地洞群利用样方40个。利用主成分分析法、Vanderloeg 和 Scavia 选择指数分析白尾松田鼠穴居栖息地选择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穴居地和对照样方在植物种类、植被高度、植被盖度和土壤硬度等方面差异极显著(P<0.01)。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白尾松田鼠穴居地利用的主要因子为隐蔽级、植物高度、植物种类和土壤硬度。白尾松田鼠喜欢选择少于4种植物、高度小于8cm、土质较软(3-4 kg/cm2)、隐蔽级在 8cm 以下的栖息地。白尾松田鼠更偏爱植物种类较少,植被高度更低,而隐蔽级更低,土壤更软的栖息地。
    天津古海岸与湿地保护区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蔡赫 卞少伟
    2015, 35(3):  288-296. 
    摘要 ( )   PDF (18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1-2013年,在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种生境中设置31个样方,利用铗日法调查啮齿动物,同时记录各个样方10个环境因子。调查期间共捕获啮齿动物7种157只,总铗捕率为1.69%。优势种为黑线姬鼠、褐家鼠和大仓鼠,铗捕率分别为0.59%、0.25%和0.23%。铗捕率以人类居住区和农田最高,水域岸边次之,其它生境较低;种数和多样性较高值均出现在人类居住区和农田,最低值在盐碱地;均匀度除了水域岸边较低外,其它生境较高,表明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变化明显。利用余冗分析法对啮齿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作物距离、草本盖度、水体盐度、灌丛高度是影响古海岸湿地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
    基于线粒体 Cyt b 基因的柴达木盆地子午沙鼠的遗传多样性与种群结构分析
    罗光杰 景东东 廖继承
    2015, 35(3):  297-303. 
    摘要 ( )   PDF (30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采集自柴达木盆地4个子午沙鼠种群的线粒体Cyt b部分序列进行测序,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间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显示:冷湖—苏干湖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最高(Hd = 1.000;π = 0.00530),花土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最低(Hd = 0.750;π = 0.00255)。分子变异分析结果显示61.68%的变异来自种群内,38.32%的变异来自种群间。其中, 冷湖—苏干湖种群与其他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水平相对较低,格尔木种群与其他种群之间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分化。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柴达木盆地子午沙鼠以冷湖—苏干湖为发源地沿盆地周边自西向东扩散,各种群之间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由于地理阻隔,格尔木种群与其他种群间基因交流较少。各地理种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不相关。青藏高原大湖期是柴达木盆地各种群之间产生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
    环境丰容对笼养川金丝猴日常行为以及粪便皮质醇水平的影响
    胡新波 何鑫 黄淑芳 朱岩
    2015, 35(3):  304-311. 
    摘要 ( )   PDF (37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笼养条件下,由于有限的空间和单调的笼舍结构,川金丝猴行为和生理指标发生变化,包括出现刻板行为和产生较高的粪便内应激激素。本论文旨在研究环境丰容对笼养川金丝猴日常行为以及粪便皮质醇水平的影响。于2013年8月1日至11月1日对杭州动物园内7只川金丝猴进行环境丰容后的行为观察。采用瞬时扫描法记录上午08:30-10:30和下午14:00-16:00的动物行为,并统计15种行为的发生频率。比较丰容前后每种行为的发生频率,结果表明环境丰容降低了川金丝猴的不活跃行为(P=0.021)和刻板行为(P=0.034),增加了其活跃行为频率(P=0.018)。环境丰容后,动物表现出更多的攀爬(P = 0.012)、探究(P = 0.014)和环顾行为(P = 0.010)。粪便皮质醇激素的结果表明,除1只雄性个体激素上升外,其余6只个体的粪便皮质醇含量显著下降(P=0.028)。以上结果提示环境丰容可改善川金丝猴的福利状况。
    艾美耳球虫对高原鼠兔繁殖的影响
    杨彦宾 杜寅 曹伊凡 堵守阳 边疆晖
    2015, 35(3):  312-320. 
    摘要 ( )   PDF (19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寄生物对宿主繁殖的影响取决于宿主对当前繁殖值和剩余繁殖值的权衡。球虫为微型寄生物,而微型寄生物对宿主当前繁殖值的影响较剩余繁殖值要大。因此,本研究检验了寄生在高原鼠兔肠道内的艾美耳球虫可影响其当前繁殖的假设。在繁殖早、中、晚期,野外共观测高原鼠兔170只。结果表明,不同繁殖期感染率有显著差异。在繁殖中期,未感染雌性的妊娠率显著高于感染雌性。且未妊娠雌性较妊娠雌性有更高的感染强度,但在另外两个繁殖期没有发现此效应。在雄性中,任何繁殖期的感染强度和感染率与睾丸和附睾指数均无显著相关性,且感染和未感染球虫雄性睾丸及附睾指数无显著差异。此外,野外观测实验结果表明,感染雌性的胚胎重较未感染雌性显著降低,与野外感染对胚胎重量影响的实验结果相一致。说明艾美耳球虫感染可影响胚胎的发育。上述结果说明,艾美耳球虫对高原鼠兔繁殖的影响随繁殖期而有不同效应,且存在性别间差异,这种效应可能与不同性别间的繁殖对策有关。
    川金丝猴尿液类固醇激素的保存时效性
    陈浩春 范鹏来 姚辉 王振龙 杨万吉 杨敬元 向左甫
    2015, 35(3):  321-327. 
    摘要 ( )   PDF (15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尿液类固醇激素检测已经广泛运用于野生动物的生理机能、健康状况和繁殖状态的研究,由于分析条件以及样品采集时间限制,一般尿液样品需保存一段时间后才能在实验室分析,不同物种尿液类固醇在不同保存条件的保存时效有差异。本研究利用2只成年雄性和4只成年雌性的尿液样品共21份,确定了川金丝猴尿液类固醇的保存时效和保存方法。结果表明:4 ℃时,雄性川金丝猴尿液睾酮、雌性尿液睾酮、孕酮的保存时效为7d左右;雌性尿液雌二醇的保存时效在3d以内。-20 ℃时,雄性川金丝猴尿液中睾酮的含量在60d内保持稳定;雌性尿液中睾酮、孕酮和雌二醇的含量在60d、45d、60d内保持稳定。?20 ℃保存川金丝猴尿液样品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
    基于线粒体12S对中国两大山系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谢跃 周璇 孙韵 古小彬 杨光友
    2015, 35(3):  328-335. 
    摘要 ( )   PDF (16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而西氏贝蛔虫是大熊猫体内最为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对野生和圈养大熊猫危害极大。考虑到大熊猫因分布区域的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亚种以及寄生虫与宿主间广泛的协同进化关系,西氏贝蛔虫是否也存在与大熊猫相适应的亚种分化一直是野生动物学家极其关注和热议的话题。为此,本文选择中国两大山系(岷山和邛崃)大熊猫种群体内共计34株西氏贝蛔虫虫体样本进行种群遗传多态性研究。利用PCR技术扩增出了岷山(14株)和邛崃(20株)西氏贝蛔虫的线粒体12S基因全序列并对其做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34个样本包含9个单倍型,呈现出一个高单倍性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的特点;(2)负的Tajima's D和Fu's Fs中性检验值及“多峰型”的种群歧点分布图暗示种群不久前曾经历过突增长的现象;(3)低的种群间的分化系数和高的基因流表明两个地理种群间未形成显著的遗传分化;(4)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图表明两山系种群分布无区域特异性。因此,岷山和邛崃山系的大熊猫体内的西氏贝蛔虫种群遗传变异性较低,分化不明显。该发现不仅暗示了西氏贝蛔虫与其宿主(大熊猫)的进化不同步,而且还为不同区域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病的监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贵州东北部黑叶猴种群mtDNA D-loop序列多态性
    胡娟 陈媛 邓怀庆 谷晓明 李志刚 周江
    2015, 35(3):  336-341. 
    摘要 ( )   PDF (12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贵州东北部作为黑叶猴在中国的主要分布区之一,黑叶猴的数量在近 30 年急剧下降,栖息地破碎化严重,保护形势不容乐观。深入了解黑叶猴在贵州东北部地区地理种群的分子变异及遗传水平现状,可以为黑叶猴保护提供重要的依据。本文以黑叶猴的粪便、毛发为实验材料,利用线粒体DNA分子标记,对采自贵州东北部地区黑叶猴野生种群79个粪便样品和黔灵公园笼养种群22个粪便样品、5份毛发样品的线粒体控制区(mtDNA D-loop)的部分序列进行测定。贵州东北部黑叶猴样品共获得88条395 bp的序列,共有30个多态位点,其碱基突变形式为转换和颠换,无插入和缺失,共6个单倍型。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贵州黑叶猴是一个独立的单元群,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贵州东北部地区野生黑叶猴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其种群适应能力与进化潜力,为提出科学合理的保护管理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哺乳期圈养雌性大熊猫圈舍转移及其育幼行为变化
    何永果 宋仕贤 马凯 冯莉 李德生 刘定震
    2015, 35(3):  342-347. 
    摘要 ( )   PDF (15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猿猴家书》书评
    龙勇诚
    2015, 35(3):  348-348. 
    摘要 ( )   PDF (6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