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17年 37卷 1期
刊出日期 2017-02-15

论文
1 刘少英 靳伟 廖锐 孙治宇 曾涛 符建荣 刘洋 王新 李盼峰 唐明坤 谌利民 董立 韩明德 苟丹
基于Cyt b基因和形态学的鼠兔属系统发育研究及鼠兔属1新亚属5新种描述
本研究扩增了169号鼠兔属样本的cyt b序列,代表13个种11亚种及5个未分类单元,下载了66条分类地位确定而完整的Cyt b序列,包括25种及9个亚种。构建了Bayesian系统发育树,计算了遗传距离,开展了物种界定分析;对13个种4亚种及5个未分类单元174号完整头骨和外形的20个形态学量度数据开展了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T检验;对头骨和身体外部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鼠兔属包含5个亚属,分别是Ochotona, Conothoa, Pika, Lagotona 和一新亚属;5个亚属间的遗传距离在12.8%-16.0%之间;高黎贡鼠兔(Ochotona gaoligongensis)是灰颈鼠兔(O. forresti)的亚种;喜马拉雅鼠兔(O. himalayana)是灰鼠兔(O. roylei)的亚种;木里鼠兔(O. muliensis)是川西鼠兔(O. gloveri)的亚种;宁夏鼠兔(O. argentata)应为蒙古鼠兔(O. pallasi)的亚种;西伯利亚鼠兔(O. turuchanensis) 为高山鼠兔(O. alpina)的同物异名。藏鼠兔循化亚种(O. thibetana xunhuaensis)应提升为种:循化鼠兔(O. xunhuaensis);东北鼠兔长白山亚种(O. hyperborea coreana)应该提升为种:长白山鼠兔(O. coreana);藏鼠兔峨眉亚种(O. thibetana sacraria)应提升为种:峨眉鼠兔(O. sacraria); 藏鼠兔锡金亚种(O. thibetana sikimaria)应提升为种:锡金鼠兔(O. sikimaria)。通过分子系统学和形态学研究,发现了鼠兔属1 新亚属和5个新种。新亚属命名为异耳鼠兔亚属(Alienauroa subgen. n.),属模为黄龙鼠兔(O. huanglongensis sp. n.),成员包括黄龙鼠兔新种、峨眉鼠兔、循化鼠兔,以及在龙门山和大巴山发现的2个新种,共计5个种。新亚属的鉴定特征是:耳上前缘内侧有一个密被短毛的异耳屏(Congenial tragus);头骨扁平,颅面平直;眼小,眼眶长和眼眶宽均小于其他亚属;被毛粗长而无光泽;腹毛多为灰白色。5个新种分别发现于四川黄龙自然保护区、四川北部龙门山、四川北部大巴山、四川西部邛崃山、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朗县。我们分别将其命名为黄龙鼠兔(Ochotona huanglongensis sp. n.),扁颅鼠兔(Ochotona flatcalvariam sp.n.),大巴山鼠兔(Ochotona dabashanensis sp. n.),雅鲁藏布鼠兔(Ochotona yarlungensis sp. n.)和邛崃鼠兔(Ochotona qionglaiensis sp. n.)。黄龙鼠兔的鉴定特征是:门齿孔前段平行;脑颅扁平,颅高为颅全长的33.5%;耳大,平均20mm以上(不含耳基部的管),异耳屏三角形,但顶端圆形;毛长而粗糙,无光泽,背部毛长约20mm;腹面毛色以灰白为主;前后足背面灰白色,腹面黑灰色,指(趾)垫大,橘黄色,露出毛外,爪黄白色半透明。扁颅鼠兔的鉴定特征是:脑颅异常扁平,颅高约11mm,颅高仅为颅全长的31%;眼眶很小,平均6.7mm×5.6mm;个体小,体长140mm以下;体毛长而粗糙无光泽,背部毛长22mm;耳小,平均17mm左右,异耳屏阔圆型,相对较小;背毛沙黄色,腹毛黄白。大巴山鼠兔的鉴定特征是:异耳屏镰刀状;耳相对较小,均在17mm以下,和峨眉鼠兔、扁颅鼠兔差不多,比该亚属循化鼠兔和黄龙鼠兔小。颅高相对较大,颅面更隆突,颅高平均12.45mm, 眼眶相对较大,平均8.52mm×7.13mm。雅鲁藏布鼠兔的鉴定特征是:与黑唇鼠兔(O. curzoniae)和努布拉克鼠兔拉萨亚种(O. nubrica lhasaensis)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唇缘有很窄的深灰色圈,深灰色圈外侧为灰白色;前后足底部毛浓密,趾端毛多而长,趾垫和爪隐于毛中;个体中等,体长150mm左右,比黑唇鼠兔和努布拉克鼠兔拉萨亚种小得多;颅面较隆突,但与黑唇鼠兔相比,颅面相对平直;被毛黑褐色。邛崃鼠兔的鉴定特征是:大小及头骨和藏鼠兔很相似,但该种和藏鼠兔的显著不同是眶间宽狭窄,平均4.05mm(3.64-4.19mm),而藏鼠兔眶间宽一般超过4.2mm,平均为4.45mm;该种毛色为沙色带黄色调,毛粗长;藏鼠兔为黑褐色调,毛相对较短;邛崃鼠兔前后足背面为显著的草黄色,而藏鼠兔前后足背面黄白色。
2017 Vol. 37 (1): 1-43 [摘要] ( ) [HTML 1KB] [ PDF 31573KB] ( )
44 赵贤贤 李邦 林恭华 马万军 巨海兰 苏建平 张同作
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田鼠物种的分子鉴定
以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Cyt b)为分子标记,结合系统发育分析(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和遗传距离统计(JC遗传距离模型)等方法,分析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田鼠类动物的物种组成和地理分布特征。从16个样点共采集到189个田鼠样品,成功获得所有个体的Cyt b全序列,长度为1 143 bp,共检测到248个变异位点和65个单倍型。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最大似然树和贝叶斯树的结构基本一致,将65个单倍型分为三组(G1-G3),分别与已知的柴达木根田鼠(Microtus limnophilus)、青海松田鼠(Neodon fuscus)和高原松田鼠(N. irene)聚为单系群,支持率都为100%。遗传距离统计显示,G1、G2、G3组内两两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范围分别为0.09%~3.04%、0.09%~0.70%、0.18%~1.95%;同时,G1与柴达木根田鼠参考序列之间、G2与青海松田鼠参考序列之间、G3与高原松田鼠参考序列之间遗传距离范围分别为0.61%-2.49%、0.53%-0.97%、1.77%-2.22%。结合系统发育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本研究中采集到的田鼠个体可以鉴定为3个物种:柴达木根田鼠(n = 135)、青海松田鼠(n = 30)和高原松田鼠(n = 24)。其中,柴达木根田鼠分布最广(10个地点),青海松田鼠(4个地点)和高原松田鼠(3个地点)的分布区则相对狭小;3种动物在分布区上重叠度很小,仅河南县同时发现有柴达木根田鼠和青海松田鼠分布。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至少有3种田鼠分布,种间遗传界限清晰,空间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研究结果为了解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田鼠类动物的物种分布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同时,为这一地区的田鼠类动物的分子鉴定方法提供参考。
2017 Vol. 37 (1): 44-5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6425KB] ( )
53 石晓龙 李忠秋
社会等级和食物供给会影响搔痒行为?麋鹿中的验证
先前的研究表明,性别、年龄、蜱虫密度、季节等因素会影响大丰自然保护区中重引入麋鹿的口部搔痒行为,因此野生动物重引入需要考虑该种群是否仍保留瘙痒行为以便有效抵御皮外寄生虫尤其是蜱虫的侵扰。在本次研究中,我们进一步探讨了两个可能会影响麋鹿搔痒行为的因素:社会等级和食物供给。在发情季节,麋鹿群主通常具有较高水平的睾酮水平,进而抑制搔痒行为,所以我们预测群主的搔痒频率应该会低于单身汉。但是群主和单身汉的搔痒频率并没有差别,这可能是因为观察期处于发情末期,睾酮水平已经下降。食物供给也可能会影响搔痒行为,因为其可以减轻采食压力,从而释放了其他行为如搔痒的时间。然而我们也没有发现食物供给的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围栏小种群的游客较多,使得警戒行为占据了采食压力释放后的行为时间。我们建议未来改变行为观察时间,并排除游客干扰,从而进一步探讨这两个因素对麋鹿搔痒行为的影响。
2017 Vol. 37 (1): 53-5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221KB] ( )
59 熊为国 黄志旁 尹龙云 马驰 罗旭 崔亮伟 范朋飞
云南无量山印支灰叶猴社会结构初步研究
乌叶猴属物种主要以一雄多雌的小群活动,其群体大小一般不超过20只。泰国东北部的印支灰叶猴生活在一雄多雌或多雄多雌群的小群中,而云南无量山的印支灰叶猴却生活在多雄多雌的大群中,有些群大小超过100只,但是对无量山印支灰叶猴的社会结构缺乏研究。2012年9月至2015年7月,在云南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寨子片区开展一群习惯化印支灰叶猴的社会结构研究。采用10min间隔的焦点动物瞬时记录法,记录焦点成年雄性5 m范围内不同性别年龄个体的数量。观察期间共有594次准确识别焦点雄性5 m范围内其它个体年龄性别的有效数据 (至少有1只其他个体)。其中,焦点雄性周围出现其它成年雄性的几率为44.2%,数量为(0.62 ± 0.85)只;同时出现成年雄性和成年雌性的几率是32.5%。取食时焦点雄性周围出现其它雄性的比例 (60.0%) 和数量 (平均0.93只) 都大于休息和移动时,数量最多为5只成年雄性。结果表明该群灰叶猴的社会结构不是由多个OMU和AMU组成的重层社会,而是多雄多雌的社会结构。无量山印支灰叶猴群内成年雄性间相互容忍度较高,个体的空间分布在取食时尤其密集,说明无量山印支灰叶猴的食物丰富 (至少在某些季节),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无量山印支灰叶猴能够生活在大群中。本文为进一步研究亚洲疣猴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进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2017 Vol. 37 (1): 59-6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701KB] ( )
66 张波 叶玭婧 卢浪 姚辉 杨万吉 覃建庸 向左甫
生态旅游对川金丝猴肠道寄生虫的影响
非人灵长类接触人类或受人类活动干扰导致肠道寄生虫与宿主关系失衡,这种影响造成肠道寄生虫感染,进而增加肠道寄生虫种类和荷虫量。为检验生态旅游对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肠道寄生虫的种类和承载是否有影响,本研究收集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投食群和野生群粪便样品,采用福尔马林乙酸乙酯沉淀法,共发现5种肠道寄生虫:阿米巴原虫(Amoeba),鞭虫属(Trichuris sp.),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蛲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钩虫(Hookworms)。结果显示,投食群的阿米巴和蛲虫的荷虫量高于野生群;蛔虫在投食群和野生群均有发现,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鞭虫和钩虫只在投食群中发现。投食群部分肠道寄生虫具有高荷虫量和新增的两个种类是由于非人灵长类直接或间接与人类接触(生态旅游等)所导致的。
2017 Vol. 37 (1): 66-77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5654KB] ( )
78 冉亚兰 夏东坡 孙丙华 王希 李进华
基于16S rDNA高通量测序的短尾猴口腔微生物多样性
口腔微生物群落结构是维持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了解动物口腔微生物多样性有助于认识和理解动物的生态学适应。本研究以栖息于安徽黄山的短尾猴为研究对象,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法收集了鱼鳞坑YA1群体中19个短尾猴口腔样本,采用改进高盐提取法提取微生物DNA,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微生物16S rDNA V3—V4区扩增产物进行双端测序,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研究共获得206 533条优质序列,发现4 685个OTU,归属20个门、310个属。结果表明:短尾猴口腔微生物物种丰富,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总条带44.58%)、厚壁菌门(Firmicutes, 30.28%)、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 12.27%)、梭杆菌门(Fusobacteria, 7.72%) 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3.70%)为主;24个微生物属在所有样本中均有分布,为其核心微生物属;短尾猴口腔中存在大量与口腔疾病相关的微生物和多种低丰富度的潜在病原菌。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短尾猴口腔微生物群落结构形成与适应性提供了基础资料,也提示在保护和管理野生猴群中需要应对人畜共患病传播的潜在风险。
2017 Vol. 37 (1): 78-8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964KB] ( )
87 周延山 花立民 楚彬 刘丽 姬程鹏 田永亮
高原鼢鼠繁殖特性与其栖息草地质量的关系
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动态变化与其繁殖特性密切相关,而繁殖特性又与其栖息环境有关。为了解高原鼢鼠繁殖特性与其栖息草地质量的关系,本文在祁连山东段选择两个不同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分布区,在其繁殖期调查各密度区雌雄个体不同月份的繁殖特性、草地生物量、植物组成、地下根系重量及根系可溶性糖含量、土壤紧实度和水分变化。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繁殖特性与草地质量的关系。结果显示:在高原鼢鼠繁殖期,5月为繁殖高峰期,6月进入繁殖末期;不同种群密度区之间个体繁殖强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雌性繁殖强度在繁殖高峰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繁殖末期存在显著差异(P<0.05);高原鼢鼠性比在繁殖高峰期表现为低密度区大于高密度区,而在繁殖初期和繁殖末期为高密度区大于低密度区;两个种群密度区之间,草地植物组成、草地地上生物量、可利用草地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0-30 cm土层根系根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除高原鼢鼠采食深度(0-20 cm)外,不同密度区土壤紧实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0-3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在一定种群密度下,高原鼢鼠繁殖特性的变化与地下根可溶性糖含量和土壤水分有关,而繁殖特性与草地植物学组成、草地生物量无显著关系。
2017 Vol. 37 (1): 87-9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138KB] ( )
97 韩宝银 汪凯 武进伟
蝙蝠犁鼻器受体V1R基因的分子进化
哺乳动物的犁鼻嗅觉系统 (VNS)主要感知信息素,而信息素在动物的生殖和社会行为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为了研究蝙蝠犁鼻器受体的分子进化,我们以已发表基因组的10种蝙蝠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对蝙蝠犁鼻器受体V1R基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0种蝙蝠中都存在V1R基因。尽管在印度假吸血蝠和帕氏髯蝠中存在完整的V1R基因,但大部分蝙蝠中的V1R基因却都是假基因。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假吸血蝠中仅有的1个全长的V1R基因处于中性进化状态,揭示其犁鼻器很可能已经丧失功能;而帕氏髯蝠中3个全长的V1R基因都受到了强烈的净化选择,提示其犁鼻嗅觉功能仍然保留,这些结果和蝙蝠犁鼻器形态学研究和蝙蝠TRPC2基因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我们的研究表明大部分蝙蝠丧失了犁鼻嗅觉功能,而犁鼻器功能丧失的原因比较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
2017 Vol. 37 (1): 97-103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617KB] ( )
104 郭艳清 周俊 宋先华 邓怀庆 邱阳 石磊 周江
贵州省梵净山自然保护区黔金丝猴的种群数量
2017 Vol. 37 (1): 104-10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056KB] ( )
109 陈春 罗晓燕 刘明
哺乳动物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热点演变分析——基于动物学记录(Zoology Record)的文献计量分析
利用Thomson Data Analysis软件对Zoology Record数据库中收录的1942篇哺乳动物对气候变化响应领域的期刊论文做了重点分析。以关键词为核心分析了不同哺乳动物物种、不同地质年代的研究热点分布和研究热点演变,以及2001-2005年、2006-2010年、2011-2015年3个年代段中的研究热点的演变规律。结果显示:进入2000年以后,该领域文献呈现逐年递增;研究热点显示出了较强的物种相关性;不同地质年代对应的物种研究有细微变化;3个文献发表年代段的研究热点显示出了该领域的热点演变规律。
2017 Vol. 37 (1): 109-11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667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