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9年 第3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9-01-30
    论文
    野牦牛和家牦牛粪便菌群与短链脂肪酸关系的研究
    刘传发 张良志 付海波 李文靖 张贺 李吉叶 皮立 张堰铭
    2019, 39(1):  1-7.  DOI: 10.16829/j.slxb.150219
    摘要 ( )   PDF (109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短链脂肪酸(SCFA)是反刍动物吸收饲草、饲料中营养物质的重要形式。肠道菌群能够降解食物生成SCFA并影响其比例。本文通过16S rDNA测序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别测定了野牦牛(Bos mutus)和家牦牛(Bos grunniens)粪便菌群组成及SCFA含量,通过比较分析两种牦牛肠道菌群与SCFA的关系,筛选出野牦牛肠道中与SCFA高浓度有正相关关系的菌群。结果显示,野牦牛粪便菌群主要的门有厚壁菌门(Firmicutes)(66.47%)、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6.00%)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48%),主要的科有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55.18%)、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8.75%)和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7.57%),家牦牛的菌群结构和组成与野牦牛相似。野牦牛粪便中SCFA以乙酸和丙酸为主,乙酸、丙酸、异丁酸、正丁酸和正戊酸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家牦牛(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野牦牛粪便菌群中紫单胞菌科(Porphyromonadaceae)、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普雷沃氏菌科(Paraprevotellaceae)、理研菌科(Rikenellaceae)和韦荣球菌科(Erysipelotrichaceae)与SCFA具有较强相关性(r>0.4),而家牦牛仅有弱相关性(r<0.3)。说明牦牛后肠道具有丰富的能够促进SCFA生成的益生菌群,进而提高食物的转化效率。
    中国东北地区鼩鼱科动物分类与分布
    刘铸 张隽晟 白薇 刘欢 解瑞雪 杨茜 金志民
    2019, 39(1):  8-26.  DOI: 10.16829/j.slxb.150120
    摘要 ( )   PDF (150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大兴安岭山脉呼中地区、塔河地区和呼伦湖地区,小兴安岭山脉萝北地区,长白山山脉横道河子地区、三道关地区、牡丹峰地区、凤凰山地区和新宾地区,对我国东北地区鼩鼱科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获得686号标本,首先利用形态特征描述和形态测量进行形态学物种鉴定,然后利用mtDNA Cyt b基因全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使用ABGD软件进行分子生物学物种鉴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物种鉴定结果一致。证实东北地区鼩鼱科动物包括麝鼩属2种:大麝鼩(Crocidura lasiura)和山东小麝鼩(C. shantungensis); 鼩鼱属9种:大鼩鼱(Sorex mirabilis)、中鼩鼱(S. caecutiens)、远东鼩鼱(S. isodon)、苔原鼩鼱(S. tundrensis)、长爪鼩鼱(S. unguiculatus)、栗齿鼩鼱(S. daphaenodon)、细鼩鼱(S. gracillimus)、扁颅鼩鼱(S. roboratus)和姬鼩鼱(S. minutissimus)。调查发现大麝鼩和山东小麝鼩呈同域分布,且其分布更临近人类生活区。在我国东北地区,中鼩鼱、细鼩鼱和远东鼩鼱种群数量与分布范围较大,其它物种种群数量明显小于这3个物种;大鼩鼱和扁颅鼩鼱分布数量较小,苔原鼩鼱仅在呼伦湖地区被采集到,在此地与姬鼩鼱同域分布。栗齿鼩鼱仅在大兴安岭地区捕获到。文中测量各物种标本的外形(体重、头体长、尾长、尾长/头体长、后足长、耳长),及头骨(颅全长、颅基长、基长、脑颅宽、脑颅高、眶间宽、上齿列长、下齿列长、腭前部宽、腭后部宽),通过照片展示了鼩鼱属9个物种的颅骨形态特征,并给出每一物种的鉴别特征,作为东北地区鼩鼱科物种形态分类依据。
    圈养马麝的个性分类
    孙太福 王静 黎勇 周密 孟秀祥
    2019, 39(1):  27-34.  DOI: 10.16829/j.slxb.150212
    摘要 ( )   PDF (16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在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麝繁育场展开,分别于2012年7月和2013年8月,针对374只圈养马麝,采用基于量表的个性评价法进行评价调查。结果表明:可建立包含17个个性项目的圈养马麝个性量表,因子分析显示每个项目公因子方差和载荷均大于0.4,各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0.33%,表明此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此外Cronbach's α系数为0.787,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量表设计合理;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可将圈养马麝划分为5大个性维度:侵略性、社会性、刻板性、温顺性、活跃性。研究发现,圈养马麝个性维度与野生个体的个性类型划分存在差异,主要是受圈养条件和人为干扰等影响。圈养马麝个性量表和5大个性维度的建立对指导马麝繁育管理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填补了马麝个性研究的空缺,并为进一步进行麝类动物个性研究奠定了基础。另外,此类个性层次研究方法具有较好区分度,可为其他动物个性的初期研究提供参考。
    圈养马麝幼仔哺乳期时间分配及影响因素
    王梦阳 黎勇 周密 盛岩 孟秀祥
    2019, 39(1):  35-42. 
    摘要 ( )   PDF (14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于2017年7月17日至8月16日,在甘肃兴隆山马麝繁育场对圈养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 sifanicus)当年生仔麝进行了哺乳期的行为取样,量化记录了摄食、卧息、刻板等10类行为,分析了仔麝哺乳期时间分配格局及与性别和年龄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圈养马麝仔麝在哺乳期(1 ~ 3月龄)的卧息(39.55% ± 4.53%)及摄食(28.03% ± 1.58%)时间分配最多;仔麝在哺乳前期(1月龄)、中期(2月龄)及后期(3月龄)的卧息、摄食及刻板行为的展现时间逐渐增加,运动行为在中期达到峰值(4.99% ± 0.64%),母幼联系等其他行为逐渐下降;仔麝的刻板行为在哺乳中期开始发育,后期刻板行为(3.33% ± 1.83%)显著高于中期(1.15% ± 0.77%)(P < 0.05);仔麝摄食与排泄行为的分配时间呈正相关(r = 0.833,P = 0.010),母幼联系与社会行为呈正相关(r = 0.802,P = 0.017),环境探究与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 = 0.970,P < 0.001);圈舍内有成年雄麝的仔麝的卧息时间(59.50% ± 8.17%)显著高于圈舍内缺失雄麝的仔麝(37.82% ± 6.12%)(P < 0.05),前者的母幼联系(1.10% ± 0.52%)也相对低于后者(3.80% ± 1.07%)(P > 0.05);仔麝性别对其行为时间分配的影响均不显著(P > 0.05)。本研究表明,马麝的母幼关系属于典型“隐蔽者”类型,仔麝刻板行为的发育始于哺乳中期,其发育和表达强度随年龄递增而加强,同圈舍的成年雄麝对仔麝的行为和生长发育有负面效应。
    基于发育网络识别模型的大熊猫面部识别
    侯金 郑伯川 李玉杰 白文科 齐桂兰 董峻妃 杨泽静 张晋东
    2019, 39(1):  43-51.  DOI: 10.16829/j.slxb.150211
    摘要 ( )   PDF (239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个体识别是动物行为学与生态学研究工作的基础,也是制定珍稀野生动物保护政策的重要依据。为了丰富大熊猫个体识别和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我们于2017年7月分别在四川省雅安市碧峰峡大熊猫基地和四川省汶川县耿达镇的中华大熊猫苑共计拍摄18只大熊猫个体,每只大熊猫拍摄6~13张高质量面部照片(共计131张),利用发育网络(Developmental Network)建立大熊猫面部识别模型。利用此模型对存在部分背景的大熊猫面部照片进行识别检测,得到的个体识别率为79.41%,对完全去除背景的大熊猫面部照片进行识别检测,得到的个体识别率为58.82%。研究表明,发育网络具有足够的大熊猫个体识别能力,不同背景比例的照片对大熊猫个体识别的实际结果具有较大的影响。随着发育网络识别模型的发展,我们建议更多的野生动物保护研究者结合这一技术深入地开展珍稀野生动物(如大熊猫)个体识别研究,逐步提高识别准确度,并应用到关键区域大规模的动物调查中。
    黄喉貂日活动节律及食性的季节变化
    朱博伟 王彬 冉江洪 李波 黄蜂 李晓清 古晓东
    2019, 39(1):  52-61.  DOI: 10.16829/j.slxb.150178
    摘要 ( )   PDF (65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和粪便分析法(频率法和剩余物干重法)对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黄喉貂不同季节的日活动节律及食物组成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黄喉貂主要在白天活动(昼间独立照片数占总独立照片数的85.64%),不同季节黄喉貂日活动节律无显著差(χ2=126.950,df=132,P=0.608),但在不同季节其日活动高峰出现时间不同,春季的活动高峰出现在16:00~19:00(31.65%),夏季活动高峰发生在15:00~18:00(26.32%),秋季活动高峰出现在13:00~16:00(34.31%),冬季活动高峰出现在11:00~14:00(25.00%),并且冬季夜间活动与其他季节相比明显增多;(2)黄喉貂取食食物有兽类、鸟类、昆虫类和植物类等,但兽类是黄喉貂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在一年中以兽类的出现频率最高,为95.28%,兽类剩余物的总相对干重百分比达80.99%,其次是植物、鸟类和昆虫;(3)黄喉貂对食物类别的利用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夏、秋三个季节黄喉貂粪便中兽类所占比重最多,春季鸟类食物出现频率较高,冬季黄喉貂粪便中植物所占比重明显增多。本研究表明,黄喉貂在不同季节其日活动节律和食性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与其繁殖特性和生理代谢需求有关。本研究揭示了黄喉貂的日活动节律及食性的季节性变化,充实了黄喉貂的生物、生态学资料,也为该物种的保护管理提供了参考资料。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帚尾豪猪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初步观察
    汪国海 施泽攀 李生强 鲁长虎 周岐海
    2019, 39(1):  62-68.  DOI: 10.16829/j.slxb.150164
    摘要 ( )   PDF (30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2年8月-2013年7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及其周边区域内的帚尾豪猪(Atherurus macrourus)进行了观察,采用活动强度指数分析其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探讨月相和环境因子对其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段内帚尾豪猪的活动强度存在极显著差异(t=4.666, df=23, P=0.001),活动峰值出现在20:00~21:00和05:00~06:00;夜间主要以移动(63.2%)和觅食(23.6%)为主。帚尾豪猪各月份间的时间分配存在极显著差异(t=8.581, df=11, P=0.001),旱、雨季间的时间分配存在显著差异(Z=-2.166, P=0.03)。各月相间帚尾豪猪出现的频次存在显著差异(χ2=5.00, df=1, P=0.025),以新月期和满月期活动最为频繁,上弦月活动最少。相关性分析表明,活动强度指数与月降雨量、月最高温度及最低温度(R2=0.440,R2=0.435,R2=0. 457)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帚尾豪猪最适的活动温区为10℃~26℃。本研究初步掌握了帚尾豪猪在弄岗保护区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有助于后期理解栖息地和气候变化对其活动的影响。
    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对高原鼠兔觅食与警戒行为的影响
    米玛旺堆
    2019, 39(1):  69-76.  DOI: 10.16829/j.slxb.150153
    摘要 ( )   PDF (8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野生动物的自然行为受当地家畜影响。作为与家畜共享一个栖息地、并具有挖掘行为的兔形目高原鼠兔,其行为也受当地高原家畜影响。本文采用了Poisson回归分析方法,确定牦牛、不同土地利用对高原鼠兔行为频次的影响。结果显示觅食、移动频次是高原鼠兔的主要行为频次。在冬季牦牛觅食地高原鼠兔觅食行为频次高于警戒行为频次。相反,在夏季,无论是在牦牛觅食地还是在其夜宿地,高原鼠兔警戒行为的频次高于觅食行为频次。高原鼠兔行为也受不同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以及季节因素的影响。植被覆盖度与觅食频次成反比,植被覆盖度高的生境高原鼠兔觅食较少,相反,植被覆盖度较低生境觅食行为频繁。另外当前牧民的定居化趋势造成局域放牧过度,加速了土地荒漠化。因此本文也认为,季节性传统游牧模式对于草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槲皮素对东方田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叶清 李俊年 杨冬梅 陶双伦 张颖 卢鑫
    2019, 39(1):  77-83.  DOI: 10.16829/j.slxb.150199
    摘要 ( )   PDF (17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植物次生化合物对植食性小哺乳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本研究以含0、1.5%、3%、5% 和8% 槲皮素的食物饲喂东方田鼠,探究东方田鼠的免疫器官发育和细胞因子水平对不同浓度槲皮素的响应。结果显示:不同浓度植物槲皮素对东方田鼠的体重增长均无显著影响;与不含槲皮素(对照组)相比,5% 槲皮素处理的东方田鼠个体的脾脏和胸腺指数分别增加14.48% (P < 0.05)、11.67% (P < 0.05),细胞因子IL-2、IL-10分别增加8.90% (P < 0.05)、14.99% (P < 0.05),而TNF-α、IL-1β分别降低11.13% (P < 0.05)、17.40% (P < 0.05);槲皮素浓度达到8% 时,与5%相比,脾脏指数、胸腺指数降低,IL-2、IL-10分泌减少,而TNF-α、IL-1β分泌升高。表明不同浓度植物槲皮素对东方田鼠免疫器官指数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存在差异。
    高原鼠兔瘦素蛋白乳腺特异表达载体的构建及细胞表达
    庞礴 于鸿浩 张湑泽 谢玲 付林 赵新全 郭松长
    2019, 39(1):  84-93.  DOI: 10.16829/j.slxb.150172
    摘要 ( )   PDF (341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瘦素(Leptin)蛋白是调节机体能量代谢的关键因子之一。前期研究显示高原鼠兔Leptin蛋白发生了适应性进化。功能实验表明,在温暖或寒冷条件下高原鼠兔Leptin都通过减少食物摄取和增加能量消耗调节能量平衡,显示了其调节适应性产热过程的潜力。本研究以高原鼠兔Leptin cDNA为模板扩增高原鼠兔obese(ob)基因编码区序列504bp,改造并构建了哺乳动物真核细胞乳腺特异表达载体pBC1-lep,同时通过组织块法原代培养建立了奶山羊乳腺上皮细胞系,并通过pBC1-lep质粒脂质体法转染及转基因细胞的筛选,成功获得转染Leptin的阳性细胞。实验为利用转基因动物实现奶山羊乳腺中特异表达高原鼠兔Leptin提供了一条可能的途径,完成了乳腺特异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拉沙山黑白仰鼻猴食用竹叶的化学成分分析
    李途 刘莉莉 王双金 李青青 陈粉粉 杨亚晋 郭爱伟 崔亮伟
    2019, 39(1):  94-102.  DOI: 10.16829/j.slxb.150207
    摘要 ( )   PDF (14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黑白仰鼻猴常年采食竹类叶片,竹子是其重要的食物资源之一。本文通过对拉沙山黑白仰鼻猴生境中空心箭竹和马斯箭竹竹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探讨其采食原由。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共采集了21份竹子样品,分析其粗蛋白、粗脂肪、总糖、粗纤维、灰分、钙和总磷等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两种竹叶的选择主要受高钙、高能量和低Ca/P的影响。尽管空心箭竹与马斯箭竹的化学成分无差异,但是影响黑白仰鼻猴食物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所不同,这可能与竹子化学成分的季节性变化有关。结合前人对该猴群非竹类食物的研究结果,黑白仰鼻猴采取了在满足蛋白质、脂肪等常量营养物质需求基础上优先保证磷、钙和能量摄入的觅食策略。竹类等猴群重要食资源应该受到重点保护,同时也是未来食物资源恢复的首选物种。
    微卫星标记在大熊猫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乔麦菊 冉江洪 张和民
    2019, 39(1):  103-110.  DOI: 10.16829/j.slxb.150166
    摘要 ( )   PDF (13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熊猫是我国保护最为成功、研究最为深入的珍稀动物之一,可以为其它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研究工作提供参考。20世纪70年代末期借助无线电颈圈,大熊猫的生态学研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近20年来微卫星标记和非损伤性遗传取样技术的联合使用,将大熊猫的保护研究工作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本文在综合所有已发表大熊猫微卫星标记的基础上,梳理了微卫星标记在圈养大熊猫亲子鉴定与遗传管理,野生大熊猫个体识别与种群数量调查、遗传多样性评估、扩散和种群遗传结构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并着重介绍了其中29个重要的微卫星标记。同时指出目前微卫星标记的使用存在标记选择不统一、等位基因读数无统一规程等问题,并对应用前景进行了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