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CD数据库源刊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2-05-3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论文
Select
西双版纳勐海县勐阿水库对亚洲象迁移活动和人—象冲突的潜在影响
刘嘉琦, 王怡涵, 张磊, 崔宁, 吕婷, 黄元, 戴蓉, 李正玲, 陈明勇
2022, 42(3): 227-239. DOI:
10.16829/j.slxb.150578
摘要
(
)
HTML
(
)
PDF
(742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0年1—12月,采用半结构式访查法、痕迹跟踪调查法和无人机跟踪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拟建西双版纳勐海县勐阿水库涉及区域的亚洲象种群结构、迁移路线等进行了调查,并采用样方法和3S技术对该区域亚洲象取食植物和栖息地适宜性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以探讨拟建勐阿水库可能对亚洲象迁移活动和人—象冲突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1)拟建勐阿水库区域活动的亚洲象小种群被称为澜沧江西部种群或西双版纳勐海—普洱澜沧种群,仅由19头亚洲象(10头雄性,9头雌性)组成,有2条亚洲象迁移路线穿越该区域;(2)在研究区域共统计到亚洲象取食植物12目19科32属33种,基本能满足该象群的取食需求;(3)海拔、坡度、植被隐蔽度及食物资源等生态因子的适宜性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区域(包括占总面积14.61%的最适生境和占总面积82.05%的相对适宜生境)都能满足该亚洲象小种群的基本生活需求;(4)2条亚洲象迁移路线中的1条将因水库建设而阻断,迫使该象群改变原来的迁移路线;(5)水库淹没区的植被将被永久破坏,原本连片的适宜栖息地也将受到进一步切割和压缩影响;(6)当食物资源无法满足亚洲象生存需求时,它们可能会选择进入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食物的农耕区取食农作物和经济作物,随着人流、车流大量增加,亚洲象与人相遇的概率也会大幅度增加。分析认为,拟建勐阿水库将淹没1条迁移通道,对亚洲象迁移活动造成阻碍,迫使象群改变路线,还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人—象冲突。建议在水库工程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采取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减少工程项目对亚洲象种群及其栖息地的负面影响;水库建设和管理部门、林业和草原管理部门等应加强对亚洲象活动的监测和预警,避免亚洲象肇事造成人员伤亡和更大的经济损失。
Select
内蒙古森林—草原交错带中野生东北马鹿冬季食物组成模式
周良俊, 王琳, 魏楷丽, 张明海, 张玮琪
2022, 42(3): 240-249. DOI:
10.16829/j.slxb.150596
摘要
(
)
HTML
(
)
PDF
(1123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布于内蒙古森林—草原交错带的东北马鹿(
Cervus elaphus xanthopygus
)种群,受冬季低温和雪被的影响,对营养和能量的需求发生变化,同时,交错带内植物区系复杂,草本植物覆盖率高,而野生东北马鹿冬季主要以木本植物的嫩枝为食,因此分布于该地区的野生东北马鹿种群将面临食物资源短缺、营养缺乏的潜在威胁。本研究于2019年和2020年冬季,在内蒙古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采集野生东北马鹿粪便样本共98份。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了解内蒙古森林—草原交错带中东北马鹿冬季的食物组成,结合去趋势分析法揭示了东北马鹿冬季食物组成模式。对东北马鹿粪便残渣分析发现,东北马鹿冬季共采食22种(科)植物,其中2020年冬季发现东北马鹿大量采食云杉(
Picea asperata
,9.88%)为其新食物。对东北马鹿食物组成进行去趋势分析发现,两年冬季中多数东北马鹿呈现出以蒙古栎(
Quercus mongolica
)、山杏(
Armeniaca sibirica
)、细叶沼柳(
Salix rosmarin? ifolia
)和家榆(
Ulmus pumila
)等落叶乔木和灌木为主要食物,同时采食高比例禾本科(Poaceae spp.)植物的食物组成模式;少数个体因食物短缺而呈现出以云杉为主要食物的特殊组成模式。禾本科和云杉是引起东北马鹿冬季食物组成变化的主因。本研究揭示了内蒙古森林—草原交错带中东北马鹿冬季的食物组成模式,为该地区东北马鹿营养生态学的进一步研究与保护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Select
四川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有蹄类多样性与空间分布初报
刘明星, 任宝平, 陈星, 金贵祥, 冷志诚, 杨孔, 官天培
2022, 42(3): 250-260. DOI:
10.16829/j.slxb.150583
摘要
(
)
HTML
(
)
PDF
(432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资源分布与环境变量的不同,形成多样的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山地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境异质性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分布的理想选择。为掌握岷山北部有蹄类多样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我们基于四川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边缘区域的160台红外相机监测数据(2017—2020年),将研究区域按固定间隔划分为5个海拔段,分别计算各海拔段和8种植被类型内有蹄类物种的相对多度指数(RAI)和物种丰富度,整理并初步分析了该区域有蹄类多样性和空间分布。结果显示:(1)该区域共记录到6种有蹄类,毛冠鹿(
Elaphodus cephalophus
)是优势种,相对多度指数最高(RAI=41.12);其次是中华斑羚(
Naemorhedus griseus
)(RAI=14.10)和野猪(
Sus scrofa
)(RAI=6.76),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
)(RAI=0.59)和扭角羚(
Budorcas taxicolor
)(RAI=0.34)最罕见;(2)云杉林和冷杉林中有蹄类物种丰富度均最高(6种),有蹄类相对多度指数则在常绿杜鹃灌丛中最高(RAI=96.86),柏木林内的物种丰富度(2种)和相对多度指数(RAI=19.66)均最低;(3)根据相机监测点的海拔,分为低海拔(< 2 500 m)、中海拔(2 500~2 900 m)和高海拔(> 2 900 m)3组,6种有蹄类可以大致分成3类,即高海拔类群(林麝和扭角羚)、中低海拔类群(毛冠鹿和中华鬣羚)和全海拔类群(中华斑羚和野猪);(4)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在中海拔段均最高,整体呈现近似钟形的分布格局。植被以及植被与海拔的交互效应是影响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蹄类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我们建议:保护区在管理实践中应减少中低海拔段干扰,控制林线以上区域放牧;未来的监测或调查应增加极高海拔区域(3 300 m以上)的抽样强度。
Select
圈养大熊猫冷冻精液对其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作用
王东辉, 刘玉良, 沈富军, 蔡志刚, 安俊辉, 侯蓉
2022, 42(3): 261-269. DOI:
10.16829/j.slxb.150627
摘要
(
)
HTML
(
)
PDF
(198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过去34年的圈养大熊猫种群保护工作中,我们成功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大熊猫精子库,目前已保存50只大熊猫个体总计7 000余支细管冷冻精液(冻精)。冷冻精液一方面可以使物种的遗传资源得到长久保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促进种群繁育。但是,圈养大熊猫冷冻精液对其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作用尚未有明确报道。本研究首先根据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2000—2014年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数据,对比分析了冻精人工授精个体和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冻精人工授精个体遗传多样性均高于同年圈养种群的平均遗传多样性,表明在繁殖年份中冻精人工授精可以显著提高圈养大熊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统计精子库中所有冻精个体的平均血缘系数并与圈养种群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冷冻精液对圈养种群遗传多样性的潜在作用。结果显示,精子库中有21只已死亡个体的精液,其中有66.67%的个体平均血缘系数低于圈养种群;有14只20岁以上个体的精液,其中有50.00%的个体平均血缘系数低于圈养种群;另有15只20岁以下个体的精液,其中有53.33%的个体平均血缘系数低于圈养种群,表明冷冻精液对圈养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价值。综上所述,冷冻精液不但有效保存了大熊猫遗传资源,而且在保护圈养种群遗传多样性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Select
中国拟家鼠分类与分布厘订
谢菲, 万韬, 唐刻意, 王旭明, 陈顺德, 刘少英
2022, 42(3): 270-285. DOI:
10.16829/j.slxb.150589
摘要
(
)
HTML
(
)
PDF
(2487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拟家鼠(
Rattus pyctoris
)由Hodgson在1845年命名,其模式产地为尼泊尔。该种的分类地位和是否在中国有分布都存在较大争议。近来有研究认为拟家鼠不分布于我国。2020年,在西藏吉隆县和札达县进行野外调查时采集到7号标本,皮毛、头骨和牙齿的形态特征与尼泊尔的拟家鼠相似,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支持这些标本为单系(PP=1.0),与模式产地样品C
yt
b
基因的K2?P遗传距离为0~2.8%,确认这些标本为拟家鼠。这是第一次在我国境内采集到拟家鼠标本,丰富和完善了这个物种的生物地理资料。
Select
花生对非繁殖期雌性黑线仓鼠细胞免疫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于祎, 赵明星, 王玉辉, 张学英, 徐德立, 王德华
2022, 42(3): 286-294. DOI:
10.16829/j.slxb.150606
摘要
(
)
HTML
(
)
PDF
(142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物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动物免疫功能的重要因素。野生动物在选择食物时是否会优先选择有利于其健康的食物?为解决该问题,我们以黑线仓鼠(
Cricetulus barabensis
)为研究对象,通过饲喂其喜食食物花生(
Arachis hypogaea
),然后检测反映健康状况的细胞免疫能力和血液指标。将30只非繁殖期成年雌性黑线仓鼠随机分为正常饲料组(normal fodder group,NF,
n
=10)、花生加饲料组(normal fodder plus peanuts group,NP,
n
=10)和花生组(Peanut,
n
=10),饲喂39 d后检测各项指标。结果发现Peanut组的体重增加,NP和Peanut组的摄食量降低。NP组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ytohaemagglutinin,PHA)后12 h的PHA反应显著高于NF组。3组间白细胞数和淋巴细胞数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但NP和Peanut组白细胞数比NF组分别高22.9%和25.0%,淋巴细胞数分别高15.0%和22.5%。NP和Peanut组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显著高于NF组,而Peanut组血小板数显著高于NF和NP组。这些结果表明饲喂花生能增强黑线仓鼠的细胞免疫能力、输氧能力和凝血功能,这可能是其喜食花生的生理原因。
Select
牦牛
DBI
基因的分子特征及其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与定位
王强龙, 张同享, 高泽川, 王立斌, 余四九, 潘阳阳
2022, 42(3): 295-303. DOI:
10.16829/j.slxb.150565
摘要
(
)
HTML
(
)
PDF
(638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西泮结合抑制因子(Diazepam binding inhibitor,DBI)与酰基辅酶A具有高亲和力,在动物组织中广泛存在,与脂肪酸代谢、类固醇激素合成密切相关。为研究DBI基因的分子特征及该基因在乳腺发育中的作用,对牦牛DBI基因编码区进行克隆,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ting,WB)和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对牦牛泌乳前期、泌乳期和干乳期的乳腺组织中DBI的相对表达量和表达部位进行研究。DBI序列分析显示:牦牛DBI基因编码区序列长264 bp,编码87个氨基酸残基,与牛的同源性高达99.62%;qPCR数据表明:牦牛泌乳前期乳腺组织中DBI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泌乳期和干乳期(
P
< 0.05);WB结果显示:牦牛泌乳前期乳腺组织中DBI蛋白的表达量最高,干乳期次之,泌乳期最低(
P
< 0.05);IHC结果表明:不同发育时期的牦牛乳腺组织中DBI的表达部位并无明显差异,主要表达于乳腺腺泡上皮细胞、导管上皮细胞及小叶间质细胞。DBI在不同发育时期牦牛乳腺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具有明显差异(
P
< 0.05),揭示DBI可能参与牦牛乳腺发育的过程,这为进一步探究DBI基因在生物体中的作用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
Select
重组Bt伴胞晶体蛋白Cry5B对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的离体杀灭活性观察
黄文俊, 罗娌, 陈欣, 刘礼, 廖礼慧, 王小兰, 李碧, 李明喜, 陈敏, 易得娇, 李翰, 张皓, 卓贵富, 刘云健, 李莹馨, 陈奕君, 周璇, 谢跃
2022, 42(3): 304-311. DOI:
10.16829/j.slxb.150643
摘要
(
)
HTML
(
)
PDF
(287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西氏贝蛔虫是危害大熊猫最为严重的一种肠道寄生性线虫。针对目前长期药物驱虫导致的大熊猫西氏贝蛔虫耐药及生态污染问题,苏力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晶体蛋白Cry5B因其特异的线虫杀灭活性,是一种理想的新型抗蛔虫病药物候选。本研究拟通过原核表达方式产生Bt YBT-1518重组Cry5B蛋白,并评价其对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的离体杀灭活性。结果表明,Bt YBT-1518 Cry5B由1 246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MW)为139.889 kDa,包含Endotoxin_N、δ-Endotoxin_C、Endotoxin_C、Endotoxin_C2、Cry1Ac_D5结构域,与Bt PS86Q3晶体蛋白关系最近。重组Cry5B蛋白在IPTG浓度为1.4 mmol/L时表达量最大,表达于菌体上清液。离体杀灭活性实验表明,重组Cry5B蛋白的大熊猫西氏贝蛔虫抑杀效果具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对肠道L4期幼虫第3天的ED
50
值为14.5 μg/mL,第7天的ED
50
值为0.16 μg/mL;但对成虫更敏感,仅作用2 d便可显著下降虫体活性,直至死亡,证实重组Cry5B蛋白对大熊猫蛔虫具有较强的毒杀作用。这些结果为后续论证Bt YBT-1518重组Cry5B蛋白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环保的抗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病药物提供了数据参考。
综述
Select
基于生态位理论研究群落构建的方法进展
宋文宇, 李学友, ONDITI Kenneth Otieno, 蒋学龙
2022, 42(3): 312-324. DOI:
10.16829/j.slxb.150613
摘要
(
)
HTML
(
)
PDF
(184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理解群落构建过程可以解释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和维持,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关键作用。生态位理论是群落构建研究的核心框架之一。该理论认为群落构建是生物作用和非生物作用将区域物种库中的物种选入局域群落的确定过程。近年来,随着该领域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研究者不但从物种、谱系或功能等生物多样性维度来研究群落构建,所使用的多样性指数、零模型算法和物种库界定方式等也多种多样。本文回顾了从生物多样性不同维度研究群落构建的优势与局限,总结了群落构建过程中构建零模型和界定物种库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介绍了部分群落构建研究的最新方法学进展和研究成果。最后,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案例提出了对未来群落构建研究的一些建议。
方法技术
Select
贵州坡岗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兽类和鸟类监测及活动节律分析
杨光美, 李佳琦, 张明明, 胡灿实, 粟海军
2022, 42(3): 325-338. DOI:
10.16829/j.slxb.150568
摘要
(
)
HTML
(
)
PDF
(4668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于2017—2020年利用红外相机对贵州兴义坡岗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的兽类和鸟类进行了连续4年的监测,分析了保护区内兽类和鸟类物种组成多样性及主要地栖性物种的活动节律。本次调查共记录到兽类和鸟类物种数共72种,其中兽类13种,隶属于4目7科;鸟类59种,隶属于6目18科。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颈长尾雉(
Syrmaticus humiae
)和小灵猫(
Viverricula indica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白鹇(
Lophura nycthemera
)、白腹锦鸡(
Chrysolophus amherstiae
)、红嘴相思鸟(
Leiothrix lutea
)、猕猴(
Macaca mulatta
)、斑林狸(
Prionodon pardicolor
)、豹猫(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等13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的区域为保护区的核心区(
H
=2.76)。活动节律分析表明,白腹锦鸡为昼行性动物,花面狸(
Paguma larvata
)、鼬獾(
Melogale moschata
)等为典型的夜行性动物。白腹锦鸡和鼬獾日活动节律呈双峰趋势,花面狸和豹猫呈单峰型。本次监测结果可为进一步加强喀斯特森林鸟兽物种保护管理和生态学研究提供基础。
研究简报
Select
半乳甘露聚糖检测在圈养海洋动物曲霉病早期诊断的应用
董贵信, 张德录, 黄泽林, 张孝敏, 梁淑余, 陈小芬, 沈博, 张鹏
2022, 42(3): 339-344. DOI:
10.16829/j.slxb.150592
摘要
(
)
HTML
(
)
PDF
(137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神农架川金丝猴初产雌性妊娠期异亲哺乳
胡晴朗, 武阅, 姚辉, 杨万吉, 禹洋, 向左甫
2022, 42(3): 345-348. DOI:
10.16829/j.slxb.150582
摘要
(
)
HTML
(
)
PDF
(1609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