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8-07-07
    韩国与中国东北地区松鼠线粒体DNA 控制区的序列变异
    KOH Hung Sun, 张明海, 王金星, SHIN Dong Sun, LEE Bae Geun
    2006, 26(1):  1-7. 
    摘要 ( )   PDF (3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究松鼠东北亚种(Sciurus vulgaris manchuricus Thomas)不同种群的序列变异水平并进一步确定分类地位,我们分析了韩国5 个地点和中国东北2 个地点的松鼠标本的线粒体DNA 控制区的全序列(1 058 bp)。39个韩国松鼠标本显示出21 种单倍型,这些单倍型间的平均Tamura-Nei 距离为1. 0%;24 个中国松鼠标本显示21种单倍型,单倍型间的平均Tamura-Nei 距离为1. 4%(1 058 bp 的全序列中发生变异的位点有119 个,占11. 2%)。韩国松鼠和中国松鼠间的平均距离为1. 3%。并且韩国和中国松鼠的所有42 个单倍型形成了一个单系分支,Fst 值为0. 04,表明在两个国家的松鼠间没有发生遗传分化。因此,序列分析的分子生物学的结果支持现行的分类,即来自韩国的朝鲜亚种(S. v. coreae)是中国北部地区松鼠东北亚种(S. v. manchuricus)的同物异名。这还需要进一步对北朝鲜和中国东北其它地区更多标本的分子和形态学分析来验证这一结论。
    鼠类对辽东栎橡子的搬运
    李宏俊, 张洪茂, 张知彬
    2006, 26(1):  8-12. 
    摘要 ( )   PDF (2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北京东灵山地区,在灌丛、森林2 种生境类型中共设计了5 个处理,以检验种子质量、种子可视度、生境类型如何影响鼠类对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橡子的搬运。每个处理包括200 枚种子。每日检查种子状态,实验持续16 d。鼠类在几天之内将大多数种子搬运走。完好橡子比虫蛀橡子消失得快。橡子在森林生境中明显比在灌丛生境中消失的快。鼠类对放置在灌丛下方和灌丛之间的橡子的搬运速率差别不大。放置在落叶下方的橡子消失速率明显慢于地表的橡子。本研究利用半存活时间测量种子的搬运率。各处理的半存活时间范围是0. 6 ~ 8. 6 d。各处理的橡子搬运率均较高,这说明鼠类有能力在种子下落到冬季来临的2 个月时间内,搬运绝大多数的橡子。实验说明,鼠类是辽东栎橡子重要的捕食者和扩散者。
    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小熊猫巢域初步研究
    杨建东, 张泽钧, 李 明, 胡锦矗, 魏辅文
    2006, 26(1):  13-17. 
    摘要 ( )   PDF (2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2 年5 ~ 11 月,在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6 只小熊猫的巢域利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6 只戴颈圈个体M1、M2、M3、F1、F2、F3 的巢域面积分别为330. 26 hm2、135. 18 hm2、190. 67 hm2、98. 23 hm2 、141. 60 hm2 、204. 80 hm2 ;雄性个体平均巢域面积为218. 70 hm2,雌性个体为148. 21 hm2。小熊猫个体间巢域重叠普遍,平均重叠率达25. 33%,其中雄性个体之间为26. 00%,雌性个体之间为23. 67%,两性个体之间为25. 67%。可能受人为干扰的影响,M1 在6 只监测个体中巢域面积、日均移动距离均为最大。

    秦岭川金丝猴一个投食群等级关系的研究
    李保国, 李宏群, 赵大鹏, 张育辉, 齐晓光
    2006, 26(1):  18-25. 
    摘要 ( )   PDF (2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2年7月至2003年6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秦岭山脉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玉皇庙西梁川金丝猴投食群一雄多雌社会单元内部和社会单元间的攻击和屈服行为的指向和次数进行记录,应用计算优势指数的方法对社会单元内不同性别年龄组和社会单元间的等级进行排列。结果表明,在每一个社会单元内部成年雄性居最高地位,所有成年雌性占有第二阶层,亚成体处于第三阶层,青少年个体处于最低层。每个社会单元内成年雌性在一年内的等级序列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是雌性在产仔后顺位明显上升。八个社会单元在交配阶段和产仔阶段等级结构不同,等级最高的社会单元以及等级最低的社会单元的等级顺序没有发生变化,等级接近的社会单元间的等级顺序发生变化,其变化的原因可能主要与社会单元内部成员相互协作进行攻击有关。
    秦岭川金丝猴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
    吕九全,李保国
    2006, 26(1):  26-32. 
    摘要 ( )   PDF (2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9年12月至2004年11月,通过野外直接跟踪观察,采用焦点取样和瞬时记录的方法,对秦岭川金丝
    猴西梁猴群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将川金丝猴的昼间活动定义为摄食、休息、理毛、移动和其他行为5 种类型,结果发现:川金丝猴昼间活动中有两个摄食高峰,分别在每天的上午和下午,中午有一个较长时间的休息期。川金丝猴昼间的主要行为类型是摄食和休息(约占全部活动时间的62%),各种行为依所占时间比例依次为:摄食(34.64 ± 1.70%)、休息(26.83 ± 1.69%)、理毛(11.58 ± 0.96%)、移动(18.93 ±1.08%)和其他行为(8.02 ± 0.82%)。在不同季节各种行为类型所占时间比例有明显的变化,表现为摄食和休息行为占昼间活动时间比例在夏(75.00%)、秋季(74.15%) 大于春(52.74%)、冬季(56.64%);而移动、理毛和其他行为所占时间比例之和在夏(25.00%)、秋季( 25.85%) 则明显小于冬( 43.4%)、春季(47.3%)。不同季节间的活动时间分配经非参数检验( Kruskal Wallis H test,N = 199),理毛行为( x2 =11.438,df = 3,P < 0.05)有显著差异,摄食(x2 = 20.469,df = 3,P < 0.01)、休息(x2 = 27.235,df = 3,P < 0.01)、移动(x2 = 24.110,df = 3,P < 0.01) 和其他行为( x2 = 60.810,df = 3,P < 0.01) 季节间差异非常显著;除摄食行为外,其余各行为类型的时间分配在不同性别-年龄组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 < 0.05)。
    秦岭雄性羚牛的发情行为与其社会状态的关系
    王学志, 宋延龄, 曾治高, 巩会生, 赵德怀, 赵纳勋
    2006, 26(1):  33-37. 
    摘要 ( )   PDF (2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4年5月31日至8月31日在陕西省佛坪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羚牛秦岭亚种(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的繁殖行为及雄牛的社会状态进行了研究。研究期间每天在比较容易见到羚牛的区域内沿固定路线寻找羚牛,在不惊扰羚牛正常活动的情况下,记录牛群大小、群内个体的性别、年龄、雄性的社会状态,即是单独活动还是在繁殖群中;社会状态的变动,即每只是进入还是离开繁殖群;羚牛群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入群的独牛与群内其它雄牛之间的行为、与群内雌牛之间的行为。同时用摄像机辅助记录羚牛在群内的行为,并根据图像资料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校正。研究期间累计对277 头次雄性羚牛的繁殖行为进行了观察,记录到241次繁殖行为。虽然6月初至8月下旬都可以见到羚牛的繁殖活动,但80% 以上的繁殖行为发生在6月20日至7月10日期间,其中以6月21 ~ 30日间的繁殖活动最多(105 次)。繁殖季节中雄性羚牛有两种社会状态,即在
    繁殖群中和单独活动(即独牛)。研究期间累计的独牛比例占成年雄性的30. 32%,其中72. 62%的独牛出现在6月10 日至7 月10 日。6 月21 ~ 30 日间独牛比例最高,占成年雄性个体的50. 67%。雄牛进出繁殖群的现象比较常见,独牛的比例与繁殖行为正相关。繁殖高峰期后,单独活动的雄牛数量迅速减少。雄牛的社会状态会随着繁殖期的不同阶段发生改变,独牛在不同繁殖群之间移动寻求更多的交配机会。我们的研究结果不支持以往认为独牛是繁殖争斗失败者的观点。
    白鱀豚BDNF基因的扩增和序列分析
    郭 丽,孙 鹏,邹振芳,杨 光,魏辅文
    2006, 26(1):  38-43. 
    摘要 ( )   PDF (4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首次从白鱀豚基因组DNA 中扩增和克隆到脑源神经营养因子的编码区。在该段序列中含有一个长为747 bp 的开放阅读框,无内含子,编码一个由248 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预计分子量为27 953.7道尔顿。其中包括由18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区,111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前肽区及119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成熟区。序列分析表明,白鱀豚脑源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与其它哺乳动物相似性超过90%,而与猪牛相似性相对较高(分别为95% 和94.7%)。氨基酸序列比较发现,白鱀豚BDNF 前体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哺乳动物具有94.5% ~99.5%的相似性,显示了极高的保守性。通过邻接法进行的系统发生分析中,鲸目和食肉目的物种分别聚为单系;与其它哺乳动物相比,鲸类与有蹄类的牛和猪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这与鲸类和有蹄类之间具有相对较近的亲缘关系相符。
    小兴安岭通河林区原麝夏季对生境的选择
    吴建平,周玲玲,穆立蔷
    2006, 26(1):  44-48. 
    摘要 ( )   PDF (1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4年8 ~ 9月,在通河县龙口林场采用样线样方法对原麝夏季生境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设235个样方,其中原麝利用样方55 个,采用卡方(Chi-square) 统计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原麝偏好利用针阔混交林,避免杂木林;倾向于选择离水源近、远离人为干扰的上坡位;一般喜欢有石砬子的山坡;对坡向的利用无选择性。对原麝利用样方和非利用样方进行比较,发现原麝生境具有海拔高、郁闭度小、食物丰富和坡度陡等特征。对各种生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前6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3.30%,可以较好地反映原麝生境特征,根据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将原麝夏季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食物丰富度因子、植被因子、干扰因子、隐蔽度因子、地理因子和倒木因子。
    江苏盐城保护区獐的栖息地选择
    张恩迪,滕丽微,吴咏蓓
    2006, 26(1):  49-53. 
    摘要 ( )   PDF (4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9年3月至2000年9月期间在江苏盐城保护区对獐的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了123个栖息地
    利用样方和300个任意样方,在样方中测定了5种生态因子(植被类型、植被高度、植被覆盖度、距水源距离和人为干扰距离)。不同季节獐对植被类型、植被高度和距水源距离的利用有显著差异,对植被覆盖度和人为干扰距离的利用有极显著差异。春季獐偏好选择白茅草滩、大穗结缕草滩、芦苇地和獐毛草滩;夏季主要选择碱蓬地、芦苇地和盐篙草甸;秋季倾向于选择獐毛草滩、盐篙草甸、蕉草滩和大米草滩。在春、夏、秋季,獐都倾向于选择高度在90~110 cm的植被。在不同季节獐都偏好选择植被覆盖度>90%的栖息地,主要选择距离水源200~599 m之间的栖息地。
    西双版纳野生亚洲象的觅食行为
    国艳莉,张 立,董永华
    2006, 26(1):  54-58. 
    摘要 ( )   PDF (1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的野象谷为基本监测点,通过定点摄像观察和跟踪观察,采用全事件取样、焦点动物取样和扫描取样相结合的方法,从2003 年8 月到2004 年7 月对三岔河地区野生亚洲象的觅食行为进行初步研究。发现野生亚洲象的雌性成体和未成年个体选择集群采食,而成年雄象一般单独采食,亚洲象在昼夜间的采食行为没有显著性差异,且有多种采食方式;采食农作物主要在夜间进行。亚洲象对主要采食地点采取循环利用的方式,这既提高了食物的数量和质量,又有利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更新与演化。
    东北梅花鹿初级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
    马泽芳,张林媛,郑丁团,刘焕奇
    2006, 26(1):  59-63. 
    摘要 ( )   PDF (5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东北梅花鹿初级卵母细胞发育的超微结构变化,目的是为探索东北梅花鹿初级卵母细胞的发育规律提供组织学和形态学依据。本研究于2003 年和2004 年的6 月初到8 月末取3 只、9 月中旬到10 月初取4 只,共计7 只健康经产2 ~3 胎的成年东北梅花鹿卵巢;卵巢经2.5%戊二醛固定液固定后,切取约1mm3 的卵巢皮质和直径0.5 ~1.5 mm 及1.5 ~3 mm 的卵泡作为电镜观察用材料;该材料经0. 1M pH7.2 的PBS 漂洗、1%锇酸固定、不同浓度乙醇脱水后,再经Epon812 和丙酮等量混合液浸透,最后用Epon812 包埋制块,并用半薄切片机切成0.5 ~ 2 µm 半薄切片;再经亚甲基兰-天青Ⅱ染色后,在光镜下进行卵泡分类和卵母细胞定位;将经定位的材料用超薄切片机切成厚度为700 ~ 800Å 的切片,经醋酸铀和柠檬酸铅双重染色后,用透射电镜观察、记录并照
    相。观察时将卵泡依其直径大小、透明带的形成、卵泡腔的出现等分为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和三级卵泡4 类。研究结果表明,在原始卵泡阶段,卵母细胞为较规则的圆形,质膜与卵泡细胞膜紧密相贴,有时形成桥粒,细胞器多分布于近核区,高尔基体不典型,线粒体多为圆形,嵴较少;在次级卵泡阶段,2 ~4 层的卵泡细胞局部开始形成透明带,4 层以上时形成薄的透明带,微绒毛斜伸入透明带内,方向不规律;在直径为0.5~1.5 mm 的三级卵泡阶段,卵母细胞的透明带增厚,各种细胞器在皮质区内数量较多,皮质区内高尔基体的数目增多,粗面内质网明显减少;在直径为1. 5 ~3 mm 的三级卵泡阶段,卵母细胞的透明带继续加厚,微绒毛缩短变弯,开始从透明带退出,许多皮质颗粒开始排列在卵母细胞膜下。
    华北地区大仓鼠种群的遗传变异
    谢佳燕,张知彬
    2006, 26(1):  64-67. 
    摘要 ( )   PDF (2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华北地区不同大仓鼠种群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仓鼠群体内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变异,不同地区种群的多态位点率均高于60%,Nei’s 基因多样度值范围在0.204 ~0.326 之间,Shannon 信息指数为0.306 ~0.484;分析遗传分化指数表明,大仓鼠种群内具有潜在的遗传结构,30.9%的变异来源于种群间存在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大仓鼠在不同空间分布区内存在遗传多态性差异,地区种群间已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群体间有限的基因流及遗传漂变可能对大仓鼠种群的遗传分化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植物次生代谢物对植食性哺乳动物营养和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
    陈竞峰,钟文勤,王德华
    2006, 26(1):  68-75. 
    摘要 ( )   PDF (2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次生代谢物对植食性哺乳动物的营养和生理生态效应是动植物相互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简要介绍了植食性哺乳动物处理植物次生代谢物的一般途径,着重阐述了植物次生代谢物对植食性哺乳动物的营养和生理特征的限制方式,并对决定植食性哺乳动物处理植物次生代谢物能力差异性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探讨。最后,结合国际上的研究趋势,论述了国内开展此类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地下啮齿动物视觉系统的形态结构与机能进化
    杜央威,李金钢,赵新全
    2006, 26(1):  76-83. 
    摘要 ( )   PDF (3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感觉系统的适应进化机制一直是动物行为学研究的焦点。生活在特殊环境中的动物,其感觉系统在进化过程中表现出的显著差异更是引人注目。由于适应地下黑暗生活环境,地下啮齿动物感觉系统在各个组织水平都表现出进化和退化镶嵌的形态特征,其视觉系统表现得最为突出:视觉器官退化,有关图象分析结构、由视觉诱导产生行为反应的脑区及视觉投射严重退化,有关感受光周期的“非成像” 视觉通路结构高度发达。本文综述了地下啮齿动物视觉系统的结构、功能、进化与发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阐明地下啮齿动物视觉系统的特点,有助于开展地下啮齿动物视觉系统适应进化机制的研究。
    不同去甲肾上腺素剂量下布氏田鼠非颤抖性产热比较
    王建梅, 王德华
    2006, 26(1):  84-88. 
    摘要 ( )   PDF (1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颤抖性产热是小型哺乳动物的一种重要产热方式。关于其定量测定,一般采用注射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诱导的最大耗氧量的方式获得。因此,去甲肾上腺素剂量的选择就显得很重要。我们利用常用的3 种经验公式计算剂量,即:(1)NE(mg / kg) = 2.53W- 0.4;(2)NE(mg / kg)= 3.3W-0.458;和(3)NE(mg / kg)= 6.6W- 0.458,W 是体重(g),以布氏田鼠为实验对象,测定了3 种剂量诱导的非颤抖性产热情况。结果表明,3 种剂量都能诱导出最大非颤抖性产热能力,在非颤抖性产热大小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6.190±1.342(公式1)、6.166 ±0.852(公式2)和7.005 ±1.501(公式3),但公式(3)剂量下体温增加程度显著高于前两个剂量,分别增加了1.9 ±0.9 ℃(公式3)、0.9 ±0.2 ℃(公式1)和0.7 ±0.2 ℃(公式2)。为了防止动物体温过高引起死亡,我们推荐公式(1)和(或)(2)。
    高原鼠兔洞穴区次生斑块面积的测定方法
    于 龙, 周 立, 刘 伟, 周华坤, 张 毓
    2006, 26(1):  89-93. 
    摘要 ( )   PDF (3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数码相机快速获得高原鼠兔挖掘活动形成的次生斑块图像,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 计算其面积。运用该方法对草地内高原鼠兔洞穴区次生斑块的面积进行了实地测量,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测量出不同形状次生斑块的面积,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低氧对高原鼠兔和大鼠血液NO 与ET-1的影响
    刘凤云, 陈秋红
    2006, 26(1):  94-97. 
    摘要 ( )   PDF (1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北虎幼体消化系统蛋白水解酶的初步研究
    牛红星, 卜艳珍, 余 燕, 姬生栋, 王艳梅, 卢全伟, 刘敬泽
    2006, 26(1):  98-100. 
    摘要 ( )   PDF (9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林麝幼体的换毛序和胎毛、夏毛、冬毛的形态
    徐正强 徐 玲 李 波 徐宏发
    2006, 26(1):  101-104. 
    摘要 ( )   PDF (3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