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欧亚猞猁在中国的分布现状与适宜栖息地预测
    刘轲, 刘炎林, 李晟
    兽类学报    2023, 43 (6): 652-663.   DOI: 10.16829/j.slxb.150801
    摘要824)   HTML17)    PDF (11663KB)(513)    收藏
    欧亚猞猁( Lynx lynx)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是我国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中重要的顶级捕食者之一,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20世纪中期以来,我国欧亚猞猁的种群与分布区经历了剧烈缩减,但对其分布现状与动态的了解十分缺乏,成为开展针对性保护规划与行动的主要障碍。为了解并更新欧亚猞猁在中国的分布现状,本研究基于红外相机调查数据库、文献数据库、新闻报道等多方数据来源,系统检索和整理了2010—2022年欧亚猞猁在中国的分布信息,共获得155条欧亚猞猁的野外确认记录。对这些分布位点进行疏化处理后,基于中国4大类24个环境变量,使用MaxEnt在5 km分辨率构建了欧亚猞猁在中国的适宜栖息地模型,预测该物种在我国当前的适宜栖息地。结果显示,欧亚猞猁当前共在全国9个省级行政区有确认分布,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野外确认记录数最多( n=28)。使用中国及其周边地区欧亚猞猁分布位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这些分布点可以分为东北、西北、西南3个片区。在适宜栖息地模型预测中,当RM=4.0时,MaxEnt模型平均AICc值最小,10个模型的平均AUC值为0.814,表明模型拟合良好。欧亚猞猁在我国的适宜栖息地总面积约328.74×10 4 km 2,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西的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北部、四川西北部、西藏东部、新疆的阿尔泰山地区、天山地区与昆仑山地区,以及青海、甘肃交界的祁连山地区。年均温、最干月降水量与土地覆盖类型是影响欧亚猞猁栖息地适宜度的最重要因素。相较于IUCN提供的物种分布范围图层,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阿尔泰山―天山地区、内蒙古东北部、四川西部部分地区以及祁连山部分地区是IUCN物种评估中可能遗漏的空缺区域,亟需在后续调查中给予更多关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野外投食群动态观察
    张鹏, 颜修刚, 石运, 杨德, 王彬, 李伟, 杨远露, 杨朝辉, 吴光阳, 蔡鸷, 李思尧, 邹浩, 张璠
    兽类学报    2023, 43 (6): 753-759.   DOI: 10.16829/j.slxb.150707
    摘要708)   HTML14)    PDF (2712KB)(543)    收藏
    From 2009 to 2021, a direct observ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track and monitor a provisioned group of 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in Mayang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The observation period covered 1 846 days with an average annual working days of 142. In total, 31 adults (15 males, 16 females) were observed and, in addition, 26 babies were born with a male-female ratio of 1.2∶1 (14 male, 12 female) of which 15 infants survived (7 males, 8 females), a survival rate of 57.7%. For the whole group, the average annual monkey group birth rate was about 22.8% and the annual loss rate was about 11.4%. The number of births exhibited a bimodal distribution, peaking from February to April and from July to October. The average reproductive interval of adult monkeys was 18.7 months but shortened to 16.3 months after the death or disappearance of a newborn. During 2019 -2021, the average growth rate of the group was 11.4%, the number of monkeys had generally stabilized and was self-sustaining. However, as of the end of December 2021, the feeding group had dwindled to just nine individuals (two males and seven females) due to individual deaths, disappearances, and expulsions of some sub-adults. There were no infants or juveniles and insufficient sub-adults. Furthermore, the proportion of middle-aged and elderly individuals was high, resulting in an imbalanced age structure. This study provides basic data related to long-term monitoring of wild 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in Mayang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This has provided an important basis for follow-up scientific research, educational projects, and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in the reserve. Moreover, it has ensured that this flagship species and its habitats are effectively protected and sustainably used, so a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in this region.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动物物种形成的生殖隔离机制研究进展
    章誉兴, 吴宏, 于黎
    兽类学报    2023, 43 (6): 627-643.   DOI: 10.16829/j.slxb.150838
    摘要545)   HTML93)    PDF (4322KB)(784)    收藏
    物种形成过程及其机制不仅是理解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现象的关键,也是长期困扰达尔文的“谜中之谜”,是进化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核心命题之一。物种形成是指新物种从祖先物种中分化出来的演化过程,也是种群间生殖隔离效应或屏障建立的演化过程,对这一过程及其内在遗传机制的探究和揭示是我们理解生物多样性现象的关键所在。本文聚焦于动物类群,系统阐述了动物物种生殖隔离的产生方式及其分子机制,并探讨了目前动物物种生殖隔离相关研究所面临的瓶颈、挑战和潜在机遇,为后续动物物种形成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川西高原地区猕猴栖息地选择的季节差异
    斯煌凯, 金祖祥, 张克处, 周飞, 姚永芳, 肖洪涛, 李八斤, 普错汪甲, 徐怀亮
    兽类学报    2023, 43 (6): 676-688.   DOI: 10.16829/j.slxb.150752
    摘要483)   HTML14)    PDF (2073KB)(399)    收藏
    2019年7月至2021年3月,对四川省雅江县一个约40只个体的猕猴( Macaca mulatta)群进行调查,以探究猕猴在高原环境下不同季节栖息地选择差异。在猕猴活动区域设置20 m×20 m利用样方135个,无猕猴活动区域设置对照样方60个,测定样方内海拔、放牧活动强度、植被类型等18个生态因子,计算选择指数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春、夏、秋季,猕猴倾向在海拔较高处(3 900~4 300 m)活动,冬季则偏好海拔较低(3 500~3 900 m)的区域;春、夏、秋季偏好在阳坡活动,冬季对坡向无明显偏好;春季偏好高郁闭度(大于60%)栖息地,秋、冬季偏好低郁闭度(小于60%)栖息地;冬、春季选择的栖息地更接近河流(距离小于100 m),夏、秋季距河流较远(距离大于100 m);夏季偏好在林区活动(针叶林、高山栎林、针阔混交林),其余季节对低地草地(河谷附近)的偏好增加;夏、秋季尽可能回避人为干扰强度高的区域,冬、春季则更多活动在人为干扰强度高的区域。人为干扰和地理特征因子对猕猴四季栖息地选择均有重要影响,而植被因子主要影响春、夏、秋季的栖息地选择,隐蔽条件因子主要影响夏季栖息地选择。相比其他低海拔地区,最大限度获取食物资源及减少能量消耗是猕猴在自然生产力低下的高原环境中生存和繁衍的关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深度学习在野生动物保护中的应用
    钟俊杰, 钮冰, 陈沁, 陈翔, 王艳
    兽类学报    2023, 43 (6): 734-744.   DOI: 10.16829/j.slxb.150774
    摘要395)   HTML5)    PDF (4522KB)(301)    收藏
    野生动物是重要的生物资源之一,但是人类活动的增加和自然环境的恶化严重威胁着野生动物的生存。而深度学习已经成为人工智能领域重点研究方向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其灵活性使得它在野生动物保护中的图像识别、监测和音频识别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本文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深度学习算法,综述了不同深度学习模型在野生动物保护中的应用,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包括有限的训练数据、环境条件的多变性以及野生动物行为的复杂性等。在未来利用深度学习保护野生动物,除了要解决数据获取和利用、图像的抗干扰等方面的挑战外,还需开发更加稳健和高效的深度学习模型,以满足野生动物保护的特殊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蹄类动物适宜栖息地分布
    蒙秉顺, 黄小龙, 谢波, 王维熙, 黄继池, 张涛, 冉景丞, 张明明
    兽类学报    2023, 43 (6): 664-675.   DOI: 10.16829/j.slxb.150756
    摘要388)   HTML14)    PDF (20894KB)(446)    收藏
    物种的空间分布与栖息地适宜性是开展种间关系、物种与环境关系等研究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基于2017—2022年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的红外相机监测和调查数据,使用MaxEnt模型对毛冠鹿( Elaphodus cephalophus)、小麂( Muntiacus reevesi)、中华鬣羚( 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和野猪( Sus scrofa)的适宜栖息地进行评估和预测,以期深入了解梵净山保护区有蹄类动物栖息地适宜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毛冠鹿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9 993.17 hm 2,占保护区面积的46.1%,主要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的东部;小麂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5 470.97 hm 2,占保护区面积的35.6%,主要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的北部和南部;中华鬣羚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3 884.78 hm 2,占保护区面积的32.0%,主要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的北部和东部;野猪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0 339.98 hm 2,占保护区面积的46.9%,主要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的北部、东部和南部。(2)4种有蹄类动物的适宜栖息地均主要分布于保护区核心区。(3)毛冠鹿的分布主要受海拔和植被类型的影响;中华鬣羚的分布主要受海拔、平均气温日较差和植被类型的影响;小麂和野猪的分布主要受平均气温日较差、等温性和坡度的影响,两者的适宜栖息地特征也更为相似。总之,梵净山保护区有蹄类动物的适宜栖息地分布是物种自身特性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以及种间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群体基因组分析揭示短耳犬蝠适应城市化的遗传学基础
    王菲, 赵华斌
    兽类学报    2023, 43 (6): 644-651.   DOI: 10.16829/j.slxb.150824
    摘要348)   HTML5)    PDF (3516KB)(197)    收藏
    短耳犬蝠( Cynopterus brachyotis)是栖息在城市的典型蝙蝠物种。已发表的研究表明,短耳犬蝠的遗传多样性显著降低与快速城市化紧密相关,但该物种适应城市环境的遗传学基础仍缺乏研究。本研究基于已发表的短耳犬蝠历史样本(1931年)和当代样本(2011—2012年)的群体基因组重测序数据,通过位点突变频率、基于群体遗传分化的选择信号检测方法、基于单倍型的选择信号检测方法和受选择基因座检测方法,探究了快速城市化对短耳犬蝠的影响及其适应城市化的遗传学基础。研究结果表明:短耳犬蝠历史群体中鉴定到669个受选择基因,基因功能富集主要集中在视觉和嗅觉等通路;在当代群体中鉴定到2 013个受选择基因,这些基因除了参与视觉和嗅觉相关通路外,还在免疫、味觉和听觉等通路中发挥作用。该结果提示,快速城市化可能影响短耳犬蝠的感官系统和免疫系统;为了适应快速城市化,短耳犬蝠可能在免疫、味觉和听觉等功能方面发生了适应性演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优势种觅食活动对不同放牧方式的响应
    刘丽娜, 袁帅, 李鑫, 付和平, 武晓东
    兽类学报    2023, 43 (6): 689-701.   DOI: 10.16829/j.slxb.150800
    摘要343)   HTML5)    PDF (12597KB)(131)    收藏
    阿拉善荒漠脆弱生态系统对人为干扰反应较敏感,不同放牧方式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植被资源类型、密度、分布、盖度、基质以及动物感知捕食风险等各不相同。同域分布的荒漠啮齿动物在不同干扰下的觅食差异性对于荒漠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于2020年通过红外相机陷阱技术对阿拉善荒漠区同域共存的三趾跳鼠( Dipus sagitta)、五趾跳鼠( Orientallactaga sibirica)和子午沙鼠( Meriones meridianus)3种优势鼠种在3种不同放牧方式下的摄食行为进行观测,结果显示:(1)不同放牧方式下3种啮齿动物优势种的种群密度与摄食行为成正比,放牧增加了五趾跳鼠种群密度,其摄食行为也在放牧强度大的生境中占比更多;子午沙鼠在放牧强度较小且植被盖度较高的生境中种群密度较高,摄食行为也多集中于此;三趾跳鼠在不同放牧方式下种群密度差异不大,相对来说在放牧强度更大的生境中花费的觅食努力更大;(2)相同放牧方式下,子午沙鼠面对食物会采取“觅食+取食+贮食”相结合的摄食策略,而三趾跳鼠和五趾跳鼠更倾向于“觅食+原地取食”的摄食策略。由此表明,尽管不同鼠种具有差异化的摄食策略,但是它们的觅食行为会受到放牧方式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改变啮齿动物种群密度、栖息地植被和土壤特征等环境因子造成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海南长臂猿的毛色变化
    祝常悦, 钟旭凯, 王昱心, 李文永, 齐旭明, 范朋飞
    兽类学报    2024, 44 (1): 1-13.   DOI: 10.16829/j.slxb.150809
    摘要338)   HTML7)    PDF (95947KB)(275)    收藏
    冠长臂猿属( Nomascus)动物作为具有明显毛色性二型的濒危灵长类,其毛色变化是判断个体性别、年龄与发育状态的重要指标。本文针对海南长臂猿( N.hainanus)约2年的连续观察和既往可靠的影像资料,详细描述了该物种出生至周岁,雌性从亚成年至成年这两个毛色变化关键时期的外观特征和变色过程。本文发现通过对“冠”形、整体毛色、身体各部位变色顺序的观察,有助于在雨林环境中快速判断个体的大致年龄并反推其出生季节,识别可繁殖雌性个体。通过与近缘种进行对比,发现其婴猿毛色变化过程与东黑冠长臂猿( N.nasutus)更为相似,从宏观证据上支持了海南长臂猿目前被认可的系统发育地位,并讨论了其毛色变化模式对环境适应的可能解释。希望本文提出的操作性建议能够与自动化的数据收集方法相结合,提升濒危冠长臂猿物种野外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大熊猫咬合力和采食速率的发育及其影响因素
    孙萌萌, 严啸, 李凤, 唐勇, 张新星, 董超, 黄圣杰, 郑元明, 罗永, 周世强
    兽类学报    2024, 44 (2): 135-145.   DOI: 10.16829/j.slxb.150781
    摘要336)   HTML34)    PDF (3796KB)(375)    收藏
    咬合力在食物获取和雄性竞争等多方面影响大熊猫的生存和繁殖,同时,食性和咀嚼系统的独特性使大熊猫 ( Ailuropoda melanoleuca) 成为研究咬合力的理想物种。以往研究仅局限在通过测量大熊猫头骨进行力学模型估测,未经实体测量验证。本研究采用测力传感器定量测量了不同年龄段 46 只大熊猫的体重、切齿咬合力和采食速率,并重点关注幼仔期的发育过程。结果显示:幼年大熊猫的切齿咬合力在切齿由乳齿到恒齿的过渡期呈较快速度的增长,与此同时,采食竹笋的速率也呈快速上升趋势;在全部切齿更换为恒齿后,其切齿咬合力仍然呈上升趋势,但速度变缓,而采食速率进入平台期。经 Logistics 模型对采食速率增长曲线拟合,表明月龄可以解释速率变异的 87. 56%。不同年龄阶段的大熊猫咬合力中位数随年龄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8 ~ 12月龄组的咬合力显著小于其他年龄组,13 ~ 18月龄的咬合力显著小于亚成年组、成年组以及老年组;亚成年组、成年组和老年组间尚未检测出显著性差异。竹笋和胡萝卜的采食速率以成年大熊猫最高,亚成年次之,老年略低于亚成年,幼年最低。本研究验证了测力传感器测量大熊猫咬合力的可行性,记录了咬合力和采食速率在幼年大熊猫换牙期的变化过程,并探讨了年龄与咬合力和采食速率的关系,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非人灵长类的个性研究进展
    李念隆, 赵海涛, 李炜, 王晓卫, 王程亮, 牟俊洁, 李保国
    兽类学报    2024, 44 (1): 118-128.   DOI: 10.16829/j.slxb.150747
    摘要321)   HTML7)    PDF (1428KB)(208)    收藏
    个性的研究能够加深对群居动物个体间差异和群体的社会组织模式的了解,这使其成为非人灵长类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并为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生态学交叉融合发展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本文简要总结了目前灵长类个性的分类定义、评定方法与研究内容,并详细介绍了研究进展中的突出成果:从激素变化、特定基因位点差异和环境条件3个角度解释个性形成机制;将个性在个体健康和认知中的功能应用到灵长类的饲养管理中,有效提升动物福利。为了更好地回答行为生态学理论问题,今后需进一步拓展对野生环境中非人灵长类个体的个性以及行为模式的探索,建议从性选择、社群结构以及空间动态深入研究,切实为濒危物种保护提出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天行长臂猿鸣唱的声谱特征与性别差异
    郭亭妍, 马海港, 韩普, 王子荻, 祝常悦, 楚原梦冉, 张利祥, 李如雪, 戚嘉儒, 李家华, 范朋飞
    兽类学报    2024, 44 (1): 14-25.   DOI: 10.16829/j.slxb.150870
    摘要318)   HTML8)    PDF (8622KB)(369)    收藏
    白眉长臂猿属( Hoolock)物种声音长期被认为不具有性二型,但是识别其声音的性别差异有助于该属物种的种群动态监测与行为学研究。本研究以天行长臂猿( Hoolock tianxing)作为研究对象,标注了11个个体的鸣声数据。我们通过k-中心点聚类(k-medoids聚类)识别音节类型,基于音节组成和音句长度划分音句类型,并且识别了音节特征和音句使用上的性别差异。本研究识别出wa、oo、whoop、ow和eek 5种音节类型以及7种音句类型。雌性的wa和ow音节频率变化的幅度与速率比雄性更大;oo音节的各项频率指标比雄性更低;whoop音节频率变化的幅度与速率相比于雄性更小。在音句的使用上,独猿个体鸣叫的音句与合唱时各自性别贡献的部分更为相似,雄性极少唱主要由whoop音节与ow音节组成的音句G,雌性极少唱音句B (wa-whoop)和C (wa-oo-wawhoop)。本研究表明天行长臂猿的声音中存在性二型,该性别差异不仅有助于对天行长臂猿的监测,而且有助于理解不同声音类型及性别差异的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高温暴露对黑线仓鼠能量代谢和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
    张锐涵, 罗丹, 罗欣欣, 胡陈晓, 林珑, 陈倩, 曹静, 赵志军
    兽类学报    2023, 43 (6): 710-722.   DOI: 10.16829/j.slxb.150822
    摘要299)   HTML3)    PDF (2899KB)(152)    收藏
    动物能量代谢的适应性调节影响动物生长、发育、繁殖、衰老等生活史特征。代谢率和组织线粒体呼吸率与自由基水平有关,是影响机体衰老的重要因素。为了探讨高温环境下能量代谢、主要代谢活性器官组织呼吸率、自由基水平和抗氧化能力的内在联系,我们将室温(21℃)和暖温(32.5℃)驯化4周的黑线仓鼠( Cricetulus barabensis)分别进行急性高温暴露(37℃)48 h,分别测定摄入能、代谢率,以及褐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tissue,BAT)、肝脏和肌肉的线粒体呼吸率,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UCP)基因( ucp)表达,蛋白羰基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结果显示,暖温驯化和急性高温暴露使摄入能、消化能、基础代谢率和非颤抖性产热显著降低。暖温驯化后BAT、肝脏和肌肉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ase,COX)活性分别降低了84.2%、50.0%和56.6%,急性高温暴露后肝脏COX活性降低了23.3%,但BAT和肌肉COX活性未发生显著变化。21℃组黑线仓鼠在急性高温暴露后BAT中 ucp1表达下调89.5%、肝脏 ucp2下调76.2%、肌肉 ucp3下调58.8%,而32.5℃组在急性高温暴露后未发生显著变化。暖温驯化使心脏、肺脏、肾脏和肌肉组织MDA水平显著降低,而未影响肝脏和脑MDA水平;使肾脏蛋白羰基水平显著升高,但对其他组织影响不显著。急性高温暴露对各组织MDA水平的影响不显著,但显著降低了肝脏和心脏蛋白羰基水平。暖温驯化使肝脏和肌肉SOD活性显著降低,但未影响心脏、肺脏、肾脏和脑组织SOD活性。暖温驯化使心脏、肺脏、肾脏GSH-Px活性显著降低,使肌肉GSH-Px活性显著升高,而对肝脏无显著影响。结果表明:(1)急性高温暴露对能量代谢和线粒体呼吸率的影响与动物生存的环境温度有关,生存的环境温度越低,受高温的影响越大;(2)在暖温驯化和急性高温暴露条件下,机体代谢率与线粒体呼吸率降低,但心脏、肝脏、肺脏、肾脏、肌肉和脑未出现显著的氧化应激和损伤,与“自由基假说”不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辽宁省兽类种新记录——花面狸
    张雷, 常劲, 冯超凡, 万冬梅
    兽类学报    2023, 43 (6): 760-700.   DOI: 10.16829/j.slxb.150815
    摘要297)   HTML8)    PDF (4273KB)(159)    收藏
    Paguma larvata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regions in China. It is listed as a near-threatened species in the Red List of China’ s Vertebrates. In the past, there were no records of distribution of this species Liaoning Province. During the camera trapping survey of animal diversity in the Qinglonghe, Bailangshan, and Wuhuadi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in the western region of Liaoning, 215 independent detections of Paguma larvata were captured by camera-trapping with 584 photographs and 106 video clips from January 2022 to May 2023. These image data represent the first record of Paguma larvata in Liaoning Province, which not on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y of biodiversity and species integrity in this province but also provides the basic data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Paguma larvata in China.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基于微卫星的欧亚水獭个体识别和遗传多样性
    郑凯丹, 汪巧云, 范朋飞, 韩雪松, 肖梅, 谌利民, 董正一, 张璐
    兽类学报    2024, 44 (2): 146-158.   DOI: 10.16829/j.slxb.150814
    摘要290)   HTML13)    PDF (4834KB)(260)    收藏
    种群数量和遗传多样性是保护濒危物种所需的基础信息。欧亚水獭 ( Lutra lutra)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曾经在我国分布广泛,但在 20 世纪经历了大规模的种群数量下降和分布区缩减。欧亚水獭相关研究十分缺乏,种群数量调查和遗传多样性等基础研究亟待开展。本研究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法,于 2019—2020 年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和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的主要河流共采集 270 个欧亚水獭粪便样品并进行 DNA 提取,基于 9 个微卫星位点和 SRY 基因分子标记进行个体识别和性别鉴定,进而使用非损伤性标志重捕法 Capwire 估计两地水獭的种群数量,并基于微卫星分型数据评估两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最终共有 67 个粪便样品 (24. 8%) 成功分型 7 ~9 个微卫星位点并用于个体识别,共识别出玉树市 10 个个体、青川县 30 个个体,雌雄性比分别为 4:5、15:14,两地各有 1 个个体未成功鉴定性别。估计研究区域内玉树的水獭种群数量为 13 只 (95% 置信区间:7 ~ 21 只)、青川县的水獭种群数量为 75 只 (95% 置信区间:59 ~ 133 只)。玉树、青川种群的平均观测杂合度 H O分别为 0. 680、0. 664,平均期望杂合度 H E分别为 0. 611、0. 658,表明两个水獭种群均具有中等的微卫星遗传多样性。玉树、青川种群的平均 F ST为 0. 238,平均近亲繁殖系数 F IS分别为-0. 121、-0. 010,表明两个水獭种群之间分化显著,且种群内近交程度低。本研究是我国大陆地区基于粪便 DNA 对欧亚水獭进行种群数量估计和遗传多样性评估,可为我国水獭的保护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海南长臂猿与猕猴种间冲突行为初报
    蔡成林, 柳帅, 李萍, 齐旭明, 周照骊, 陈远, 龙文兴
    兽类学报    2024, 44 (1): 129-134.   DOI: 10.16829/j.slxb.150855
    摘要279)   HTML5)    PDF (2455KB)(181)    收藏
    Understanding the pattern and the process of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among sympatric animals is important, as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is a key factor limiting population increase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Hainan gibbon ( Nomascus hainanus) is one of the most endangered primates in the world, currently distributed only in the Bawangling area of National Park of Hainan Tropical Rainforest, Hainan, China. Rhesus macaque ( Macaca mulatta) population, a common species in this area, is growing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which may lead to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with Hainan gibbons. In this study, we used focal animal sampling and whole-event recording methods to investigate the conflict behavior between one gibbon group (Group E) and one macaque group.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of individuals and food patches, we inferred the recorded conflict behavior between these two species was a case of interference competition. Our results provided an important case for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es and mechanisms of primate 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s. This study emphasizes that the effects of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should be fully recognized in the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of endangered species.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不同育幼方式及出生体重对大熊猫幼仔生长发育的影响
    吴凯, 赖加莹, 魏明, 张亚辉, 曾宪垠, 魏荣平, 曹晓涵, 胡正泉, 曾文, 王承东, 孔繁丽
    兽类学报    2024, 44 (2): 217-223.   DOI: 10.16829/j.slxb.150705
    摘要275)   HTML9)    PDF (2138KB)(195)    收藏
    本研究以 2012—2019 年出生的 80 只大熊猫幼仔为研究对象,搜集幼仔早期发育 (0 ~ 120 日龄) 过程中日增重、乳饲喂量及眼和耳发育情况等生长发育指标数据,分析了出生体重 ([50, 100) g, n = 7; [100, 150) g, n = 25; [150,200) g, n = 37; [200, 250) g, n = 11)、喂养方式 (全母兽哺育, n = 12;全人工育幼, n = 10;人工与母兽交替育幼, n = 58) 和胎产仔数 (单胎, n = 14;双胎, n = 66) 对幼仔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1) 单胎幼仔的出生体重显著高于双胎幼仔 ( P < 0. 05);(2) 幼仔早期生长发育状况与其育幼方式和出生体重密切相关 ( R 2 > 0. 973 7),出生体重越高,幼仔体重增长率越快;(3) 出生体重越轻的幼仔缩水量越少,但缩水量占出生体重比更高。此外,出生体重超轻的幼仔,其耳朵与眼睛的发育更慢。本研究可为大熊猫育幼方式的选择和改进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长爪鼩鼱和细鼩鼱分子系统地理学初步分析
    梅秀峰, 蔡赫, 韩美凤, 赵鑫旭, 张春凤, 时艳菁, 陈欢, 田新民, 张隽晟, 刘铸
    兽类学报    2023, 43 (6): 702-709.   DOI: 10.16829/j.slxb.150699
    摘要272)   HTML2)    PDF (2612KB)(123)    收藏
    为明确长爪鼩鼱( Sorex unguiculatus)和细鼩鼱( Sorex gracillimus)的种群系统地理关系以及亚种分化,本文测定了我国东北地区长爪鼩鼱11个样本和细鼩鼱17个样本的Cyt b基因序列,并结合GenBank下载32个长爪鼩鼱和22个细鼩鼱的Cyt b基因序列进行整合分析。两个物种不同地理种群表现出不同的地理分化格局:长爪鼩鼱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其分子系统关系与地理分布无相关性;细鼩鼱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中国东北的样本聚为一个独立的进化支,俄罗斯的样本和日本北海道的样本聚为一个进化支。中介网络分析也观察到相似分化格局。中性检验支持长爪鼩鼱在近期可能发生过种群扩张,而细鼩鼱未经历过数量急剧扩张。上述结果支持长爪鼩鼱无亚种分化,细鼩鼱可能包含两个地理亚种,分别对应我国东北的地理种群以及俄罗斯远东(马加丹南部到滨海边疆区,包括萨哈林岛)和日本北海道的地理种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州片区大中型兽类和雉类多样性初探
    尹光华, 覃忠义, 罗文富, 卢立雄, 李函, 高文俊, 徐萍, 李乾恩, 尹存全, 李根会, 张志强, 李育武, 刘东, 蒋学龙, 李学友
    兽类学报    2024, 44 (2): 237-246.   DOI: 10.16829/j.slxb.150751
    摘要271)   HTML27)    PDF (4717KB)(207)    收藏
    为了解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州片区大中型兽类和雉类多样性以及人类活动情况,2020 年 3 月至2022年5月,在保护区内按照1 km × 1 km网格布设了153台红外相机,开展系统调查与监测,累积59 623个相机工作日,收集到野生动物独立有效照片数 9 309 张,记录到大中型兽类动物 5 目 14 科 23 种,雉类 1 目 1 科 7 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3 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14 种。在监测到的物种中,物种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 5 种动物分别是赤麂 ( Muntiacus vaginalis, RAI = 7. 52)、毛冠鹿 ( Elaphodus cephalophus, RAI = 2. 43)、野猪 ( Sus scrofa, RAI = 2. 39)、猕猴 ( Macaca mulatta, RAI = 2. 26) 和马来豪猪 ( Hystrix brachyura, RAI = 2. 16)。种-多度曲线分析结果表明,赤麂、野猪和白鹇 ( Lophura nycthemera) 在云南哀牢山楚雄州片区多度秩排序前三位,累积相对多度占所有物种相对多度的65%。此外,还在保护区内拍摄到大量放牧等人类活动,显示保护区内存在一定的人为活动干扰。本次系统调查与监测结果完善了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州片区范围内大中型兽类和雉类本底信息,填补了区内大中型兽类和雉类的研究空白,为保护区后续的管理和长期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双峰驼TLR1原核表达体系构建、抗体制备及组织表达分析
    谢东旭, 张睿, 索南吉, 刘柯江, 王亭玮, 王雯慧
    兽类学报    2023, 43 (6): 745-752.   DOI: 10.16829/j.slxb.150780
    摘要269)   HTML4)    PDF (24011KB)(53)    收藏
    本研究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并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诱导双峰驼TLR1(Toll-like receptors 1,TLR1)蛋白表达,制备兔抗双峰驼TLR1多克隆抗体,通过HE染色法和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在双峰驼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中的表达。结果表明,得到的目的蛋白大小为62 kDa,与预测结果相符。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通过间接ELISA检测抗体效价为1∶64 000,Western blot检测原核表达的重组蛋白TLR1能与对应抗体特异性识别。HE和SABC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TLR1主要在双峰驼心脏的心肌细胞,肝脏的枯否细胞,脾脏的单核/巨噬细胞,肺脏的呼吸性细支气管上皮细胞、Ⅰ型肺泡细胞和Ⅱ型肺泡细胞,肾脏的远曲小管上皮细胞上呈阳性表达。综上表明,本研究成功制备的兔抗双峰驼TLR1多克隆抗体具有良好的特异反应性并能用于TLR1的免疫组化检测,且为进一步探究TLR1在双峰驼不同组织器官中所扮演的角色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气候对不同地区川金丝猴出生模式的影响
    陆展滔, 兰官伟, 李瑞源, 司旭蕊, 刘星宇, 莫诚, 姚辉, 齐敦武, 向左甫
    兽类学报    2024, 44 (1): 26-36.   DOI: 10.16829/j.slxb.150858
    摘要265)   HTML8)    PDF (1821KB)(154)    收藏
    多数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交配与出生有着严格的季节变化,这种季节性除受自身生理机制影响外,还受栖息环境的气候、海拔和食物供应的影响。了解栖息于不同地区的同种非人灵长类动物出生季节性差异有助于了解环境变量对动物繁殖的影响。本研究于2023年1—8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探索了四川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王家山区域和湖北神农架国家公园大龙潭区域川金丝猴( Rhinopithecus roxellana)群体中婴猴出生模式与季节性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两个地区川金丝猴种群中的婴猴集中在3—5月出生,但白河种群的出生季节时间跨度较长,1—2月、7—8月都有婴猴出生;尽管两组猴群出生模式不同,但均发生于气温回暖,降水上升的时期;白河种群周婴猴/成雌值(I/F)变化与周平均气温、周降水量呈正相关;神农架种群周I/F变化与周平均气温呈正相关,但是与周降水量相关性不明显。气温上升可能是促进怀孕雌猴进行分娩环境响应因素,降水量则通过影响食物供应的方式来引发繁殖事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林麝不同组织miRNA表达谱
    余苗杰, 徐忠鲜, 蒋雪梅, 王春花, 赵婵娟, 戚文华, 竭航
    兽类学报    2023, 43 (6): 723-733.   DOI: 10.16829/j.slxb.150744
    摘要263)   HTML3)    PDF (4155KB)(127)    收藏
    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是药用经济动物,其雄麝分泌的麝香是中成药和香水的重要成分,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miRNAs在动物细胞发育、分化、凋亡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在不同组织中miRNAs选择性表达。本研究利用RNA-seq技术在Hi-seq 2500测序平台对林麝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和肌肉组织进行高通量测序,运用生物统计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这6种器官和组织中miRNAs的表达情况,采用RT-qPCR对测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林麝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和肌肉组织中共表达的miRNAs有1 650个,特异表达的miRNAs分别有86个、54个、44个、68个、83个和50个( P < 0.01),共表达的miRNAs在不同器官和组织中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P < 0.05),林麝心脏中部分特异miRNAs的表达水平远远高于其他5种器官和组织中特异miRNAs的表达水平。KEGG分析表明:林麝肝脏特异表达miR-NA靶基因主要涉及Wnt信号通路(ko04310)、cAMP信号通路(ko04024)、ECM受体相互作用(ko04512)、Notch信号途径(ko04330)、AMPK信号通路(ko04152)等( P < 0.01)。随机选择9个miRNAs,利用RT-qPCR验证其在健康和化脓性林麝肝脏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其中9个miRNAs的表达趋势与测序结果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野生藏酋猴理毛行为与肠道寄生虫感染的关系
    张洁, 陈仕望, 田红卫, 孙丙华, 王希, 夏东坡
    兽类学报    2024, 44 (1): 50-57.   DOI: 10.16829/j.slxb.150856
    摘要259)   HTML5)    PDF (7270KB)(109)    收藏
    理毛行为是灵长类动物群体中普遍存在且频繁发生的行为模式,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对理毛者来说为其他个体理毛不再是一种低代价的投资,其主要原因是理毛行为能够增加寄生虫感染的潜在风险。然而,理毛行为感染何种类型寄生虫及其感染风险如何仍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以栖息于安徽黄山的野生藏酋猴( Macaca thibetana)为研究对象,采集动物个体的粪便样品并检测其中寄生虫的种类,通过分析理毛行为与寄生虫感染的关系,探讨理毛者在理毛投资过程中的潜在风险。结果显示,野生藏酋猴共感染了11种寄生虫,感染线虫( Capillaria spp., Trichostrongylus spp.)和结肠小袋纤毛虫( Balantidium coli)的风险最高(均为93%),感染鞭虫( Trichuris trichura)的风险次之(54%)。基于两两个体之间的理毛关系,研究发现,发起理毛行为时间越长感染结肠小袋纤毛虫的概率越高;接收理毛行为时间越长,感染蛔虫的概率越低。基于理毛行为网络的分析发现,理毛网络中节点强度较高的个体感染结肠小袋纤毛虫的概率最高。本研究不仅有助于认识和理解野生藏酋猴寄生虫感染状况,也为深入理解理毛行为的风险代价及其功能结果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太行山猕猴的交配行为参数与模式
    何民强, 田军东, 李文韬, 路纪琪
    兽类学报    2024, 44 (1): 77-84.   DOI: 10.16829/j.slxb.150860
    摘要251)   HTML2)    PDF (1894KB)(116)    收藏
    生存和繁衍是动物的本能,交配则是营有性繁殖动物成功繁殖的前提,亦是自然选择和性选择的重要作用环节。由于在自然条件下较难观察交配行为,故而相对缺乏有关野生动物交配行为的量化分析。本研究以济源五龙口地区的太行山猕猴( 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 WLK-1A群为对象,利用焦点动物取样法,采集了太行山猕猴交配行为数据,并对其进行了量化分析,进而与近缘物种作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太行山猕猴的交配前行为以社会理毛为主(49.8%),且多由雌性发起(61.8%);(2)太行山猕猴的交配模式属于多次爬跨射精型,一次完整的交配过程包括12个爬跨回合和1次射精,持续时长平均为(719.4 ± 43.3) s;(3)交配后行为以社会理毛(19.4%)和休息(18.1%)为主,雌雄个体交配关系可持续平均(2.1 ± 2.03) d;(4)猕猴属( Macaca)物种的交配参数存在种间差异,交配模式与系统发育关系和分类群组基本吻合,但与社会风格关系不甚明显。本研究结果为全面理解猕猴属物种的繁殖生态学特征提供了基础数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滇金丝猴夜宿树的选择及夜宿地的利用方式
    任宝平, 吴瑞东, 黎大勇, Paul A. Garber, 李明
    兽类学报    2024, 44 (1): 37-49.   DOI: 10.16829/j.slxb.150813
    摘要248)   HTML6)    PDF (15492KB)(125)    收藏
    野生灵长类夜宿地的利用方式可以明确地反映一个物种特有的生境利用方式和生存之道。2003年12月至2004年10月,我们利用可自动脱落GPS无线电项圈对云南省丽江市金丝厂的一个滇金丝猴( Rhinopithecus bieti)群体的活动进行了持续跟踪记录。本研究着重于对所研究猴群夜宿树的选择和夜宿地的利用方式的考查,并结合可能影响夜宿地选择和利用的环境因素,比如天气、季节、日均温度等做了系统分析。研究群计有180余只个体,家域面积约27.8 km 2。GPS项圈记录到夜宿树的有272个夜晚,由此我们确认了131个夜宿地。其中70个(54.3%)夜宿地仅利用了一次,剩余的则不同程度地多次利用(2~9次)。在这些重复利用的夜宿地中,持续利用同一夜宿点的情形共发生了19次,其中连续3个夜晚在同一夜宿地过夜的现象出现了3次,剩下的16次是连续利用同一夜宿地2次。这种连续利用同一夜宿地的情况占重复利用同一夜宿的7.0%,发生频率不高,而且几乎都出现在冬季(84.0%)。滇金丝猴对于同一夜宿地的重复造访的时间间隔约50 d。一旦发生连续重复利用的情况,猴群当天的移动距离显著缩短(527 m vs.884 m),降低了群体移动所必需的能量消耗。明显地,滇金丝猴夜宿点的选择受其当天下午和第二天早上觅食点的位置的影响。鉴于较大的群体和明显回避夜宿地重复利用的特性,提示这是猴群对家域内食物分布的行为响应,避免对同一地点的过度利用造成食物的不足。采用大量(131个)而分散的夜宿地利用方式会保证猴群能够获得充足的食物供应。此外,相较于其他树种,滇金丝猴更喜欢在云南铁杉( Tsuga dumosa)树上过夜,而且尽量不以夜宿点作为觅食点,可能与卫生和安全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滇东南南溪河中下游懒猴种群分布与保护现状
    赵凯瑞, 廖琳鸿, 谢磊, 杜雅婷, 董鹏妹, 解萌, 倪庆永
    兽类学报    2024, 44 (1): 85-93.   DOI: 10.16829/j.slxb.150859
    摘要247)   HTML4)    PDF (13883KB)(126)    收藏
    蜂猴( Nycticebus bengalensis)与倭蜂猴( Xanthonycticebus intermedius)是国内现存的两种懒猴科灵长类,因其独特的生态及行为特点,具有重要的研究与保护价值。由于受到捕猎及栖息地丧失的持续威胁,懒猴种群持续下降,分布区日益缩减,但种群及分布调查的缺失阻碍了保护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滇东南是历史记载中懒猴分布的重要区域,并且是潜在的两个物种的同域分布范围。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通过访问、网络及样线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滇东南范围内河口和马关县辖区的懒猴种群分布及保护现状进行了详细评估,确定了9个懒猴集中分布点。结果表明,本区域仍是国内懒猴分布的重要范围,且是倭蜂猴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当地民众对懒猴的认知尚处于较低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及经济状况的显著影响。懒猴分布区域多位于保护区边缘,当前的保护措施缺乏针对性,需要加强监测管理,建设生态廊道并通过宣传教育提升当地民众意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野生藏酋猴的体重及其影响因素
    孙宇, 夏梦怡, 夏颖娜, 汪京京, 卢家凯, 刘申岐, 夏东坡, 王希, 孙丙华
    兽类学报    2024, 44 (1): 94-102.   DOI: 10.16829/j.slxb.150861
    摘要247)   HTML3)    PDF (2688KB)(118)    收藏
    体重是体现灵长类动物生活史和生长发育特征的重要指标,可反映其生理状况、行为变化和生态适应等信息。本研究以安徽黄山野生猴谷YA1群的48只藏酋猴为对象,使用地磅秤对群内个体进行连续11个月(2022年7月至2023年5月)的体重监测。研究结果显示,雄性藏酋猴的平均体重为(18.71 ± 2.33) kg,显著高于雌性(11.79 ± 1.97) kg。未成年雄性藏酋猴体重的快速发育期为3~5岁,雌性为2~3岁。成年雌雄体重与个体社会等级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P < 0.001)。成年藏酋猴体重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 P <0.05),雌雄个体体重均在秋季最高,但是雄性个体在冬季最低,雌性个体春季最低。未怀孕个体体重在不同季节无显著性差异,而怀孕个体的体重从冬季到春季显著降低( P <0.05)。本研究表明,藏酋猴的体重具有显著的雌雄性二型现象,未成年雌雄个体体重的快速发育期存在明显分化,季节和社会等级对藏酋猴体重均具有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太行山猕猴的性打搅行为
    韩梦亚, 田军东, 周言言, 王钰炜, 罗彤彤, 路纪琪
    兽类学报    2024, 44 (1): 65-76.   DOI: 10.16829/j.slxb.150818
    摘要245)   HTML2)    PDF (3313KB)(136)    收藏
    性打搅是指动物在交配期间受到同种其他个体化学信息素、面部表情、声音、攻击等方面干扰的现象。性打搅行为作为非人灵长类繁殖行为生态研究的重要话题,具有高度的种间和种内差异,在种内主要受到性别和年龄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于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在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龙口地区,以太行山猕猴( 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 WLK-1A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连续记录法观察并记录目标个体的交配行为,以期探讨太行山猕猴的性打搅行为及其性别-年龄组差异。结果表明:(1)太行山猕猴的性打搅行为仅发生在交配期,高峰期为11月;(2)从性打搅的发起者来看,雄性(成年和亚成年)个体占29.1%,雌性(成年和亚成年)个体占14.9%,青少年个体占7.5%,婴幼个体占48.5%;(3)与接触式性打搅相比,雄性( P=0.011)和雌性( P=0.033)的性打搅均以非接触式性打搅为主,青少年个体的非接触式与接触式性打搅之间无显著差异( P=0.334),婴幼猴以接触式性打搅为主( P=0.001);(4)雄性倾向于打搅交配中的雌性( P=0.040),雌性对交配中雄性与雌性间的打搅频次无显著差异( P=0.157),青少年个体的性打搅大多指向其母亲(90%),婴幼猴的性打搅均指向其母亲。太行山猕猴的性打搅频次、方式和打搅对象等表现出性别-年龄组间差异。基于功能分析,本研究认为,雄性和雌性太行山猕猴的性打搅均支持性竞争假说,青少年个体的性打搅支持学习假说,婴幼猴的性打搅支持分离焦虑假说和学习假说。本研究结果可望增加对非人灵长类性打搅行为发育及其功能差异的认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白头叶猴婴猴月龄和性别对母婴关系的影响
    李家兴, 周颖铭, 黄乘明, 范鹏来, 周岐海
    兽类学报    2024, 44 (1): 58-64.   DOI: 10.16829/j.slxb.150784
    摘要235)   HTML4)    PDF (1705KB)(125)    收藏
    非人灵长类动物的母婴关系是婴猴第一次重要的社会体验,对婴猴的生长发育、正常社会行为以及心理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母婴关系研究一直是灵长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为深入了解白头叶猴( 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母婴关系的发展和影响因素,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我们以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岜盆片区的一群野生白头叶猴为研究对象,记录其母婴行为的发生持续时长和发生频次,结合婴猴月龄和性别,探究婴猴月龄和性别对白头叶猴母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婴猴月龄显著影响白头叶猴的母婴关系。随着婴猴月龄的不断增长,母猴对婴猴的保护也随之逐渐减少,表明婴猴的发育是从依赖母猴到逐步独立融入社群的过程。婴猴性别对母婴行为的持续时间无显著影响,但在发生频次上母猴对雌性婴猴的照顾明显多于雄性婴猴。婴猴性别对母婴间的理毛行为、含乳行为均无显著影响,但对怀抱行为具有显著影响。白头叶猴母猴对不同性别的婴猴采取不同的照顾方式,这可能与雄性婴猴和雌性婴猴未来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不同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数据探究不同海拔牦牛心肌细胞通讯和基因表达差异
    黄娜婷, 陈一博, 宋娜, 李静怡, 魏青, 陈家瑞
    兽类学报    2024, 44 (2): 171-182.   DOI: 10.16829/j.slxb.150817
    摘要229)   HTML7)    PDF (5119KB)(102)    收藏
    心脏作为血液循环最重要的器官在动物环境适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肌细胞是心脏主要的功能细胞,然而高海拔地区牦牛心肌细胞基因表达变化及细胞间通讯关系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以高海拔地区牦牛 (青海祁连,海拔 4 000 m) 和低海拔地区牦牛 (青海循化,海拔 2 600 m) 为研究对象,基于心脏组织 10 ×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对心肌细胞和心脏其他细胞进行细胞通讯及配体-靶基因调控预测,同时对高、低海拔牦牛心肌细胞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分析,以期探究心肌细胞在牦牛适应高原环境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牦牛心肌细胞与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的关联最强,心肌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心肌细胞-巨噬细胞两个“细胞对”中CD74_COAP 和 CD74_APP 配受体表达量相对较高;配受体活力在 TNF 信号通路中相对较强;在免疫相关通路发挥重要作用的配体 PTPRC、PECAM1、ITGB2、ANXA1、BDNF 等对所有“细胞对”影响明显,且 PI3K-Akt 信号通路在配体-靶基因调控中潜力分值最高;高、低海拔牦牛心肌细胞中差异表达基因功能主要富集在代谢途径,其中氧化磷酸化、糖酵解代谢通路相关的基因表达明显增强。本研究结果提示,牦牛可通过加强心肌细胞与其他细胞之间的联系及调节免疫作用相关过程维持自身稳态;同时高海拔牦牛可通过增强心肌细胞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进而获取更多能量以适应高海拔严酷环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色彩信号在非人灵长类动物性选择中的作用
    林锦煌, 姚辉, 吴锋, 向左甫
    兽类学报    2024, 44 (1): 103-117.   DOI: 10.16829/j.slxb.150757
    摘要222)   HTML2)    PDF (1498KB)(129)    收藏
    动物的多彩羽毛、毛发和皮肤不仅在种内交流、反捕食防御、体温调节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在性选择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许多非人灵长类种类具有多色毛发和裸露皮肤,同时又拥有复杂多样的交配系统和视觉系统,因此成为研究色彩信号在性选择中作用的代表类群。本文阐述了性选择压力下颜色信号的功能以及非人灵长类的研究优势,综合分析了颜色信号在非人灵长类性选择中的作用:(1)异性间偏好鲜艳颜色,鲜艳颜色可能意味着身体更健康;(2)同性间颜色鲜艳意味着个体等级高低及竞争烈度强弱;(3)所有研究主要以山魈( Mandrillus sphinx)和猕猴( Macaca mulatta)为对象,且多以皮肤颜色为信号,涉及毛色的研究几乎空白;(4)尽管视觉模型比光谱法及数字摄影更精准,但在现有条件下数字摄影更加方便可行;(5)表型颜色与内在生理机制联系及相关基因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梵净山同域分布黔金丝猴与藏酋猴的肠道微生物结构差异
    黄小龙, 李海波, 张旭, 程绍传, 晏玉莹, 杨伟, 蒙秉顺, 王丞, 杨杰, 冉景丞
    兽类学报    2024, 44 (2): 183-194.   DOI: 10.16829/j.slxb.150837
    摘要221)   HTML16)    PDF (8172KB)(122)    收藏
    肠道微生物与动物的健康密切相关,动物肠道微生物伴随宿主进化并与胃肠道构成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为探究梵净山同域分布的黔金丝猴 ( Rhinopithecus brelichi) 和藏酋猴 ( Macaca thibetana) 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差异,本研究采集两个物种冬季粪便样本进行 16S rRNA 基因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藏酋猴肠道微生物 Chao1 和Shannon 指数都显著高于黔金丝猴 (P < 0. 05),基于 bray-curtis 距离矩阵的 β 多样性分析发现两者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相似性和差异性。门水平,厚壁菌门 (Firmicutes) 占两者肠道微生物的绝对优势,且藏酋猴相对丰度高于黔金丝猴;属水平,除相对丰度较高的不动杆菌属 ( Acinetobacter) 和颤螺旋菌属 ( Oscillospira) 外,其他优势菌属类群均不相同。LEfSe 分析发现粪球菌属 ( Coprococcus)、布劳特氏菌属 ( Blautia)、阿克曼菌属 ( Akkermansia)等与代谢通路功能相关的微生物在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ICRUSt 功能预测分析表明,两者肠道微生物与新陈代谢、基因信息处理、环境信息处理和细胞过程等功能相关,Level2 水平,有 3 类代谢通路具有显著性差异 ( P <0.05)。黔金丝猴与藏酋猴肠道微生物组成和群落特征差异较大,可能是由于同域觅食灵长类的种类、数量及食物来源不同。同时, PICRUSt 功能预测揭示了两者肠道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的显著差异,表明两者可以通过调整自身肠道微生物组成来适应外界食物资源变化带来的挑战。该结果可为生态位高度重叠的两种灵长类肠道微生物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科学依据,也对两者开展野外人工保护干预措施的建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大熊猫母兽育幼早期应激水平与母幼行为的关系
    周晓, 杨波, 曾文, 李果, 杨长江, 王静, 谢庆阳, 刘怀庭, 王锐, 罗波, 张明春, 黄炎
    兽类学报    2024, 44 (2): 209-216.   DOI: 10.16829/j.slxb.150741
    摘要218)   HTML3)    PDF (1995KB)(153)    收藏
    大熊猫 ( Ailuropoda melanoleuca) 属于晚熟性动物,育幼早期是幼仔存活和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幼仔最易夭折时期。为了解大熊猫产后应激水平及其与母幼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行为适应机制的角度提高幼仔存活率,本研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监测 7 只处于育幼早期 (产后 0 ~ 75 日) 母兽粪便皮质醇含量,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观测 3 对母幼个体的行为。结果显示:(1) 育幼早期母兽皮质醇含量随幼仔日龄增长总体呈下降趋势 ( r =-0. 950, P < 0. 001);(2) 幼仔断奶前与断奶后相比,母兽皮质醇含量无显著差异 ( t = -0. 935, P = 0. 361);(3) 母兽皮质醇含量与母幼联系 ( r = 0. 918, P < 0. 001)、幼仔尖叫 ( r = 0. 777, P = 0. 001) 和休息行为 ( r = 0. 731, P = 0. 002)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采食行为呈显著负相关 ( r = -0. 608, P = 0. 016),而与舔幼仔行为不相关 ( r = 0. 366, P =0. 179)。结果表明,大熊猫母兽育幼早期粪便皮质醇含量变化与幼仔生长发育有关,推测母兽的应激强度可能随幼仔御寒能力及自主活动能力的提升而降低;皮质醇可能参与母性行为调节,有助于母兽对幼仔需求信号做出积极响应,促进母性行为的表达,进而提高育幼早期幼仔存活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人工饲喂对长尾仓鼠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操康琳, 陶梦凡, 任月, 侯玉, 贾变桃, 杨新根
    兽类学报    2024, 44 (2): 195-208.   DOI: 10.16829/j.slxb.150808
    摘要208)   HTML5)    PDF (10022KB)(68)    收藏
    食物变化是引起小型哺乳动物肠道菌群改变的关键因素。野生动物由野外转至室内饲养会经历剧烈的生活方式变化,而目前对人工饲喂驱动其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替过程还不完全了解。为明确人工饲喂对小型哺乳动物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于 2022 年夏季 (7—9 月) 在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 (LS)、临汾市隰县 (XX)、晋中市左权县 (ZQ) 3 个地区应用笼捕法捕获长尾仓鼠 ( Cricetulus longicaudatus) 活体,基于 16S rDNA 测序技术分析不同生态环境中其肠道菌群的差异,并探究相同人工饲喂条件下长尾仓鼠肠道菌群的演替过程。结果表明:长尾仓鼠肠道菌群在野外环境中,XX 和 ZQ 种群的厚壁菌门显著富集,LS 种群的拟杆菌门显著富集,肠单胞球菌属 ( Intestinimonas) 为 3 个种群的共有优势属。相同人工饲喂 35 d 后,拟杆菌门在 3 个种群显著富集且相对丰度趋于一致,ZQ 种群 Muribaculacea 的相对丰度为 48. 85%,显著高于野外环境。本研究说明不同生态环境中长尾仓鼠肠道菌群具有差异性。经长期相同人工饲喂后,其肠道菌群的相似性显著增加,说明饮食变化对长尾仓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群落组成具有较大影响,而长尾仓鼠肠道菌群组成可能对宿主营养代谢具有重要作用。该结果为更好地了解长尾仓鼠肠道菌群对不同环境的生态适应性,并应用食物调控有害啮齿动物数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基于动物移动的空间记忆研究进展
    郭晓艺, 王巍, 顾佳音, 姜广顺
    兽类学报    2024, 44 (2): 224-236.   DOI: 10.16829/j.slxb.150787
    摘要201)   HTML7)    PDF (1952KB)(154)    收藏
    许多动物类群在家域范围内迁移或长距离季节性迁徙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方向性和规律性,它们可以整合显著的空间线索进行目的地识别、导航,并记忆栖息地内可获得的食物种类、食物斑块的分布以及食物成熟的季节等信息,并构建空间认知地图,表现出空间记忆能力。本文全面梳理了圈养实验、自然环境下的野外实验、自然状态移动轨迹的观测和分析以及数字虚拟实验环境下探索动物空间记忆研究,归纳了上述研究中研究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并针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多学科交叉,多场景应用以及动物空间记忆生态模型的研发已成为该领域的主要发展趋势。动物空间记忆的研究可以从新的视角深入探讨动物栖息地利用机制、移动的内在驱动因素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此外,该研究领域还可为保护濒危物种、缓解人兽冲突及增加圈养动物福利等野生动物管理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深圳机场小型兽类组成、多样性及时空变化
    袁道欢, 程寿杰, 袁倩敏, 纪羽, 秦姣, 梁易天, 刘全生
    兽类学报    2024, 44 (2): 252-258.   DOI: 10.16829/j.slxb.150826
    摘要200)   HTML3)    PDF (1976KB)(129)    收藏
    Bird strikes are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safe operation of the global aviation industry, and many birds feed on small mammals. Therefore, understanding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density, distribution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of small mammals inside and outside of airpor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airport bird control and flight safety.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the species, quantity, and diversity of small mammals in the runway area and peripheral areas of Shenzhen Bao’an International Airport, four small mammal surveys were carried out in Shenzhen Airport from November 2021 to July 2022. A total of 152 small mammals from 6 species, 4 genera, 2 families, and 2 orders were captured by 1 343 effective clips. Rattus losea (37. 50%) and Mus caroli (36. 84%) were the dominant species. The capture rate of the four surveys was 11. 66% ± 2. 42%, and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capture rate was not significant. The total capture rate and rodent capture rate in the airpor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utside the airport. Species richness index and Shannon-Wiener index were the highest in November, while Pielou index was the lowest. Species richness index and Shannon-Wiener index inside the airport were slightly lower than outside the airport, while Pielou index was higher than outside the airpor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mall mammals should be controlled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airport to reduce the attraction of birds such as birds of prey, thereby reducing the risk of bird strikes at the airport.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藏羚交配群成员间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赛青高娃, 王子涵, 李全邦, 王东, 连新明
    兽类学报    2024, 44 (2): 159-170.   DOI: 10.16829/j.slxb.150807
    摘要198)   HTML9)    PDF (3890KB)(125)    收藏
    藏羚 ( Pantholops hodgsonii) 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多集群生活且具有典型的性别分离现象。除交配季节外,雌雄两性个体组成的同性集群分开活动。本研究于 2021 年 12 月下旬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片区以藏羚集群为单元采集了 32 个集群共 188 份新鲜粪便样品,利用多态性较高的 10 个微卫星位点进行亲缘关系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 188 份新鲜粪便样品来自 145 只藏羚个体,其中 10 只藏羚个体 (8 只雌羚,2 只雄羚) 出现更换集群现象,导致前后集群发生变化。结合野外实地记录,推测藏羚交配群的变化存在 3 种方式:集群解散,雄性个体离开 (加入),雌性个体离开 (加入)。新加入的藏羚个体与原集群成员间的亲缘关系较远。雄性藏羚更换的集群中雌性个体均多于之前的集群,能够获得更多交配机会。(2) 10 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 16. 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 0. 766。观测杂合度(Ho) 0. 607 ~ 0. 993,平均值为 0. 819;期望杂合度 (He) 0. 575 ~0. 930,平均值为 0. 798,表明藏羚种群遗传多样性丰富。(3) 经过亲缘关系鉴定,种群内所有亲子关系中 14 对(43. 75%) 发生在集群内并且以母女 (71. 43%)为主,与雄性个体相关的亲子对 (母子/父女/父子) 有 4 对 (28. 57%)。对比集群内及集群间藏羚的平均亲缘系数,结果表明雄性个体对集群内成员间的亲缘关系影响不大。针对集群间藏羚亲缘关系的研究结果也表明,藏羚种群的近交比例处于较低水平。由于藏羚雌性比雄性个体有更多时间和机会组成含有多个雌性成员的集群,因此,集群内雌性个体的亲缘关系较高不仅有利于提高集群的稳定性,还有利于迁徙信息的交流和传递,从而为进一步验证藏羚迁徙的集体记忆猜想提供科学佐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黑叶猴个体识别的新方法:基于腹股沟白斑斑纹观测
    颜修刚, 齐晓光, 郭艳清, 张鹏, 吴安康, 杨朝辉
    兽类学报    2024, 44 (2): 247-251.   DOI: 10.16829/j.slxb.150732
    摘要187)   HTML6)    PDF (22419KB)(81)    收藏
    The François’s langur ( 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is a nationally protected animal in China. Individu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François’s langurs is essential for monitoring, research, and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Mayang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Guizhou Province is the largest habitat for wild populations of the François’s langur. In this study, three groups of wild François’s langurs within the experimental area of Mayanghe Reserve were selected. The instantaneous scan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observe the gibbon groups, and digital cameras were used to photograph the ventral groin patches of 16 adult and sub-adult females. By comparing the results, we found that there wer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patterns of ventral groin patches among François’s langurs, suggesting that these patterns can be used as a method for identifying individuals. This study provides new insights and research methods for individual identification of François’s langurs and contributes to the fundamental data for studying their behavior in the wild. Furthermore, it offer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François’s langurs.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基于多准则决策分析评价大熊猫受损栖息地恢复优先级
    何珲, 蒋敏, 谢文文, 黄瑜, 张月明, 吴素娟, 张攀, 齐程, 罗川, 李俊霖, 罗鹏, 杨浩
    兽类学报    2024, 44 (4): 395-410.   DOI: 10.16829/j.slxb.150878
    摘要184)   HTML7)    PDF (46983KB)(147)    收藏
    栖息地恢复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一项关键性工作,明确大熊猫受损栖息地恢复优先级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实施栖息地修复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综合考虑栖息地保护和恢复难易程度,采用层次分析-有序加权平均(AHP-OWA)的多准则决策分析法构建大熊猫受损栖息地恢复优先级评价方法,并以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为研究区开展试验评价。结果表明: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9种类型受损栖息地总面积4 273.97 hm 2,占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总面积的5.11%,其中连片人工纯林、低质次生天然林和矿山受损面积较大;AHP-OWA多准则决策分析法可以定量揭示“保护-成本”权衡关系,能够提供不同决策情境下的受损栖息地恢复优先级方案,为大熊猫国家公园栖息地保护与恢复提供了充足的决策支持;无论何种情景,国道108沿线头道水流域北侧大熊猫高密度分布区域的低质次生天然林是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最优先恢复地段。考虑到多种受损类型,未来大熊猫国家公园栖息地恢复应因地制宜,根据植被和土壤特征情况,适当采取如整地、人工植苗、带状皆伐或疏伐等人工恢复措施促进栖息地恢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两代学人的不懈求索 二十余位专家的智慧结晶——贺《四川兽类志》正式出版
    吴毅, 魏辅文
    兽类学报    2023, 43 (6): 701-701.  
    摘要162)      PDF (1344KB)(179)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