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09-30
    上一期   
    综述
    中国大中型陆生哺乳动物保护研究进展
    聂永刚, 张超, 高华窈, 刘翰卿, 谢冰
    2025, 45(5):  559-576.  DOI: 10.16829/j.slxb.151101
    摘要 ( )   PDF (212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作为全球动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包括大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ca)、雪豹 (Pantherauncia)、金丝猴 (Rhinopithecus spp.)、藏羚 (Pantholops hodgsonii) 等旗舰物种在内的 700 余种哺乳动物。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和人类活动扩张,许多大中型哺乳动物面临较严重的生存威胁,亟需开展系统性的保护研究。近年来,随着新技术与新方法的不断发展,我国学者在哺乳动物保护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与重要研究成果,为制定科学的保护管理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从行为与生理适应、种群动态与物种共存机制、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协同适应、疾病防控、遗传与适应性进化等方面,系统综述了 2010—2025 年间我国大中型陆生哺乳动物保护研究进展。展望未来,应加强生态系统及其重要物种的整体性保护研究,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积极研发应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通过系统阐明环境变化对大中型哺乳动物的影响过程来指导科学的保护管理,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挑战。
    中华穿山甲保护生态学研究进展
    华彦, 高海洋, 王凯, 窦红亮, 李珺, 郭策, 孙松, 安富宇, 唐琳, 李永政, 张治东, 杨文山
    2025, 45(5):  577-592.  DOI: 10.16829/j.slxb.150985
    摘要 ( )   PDF (196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华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 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于人为干扰、栖息地丧失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中华穿山甲野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我国除台湾地区外,中华穿山甲的分布范围已大幅缩减,其适宜生境受植被、人类干扰、气候、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华穿山甲营穴居,夜行性,家域较小,主要以白蚁和蚂蚁为食,通过挖掘而改变土壤的垂直结构,增加森林生境的异质性,为共栖物种提供了重要的洞穴资源,在森林中发挥了“生态系统工程师”的重要角色。人工繁育是就地保护的重要补充,中华穿山甲的救护和人工繁育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为救护成活率低,易患病,人工饲料不适合,精子品质差和后代个体存活率较低等。目前,中华穿山甲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栖息地丧失、极小种群灭绝危机和种群扩散受限,其保护策略包括加强法律执行、科学研究、栖息地保护、人工繁育、公众教育和国际合作,通过这些措施,中华穿山甲的保护前景能够得到改善,种群规模有望逐步恢复。
    流浪猫生态影响的几个热点问题
    李忠秋
    2025, 45(5):  593-601.  DOI: 10.16829/j.slxb.150967
    摘要 ( )   PDF (193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一个起源于近东地区的物种,家猫 (Felis catus) 随着人类的脚步扩散到世界各地,并形成了数量庞大的流浪猫种群。流浪猫对岛屿及大陆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生态影响,包括直接捕食、恐惧介导的间接捕食、资源竞争、疾病传播及基因渗透等。深入理解流浪猫的基础生物学特性,如种群、繁殖和行为适应策略,对于评估和缓解这些影响至关重要。尽管捕捉-绝育-放归 (trap-neuter-release, TNR) 是一种广泛采纳的流浪猫管理方法,但从野生动物保护的角度考虑,其必要性和有效性存在争议。最后,本文就流浪猫种群评估、生态影响评价、传染病调查、猫文化及管理等基础研究,以及宠物登记、宠物繁育、动物福利和动物收容等流浪猫管控措施,提出了相关建议,期望这些建议能为流浪猫的有效管理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提供科学参考和实践指导。
    研究论文
    气候变化背景下三江源国家公园四种野生有蹄类动物栖息地适宜性分析
    王子涵, 王东, 侯陆一, 李全邦, 李其琴, 魏海娟, 连新明
    2025, 45(5):  602-614.  DOI: 10.16829/j.slxb.150963
    摘要 ( )   PDF (1343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物种的分布和丰富度,这一影响在青藏高原地区尤为明显。野生有蹄类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栖息地和生存状况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到决定性作用。预测气候变化对分布范围的影响可为野生有蹄类动物的保护与关键区域的栖息地修复提供科学基础和参考依据。本研究针对三江源国家公园内藏原羚 (Procapra picticaudata)、藏羚 (Pantholops hodgsonii)、藏野驴 (Equus kiang) 和野牦牛 (Bos mutus) 4 种野生有蹄类动物,利用 MaxEnt 模型与 ArcGIS 软件分析 4 个物种的潜在地理分布,继而预测2050s 和 2070s 两个未来时期低浓度 (SSP126) 和高浓度 (SSP585) 两种碳排放情景下其栖息地变化。研究结果显示,三江源国家公园内藏原羚的适宜栖息地面积占国家公园总面积的 52.22%,而藏羚、藏野驴和野牦牛的相应比例依次为 13.71%、19.23% 和 9.22%。4 个物种的分布受到多重变量的影响。其中,降水量相关变量对藏原羚和藏羚选择栖息地有着显著影响,同时藏羚对人类活动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面对未来气候变化,4 种野生有蹄类动物的适宜栖息地都有减少的趋势,其中藏羚在碳排放浓度最高的气候情景下将面临最大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丧失。此外,4 种野生有蹄类动物都倾向转移至高纬度地区。尽管当前 4 种有蹄类动物的大部分栖息地已经包含在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但仍需要针对不同物种制定个性化的保护和管理策略,对于已经或可能受损的栖息地,应积极开展植被恢复等措施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这些野生有蹄类动物提供更加适宜的生存空间。
    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对塔里木盆地亚洲野猫适宜生境的影响
    李辉煌, 卓莹莹, 巴图巴艺尔, 窦子微, Sabina Koirala Sharma, 汪沐阳, 杨维康
    2025, 45(5):  615-628.  DOI: 10.16829/j.slxb.150958
    摘要 ( )   PDF (2158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物种分布范围的重要驱动因素,开展相关研究可为濒危物种保护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支撑。野猫亚洲亚种 (Felis silvestris ornate) (亚洲野猫) 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本研究以新疆塔里木盆地为研究区域,采用 MaxEnt 模型预测当前与未来 2041—2070 年 (2050s)、2071—2100 年 (2080s) 时期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下亚洲野猫的潜在适宜生境,揭示其适宜生境分布格局与影响因素,并进行保护空缺分析。结果显示,当模型的调控倍频 (regularization multiplier, RM) = 3.0,特征组合 (feature combination, FC) = LQHP 时,模型的修正的 AIC (AICc) 值最小,模型的平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 (area under curve, AUC) 值为 0.962,表明模型拟合优秀。亚洲野猫当前适宜生境面积为 61 456 km2,主要集中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和西部,占盆地总面积的6.03%。归一化植被指数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土地利用类型和年平均气温是影响亚洲野猫适宜生境分布的最重要因素。未来时期,亚洲野猫适宜生境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到2080s (SSP585),适宜生境面积相较于当前新增了63.05%,主要分布于盆地北部。保护空缺分析表明,当前与未来时期亚洲野猫仅有 6.90%和5.30% 的适宜生境面积被自然保护区覆盖,自然保护区在当前与未来时期的保护成效均较低。本研究分析了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塔里木盆地亚洲野猫适宜生境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该物种的保护与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雅鲁藏布江流域亚洲黑熊适生区与活动节律
    吕永磊, 王伟波, 崔雅倩, 刘郢, 周薇, 王渊, 刘锋, 王广龙, 扈晶晶, 普布顿珠, 边巴多吉, 旦增, 胡开, 王小川, 温知新, 杨奇森
    2025, 45(5):  629-640.  DOI: 10.16829/j.slxb.151021
    摘要 ( )   PDF (1916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亚洲黑熊 (Ursus thibetanus) 是食肉目熊科熊属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于人为活动导致的栖息地破碎化,亚洲黑熊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不断缩减,并加剧了人熊冲突。为了解亚洲黑熊的活动节律与分布格局,本研究通过红外相机布设与野外调查数据,结合海拔、坡向、坡度和 19 个生物气候因子,使用 MaxEnt 模型系统分析了亚洲黑熊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栖息地分布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根据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该区域的生境状况,预测了栖息地的变化趋势。根据红外相机记录的时间,分析了亚洲黑熊的日活动节律和月活动强度。结果显示:(1) 筛选后的气候和地形因子拟合的 MaxEnt 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 (area under curve, AUC) 为0.972,表明模型预测结果较为准确;(2) 影响当前亚洲黑熊分布的主要因素为海拔、气温年较差和最暖季降水量;(3) 当前气候条件下,亚洲黑熊的适生区大部分集中在林芝市,少部分分布在日喀则市和山南市,未来随着气温升高,亚洲黑熊的适生区面积没有显著变化,但会沿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向高海拔区域迁移;(4) 亚洲黑熊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活动节律呈晨昏型,夏、秋季活动强度最高。本研究为了解亚洲黑熊当前及未来的分布格局和生活规律提供了基础资料,为以后雅鲁藏布江流域亚洲黑熊的保护和管理以及避免人熊冲突提供了理论依据。
    云南昭通亚洲黑熊适宜栖息地与日活动节律
    陈婷, 李斌强, 廖正杭, 李伟, 彭灿
    2025, 45(5):  641-654.  DOI: 10.16829/j.slxb.151010
    摘要 ( )   PDF (4188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了解物种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物种保护和栖息地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评估云南昭通亚洲黑熊 (Ursus thibetanus) 的适宜栖息地分布和活动节律,2020 年 8 月至 2023 年 2 月,在昭通布设 246 台红外相机对亚洲黑熊开展调查监测工作。利用红外相机和新闻报道获取的亚洲黑熊分布位点构建 MaxEnt 模型,以分析亚洲黑熊的适宜栖息地。根据红外相机拍摄的时间数据,利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亚洲黑熊的日活动节律。结果显示:(1) 距耕地距离、平均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和最湿月份降水量是影响亚洲黑熊栖息地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 , 其累计贡献率达到 87.6% 。 (2) 亚洲黑熊的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彝良 、 大关 、 永善 、 盐津 、 绥江和水富六县交接处,面积为 245 508 hm2。保护空缺分析表明,亚洲黑熊在自然保护区内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57 652 hm2,占昭通亚洲黑熊适宜栖息地的 23.48%。(3) 亚洲黑熊在夏秋季活动频繁,冬春季则相反,季节性活动强度差异显著。5—10 月为亚洲黑熊的活动高峰期,平均低温是影响亚洲黑熊月活动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4) 亚洲黑熊属于晨昏活动模式,活动高峰为 06: 00—10: 00 和 16: 00—20: 00。研究结果揭示了亚洲黑熊在云南昭通的时空分布模式,为该物种的栖息地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
    三江源国家公园人居环境中棕熊入室活动节律及人为影响因素分析
    李全邦, 王东, 魏海娟, 牛少鹏, 连新明
    2025, 45(5):  655-667.  DOI: 10.16829/j.slxb.151001
    摘要 ( )   PDF (1686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棕熊 (Ursus arctos) 入室活动导致的人熊冲突问题已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改善工作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同时,对园区内棕熊的行为习性及其与人类活动的时空响应等相关研究的匮乏进一步导致冲突管理处于被动局面。本研究于 2022 年 4 月至 2023 年 4 月,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叶格乡龙麻村,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技术共布设 20 个相机位点,获取了人居环境中总计 4 781 个有效相机工作日的棕熊活动数据,探讨了棕熊的入室活动规律以及人类和散养犬等人类相关因素的存在对棕熊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 入室活动的棕熊多为单独个体,记录到的棕熊入室行为比例高达 79.56%,而入室行为中成功获得食物的比例为 60.55%;(2) 棕熊的入室行为均发生于夜间,22: 00 至次日 01: 00 为日活动高峰期,年入室高峰期出现在 4 月和 7 月;(3) 人居环境中人类和散养犬的活动均以昼间为主,两者的时间重叠指数最高,而夜间活动的棕熊与散养犬和人类的时间重叠指数均较低;(4) 棕熊入室活动强度与人类活动强度在日时间尺度上呈显著负相关,并与人类和散养犬的活动强度在年时间尺度呈显著正相关。根据本研究结果,建议加强人居环境中人类相关食物资源的管理,并配合房屋加固、防熊垃圾箱和食物储存箱的研发和使用等措施,以降低棕熊对人类相关食物资源的易获得性,进而降低棕熊入室行为并缓解人熊冲突。
    吉林汪清地区亚洲黑熊熊仓微生境及置仓生境选择
    杜海荣, 张明海
    2025, 45(5):  668-680.  DOI: 10.16829/j.slxb.151011
    摘要 ( )   PDF (1365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东北地区,冬季积雪期长达半年之久,气候寒冷,食物资源匮乏,为应对严酷的环境条件,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 以冬眠的形式越冬,同时冬眠期也是产仔和早期育幼期,故冬眠对于东北地区的亚洲黑熊种群稳定性至关重要,而适宜的熊仓则是冬眠的必要条件。本研究于 2015—2019 年在吉林汪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实地调查获得 24 个亚洲黑熊熊仓样本,采用描述统计、主成分分析和随机森林等多种统计方法,从熊仓结构、熊仓微生境和置仓生境 3 个方面探讨亚洲黑熊越冬熊仓的选择,以及影响仓址选择的环境因子,从而揭示熊仓微生境和置仓环境与熊仓选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 置仓树均为青杨 (Populus cathayana),相较于其他研究,树种相对单一;置仓树胸径 (122.89 ± 13.60) cm,仓口大小为 (39.26 ± 6.62) cm,仓口朝向向阳且背风,表明亚洲黑熊所利用熊仓的仓口选择与温度相关。(2) 微生境研究表明,仓口方向为第一主成分且贡献率最大,说明仓口方向对熊仓的选择至关重要,胸径和仓口大小为第二主成分。第一、二主成分的贡献率达到 0.85,基本可以解释所有变量,说明仓口方向、胸径以及仓口大小是仓体选择所考虑的主要因素。(3) 影响置仓生境的主要因子为距河流距离、距主要道路距离、10 月总初级生产力和距居民点距离。从各因子相关的生态学意义来看,影响置仓选择的主要是安全性、保温性和食物资源。本研究结果可为东北地区亚洲黑熊越冬熊仓生境的保护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观鲸船只对布氏鲸的影响评价及对观鲸规则的启示
    陈炳耀, 孙婧, 毛保能, 关泽华, 姜新月, 王静
    2025, 45(5):  681-693.  DOI: 10.16829/j.slxb.150991
    摘要 ( )   PDF (643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西北海涠洲岛小型近岸型布氏鲸 (Balaenoptera edeni edeni) 是目前中国沿岸水域唯一稳定出现的大型鲸类,该种群是已知的全球最大的近岸布氏鲸种群。自 2018 年广西北海涠洲岛布氏鲸被大量报道之后,当地兴起观鲸热潮,但缺乏科学的观鲸规则指导,无序观鲸行为已经对布氏鲸产生了负面影响,亟需开展相关影响评价与制定观鲸规则。本研究基于 2022—2024 年的研究发现,73.5% 的船只存在直接冲向鲸或者鸣笛、追赶鲸等不文明观鲸问题,布氏鲸周围船只平均超过 5 艘,最高达到 24 艘,平均观鲸时长 (38.6 ± 20.86) min。观鲸船以并行伴游方式接近布氏鲸时,鲸的回避反应比例最低 (30.34%),而直接接近和调头接近时,回避比例超过60.00%。当船只数量为 1 ~ 2 艘时,鲸的中立反应比例最大 (66.72%),回避反应比例最小 (33.28%),随着船只数量增加,鲸的回避反应比例增加。当布氏鲸与船只距离小于 100 m 时,布氏鲸的回避反应占比最大 (56.97%),随着距离的增加回避反应减小,300 m 以上时仅为 10.64%。基于本研究结果,参考全球各地 30 个比较完善的观鲸规则,并与当地管理部门和从业者充分沟通,确认观鲸过程中重要的参数,为布氏鲸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涠洲岛海域布氏鲸种群数量及体表伤痕评估
    孙晓冬, 张瑶瑶, 农志文, 郑洋, 陈默, 郑劲松, 王丁, 梅志刚
    2025, 45(5):  694-706.  DOI: 10.16829/j.slxb.150938
    摘要 ( )   PDF (1814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布氏鲸 (Balaenoptera edeni) 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近年来调查显示,北部湾涠洲岛附近海域存在稳定分布的布氏鲸种群,这也是目前我国大陆近岸唯一稳定分布的大型须鲸种群。本团队自 2018 年 3 月至2023 年 2 月在涠洲岛附近海域开展照相识别研究,共拍摄 70 600 张照片,整理获得 44 724 张清晰布氏鲸照片,通过背鳍缺刻共识别出 59 头布氏鲸个体。但个体识别数据库曲线尚未到达平台期,每年仍有新个体被识别。进一步采用 POPAN 模型估算涠洲岛布氏鲸的种群数量为 89 头 (CV = 0.14,95%CI = 59 ~ 123 头)。2018—2023 年涠洲岛海域布氏鲸种群的年平均重捕率为 35.8%,多年份的比较结果显示有 29 头个体 (占总数的 49.2%) 有较高的栖息地忠诚度。根据体表伤痕,识别主要的伤害来自网具缠绕和船舶撞击。估算 2021—2023 年涠洲岛海域布氏鲸年均最小受伤率为 26.3% (n = 59,95%CI = 13.3% ~ 39.3%),最大受伤率为 61.4% (95%CI = 51.0% ~ 71.8%),表明涠洲岛布氏鲸存在明显的人类活动胁迫风险。我们呼吁进一步加强对涠洲岛海域布氏鲸种群的监测和研究,并严格实施各种人类活动管控,减轻对其种群生存的威胁。
    大熊猫进入自然环境后适应性研究
    余翔, 毕温磊, 侯蓉, 刘家斌, 李祖胜, 付明霞, 吴蔚, 马锐, 陈超, 莫利, 宋心强, 王伟, 杨洪, 张倩, 齐敦武
    2025, 45(5):  707-716.  DOI: 10.16829/j.slxb.151007
    摘要 ( )   PDF (1227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野化放归是维持濒危野生动物种群长期续存的重要手段,而对于圈养动物放归自然来说,如何较快地适应复杂的野外环境,是能够成功放归的重要保障。因此,深入研究动物放归后的栖息地偏好、活动模式及环境因子利用等特征,有助于掌握其环境适应的过程。本研究对大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ca) 进入自然环境后 6 个月内的栖息地偏好,12 个月内的家域、日移动距离和环境因子利用等特征进行了分析,以了解其野外适应过程。研究发现大熊猫个体很好地适应了野外环境,家域稳定后其栖息地偏好与野生大熊猫相似,偏好栖息地重合比例最高达 66%;第 12 个月活动家域面积为 4.5 km2;平均日移动距离为 (293.2 ± 420.2) m;月平均利用海拔为 (2 721.3 ± 66.9) m;活动区域平均坡度中位数小于 20.0°;主要活动于阳坡及半阳坡区域。大熊猫适应过程分为探索期 (1 ~ 31 d)、初始稳定期 (32 ~ 61 d)、游荡期 (62 ~ 91 d) 和稳定期 (92 d 以后) 4 个阶段。本研究还发现对于放归成年雌性圈养个体,延长野化训练周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其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稳定期,从而提升放归成功率。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优化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和监测等方案提供依据。
    研究简报
    神农架地区川金丝猴对松萝的体内传播初报
    覃建庸, 王琴, 姚辉, 禹洋, 向左甫
    2025, 45(5):  717-722.  DOI: 10.16829/j.slxb.151081
    摘要 ( )   PDF (521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