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7-30
    上一期   
    综述
    中国狐蝠科分类学研究现状及其修订
    李松, 牟鑫, 钱怡顺, 何锴, Okabe Shinya
    2025, 45(4):  415-437.  DOI: 10.16829/j.slxb.151111
    摘要 ( )   HTML ( )   PDF (3832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综述系统梳理了中国狐蝠科(Pteropodidae)的分类学现状,通过整合历史文献、标本形态特征、外形及头骨测量数据等信息,对中国境内狐蝠科物种的分类地位等内容进行了厘定,结果表明:中国境内分布的狐蝠科动物共7属9种,犬蝠属(Cynopterus)、大长舌果蝠属(Eonycteris)、小长舌果蝠属(Macroglossus)、狐蝠属(Pteropus)、球果蝠属(Sphaerias)分别各含1个种,果蝠属(Rousettus)、无尾果蝠属(Megaerops)分别各含2个种。对历史记录存在争议的物种:印度大狐蝠(P. giganteus)、泰国狐蝠(P. lylei)及马来大狐蝠(P. vampyrus)等因缺乏有效标本支持或为迷失种,确定为国内无分布物种。以形态特征分析结合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证明昆明动物博物馆馆藏鉴定为短耳犬蝠(C. brachyotis)的标本均为犬蝠(C. sphinx),并以此为依据结合国内该类群研究现状认为目前国内无短耳犬蝠分布。本文通过整合多源数据,为中国狐蝠科的分类修订提供了系统性依据。
    研究论文
    非人灵长类和鹦鹉脑大小与多样化速率间的全球趋同关系
    张一舟, 姚永芳, 肖洪涛, 解萌, 武佳韵, 倪庆永, 杨盛智, 徐怀亮, 熊鹰
    2025, 45(4):  438-445.  DOI: 10.16829/j.slxb.150996
    摘要 ( )   HTML ( )   PDF (526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人灵长类动物和鹦鹉演化出了相较于其近亲更为卓越的认知能力。这种认知优势能够提高它们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并促进其生态位的扩张,从而推动物种的多样化。然而,在全球范围内,这两个类群中脑大小与多样化之间的关系仍然未知。本研究基于全球283种非人灵长类动物和201种鹦鹉的大脑数据集,通过系统发育和空间分析方法发现,虽然这两个类群的脑大小与多样化速率的全球分布模式完全相反,但在空间分布上却存在趋同的相关性。与以往在物种水平上的研究结果不同,本研究发现气候特征对相对脑大小的影响非常微弱。此外,鹦鹉的相对脑大小与其受威胁风险的空间分布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本研究揭示了脊椎动物不同谱系中,脑大小演化的相似性对物种多样化速率的空间分布起着相似的作用,并提示了分布有较大脑的鹦鹉的区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与保护。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高原鼠兔营养生态位特征
    周睿, 宋梅玲, 王玉琴, 王宏生, 马源
    2025, 45(4):  446-456.  DOI: 10.16829/j.slxb.150961
    摘要 ( )   HTML ( )   PDF (297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了解不同种群密度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营养生态位特征,对于全面认识高原鼠兔干扰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科学界定其危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优势小型哺乳动物高原鼠兔为研究对象,利用稳定同位素(13C和15N)技术研究不同种群密度高原鼠兔的营养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种群密度高原鼠兔15N和13C稳定同位素在肝脏和肌肉组织中富集的时间最短,在毛发和骨骼组织中富集的时间最长,且高密度种群的δ13C和δ15N值远高于中密度和低密度种群;(2)在低、中、高3个密度梯度种群中,高原鼠兔的骨骼和毛发组织中反映的摄食来源营养层次(氮值范围,δ15N range,NR)、摄食来源的多样性水平(碳值范围,δ13C range,CR)、δ13C/δ15N围成的凸多边形总面积(total area,TA)和校正后的总面积(corrected standard ellipse area, SEAC)均高于肌肉和肝脏组织,且在中密度高原鼠兔种群肝脏、肌肉和毛发组织中的NR、CR、TA和SEAC均最大,而在低密度种群中,高原鼠兔骨骼组织中反映的上述4种营养生态位指标最大;(3)高原鼠兔肝脏、肌肉和毛发组织中营养生态位宽度在中密度种群远高于高密度和低密度种群,且不同密度种群均有营养生态位重叠。其中骨骼和毛发组织中不同种群间的营养生态位重叠度高于肌肉和肝脏组织。初步推测,受益于中度干扰效应,中密度高原鼠兔种群的摄食来源多样性、营养生态位宽度和面积高于低密度和高密度种群,因此中密度高原鼠兔种群有着更好的生境适合度。建议重点关注中密度(相对种群密度范围:24.94%~37.21%)高原鼠兔种群的动态特征,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以免其种群密度过高对草地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切除肩胛间褐色脂肪组织对雌性黑线仓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徐德立, 王逸, 张学英, 王德华
    2025, 45(4):  457-467.  DOI: 10.16829/j.slxb.150989
    摘要 ( )   HTML ( )   PDF (349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产热对动物免疫能力的影响,通过肩胛间褐色脂肪组织(interscapular brown adipose tissue,IBAT)切除术和低温处理,将雌性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随机分为常温假切组(warm BAT sham-removed group,WS, n=5)、低温假切组(cold BAT sham-removed group,CS,n=7)和低温切除组(cold BAT removed group, CR, n=8),比较了产热和免疫器官大小及血液指标和免疫功能的差异。结果发现,切除IBAT或逐渐降温均不影响雌性黑线仓鼠的体质量和身体成分,但低温导致总脂肪质量下降。切除IBAT不影响肝脏、脾脏和胸腺等器官的鲜质量,提示器官水平产热和免疫之间无权衡关系,但逐渐降温增加了小肠鲜质量及长度、结肠鲜质量、总消化道长,暗示为满足低温下的高能量需求,其加工食物的能力和消化能力均有所增强。切除IBAT或逐渐降温不影响植物血球凝集素反应峰值,以及白细胞、淋巴细胞、中间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低温或切除IBAT不影响雌性黑线仓鼠的免疫功能。
    贵州省黑线姬鼠生活史特征
    张一真, 白智江, 王涛, 陈燕, 王登
    2025, 45(4):  468-476.  DOI: 10.16829/j.slxb.150988
    摘要 ( )   HTML ( )   PDF (772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了解动物生活史特征,是解析动物生物学和生态学进程及其相关机制的基础。本研究收集了2016—2023年贵州省余庆县逐月夹捕监测的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性别、体质量、怀孕率、胎仔总数及2023年捕获鼠上下颌臼齿咀嚼面磨损程度和发情状况等数据。根据繁殖和发育情况,建立了该地区黑线姬鼠年龄划分的体质量标准,按照该标准,鉴定了研究期间各月种群的年龄结构组成,结合种群体质量的月变化规律,推断了各月种群的代际组成,最终勾画出该地区黑线姬鼠完整的生活史。结果显示,黑线姬鼠一个完整生命周期(1年)经历3个代际更迭,全年繁殖强度呈现4月(春季)和8月(夏秋季)达最高峰的双峰曲线,春季繁殖高峰期出生鼠大部分能存活至下一年1月,其寿命为4~9个月;夏秋季繁殖高峰期新生鼠是越冬及下一年春季繁殖峰的亲本主体,多数个体至下一年5—7月死亡,寿命为8~12个月。这种世代交替形成的黑线姬鼠完整的繁殖、生长发育及死亡生命接续周期,能够代表我国黑线姬鼠亚热带区种群生存并繁衍不息的基本规律。结果为该物种更深入的生态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秦岭川金丝猴雌性迁出与一雄多雌单元内个体联属的关系
    宋玉婷, 杜小兵, 张晶, 杨忆君, 包磊, 李保国, 齐晓光
    2025, 45(4):  477-484.  DOI: 10.16829/j.slxb.150974
    摘要 ( )   HTML ( )   PDF (232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物在不断地迁移中寻求生存和繁衍。在重层社会中,雌性秦岭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会在家庭单元间进行迁移。迁移可能会带来连锁效应,影响社群的稳定性和凝聚力。联属是社会性动物为应对自然社会环境中的挑战形成的一种复杂社会关系。有研究发现雌性迁入会影响家庭成员间的社会联属关系,但雌性迁出的影响尚未明确。为探究雌性迁出与一雄多雌单元(one-male unit,OMU)内个体社会联属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秦岭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一人工投食川金丝猴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记录其空间近距、行为以及种群的变动情况,分析2017—2019年间的雌性迁出事件,结果表明亲缘关系会影响雌性迁移,雌性迁出后家庭成员间的平均联属强度均会增强(P=0.015,n=9),但这种联属强度增加并不是由迁出雌性个体属性造成,而是任意雌性迁出后其家庭成员平均联属强度均会增强。主雄任期时长与家庭成员间的联属变化程度呈现显著负相关性(r=-0.677,P < 0.01,n=5),即主雄任期时间越长,家庭成员间的联属变化程度越小。本研究表明雌性迁出这一行为策略可以有效维持家庭单元内部的稳定,为了解川金丝猴的重层社会提供有用的数据。
    白头叶猴两性新群形成的两种方式
    陈晓露, 刘银树, 易柏君, 周岐海, 刘若爽, 范鹏来
    2025, 45(4):  485-491.  DOI: 10.16829/j.slxb.150990
    摘要 ( )   HTML ( )   PDF (209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是我国特有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栖息在广西西南部的喀斯特石山森林中,具有一雄多雌的两性群和全雄群两种基本社会组织,其两性群的形成过程一直缺乏关注和研究。本研究基于长期的野外观察,记录了白头叶猴雄性取代后形成两性新群的详细过程,发现白头叶猴雄性接管后,由于雌性选择而形成两种不同的成群方式。其一是雄性接管后雌性分散,一个群被分散成两个群。在这种方式中,携带婴幼猴的大多数雌性会选择与被接管的雄性继续生活,从而有效避免杀婴。在栖息地受限的情况下,群体一分为二,分别占据前猴群的家域,这可能是白头叶猴适应栖息环境不足的行为策略。另一种情况是雄性接管后雌性不分散。这种方式表明,雄性白头叶猴的身体质量是雌性选择的重要原因,即使存在被杀婴的风险,雌性还是倾向选择更强壮的雄性。研究表明,雌性避免被杀婴和选择更强壮的雄性作为两种共存的方式驱动白头叶猴形成新的两性群,强调雌性选择在白头叶猴形成新的两性群时发挥的重要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理解白头叶猴的社会体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贺兰山东坡岩羊夏冬季肠道菌群组成的性别差异
    孙凯, 祝招玲, 娜荷芽, 郝淑香, 梁咏亮, 徐皓, 阿丽玛, 刘振生, 滕丽微
    2025, 45(4):  492-502.  DOI: 10.16829/j.slxb.150953
    摘要 ( )   HTML ( )   PDF (369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肠道菌群在调控野生动物的生理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组成结构可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动物肠道菌群的性别差异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针对野生岩羊的相关研究仍然有限。本研究以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夏季和冬季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样线法采集新鲜粪便,对81份非重复个体的粪便样品进行16S rRNA测序,按季节和性别分组,旨在探究贺兰山东坡岩羊两性间肠道菌群组成及多样性的差异并探讨性别影响肠道菌群的可能机制。结果显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贺兰山岩羊肠道微生物群落中的优势菌门。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夏季雌性岩羊肠道菌群的Shannon指数极显著高于雄性(P < 0.01);冬季雌、雄性岩羊肠道菌群的Chao1和Shannon指数不存在显著差异(P > 0.05)。PCoA和Anosim分析发现,夏季和冬季雌、雄性岩羊的肠道菌群结构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 < 0.01)。T-test检验和LEfSe分析发现,夏季雌性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黑水仙菌门(Melainabacteria)、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梭菌纲(Clostridia)和梭菌目(Clostridiales)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雄性,而拟杆菌门、拟杆菌纲(Bacteroidia)、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Mailhella、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Tyzzerella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雄性(P < 0.05);在冬季,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甲烷粒菌属(Methanocorpusculum)、Mailhella的相对丰度雌性显著高于雄性(P < 0.05),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臭气杆菌属(Odoribacter)和未知克里斯滕森菌科(unidentified_Christensenellaceae)的相对丰度雄性高于雌性,且达到显著水平(P < 0.05)。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贺兰山岩羊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在夏季和冬季差异较大,但多样性仅在夏季具有极显著差异,可能是因为激素水平、食性和生理等差异。本研究挖掘了不同季节下贺兰山岩羊肠道菌群性别间的差异特征,丰富了野生岩羊基本的生物学数据,为深入研究岩羊肠道菌群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为保护区内岩羊的科学保护提供支持。
    基于体况和粪便评估三地区圈养黑麂种群营养状况
    张玥琨, 刘赫, 刘萍, 魏珊, 卢雁平, 席帆, 陆玉良, 江志, 楼毅, 张志忠
    2025, 45(4):  503-512.  DOI: 10.16829/j.slxb.150952
    摘要 ( )   HTML ( )   PDF (649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况评价和粪便评价是衡量动物健康状况的依据之一。为探究圈养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种群的健康状况及营养水平,对北京动物园、杭州动物园和合肥野生动物园3个圈养种群进行了体况和粪便评价,分析了日粮结构对其体型特征和粪便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1)黑麂的体况评分与日粮中的粗脂肪、粗纤维和粗蛋白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而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并且体况评分还与圈养地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体况分值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在圈养条件下黑麂的宏营养需求得到满足后,体况评分与自然衰老过程相关,同时与不同地区的圈养环境和饲养管理方式有关。(2)不同圈养地的黑麂粪便以正常状态为主,在统计上存在临界显著值(P=0.054)。粪便评分与日粮中的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显著正相关,表明饲料中这两种成分含量越低,粪便越稀;同时,粪便评分与冬季的粗蛋白含量显著负相关,说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越高,粪便越呈现液化状态。研究还发现粪便评分与性别显著相关,雌性粪便分值较低,出现稀便的情况较多;与年龄不存在相关性。(3)三地饲养方式略有差异,饲料结构不尽相同,黑麂种群呈现的体况及粪便状态有所区别。合肥野生动物园的体况评分与粪便评分最接近理想水平,日粮的营养结构相对平衡;北京动物园则应减少油脂类饲料的供应,夏季需增加蛋白质和矿物质;杭州动物园应减少玉米等精料,增加粗饲料,提高纤维素的摄入。通过体况评价和粪便评价来量化圈养黑麂的健康状况和营养水平,为优化饲料组成、建立黑麂健康状况评估与监测体系以及提高动物福利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为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新思路和参考依据。
    湖南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兽类和鸟类监测及日活动节律分析
    桂俭, 曹越, 潘丹, 李佳琦, 李克源, 刘相, 李视儒, 杨梦蝶, 杨道德
    2025, 45(4):  513-526.  DOI: 10.16829/j.slxb.150914
    摘要 ( )   HTML ( )   PDF (777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掌握湖南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资源现状及其代表性物种的活动节律,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利用红外相机在都庞岭北段和坦里源林场对大中型兽类及林下鸟类开展监测。本次监测共布设60台红外相机,累计46 911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拍摄5 562张独立有效照片。最终鉴定出兽类4目10科14种,鸟类8目22科6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2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14种。相对多度指数排名前三位的兽类为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15.03)、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11.00)、倭花鼠(Tamiops maritimus,6.57);鸟类为白鹇(Lophura nycthemera,13.60)、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us,3.62)、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3.56)。对相对多度指数较高、分布较广的8种兽类和鸟类的日活动节律分析发现:(1)鼬獾(Melogale moschata)为典型夜行性动物,毛冠鹿为晨昏性动物,野猪(Sus scrofa)为昼夜兼性动物。(2)毛冠鹿和野猪的活动节律具有显著差异,红腿长吻松鼠与倭花鼠的活动节律相似且无显著差异。(3)灰胸竹鸡与白鹇、红腹锦鸡之间的活动节律具有显著差异,而白鹇与红腹锦鸡的活动节律模式高度相似且差异不显著,其共存机制与空间分布、食性、人为干扰以及社交繁殖行为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本次监测更新了湖南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多样性基础数据,为制定野生动物保护对策和管理方案提供技术支撑。
    人兽冲突视角下野猪致害防控手段有效性及经济生态分析
    鞠一格, 张正一, 杨永昕, 孟和达来, 贺伟, 张书理
    2025, 45(4):  527-536.  DOI: 10.16829/j.slxb.150893
    摘要 ( )   HTML ( )   PDF (287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与野生动物冲突是野生动物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议题。在野猪(Sus scrofa)退出“三有”名录的背景下,对野猪致害防控手段进行有效性评估,并在经济与生态层面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显得尤为重要。于2022年及2023年的8月21日至10月9日在罕山林场与黑里河林场28块样地设置82个相机位点开展实验,采用有效性评价、Kruskal-Wallis检验、成本效益分析和可推广性分析等方法,得出使用防控方案比空白对照方案效果更优,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单独使用防控方案的效果优于叠加使用,红外感应警报器是局部最优方案,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且可推广。以期为遭受野猪危害的地区提供经济生态可行的解决方案,更好地缓解人兽冲突。
    分布于贵州的一种小麝鼩分类地位的厘定
    刘铸, 张璐, 郭秋颖, 张智慧, 蒋纹静, 田新民, 金志民, 张隽晟
    2025, 45(4):  537-547.  DOI: 10.16829/j.slxb.150936
    摘要 ( )   HTML ( )   PDF (1590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8—2023年,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野角乡和六盘水市杨梅乡慕尼克村采集麝鼩属待鉴定标本(Crocidura sp.)25号。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待鉴定标本以100%的置信度聚为一个进化支。待鉴定标本在系统进化树上与五指山小麝鼩(广西)(C. wuchihensis GX)表现出最近的系统进化关系,且以90%的置信度分为明显的2个进化支。待鉴定标本与麝鼩属其他物种的遗传距离范围是0.070 2~0.181 7,其中与五指山小麝鼩(广西)的遗传距离最小(0.070 2),但明显大于灰麝鼩(C.attenuata)与安徽麝鼩(C. anhuiensis)的遗传距离(0.036 5)、华南中麝鼩(C. rapax)与安徽麝鼩的遗传距离(0.037 6)、台湾长尾麝鼩(C. kurodai)与大麝鼩(C. lasiura)的遗传距离(0.041 0)及华南中麝鼩与灰麝鼩的遗传距离(0.049 0)。待鉴定标本与我国南方已知可能分布的其他麝鼩属小型物种[山东小麝鼩C. shantungensis、印支小麝鼩C. indochinensis、东阳江麝鼩C. dongyangjiangensis、五指山小麝鼩(海南) C. wuchihensis HN和五指山小麝鼩(广西) C. wuchihensis GX]存在一定形态差异。待鉴定标本与已报道的C.ilensis phaeopus形态较为一致。鉴于形态学上有明显区分特征,且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支持待鉴定标本为物种分类阶元,因此,待鉴定标本之前可能是一个隐存种——暗黑小麝鼩(C.phaeopus)。其区分特征:体型较小(头体长48.1~63.6 mm),尾较长(尾长31.5~46.9 mm);颅骨较小(颅全长15.68~16.91 mm,颅基长14.78~15.84 mm,腭长6.43~7.34 mm,上齿列长6.21~6.70 mm,下齿列长6.04~6.69 mm);背部呈深黑褐色,腹部呈黑灰色;前、后足背面均呈黑褐色。
    研究简报
    广东兽类新纪录——库氏长吻鼹
    谢思宁, 刘恩慧, 黄琦, 卢秋芹, 王英永, 何锴
    2025, 45(4):  548-552.  DOI: 10.16829/j.slxb.150921
    摘要 ( )   HTML ( )   PDF (1358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宁夏中卫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亚非野猫
    王秀磊, 张波, 常青, 孙向波, 周佺, 张素娟, 李佳
    2025, 45(4):  553-558.  DOI: 10.16829/j.slxb.150962
    摘要 ( )   HTML ( )   PDF (3552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