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5-30
    上一期   
    综述
    哺乳动物季节性精子发生的分子调控研究进展
    潘连红, 贾功雪, 杨其恩, 王绪敏
    2025, 45(3):  271-282.  DOI: 10.16829/j.slxb.150983
    摘要 ( )   HTML ( )   PDF (257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适应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哺乳动物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不同的生殖策略。精子发生的季节性变化是季节性繁殖动物典型的适应性特征之一。在繁殖期,睾丸生精上皮的各级生精细胞有序分化以源源不断地生成精子;而在非繁殖期,生精细胞发育阻断,睾丸退化。季节性精子发生随着激素水平的动态变化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该过程主要受光周期和下丘脑-垂体-性腺 (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 HPG) 轴的严密调控。作为调控季节性繁殖的主要环境信号,光周期通过褪黑激素介导相关神经递质影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神经元活动,继而作用于性腺,调控睾酮分泌和生精细胞分化。此外,甲状腺激素也在动物对光信号的响应和HPG轴的维持中发挥关键作用。在性腺内,非繁殖期动物生精细胞发育呈现不同的阻断模式,包括精原细胞增殖活性降低、自噬和精母细胞凋亡以及脱落等,其中睾酮调控的维甲酸浓度变化在生精细胞分化阻断中发挥核心作用。本文总结了关键环境因子、生殖轴和睾丸微环境协同调控哺乳动物季节性精子发生的机制,概括了动物季节性繁殖调控的新发现。文章重点对睾酮-维甲酸信号在季节性精子发生中的调控作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以期为两者对哺乳动物季节性精子发生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同时对深入理解兽类繁殖生理和生理生态,开发动物种群调控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论文
    低氧环境下高原鼢鼠及SD大鼠肺和骨骼肌中SP‑A的表达模式
    蒲小燕, 戴重阳, 王雅轩, 魏登邦
    2025, 45(3):  283-294.  DOI: 10.16829/j.slxb.150940
    摘要 ( )   HTML ( )   PDF (535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肺表面活性蛋白A (Surfactant protein A, SP‐A) 是最丰富的肺表面活性蛋白,由SFTPA基因编码合成,主要在哺乳动物的肺组织中合成,也在骨骼肌等组织中表达。SP‐A具有降低肺表面张力、增强肺气体交换、调节免疫、清除病原体和降低炎症反应的功能。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海拔SD大鼠 (2 250 m和3 700 m) 和高原鼢鼠 (Eospalax baileyi) (2 700 m和3 700 m) 肝、肺、骨骼肌、小肠、结肠和脂肪组织转录组测序分析后;利用qRT‑PCR法比较分析SFTPA基因在两个物种骨骼肌和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利用Western Blotting法比较分析SP‐A在两个物种骨骼肌、肺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水平。转录组分析发现,随着海拔升高,大鼠骨骼肌中SFTPA基因表达显著上调但在高原鼢鼠骨骼肌中其表达没有显著差异;qRT‑PCR结果显示,随着海拔升高,生境氧含量下降,SD大鼠骨骼肌组织中SFTPA表达升高,高原鼢鼠骨骼肌组织中SFTPA表达显著降低,且SD大鼠和高原鼢鼠肺组织中SFTPA表达均显著降低;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随着海拔升高,生境氧含量下降,在SD大鼠和高原鼢鼠骨骼肌、血清和肺组织中SP‐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总之,高海拔低氧环境下,SD大鼠和高原鼢鼠肺组织中SFTPA基因转录表达显著降低,但两个物种肺组织中SP‐A含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显著升高,这可能是由骨骼肌合成并分泌的SP‐A经血液转运至肺组织的结果,也是SD大鼠习服低氧环境,高原鼢鼠适应低氧环境的重要机制。

    白血病抑制因子 (LIF) 过表达对大熊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的影响
    李非平, 张梦诗, 王神飞, 胡贤彪, 刘玉良, 侯蓉, 刘项宇, 蔡开来
    2025, 45(3):  295-301.  DOI: 10.16829/j.slxb.150902
    摘要 ( )   HTML ( )   PDF (132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血病抑制因子 (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LIF) 是一种调节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的重要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MSCs) 在组织损伤修复、自身免疫疾病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大熊猫等濒危动物的疾病治疗和遗传保护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本研究旨在构建大熊猫LIF过表达载体,应用脂质体转染大熊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Panda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PDBM‑MSCs),研究LIF对PDBM‑MSCs生长的影响。本研究从PDBM‑MSCs cDNA 中扩增LIF基因CDS区,无缝克隆连接至pCDH‑CMV‑MCS‑EF1‑GFP+puro过表达载体上,构建 LIF过表达重组质粒,利用Lipo3000转染重组质粒至PDBM‑MSCs中。研究结果显示,转染48 h后PDBM‑MSCs表达绿色荧光,转染72 h后分别提取细胞总RNA,反转录成cDNA,经q‑PCR检测发现,转染后LIF过表达组相比阴性对照组LIF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提高。同时,LIF过表达后能够显著上调细胞周期调控基因CCNB2CDK7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显著下调凋亡基因caspase3P53P16P21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转染72 h后流式检测显示转染LIF过表达重组质粒的PDBM‑MSCs细胞活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本研究成功构建大熊猫LIF过表达载体并转染至PDBM‑MSCs中,显著提高细胞活率、抑制凋亡,表明LIF对PDBM‑MSCs起到促进生长抑制凋亡的作用,为LIF在大熊猫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安徽麝及其同域分布有蹄类动物时间生态位格局初步研究
    庞大鹏, 王兰荣, 卢雨婷, 黄嘉伟, 许鹏, 江清悦, 丁仲文, 陈云峰, 丁俊, 张保卫
    2025, 45(3):  302-311.  DOI: 10.16829/j.slxb.150912
    摘要 ( )   HTML ( )   PDF (219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掌握同域分布有蹄类的活动节律有助于理解它们的时间生态位关系和共存机制。为了解安徽麝 (Moschus anhuiensis) 及其同域分布有蹄类动物的日活动节律及重叠情况,本研究于2021年7月至2023年6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安徽万佛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布设红外相机46台,对安徽麝及其同域分布的小麂 (Muntiacus reevesi) 和野猪 (Sus scrofa) 进行监测,分别获得326次、1 110次和488次独立有效探测。本研究使用核密度估计方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在年度、季节和月份3种时间尺度上对上述3种有蹄类动物的日活动节律特征和重叠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安徽麝的日活动节律呈三峰型模式,且以夜间活动为主,小麂表现为晨昏性活动,呈双峰型活动模式,而野猪则表现为典型的昼行性,呈单峰型活动模式;(2) 从活动节律重叠程度来看,安徽麝和小麂全年日活动节律的重叠程度较高 (Δ4 = 0.89, P = 0.01),但二者与野猪的重叠程度则相对较低 (Δ4 = 0.54, P < 0.01; Δ4 = 0.57, P < 0.01);从季节尺度看,安徽麝在秋冬季与小麂活动节律重叠程度显著上升,在冬季与野猪重叠程度显著上升;(3) 3种有蹄类动物的年活动节律均在秋冬季出现高峰,安徽麝月活动节律指数在11—12月达到峰值,小麂在2月,野猪在9月。安徽麝与小麂均在秋冬季出现活动高峰,且彼此间竞争加剧,可能是冬季食物资源匮乏导致。本研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初步掌握了万佛山省级自然保护区3种有蹄类动物的日活动节律及其重叠程度的变化规律,为深入理解它们的时间生态位分化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基于上述结果,建议保护区在保护有蹄类动物冬季食物资源的同时,应对其种间关系进行长期监测,以期更好地保护安徽麝种群。

    贵州仁怀食肉目动物的空间生态关系初探
    王维熙, 刘义, 向丹, 黄继池, 岳立, 陈浩, 李仕泽, 张明明
    2025, 45(3):  312-323.  DOI: 10.16829/j.slxb.150911
    摘要 ( )   HTML ( )   PDF (560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贵州省仁怀市是中国西部经济十强县之一,人为干扰严重,城镇化程度较高,为了解这一特殊区域食肉目动物的种间生态空间关系,进而阐明其生存与分布状况。本研究于2022年10月至2023年11月对仁怀市内区域开展连续红外相机监测和野外调查,采用MaxEnt模型预测和评估区域内中小型食肉目动物适宜栖息地分布特征,并结合模型结果使用ENMTools分析物种种间生态位重叠现状。结果表明:(1) 研究区域内食肉目动物的适宜栖息地分布格局相似,主要分布在仁怀市南部和东部,但各个物种间适宜栖息地面积大小存在差异,其中猪獾 (Arctonyx collaris) 的适宜栖息地面积最大 (1 288.023 km2);亚洲狗獾 (Meles leucurus) 的适宜栖息地面积最小 (615.867 km2)。(2) 研究区7种食肉目物种对不同环境因子的选择和响应存在明显的差异:全年气温范围对豹猫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亚洲狗獾、花面狸 (Paguma larvata) 和小灵猫 (Viverricula indica) 等4种食肉目物种的分布影响最为明显;黄腹鼬 (Mustela kathiah) 和猪獾的分布则更多受到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 的影响;降水季节性是影响鼬獾 (Melogale moschata) 分布最主要的环境因子。(3) 研究区7种食肉目物种间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度和地理分布重叠度均较高。本研究初步探明了仁怀市食肉目动物的适宜栖息地分布特征及其在城镇环境下的空间关系,可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支持。

    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分布与肠道微生物组成
    王霞, 陈雨, 郑海峰, 钟伟, 陈丽霞, 孙雅望
    2025, 45(3):  324-332.  DOI: 10.16829/j.slxb.150910
    摘要 ( )   HTML ( )   PDF (182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究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黑叶猴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以及猴群对环境的适应性,本研究采用访问调查、红外相机监测、样线调查、痕迹观察等方法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10月调查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黑叶猴 (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种群数量与分布。同时通过非损伤性取样法采集保护区内黑叶猴粪便并进行肠道微生物测序。结果表明,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野生黑叶猴23群共约180只,平均7.83只/群,猴群集中分布于保护区的核心区,龙塘、吊嘴一带数量最多。金佛山黑叶猴的粪便微生物菌群中优势门类为厚壁菌门 (Firmicutes)、放线菌门 (Actinobacteria)、疣微菌门 (Verrucomicrobia)、拟杆菌门 (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 (Proteobacteria),在种水平上,嗜粘蛋白阿克曼氏菌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更具优势。结果得出,近年来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黑叶猴种群数量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其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为野生黑叶猴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生存提供了保障。

    云南哀牢山新平辖区西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与分布
    郭斌, 李加文, 李忠文, 李亚楠, 刀周, 马云昌, 徐发, 张春华, 李志能, 张利伟, 邓发昌, 刘广华, 蒋学龙
    2025, 45(3):  333-344.  DOI: 10.16829/j.slxb.150939
    摘要 ( )   HTML ( )   PDF (450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定期开展珍稀濒危保护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与分布调查对物种保护和针对性保护措施制定十分重要。西黑冠长臂猿 (Nomascus concolor) 是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的一种小型类人猿,其中哀牢山新平辖区是西黑冠长臂猿重要分布区。2022年3—4月和11—12月,采用鸣声定位法对云南哀牢山新平辖区西黑冠长臂猿展开实地调查。结果表明:哀牢山新平辖区记录到西黑冠长臂猿178群约765只,为西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其种群数量较首次 (2010年) 调查 结果 (124群) 有明显增长;主要分布于北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国有林区,其中者竜片区89群,种群密度为1.04群/km2,水塘片区50群,种群密度为0.40群/km2,南段县级保护区片区种群数量相对较少 (39群),种群密度为0.38群/km2;海拔分布范围为1 900 ~ 2 927 m,且集中分布在海拔2 200 ~ 2 900 m,呈北高南低的海拔分布趋势;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152群 (保护率85.4%),保护区外有26群。调查发现:种群扩散限制和种群隔离是新平哀牢山西黑冠长臂猿种群保护与发展的主要威胁。因此提出自然保护区外带状人工林改造与栖息地修复、“恩水”公路生态廊道建设,以增加栖息地连通性和扩大栖息地范围,保障种群扩散、交流与分布范围扩大。

    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猪种群遗传结构初步分析
    唐小澄, 杨婧, 董艳民, 张洪亮, 沈延京, 王小萌, 鲍伟东
    2025, 45(3):  345-355.  DOI: 10.16829/j.slxb.150924
    摘要 ( )   HTML ( )   PDF (244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北京市自然生态环境逐渐改善,野猪 (Sus scrofa) 的种群数量不断增长,造成局部危害,对野猪种群遗传结构进行监测有助于制定种群长期防控管理措施。本研究使用非损伤采样和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猪种群的性别结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距离进行分析,了解种群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88份疑似野猪粪便样品鉴定出42只个体,其中35只雌性、7只雄性,雌雄性比为5∶1。种群遗传多态信息含量 (PIC) 在0.55 ~ 0.81之间,平均为 0.71,具有适中的遗传多样性。基于微卫星位点间的遗传距离构建进化树,42只个体呈现3个分支,聚类分析结果也显示出该种群个体按照3个遗传支系进行聚类的现象。总体上,松山地区的野猪群体在遗传结构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但并未到达明显分化的程度,仍属于一个种群。对近交系数的分析显示,松山野猪种群总体呈现中度近交状态,将对种群发展产生一定抑制作用。本研究为了解北京地区野猪种群的遗传结构提供了基础资料,对于分析该地区野猪的种群密度变化和预测种群发展趋势有重要参考价值。

    辽西地区狍的相对多度、集群模式及日活动节律
    李明慧, 黄莘钧, 常劲, 莫志民, 万冬梅, 蒋一婷
    2025, 45(3):  356-367.  DOI: 10.16829/j.slxb.150907
    摘要 ( )   HTML ( )   PDF (589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狍 (Capreolus pygargus) 是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食草动物,是辽西地区的优势兽类之一。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辽宁西部选择4个调查样地,采用红外相机法对狍进行调查和研究。以2 km × 2 km样方法共设置116个相机位点,获得57 995个相机工作日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拍摄记录到狍的相机位点97个,获得狍的独立有效照片5 254张,个体性别可以被识别的有5 058张。利用相对多度指数 (Relative abundance index, RAI) 衡量当地狍种群的相对多度及其集群模式的季节变化,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狍的日活动节律。结果表明:(1) 林型、海拔和人为干扰强度显著影响了狍的RAI;(2) 研究地区的狍存在5种集群模式,以独居个体为主,占全部独立探测的92.84%,其次是雌性群,占比为4.05%,各集群模式存在规律的季节变化并与胚胎滞育等繁殖状态的变化吻合;(3) 不同性别或季节狍的晨昏活动习性存在显著差异,雌狍的晨昏活动双峰较雄狍更凸显,冷季的活动高峰时间较暖季延后,且季节对雌性的影响更大。总之,本文探讨了辽西地区狍的时空活动规律以及林型、海拔和人为干扰强度对其相对多度的影响,集群模式和日活动节律在不同性别或季节上的差异,并提出了针对性保护建议。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狍的基础生态学数据,为研究狍的种群结构、发育机理等提供支撑,为辽西地区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更多参考。

    性别和季节对天山马鹿日活动节律的影响
    马雪君, 高峰, 穆玉琴, 严晗, 王克春, 杨维康, 徐峰
    2025, 45(3):  368-377.  DOI: 10.16829/j.slxb.150896
    摘要 ( )   HTML ( )   PDF (1864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物的活动节律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反映了其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是评估动物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通过红外相机监测技术,结合核密度曲线、重叠度分析及Wilcoxon检验,深入探讨了性别和季节对新疆天池博格达峰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马鹿天山亚种 (天山马鹿) (Cervus elaphus songaricus) 活动节律和活动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 天山马鹿在春、夏、秋季展现出典型的晨昏型活动节律,即在清晨和傍晚时段各有一个活动高峰,而在冬季则呈现出三峰型活动节律;(2) 雌性和雄性马鹿的日活动节律和活动强度并无显著性差异;(3) 在不同季节中,雌性和雄性马鹿的活动节律和活动强度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雌性马鹿的活动节律在不同季节间存在显著差异,除了夏季与秋季,其余季节间的活动强度皆有显著差异。相较而言,雄性马鹿在冬季的活动强度显著低于其他季节,而其他季节之间则无显著差异。雌、雄性马鹿在繁殖过程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及食物供应的变动可能是影响其活动节律的主要因素。上述研究结果揭示该保护区内天山马鹿的日活动节律显著受到季节影响,而性别影响不显著,为保护区内马鹿的保护与管理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基于主流网络短视频平台的鲸类搁浅及误捕记录分析
    吴中锐, 雍李明, 曾千慧, 陈美颖, 祝茜
    2025, 45(3):  378-387.  DOI: 10.16829/j.slxb.150934
    摘要 ( )   HTML ( )   PDF (275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民科学在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公民科学通常是有组织地搜集野生动物记录,网络短视频平台上的临时观察信息则提供了“被动公民科学”的宝贵资源。本研究搜集了“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和“小红书”4个主流短视频平台2017—2024年2月有关中国鲸类搁浅与误捕事件的全部视频,进行信息筛选与统计分析。研究共获得有效记录174条,涉及动物个体228头,分别隶属鼠海豚科、海豚科、抹香鲸科、小抹香鲸科、喙鲸科和须鲸科。统计结果表明,短视频平台记录的鲸类搁浅和误捕事件数量与各平台的发展趋势紧密相关,其随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多;相较其他平台,“抖音”的有效记录占比最高;搁浅与误捕的鲸类主要来自鼠海豚科和海豚科,这两科动物的放归成功率也更高;黄海、渤海海域记录的搁浅与误捕事件较少,东海、南海海域较多;面对搁浅或误捕的活体鲸类,公众表现出明显救助行动的记录占大多数,但仍存在个别捕杀事件。本研究剖析中国主流短视频平台在反映鲸类搁浅与误捕事件信息方面的有效性与局限性,同时探讨公众救助搁浅与误捕鲸类的意识及其结果,反映了短视频平台在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中具有提供补充数据的潜力。

    思茅亚洲象食源地建设成效评估
    于秋鹏, 胡哲畅, 徐同美, 杨雄伟, 李杰, 王洪娇, 李学友, 蒋学龙
    2025, 45(3):  388-398.  DOI: 10.16829/j.slxb.150972
    摘要 ( )   HTML ( )   PDF (518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引导性投食 (Diversionary feeding) 作为一种有效的野生动物管理方式,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熊 (Ursus spp.)、红鸢 (Milvus milvus)、马鹿 (Cervus elaphus)、野猪 (Sus scrofa) 等多种野生动物。人象冲突作为目前我国亚洲象 (Elephas maximus) 保护面临的首要问题,受到亚洲象保护、管理与科研人员的极大关注。为缓解人象冲突,国内曾在一些地点尝试建设食源地以吸引亚洲象,但至今尚无评估应用成效的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在思茅区亚洲象食物园及其周围布设红外相机并结合人工监测掌握亚洲象活动情况,对亚洲象食源地周边居民的访问调查了解亚洲象活动变化,以评估食源地成效。研究结果表明:亚洲象食源地可有效吸引周围区域的亚洲象取食,秋冬季与春夏季 (食物成熟期和非成熟期) 亚洲象活动强度差异显著 (P < 0.05),且在食源地内食物成熟的秋冬季亚洲象活动强度最高;食源地有效影响范围约为15 km,范围内78.5%的居民认可了食源地的成效,71.4%的居民认为食源地减少了亚洲象在其周围出现的频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安全风险。本研究将为亚洲象保护措施的探索与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促进人象和谐共处。

    发情和非发情期雄性双峰驼尿液差异代谢物及其功能预测
    袁宝, 张博皓, 李建富, 陈文丽, 张勇, 赵兴绪, 张全伟
    2025, 45(3):  399-408.  DOI: 10.16829/j.slxb.150951
    摘要 ( )   HTML ( )   PDF (441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发情期雄性双峰驼 (Camelus ferus) 尿液的代谢差异,以期为双峰驼繁殖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集发情期 (Breeding season, BS) (n = 6) 和非发情期 (Non‑breeding season, NBS) (n = 6) 雄性双峰驼尿液,利用气相/液相色谱-质谱 (Gas/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LC‑MS) 技术,筛选尿液中差异表达代谢物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metabolites, DEMs);基于人类代谢组数据库 (Human Metabolome Database, HMDB) 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 数据库鉴定尿液中影响双峰驼季节性发情的关键功效物质及其通路。结果显示,GC‑MS鉴定代谢物468个,LC‑MS鉴定代谢物6 193个。以NBS为对照,BS组GC/LC‑MS分别鉴定到205个和601个DEMs (P < 0.05),主要为苯及其取代衍生物、脂肪酰、吲哚及其衍生物和有机氮化合物等。GC/LC‑MS KEGG富集分析鉴定获得12条相同通路,GC/LC‑MS维恩鉴定获得L-组氨酸、5'-甲硫基腺苷、3-甲基组氨酸、L-蛋氨酸和三醋精5种共有DEMs。结果表明,L-组氨酸和L-蛋氨酸可通过氨基酸-tRNA的生物合成和组氨酸代谢通路,影响精子发生和生殖健康,从而进一步影响雄性双峰驼发情。此外,基于L-组氨酸和L-蛋氨酸在雌性动物中的作用,推测这两种DEMs可能作为信息素影响雌性双峰驼的性激素合成,进而诱导母驼发情。KEGG富集分析表明,雄性双峰驼发情还与TCA循环、精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GABA能信号传导及丙酮酸代谢调控的精子活力和生殖健康有关。上述结果为深入解析双峰驼繁殖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研究简报
    广东兽类新纪录——小狨鼠
    卢秋芹, 雷飞宇, 郑晓云, 曾泽玲, 于海彬, 余文华, 吴毅, 何锴
    2025, 45(3):  409-414.  DOI: 10.16829/j.slxb.150898
    摘要 ( )   HTML ( )   PDF (360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