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CD数据库源刊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3-3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隐藏/显示图片
综述
Select
蝙蝠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刘莹莹, 冯江, 江廷磊
2025, 45(2): 137-151. DOI:
10.16829/j.slxb.151009
摘要
(
)
HTML
(
)
PDF
(312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蝙蝠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多重角色,通过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对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总结蝙蝠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进行展望,重点探讨蝙蝠在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中的作用。在供给服务方面,蝙蝠为农业和医药领域提供了宝贵资源,特别是蝙蝠粪便(夜明砂),不仅是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还可以作为高效的有机肥料,显著提高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此外,蝙蝠的生物特性,如唾液中的抗凝血蛋白质和抗病毒成分,为新药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推动了生物技术和医学的创新。在调节服务方面,食虫蝙蝠不仅能够通过捕食作用减少农业害虫和降低农药的使用量,还能通过捕食风险效应对昆虫营造“恐惧景观”,改变猎物的行为和生理,进而降低其适合度。食果蝙蝠则能够为植物授粉和传播种子,提高作物生产的可持续性,促进生态系统健康。在文化服务方面,蝙蝠在中西方文化中均具有重要象征意义,并通过生态旅游为当地经济做出重要贡献。在支持服务方面,蝙蝠通过种子传播、植物授粉和养分循环,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本文进一步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保护蝙蝠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以应对全球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Select
蝙蝠传粉系统的多样性及其演化研究进展
胡纯略, 童泽宇, 焦恒武, 黄双全
2025, 45(2): 152-164. DOI:
10.16829/j.slxb.150960
摘要
(
)
HTML
(
)
PDF
(2628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蝙蝠是一类善于飞行的夜行性哺乳动物。植食性蝙蝠与其传粉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人们认识种间互作、适应与分化提供了独特的研究系统。本文整合了蝙蝠传粉系统多样性,以及传粉蝙蝠与蝙蝠媒植物互作的演化关系。从视觉-花色、嗅觉-气味、回声定位-花形、身体结构-花部结构以及营养需求-报酬5个角度展开讨论,概述了传粉蝙蝠与植物之间存在的适应特征;进一步提出蝙蝠传粉的生态和演化意义,旨在为蝙蝠及与植物互作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Select
翼手目动物交流声波研究进展
张春棉, 郑子琪, 孙淙南, 冯江, 江廷磊
2025, 45(2): 165-174. DOI:
10.16829/j.slxb.150970
摘要
(
)
HTML
(
)
PDF
(1449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声通讯是动物维持社群稳定的关键表型,一直是动物行为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蝙蝠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类群,主要依赖声信号在环境中活动,一直是声学研究的模式生物。本文聚焦蝙蝠交流声波,综述当前研究现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总的来说,蝙蝠交流声波具有多样的声谱结构,能够编码个体身份、身体大小或社会等级等多种信息,还具有防御与警报、求偶与交配及联系等多种功能。蝙蝠能通过调节叫声结构、强度和复杂性来响应噪音的干扰。蝙蝠交流叫声存在地理变化,且具有句法结构、发声节奏和复杂性。同时,蝙蝠具有发声学习以及声波发育可变能力。相比回声定位声波,交流声波研究较为缺乏,建议今后开展蝙蝠交流声波多层面进化研究,创新声波分析方法,发展高性能机载录音仪,建立全球蝙蝠声学数据库,加强多学科交叉以及开展长期系统性观测,以促进蝙蝠交流声波领域发展。
研究论文
Select
西藏采集大蹄蝠指名亚种特征描述及亚种分类的探讨
苏浩晖, 刁海欣, 詹夏沁, 何敏怡, 黄泽锋, 吴毅, 林良恭, 陈中正, 蒋学龙, 王晓云, 余文华
2025, 45(2): 175-184. DOI:
10.16829/j.slxb.150956
摘要
(
)
HTML
(
)
PDF
(1098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蹄蝠(
Hipposideros armiger
)隶属于翼手目蹄蝠科,目前划分指名亚种(
H.a.armiger
)、福建亚种(
H.a.fujianensis
)、台湾亚种(
H.a.terasensis
)和越南亚种(
H.a.traninhensis
)4个亚种,其中前3个亚种在我国广东、云南等16个省区广泛分布,但也有学者对其亚种的有效性存在争议。为进一步明确大蹄蝠的亚种分类状况,本研究以中国区域内最接近模式产地(尼泊尔)的西藏样本为切入点,结合历年采集于各省区的形态学数据和分子序列,对大蹄蝠的亚种分类进行探讨。结果显示,该种外形、头骨特征及测量数据均未发现指名亚种、福建亚种和台湾亚种间存在明显差异;系统发育树提示福建、台湾在内的多地大蹄蝠序列聚为高支持度的一支,未见明显分化,3个亚种间遗传距离仅0.002~0.013;单倍型网络图亦未发现各亚种间存在明显的种群遗传结构与地理差异。基于上述证据,本研究认为中国区域内的大蹄蝠应归为同一亚种——大蹄蝠指名亚种(
H.a.armiger
),该结果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国内大蹄蝠的亚种分类地位,也为深入理解该种的演化历史提供了基础资料。
Select
灯光强度对东亚伏翼觅食行为的影响研究
蒋昀珂, 虞红莉, 王静, 朱奕丞, Tahir Abbas, 何孟周冉, 张焓榆, 刘汶沁, 邓迎春, 罗波
2025, 45(2): 185-192. DOI:
10.16829/j.slxb.151045
摘要
(
)
HTML
(
)
PDF
(811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灯光已经改变了大部分生态系统的夜间环境,威胁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服务。觅食行为是动物从外界环境获取营养与能量的基础。目前,有关灯光强度是否影响夜行性动物的觅食行为尚不明确。本研究选择东亚伏翼(
Pipistrellus abramus
)作为研究对象,探究灯光强度对食虫蝙蝠觅食行为的影响。我们以三座桥梁下方5 m处作为研究样点,监测每个样点的灯光强度、东亚伏翼通过次数和捕食蜂鸣数量。克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表明,相比相对黑暗样点,东亚伏翼在弱光样点的通过次数变化不明显,但在强光样点的通过次数显著减少。相比相对黑暗样点,东亚伏翼在弱光样点的捕食蜂鸣数量呈现增加趋势。与弱光样点相比,东亚伏翼在强光样点的捕食蜂鸣数量显著下降。广义线性混合模型显示,灯光强度对东亚伏翼的通过次数和捕食蜂鸣数量具有显著负面影响。研究结果证实,强光能够干扰东亚伏翼的觅食行为,这为伴人种蝙蝠生境的光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Select
夏冬季五种同域蝙蝠对洞穴的利用策略
张宇琪, 常诚, 朱文明, 张首威, 李宣池, 张洺瑀, 卢冠军, 许振文
2025, 45(2): 193-202. DOI:
10.16829/j.slxb.150918
摘要
(
)
HTML
(
)
PDF
(1439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洞穴是蝙蝠重要的栖息地,往往成为多种蝙蝠的繁殖地、冬眠地和夜间临时栖息地,洞穴利用研究是蝙蝠保护的关键。2023年6—8月和2023年12月至次年2月,我们在吉林省四平市山门镇古洞开展蝙蝠种类和数量调查,探究5种同域蝙蝠对洞穴的利用策略。日间观察发现,马铁菊头蝠(
Rhinolophus nippon
)在夏季日间栖息于古洞,1只伊氏鼠耳蝠(
Myotis ikonnikovi
)仅于7月15日日间栖息于古洞。马铁菊头蝠的集群大小从6—8月总体先下降后上升,7月观察到2次马铁菊头蝠母蝠紧抱幼蝠现象。夏季通过夜间声学采样法录制到4种调频蝙蝠,包括阿拉善伏翼(
Hypsugo alaschanicus
)、东亚伏翼(
Pipistrellus abramus
)、东方蝙蝠(
Vespertilio sinensis
)和伊氏鼠耳蝠的回声定位脉冲。Kruskal-Wallis检验及Bonferroni多重比较分析表明,东方蝙蝠、东亚伏翼和伊氏鼠耳蝠的回声定位脉冲数量在夏季不同月份间差异不显著,阿拉善伏翼的回声定位脉冲数量在7月和8月间差异显著。在夏季的9次采样中,马铁菊头蝠平均出飞高峰期为日落后15~60.56 min,平均出飞结束时间为日落后(60.56 ±5.27) min。东亚伏翼和伊氏鼠耳蝠分别有1次和5次在马铁菊头蝠活动高峰期出现,阿拉善伏翼和东方蝙蝠在马铁菊头蝠活动高峰期后出现,说明这4种蝙蝠仅夜间临时栖息于古洞。冬季未录制到5种蝙蝠的回声定位脉冲。研究结果表明,古洞日间被马铁菊头蝠作为夏季繁殖地,夜间则作为其他4种蝙蝠的临时栖息地,冬季不被利用。本研究结果揭示了5种同域蝙蝠对洞穴的利用策略,为后续蝙蝠栖息地保护与管理提供参考。
Select
河南济源人工引水渠隧道冬眠蝙蝠种群动态变化研究
孙阳光, 满余存, 吴响迪, 温伟娜, 李亚鑫, 孙创霓, 段欣, 郭东革, 刘森
2025, 45(2): 203-208. DOI:
10.16829/j.slxb.151046
摘要
(
)
HTML
(
)
PDF
(181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冬眠对蝙蝠种群繁衍和维持至关重要。先前工作发现,河南济源人工引水渠隧道是重要的蝙蝠冬眠地,蝙蝠的冬眠种群数量逐年增高,且具有不同的冬眠方式。然而,冬眠期间蝙蝠的物种组成和种群数量是否存在动态变化尚不清楚。我们于2023年11月至2024年2月对该隧道冬眠蝙蝠的种群动态进行了4次调查。尽管历史数据显示冬眠种群呈持续增长趋势,但2023—2024年监测表明种群总数并未发生明显增长,且物种组成发生了变化:未发现金管鼻蝠(
Murina aurata
),但新增了大耳菊头蝠(
Rhinolophus episcopus
)。蝙蝠不同物种间的种群数量比例波动不大,马铁菊头蝠(
R.nippon
)依旧是优势物种,小菊头蝠(
R.pusillus
)次之。冬眠期间种群呈现规律性波动,11月和12月的冬眠总数基本持平,1月达到顶峰,2月降至最低。空间分布上,在距洞口小于30 m的低温波动区域,冬眠个体占比从历史的20.0%降至7.8%;而小菊头蝠冬眠数量波动较大,其更倾向冬眠于温暖的区域。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12月—2024年2月极端寒潮事件,通过加剧洞口区域微气候波动,驱动了冬眠蝙蝠的空间分布重构与种群动态调整。本次调查发现,冬眠蝙蝠的种群数量呈动态变化,并且冬眠种群数量和栖点选择可能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这些结果丰富了我国蝙蝠冬眠生态学信息,也为极端环境对冬眠蝙蝠种群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Select
水甫管鼻蝠湖南和福建新分布及适生区预测
詹夏沁, 苏浩晖, 何敏怡, 蔡斌, 雍凡, 崔鹏, 吴毅, 余文华, 王晓云
2025, 45(2): 209-217. DOI:
10.16829/j.slxb.150937
摘要
(
)
HTML
(
)
PDF
(2027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并明确中国翼手目物种多样性状况,本课题组于2022年9月至2023年7月,在湖南省怀化市、邵阳市及福建省武夷山市开展翼手目物种多样性调查,使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9只(5只雄性,4只雌性)小型蝙蝠。其主要特征为:前臂长28.70~32.80 mm,鼻孔向两侧延长呈“Y”形短管状;背毛从基部至毛尖呈暗灰、浅黄、黑色三色带状;腹毛呈橘黄色,咽部毛基部灰白,毛尖浅黄色到橘黄色;头骨较小,颅全长15.15~16.39 mm,前额吻突显著,矢状嵴和人字嵴均不明显,与水甫管鼻蝠(
Murina shuipuensis
)的外形及头骨特征相符;同时其
Cyt b
序列与水甫管鼻蝠的地模标本序列聚为一支。上述形态和分子特征均支持将其鉴定为水甫管鼻蝠,为该种在湖南和福建两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同时,本研究基于适生区集合物种分布模型(Ensemble SpeciesDistribution Models,ESDM)对水甫管鼻蝠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发现该物种的分布与降水因子相关,倾向于远离人类干扰区域,其高适生区主要集中于华南、华东、华中的山脉地段,包括南岭、武夷山系及罗霄山系等,该预测可为后续野外调查提供针对性信息参考。上述标本保存于广州大学华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Select
北京宽耳蝠河北新纪录及其声音和食性初步研究
杜建滢, 郭东革, 陈煜, 王续帆, 范巧丹, 徐言言, 刘森
2025, 45(2): 218-227. DOI:
10.16829/j.slxb.150903
摘要
(
)
HTML
(
)
PDF
(788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京宽耳蝠(
Barbastella beijingensis
)为中国特有种,然而有关其声波、食性、分布等方面的信息匮乏。2023年7月于河北省邢台市侯家庄镇酸枣坪村矿洞捕捉到5只宽耳蝠个体,测量其体型特征,采集其回声定位声波、胁迫叫声和粪便。5只个体体型中等,前臂长(43.8 ±1.6) mm,双耳相连于前额,外耳郭近方形且具有明显横嵴,中部外缘具有较小的耳突。头骨狭长,颅全长15.50~16.02 mm,颅顶平滑,眶间距较大。综合外部形态、头骨参数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Cyt b
和
ND1
基因),确定捕获个体为北京宽耳蝠。北京宽耳蝠的回声定位声波为调频声波,能量最高处在第二谐波,峰频为(70.90 ±3.75) kHz,带宽为(26.17 ±4.96) kHz,脉冲持续时间为(2.89 ±1.13) ms;胁迫叫声共划分出3种简单音节(长下调频、短下调频和皱状调频)和1种组合音节(噪声-皱状调频);食物组成以昆虫纲鳞翅目(相对读长丰度99.7%)为主,少量蜚蠊目、双翅目和膜翅目昆虫。此次发现为河北省翼手目新纪录,同时丰富了北京宽耳蝠的声波和食性资料,为后续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Select
柯氏长耳蝠中国再发现
李易航, 李彦男, 李仲乐, 冯江, 林爱青
2025, 45(2): 228-235. DOI:
10.16829/j.slxb.150929
摘要
(
)
HTML
(
)
PDF
(1153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2年7月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矿洞中,用雾网捕获8只(2只雌性,6只雄性)长耳蝠。体型中等,属长耳蝠属体型最大的物种之一,面部裸露,耳大,耳郭和翼膜均为浅棕色微透明状,耳屏较耳郭色浅,背毛棕黄色,腹毛浅灰色至白色。其头骨前额区以及颅顶部有明显的凹陷,具大听泡,齿式为:2.1.2.3/3.1.3.3=36,上颌外门齿和第一前臼齿微小,下颌第二前臼齿略小于下颌第一前臼齿。上述特征与柯氏长耳蝠(
Plecotus kozlovi
)的特征一致。通过线粒体细胞色素
b
(
Cyt b
)基因序列的遗传差异和系统发育分析,支持基于形态学的鉴定。本研究为柯氏长耳蝠在中国的野外活体采集记录和再发现,证实该种现存于中国,丰富了中国翼手目物种记录。
研究简报
Select
江苏省翼手目二新纪录:高颅鼠耳蝠和亚洲长翼蝠
丁晶晶, 王梽强, 司曼, 翟飞飞, 王玄, 赵永强, 孙文杰, 黄正澜懿, 王磊, 江廷磊
2025, 45(2): 236-242. DOI:
10.16829/j.slxb.150955
摘要
(
)
HTML
(
)
PDF
(1734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广西发现霍氏鼠耳蝠及印支鼠耳蝠
刘佩莹, 何向阳, 王龙祥, 邓瑾, 黄泽双, 陈创杰, 邱源, 张礼标
2025, 45(2): 243-250. DOI:
10.16829/j.slxb.150913
摘要
(
)
HTML
(
)
PDF
(1691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山西和河北二省发现阿拉善伏翼
范巧丹, 杜建滢, 陈煜, 王续帆, 郭东革, 刘森
2025, 45(2): 251-256. DOI:
10.16829/j.slxb.150948
摘要
(
)
HTML
(
)
PDF
(1049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草原须鼠耳蝠在中国西北三省区新分布
宋玲星, 樊淬, 卯明乐, 欧智布, 邓怀庆, 肖宁, 周江, 卢学理
2025, 45(2): 257-264. DOI:
10.16829/j.slxb.150925
摘要
(
)
HTML
(
)
PDF
(141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安徽翼手目分布新纪录:暗褐彩蝠
孙浩, 翟瑞清, 汪琪莹, 凌化矾, 吴孝兵, 潘涛
2025, 45(2): 265-270. DOI:
10.16829/j.slxb.150927
摘要
(
)
HTML
(
)
PDF
(1315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