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30
    中国兽类名录(2024版)
    魏辅文, 杨奇森, 吴毅, 蒋学龙, 刘少英, 胡义波, 葛德燕, 李保国, 杨光, 李明, 周江, 李松, 李晟, 余文华, 陈炳耀, 张泽钧, 周材权, 吴诗宝, 张立, 陈中正, 陈顺德, 邓怀庆, 江廷磊, 张礼标, 石红艳, 卢学理, 李权, 刘铸, 崔雅倩, 李玉春, 何锴
    2025, 45(1):  1-16.  DOI: 10.16829/j.slxb.151039
    摘要 ( )   HTML ( )   PDF (149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中国兽类名录(2021版)”和《中国兽类分类与分布》问世以来,这两项工作在国际和国内的哺乳动物研究以及保护生物学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得益于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的支持,例如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国内的生物本底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中国哺乳动物分类学的研究也在持续进步。在2022—2024年,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相继发表,与2022年相比,新增42个物种。为了帮助国内外学者全面了解中国哺乳动物的有效种类及其详细信息,我们对“中国兽类名录(2021版)”及《中国兽类分类与分布》涉及的中国兽类物种名录进行了更新。截至2024年12月,中国记录的兽类有效种类包括58科,263属,736种。
    研究论文
    中国现生哺乳动物模式产地的空间分布与保护学思考
    葛德燕, 温知新, 李睿, 刘启涛, 杨奇森
    2025, 45(1):  17-27.  DOI: 10.16829/j.slxb.150984
    摘要 ( )   HTML ( )   PDF (2428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模式产地是物种被人类首次正式描记所依据的标本所采集的地理位置,在生物分类学、系统发育重建和生物进化研究中,来自模式产地的样本被认为在分类学上更可靠,与其他地理种群相比较能更好地代表物种当前的进化状态。此外,这些样本在生物科学其他领域的研究和种质资源保存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中国分布哺乳动物有效种模式产地信息的梳理,开展了其空间分布密度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集中发现区域变化情况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现生哺乳动物有效种中约42%物种的模式产地分布在国内,藏东南、横断山和台湾是我国现生哺乳动物模式产地高度聚集的区域,国内分布现生哺乳动物的模式产地中有超过54%的种类(超过170种)分布在这些区域。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发现哺乳动物模式产地密度的分析揭示,早期描述的大多数物种的模式产地并不在国内,这与林奈双名法提出后,生物分类学首先在欧洲发展起来有关,同时也与这些物种有更为广泛的分布区有关。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和台湾也是1800年以来新物种发现较为集中分布的区域,这与区域内分布大量特有物种、狭域分布种有关。关注哺乳动物模式产地集中分布区域,并加快地模标本和高质量遗传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以及下一代生物分类学者的培养意义重大。
    海南猕猴的种群数量与分布现状
    陈光乐, 邢露, 杜宛儒, 任宝平
    2025, 45(1):  28-35.  DOI: 10.16829/j.slxb.150889
    摘要 ( )   HTML ( )   PDF (382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猕猴(Macaca mulatta)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海南猕猴(M.m.brevicaudus)是该物种在中国分布纬度最低的一个亚种,目前主要分布在海南岛。有关海南猕猴数量和分布的科研文献记录停滞于30年前。为更好地保护海南猕猴,亟需对其开展种群数量和分布等本底资源调查。2021年6月至2023年12月,结合文献资料信息、访问调查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海南全境的猕猴种群数量和分布进行系统调查。调查发现:(1)目前海南岛生活着204个群体约5 100只猕猴个体,这些猴群的分布范围不足海南岛总面积的1%,主要集中于海南岛南部山区;(2)海南猕猴群体平均大小为(25 ±11)只,是中国6个猕猴亚种中最小的;(3)按其分布的空间距离和猴群的生存状态,划分为8个分布区域;(4)近30年来,海南猕猴的分布范围呈现极度缩小趋势,由35年前的18个县市缩减到目前的10个;(5)96.1%的海南猕猴群体生活于各个保护区中。建议重点关注孤立的猕猴群体,优先关注文昌市的一群。强烈的人为干扰、栖息地退化和生境丧失是海南猕猴生存的主要威胁。
    宁夏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多样性
    程晓福, 马刚, 何仪军, 殷小慧, 李成, 李新让, 马伯丞, 管洪信, 周宏伟, 宋文宇
    2025, 45(1):  36-48.  DOI: 10.16829/j.slxb.150892
    摘要 ( )   HTML ( )   PDF (2293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掌握宁夏六盘山地区哺乳动物多样性数量和分布信息,2022—2023年结合多种调查方法在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开展了调查。调查期间,通过布设红外相机118台,累计45 430个相机工作日,监测到哺乳动物5目12科19属20种;设置小型哺乳类调查样方30个,累计调查7 425夹日,采集非飞行小型哺乳动物标本280号,经鉴定隶属3目7科13属16种;网捕法和手抄网法记录到翼手类1种。保护区内豹(Panthera pardus)等中、大型哺乳动物食物充足、种群数量健康、活动范围较广。经汇总实地调查结果和文献资料,整理出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名录,计6目21科50属64种,与以往名录相比增加17种。其中根据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或红外相机凭证增加12种,本次实地调查增加5种:秦岭鼠兔(Ochotona syrinx)、东北刺猬(Erinaceus amurensis)、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利安德水鼩(Chimarrogale leander)和灰长耳蝠(Plecotus austriacus)。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宁夏75.3%的哺乳动物物种,食肉动物比例较高(20.3%),豹种群数量较大;同时也是南北动物区系的交汇地带和关键扩散跳板,这些特点体现了该保护区具有重要保护地位和价值。研究结果完善了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哺乳类资源基础资料,可为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猪獾种群密度、活动节律和栖息地利用特征
    王扬, 厉亮, 郑南忠, 俞遴, 童根平, 付文燕, 宋虓, 赵闪闪, 徐爱春
    2025, 45(1):  49-59.  DOI: 10.16829/j.slxb.150854
    摘要 ( )   HTML ( )   PDF (332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型食肉动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上层消费类群,对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和稳定发挥重要作用。猪獾(Arctonyx albogularis)为鼬科中型食肉动物,在华东地区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中处于较高位置,然而关于其种群密度、日活动节律及栖息地利用特征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千顷塘和龙塘山区域布设了110台红外相机,进行3年调查,累积118 800个工作天数。利用随机相遇模型估算了猪獾种群密度,采用非参数核密度指数法分析了猪獾与同域物种的日活动节律,并通过构建单物种占域模型评估了猪獾的栖息地利用特征。研究表明:(1)猪獾在清凉峰保护区内种群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3.26 ±2.97)只,并存在季节和年际间变化。(2)猪獾偏好晨昏活动,与花面狸(Paguma larvata)、鼬獾(Melogale moschata)的日活动节律模式存在显著差异,与黄鼬(Mustela sibirica)活动节律的重叠程度较高。(3)占域模型结果表明,猪獾在繁殖季倾向栖息在阔叶林、针叶林以及针阔混交林中,且气温正向影响其栖息地利用;在非繁殖季,猪獾偏好在缓坡、距居民区较近以及气温较高区域活动。本研究扩展了对猪獾野外生态习性的了解及中型食肉动物在华东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为其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域分布的鼬獾和花面狸时空分布格局
    孙捷, 章蜜, 罗伟, 顾杭敏, 张微微
    2025, 45(1):  60-69.  DOI: 10.16829/j.slxb.150895
    摘要 ( )   HTML ( )   PDF (661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同域分布的物种通过生态位分化减少竞争,实现共存。为探究同域分布鼬獾(Melogale moschata)和花面狸(Paguma larvata)的时空分布格局,了解两者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以及共存机制。采用日活动强度指数、核密度估计法和重叠指数法对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鼬獾和花面狸的活动节律及其时间生态位重叠程度进行分析,以MaxEnt模型对二者的适宜栖息地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运用ENMTools 1.4.4计算二者的生态位重叠度,比较二者在空间生态位上的选择差异,同时探讨环境因子对二者共存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鼬獾和花面狸均属于典型的夜行性动物,二者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较高(Δ=0.93,P > 0.05),且未通过时间生态位的分化来减少竞争;鼬獾和花面狸共同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庐山保护区的山脚林缘,空间分布格局大量重叠,也存在一定差异;二者对环境因子的选择具有相似性,均受海拔影响最大,但在植被类型和坡度选择上存在一定差异,二者通过空间生态位的部分差异来避免对食物资源和领域的竞争。本研究揭示了鼬獾与花面狸在庐山保护区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二者时空生态位分化不明显,建议充分考虑二者对环境因子的耐受能力,积极探讨加强栖息地保护,合理控制人为干扰,以实现对两个物种甚至更多同域近缘物种的有效保护。
    武陵源风景区猕猴种群结构和繁殖参数
    沈承烨, 禹洋, 雷书瑶, 向左甫
    2025, 45(1):  70-77.  DOI: 10.16829/j.slxb.150853
    摘要 ( )   HTML ( )   PDF (185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国内现存的6个猕猴亚种中,福建亚种(Macaca mulatta littoralis)是受关注较少的亚种之一。本研究在湖南武陵源风景区,通过野外跟踪调查,在个体识别的基础上对该地区猕猴种群大小、交配和出生季节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探究猕猴福建亚种的种群结构和繁殖参数。结果表明:(1)研究地区内现有18个猴群,群体平均大小为(47.78 ±22.51)只(范围16~79),总体性比(雄/雌)为1∶1.57,成年个体为1∶2.47,亚成年个体为1∶3.25,青少年个体为1∶1.08,婴猴为1∶1.05;(2)射精交配发生在10月到翌年2月,11月交配频次达到顶峰;(3)出生季节分布在3—6月,4—5月为高峰期,平均出生日期为4月28日,出生日期中位数为5月1日,标准差为19.11 d,表明猴群为季节性繁殖类型,符合脉冲模型;(4)种群出生率为66.27%,死亡率为1.80%,种群增长率为18.09%。本研究结果可为武陵源风景区猕猴的生态、行为及保护生物学等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抗凝血剂对褐家鼠种群遗传多样性及抗药性的影响
    阿布都克尤木·卡德尔, 孙婷, 王大伟, 刘晓辉, 汪秀会, 宋英
    2025, 45(1):  78-85.  DOI: 10.16829/j.slxb.150891
    摘要 ( )   HTML ( )   PDF (148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新疆喀什地区多年连续使用抗凝血剂灭鼠对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种群遗传多样性和抗药性的影响,本研究收集了2019年、2020年、2022年和2023年经过抗凝血类杀鼠剂防控后的褐家鼠个体,首先分析和比较不同年度种群中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 b)不同单倍型的种类和频率,以及单倍型间的系统进化关系,然后比较了不同年度种群的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亚单位1基因(Vkorc1)多态性及其频率,评估种群的抗药性水平。结果显示收集的100只褐家鼠中共检测到6个不同的Cyt b单倍型。单倍型网络分析显示6个单倍型可以明显地分为两大组。单倍型多样性分析显示,Cyt b单倍型多样性在2019年种群中最高,在2023年种群中最低,一些低频率的Cyt b单倍型在2020年、2022年和2023年的种群中消失,说明种群产生了明显的瓶颈效应。Fst分析显示,2022年的种群与其他种群间的Cyt b基因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分化。分析Vkorc1基因的多态性,结果仅检测到一种沉默突变Ile82Ile,未检测到与抗性相关的Vkorc1错义突变,说明该地褐家鼠种群的抗性水平较低。以上结果说明该地区经过多年的抗凝血剂使用后,褐家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明显降低,遗传结构受到显著影响,但种群没有产生明显的抗药性,第一代抗凝血剂仍然有效。该研究为今后深入开展褐家鼠种群遗传结构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当地褐家鼠防控过程中抗凝血剂的用药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麋鹿角脱落和再生与血液激素含量的关系
    孟庆辉, 夏志强, 单云芳, 李俊芳, 贺永惠, 崔艳红, 胡华刚, 肖璇, 白加德, 钟震宇, 孟秀祥, 张付贤, 柏超, 张成林
    2025, 45(1):  86-95.  DOI: 10.16829/j.slxb.150791
    摘要 ( )   HTML ( )   PDF (566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冬至解角,激素在茸软骨再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采集麋鹿血液样品,测定激素含量,进行年度节律、冬至前(11—12月)后(翌年1—3月)比对及茸生长期(冬至—惊蛰,12月至翌年3月)波动变化的递进分析,以期为鹿茸软骨再生与激素含量关系的研究提供进一步印证。结果显示:(1)血液雌二醇(Estradiol,E2)、睾酮(Testosterone,T)、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Growth Factor 1,IGF-1)、褪黑素(Melatonin,MT)的含量均存在显著(F11,486=3.98,n=507,P=0.004)的年节律变化;血液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含量与茸骨化呈现同步(F11,486=1.72,n=507,P=0.081)的月规律变化。(2)冬至后麋鹿茸血液中E2、GH、T和PTH含量开始逐渐提升,IGF-1含量上升滞后。(3)整个生茸期,血液IGF-1、MT、GH、T、E2含量与麋鹿茸再生速度显著正相关,血液PTH含量与鹿茸增重显著正相关。其中在麋鹿茸胚孕育的Ⅰ期和茸的萌发Ⅱ期,大雪节气(12月初)时,血液MT、GH、IGF-1含量开始增加,E2与T的含量处于年度的次高峰期;麋鹿茸的缓慢生长Ⅲ期和级数增长Ⅳ期,冬至(12月22日)后,麋鹿茸血中MT、GH、IGF-1含量急剧上升(F3,80=4.69,n=84,P=0.002);E2的含量先下降后上升,差异显著(F3,80=3.14,n=84,P=0.045),T的含量则由(0.696 9 ±0.09) ng/mL (n=84)下降至(0.664 7 ±0.06) ng/mL (n=84),差异不显著(F3,80=5.79,P=0.178)。茸增长停滞的Ⅴ期,雨水节气(2月底)后,血液中GH含量明显回落,差异显著(F3,80=3.25,n=84,P=0.037),E2与T的含量则持续提升。PTH含量在脱角前及整个生茸期均处于不断提升中,由立冬节气的(11.78 ±2.54) pg/mL (n=22)上升到春分节气的(69.23 ±7.89) pg/mL (n=22),两者差异极显著(F1,20=4.44,P=0.001)。可见,E2、MT、GH、IGF-1、T和PTH均参与冬季麋鹿茸再生全过程,冬至低生理浓度褪黑素和睾酮与麋鹿角脱落相关。本研究可为冬季改善雄性麋鹿的饲养条件提供依据,同时为激素对软骨增殖调控及茸再生多样化机制的研究提供助益。
    大熊猫栖息地土壤-食物-粪便中矿物元素的分布特征
    舒彦, 黄玉龄, 刘媛, 朱大鹏, 刘坤, 谭晋超, 王凤梅, 方婷婷, 袁施彬, 王乐
    2025, 45(1):  96-107.  DOI: 10.16829/j.slxb.150852
    摘要 ( )   HTML ( )   PDF (893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大熊猫栖息地内土壤-食物-粪便中矿物元素分布特征,本研究于2022年3月和8月,在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采集大熊猫栖息地土壤、食物和粪便样本。对样本中的钙(Ca)、镁(Mg)、磷(P)、钠(Na)、钾(K)、铁(Fe)、锰(Mn)、锌(Zn)、铜(Cu)9种动物必需矿物元素绝对含量进行检测,并对各元素在食物和粪便中的相对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土壤中绝对含量高的元素,在食物和粪便中的绝对含量不一定高;土壤中绝对含量低的元素,在食物和粪便中绝对含量不一定低。土壤和竹叶中,各矿物元素之间存在广泛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粪便中各矿物元素呈现显著正相关。竹叶经大熊猫消化利用之后,各个元素的相对含量在粪便中发生变化。当大熊猫采食巴山木竹(Bashania fargesii)叶时,P和Na的相对含量表现为粪便低于食物,Ca、Mg、K、Mn、Cu和Zn在食物和粪便中的相对含量无显著差异,而Fe在粪便中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食物;当主食秦岭箭竹(Fargesia qinlingensis)叶时,Mn在食物和粪便中的相对含量无显著差异,Fe的相对含量表现为粪便高于食物,其他7种元素在粪便中的相对含量均显著低于食物。矿物元素在土壤-食物-粪便中的绝对含量不完全一致;大熊猫采食不同主食竹竹叶时,对不同矿物元素的利用率不同,在9种元素中对Fe的吸收率均最低。这些结果阐明了野外大熊猫栖息地土壤-食物-粪便中矿物元素含量和分布特征,以及大熊猫对必需矿物元素的利用存在差异,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野生大熊猫的营养对策,并为圈养大熊猫矿物质营养调控提供参考。
    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大熊猫取食竹种地上生物量评估
    秦炜锐, 刘景怡, 宋心强, 付明霞, 潘翰, 程勇, 周材权, 杨彪
    2025, 45(1):  108-118.  DOI: 10.16829/j.slxb.150841
    摘要 ( )   HTML ( )   PDF (700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估算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取食竹地上生物量对评估大熊猫食物资源和栖息地质量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样方法和收获法对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不同森林类型下各竹种的地上生物量进行调查,初步估算荥经片区大熊猫取食竹地上生物量。结果表明:(1)不同森林类型下的大熊猫取食竹地上生物量差异不显著,不同竹种的地上生物量差异极显著,但大多表现出枝<叶<秆的规律;(2)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八月竹(Chimonobambusa szechuanensis)、短锥玉山竹(Yushania brevipaniculata)、冷箭竹(Bashania faberi)和泥巴山筇竹(Qiongzhuea multigemmia)的分布面积分别为20 770.44 hm2、31 549.34 hm2、30 714.25 hm2和23 340.65 hm2,总的地上生物量分别为640 543.67 t、177 086.42 t、344 601.63 t和152 888.26 t,每平方米秆和叶分别可提供能量16 246.17 kJ、3 157.89 kJ、7 786.47 kJ和2 814.41 kJ;(3)从取食竹地上生物量角度来看,在特定空间与时间范围内,该研究区域大熊猫食物资源暂不存在食源竹类供给不足的问题。本研究结果能够为更好地制定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科学保护管理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白头叶猴对人工栽培桉树的取食及营养分析
    刘彦辰, 郭秋艳, 陆媚静, 吴世军, 农登攀, 黄乘明, 范鹏来, 周岐海
    2025, 45(1):  119-127.  DOI: 10.16829/j.slxb.150883
    摘要 ( )   HTML ( )   PDF (1408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然界中很少有哺乳动物以桉树为食源植物。野外观察发现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常年取食人工种植的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这是否是一种反常现象?2021年8月至2022年7月,以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一群白头叶猴为研究对象,系统收集其相关的取食人工种植尾巨桉的数据,通过对桉树被取食部位的营养分析,探讨影响白头叶猴取食桉树的因素。结果表明:白头叶猴取食桉树的部位包括树皮、成熟叶和嫩叶,分别占白头叶猴桉树总取食时间的70.4%、28.1%和1.4%,对树皮和成熟叶的取食行为回合平均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嫩叶。雨季白头叶猴取食树皮和成熟叶的取食行为回合次数明显高于旱季。白头叶猴不同年龄组个体对桉树各部位的取食行为回合频次和平均持续时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与白头叶猴其他主要采食植物的嫩叶相比,桉树树皮中含有更多的钙元素,这提示钙质的获取可能是吸引白头叶猴取食桉树树皮的原因之一。
    人工育幼的黑猩猩幼仔体重变化
    杨欣怡, 范宝丹, 李睿孜, 史建, 韩晶晶, 李静, 张媛媛, 张姝, 曹越, 姚琳, 周娜, 刘学锋, 刘定震
    2025, 45(1):  128-136.  DOI: 10.16829/j.slxb.150874
    摘要 ( )   HTML ( )   PDF (319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圈养环境条件下黑猩猩产后弃婴频繁发生,此时需要人工哺育并对幼仔日常生长发育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体重是反映个体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有关婴幼黑猩猩体重变化规律的研究,迄今尚未见详细报道。本研究基于1999—2015年6只出生后遭遗弃转为人工育幼的黑猩猩幼仔(2雌4雄)在12月龄内体重的数据,首先建立了体重-日龄线性回归模型,然后以广义线性模型分析了幼仔体重变化与日龄的关系,比较了雌雄幼仔日增重与日增重率的差异。结果显示,黑猩猩幼仔的体重随日龄增长呈线性增加(y=0.015 x+2.139,R2=0.830,P=0.000 1),同日龄的幼仔,雌性个体的体重显著大于雄性(F=10.175,P <0.001);幼仔日增重和日增重率与其日龄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日增重:r=-0.067,P=0.035;日增重率:r=-0.224,P=0.042)。在幼仔235日龄前,雌性的日增重显著大于雄性(F=1067.2,P=0.014);在幼仔184日龄前,雌性的日增重率显著大于雄性(F=7.285,P < 0.001)。之后,雌性的上述两个指标均变为小于雄性。本研究结果表明:0~12月龄黑猩猩幼仔的体重、日增重和日增重率存在性二型性。该结果对圈养环境下婴幼黑猩猩的人工育幼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