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CD数据库源刊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11-3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论文
Select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虎豹及其有蹄类猎物对人类干扰的时空响应
李梓琛, 周雨瞳, 曹冉星, 贾康宁, 麦晓烔, 冯佳伟, 王天明
2024, 44(6): 665-680. DOI:
10.16829/j.slxb.150992
摘要
(
)
HTML
(
)
PDF
(1347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类作为超级捕食者所产生的直接捕杀或间接恐惧效应,会引起野生动物时间或空间上的行为响应。在人和野生动物共存景观中,探究捕食者和猎物响应人类干扰的时空策略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本研究于2018年1—12月,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技术获取107个位点、23 831个相机工作日的5种大型野生动物和人类9 409次活动数据,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核密度估计和多元逻辑回归混合效应模型等方法,评价不同强度的人类活动(人、车辆和家畜)对我国东北温带森林野生动物行为的影响,及其捕食者和猎物的时空相互作用。结果显示人类干扰事件占所有独立事件的49%(在高干扰点占66%,低干扰点占5%)。空间上,在高干扰森林,虎东北亚种(
Panthera tigris
altaica
)的活动显著增加,而豹东北亚种(
P.pardus
orientalis
)、狍(
Capreolus pygargus
)和野猪(
Sus scrofa
)呈相反趋势,梅花鹿(
Cervus nippon
)不受人类干扰的影响。时间上,核密度估计结果显示干扰导致大型食肉目动物类群和梅花鹿的日活动节律显著改变,多元逻辑回归混合效应模型结果发现干扰导致大型食肉目动物(特别是虎)的夜行性显著增加,狍和野猪白天的活动增加;更高的人类干扰明显降低顶级捕食者虎和豹与其有蹄类猎物的时间生态位重叠,尤其是梅花鹿、野猪与虎、豹之间的时间重叠。本研究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新见解,强调了使用红外相机直接监测人类活动,并量化人类活动对物种生存影响的重要性。受威胁的大型食肉目动物与其主要猎物对人类干扰的不同行为响应结果强调了动物在干扰环境中生存的时空行为可塑性,有助于预测物种如何根据其当前的时空行为策略对未来的环境变化做出响应。
Select
西藏丁青县大型食肉动物分布现况、栖息地影响因素及时空生态位关系
李雪阳, 何彦瑾, 陈熙尔, 依严, 黄红, 董正一, 边巴扎西, 赵翔, 史湘莹, 吕植
2024, 44(6): 681-694. DOI:
10.16829/j.slxb.150943
摘要
(
)
HTML
(
)
PDF
(835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藏高原东缘和南缘是全球大型食肉动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西藏自治区丁青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有多种大型食肉动物分布,但尚缺乏系统调查。本研究于2020—2023年,利用红外相机对丁青县4个区域开展了调查,在54个相机位点共调查16 839个有效工作日。共记录到6种大型食肉动物,分别为狼(
Canis lupus
)、豺(
Cuon alpinus
)、猞猁(
Lynx lynx
)、豹(
Panthera pardus
)、雪豹(
P.uncia
)和棕熊(
Ursus arctos
)。针对独立捕获次数较高的雪豹和狼,本研究通过构建占域模型探究人类活动及其他环境因素对其占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雪豹在研究区域内的平均占域率为0.66 ±0.21,狼的平均占域率为0.33 ±0.20;狼的占域率主要受崎岖度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影响,而雪豹的占域率主要受NDVI和距道路距离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计算Pianka指数和日活动节律核密度估计,对丁青县大型食肉动物的时空生态位重叠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除狼和猞猁外(Pianka指数为0.61),各物种之间空间生态位重叠度低(Pianka指数为0.00~0.36);雪豹和狼的活动节律重叠度为0.91,活动模式高度一致(95% CI:0.86~0.96,
P
=0.14);而棕熊与雪豹(
P
=0.003)及狼(
P
<0.001)的活动节律存在显著差异;时空生态位的分离可能是维持该区域大型食肉动物多样性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补充了西藏自治区丁青县大型食肉动物的本底信息,发现在该区域具有较高的大型食肉动物多样性,并通过栖息地利用和时空生态位关系的分析为怒江上游区域的保护管理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未来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Select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域食肉目动物的食性组成和营养生态位分化
丛微, 张溢, 黄太福, 李佳, 徐俊泉, 张圣发, 李欢, 薛亚东, 张于光
2024, 44(6): 695-705. DOI:
10.16829/j.slxb.150941
摘要
(
)
HTML
(
)
PDF
(683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比较同域食肉目动物的食性能够揭示它们在资源利用上的差异和重叠程度,是了解物种间相互作用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利用DNA宏条形码技术,对在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收集的338份食肉目动物粪便样品进行物种鉴定及食性组成、相似性和营养生态位重叠分析。结果共鉴定出8种食肉目动物,分别为雪豹(
Panthera uncia
)、猞猁(
Lynx lynx
)、狼(
Canis lupus
)、豺(
Cuon alpinus
)、赤狐(
Vulpes vulpes
)、藏狐(
V.fer-rilata
)、棕熊(
Ursus arctos
)和石貂(
Martes foina
)。共鉴定出11目22种猎物,其中鲸偶蹄目(36.59%)和兔形目(24.39%)在食肉目动物食谱中出现频率最高,岩羊(
Psuedois nayaur
)是鲸偶蹄目中相对出现频率最高的物种,灰尾兔(
Lepus oiostolus
)是兔形目中相对出现频率最高的物种。藏野驴(
Equus kiang
)是相对出现频率最高的猎物,占食肉目动物食谱的20.12%。在不同食肉目动物物种间,棕熊与狼食性重叠最高(O
jk
=0.797),其次是雪豹与豺(O
jk
=0.764),表明这些物种间存在明显的食物资源竞争;而藏狐和赤狐等物种间的食性重叠相对较低,表明这些物种间可能形成了营养生态位分化。本研究掌握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食肉目动物的食性组成及其营养生态位分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物种间的竞争和共存关系,并为物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Select
三江源南部林区豹及其同域分布食肉动物的时空关系初探
柴育华, 毛晓宁, 尕玛成林求江, 李国刚, 孙楠
2024, 44(6): 706-716. DOI:
10.16829/j.slxb.150945
摘要
(
)
HTML
(
)
PDF
(853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优势顶级捕食者的存在如何影响群落中其他各级捕食者的时空动态,对于理解动物群落多样性的维持至关重要。在地处三江源南部的青海省白扎林区,基于2021—2023年冬季(10月至翌年4月)46个有效红外相机位点监测数据,共记录到12种食肉动物,其中豹(
Panthera pardus
)为群落中的优势顶级捕食者。通过比较物种间垂直空间分布、位点共现模式和日活动节律,探索该群落中豹与其他捕食者的时空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在空间维度,豹对垂直空间的利用范围最广(海拔3 730~4 433 m),但多在海拔3 900~4 100 m处活动;经Mann-Whitney
U
检验,小型鼬科动物活动海拔与豹相似,其他食肉动物分布则明显更高(雪豹
Panthera uncia
、狼
Canis lupus
和猞猁
Lynx lynx
)或更低(棕熊
Ursus arctos
、赤狐
Vulpes vulpes
和豹猫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豹与其他食肉动物之间的单季节双物种占域模型分析显示,当豹存在时,狼和赤狐呈现空间回避(SIF<1),其他食肉动物与豹趋于共存(SIF>1);海拔是影响猞猁、亚洲狗獾(
Meles leuculus
)、石貂(
Martes foina
)、豹猫使用位点概率的重要因子,其中,随着海拔的升高,亚洲狗獾与豹的空间关系由共存明显转为回避。在时间维度,基于日活动节律核密度估计结果,豹呈日行性活动节律,狼与豹的活动节律相似,但其活动高峰错开;其他食肉动物主要在夜间活动,与豹的日活动节律差异极显著。研究结果为了解高海拔森林中食肉动物群落组成和种间关系提供了基础信息,有助于深入理解其共存机制。
Select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疏勒河源区雪豹占域率及种群数量估计
李彦知, 姜楠, 马存新, 贾丁, 高雅月, 黄红, 赵翔, 史湘莹, 李雪阳, 吕植
2024, 44(6): 717-728. DOI:
10.16829/j.slxb.150944
摘要
(
)
HTML
(
)
PDF
(1953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雪豹(
Panthera uncia
)广泛分布在中亚高山地带,是高山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祁连山地区是全球雪豹景观保护单元之一,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以往研究多集中在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青海片区的雪豹栖息地利用和种群状态尚缺乏了解。2018—2021年,本研究团队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的疏勒河源区开展了红外相机监测,利用单物种多季节占域模型分析了2019—2021年每年冬季的雪豹占域率及影响因素,并通过标记重捕模型估计了雪豹种群数量。2018—2021年,红外相机累计有效工作日为37 614 d,获取雪豹独立捕获674次。占域模型显示,2019—2021年1—3月的雪豹平均占域率为0.50 ±0.11,年份间的定居率为0.25 ±0.08,局部灭绝率为0.11 ±0.08。雪豹占域率主要受到海拔的负向影响(
β
=-1.20 ±0.58,
P
=0.04),以及岩羊(
Pseudois nay-aur
)相对多度指数的正向影响(
β
=1.83 ±1.05,
P
=0.08),海拔的影响结果与以往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的研究存在差异,可能与研究区域的地形和猎物资源分布相关。调查期间累计记录88只雪豹独立个体,标记重捕模型显示,2019—2021年雪豹的种群数量分别为(36 ±7)只、(16 ±4)只和(22 ±5)只,稳定记录的个体占比少,可能与祁连山位于雪豹种群的沟通廊道上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疏勒河源区的雪豹栖息地利用和种群密度与公园内其他区域存在较大差异,应整合国家公园各区域雪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从而整体制定保护管理措施。
Select
阿尔金山山脉东段雪豹活动节律和空间分布
王天晖, 马永胜, 吴昊, 贺孜尔汗·萨塔尔, 胡阿提·哈比亚西, 高帅帅, 张宇, 李佳
2024, 44(6): 729-737. DOI:
10.16829/j.slxb.150933
摘要
(
)
HTML
(
)
PDF
(357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了解阿尔金山山脉东段雪豹(
Panthera uncia
)的活动节律和空间分布,为雪豹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021年5月至2023年1月,利用59台红外相机在阿尔金山山脉东段开展雪豹旱季和雨季活动节律调查,利用占域模型分析雪豹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红外相机累计工作37 760个相机日,共在28个点位监测到雪豹活动,获得545张独立有效照片。(2)在旱季拍摄到472张雪豹独立有效照片,明显高于雨季(73张);11月拍摄最多(105张)。(3)雪豹在旱季呈现明显的晨昏时段活动,活动高峰出现在09:00和19:00左右,傍晚活动高于清晨;在雨季日活动节律主要表现为夜间偏晨昏,活动高峰出现在08:00和22:00左右。(4)阿尔金山东段雪豹的平均占域率(
ψ
)为0.699 ±0.07,平均探测率(
Pr
)为0.083 ±0.005。海拔(Dem)对雪豹占域率有正向影响(
β
=2.272 ±2.779),降水量(Pre)对其占域率有负向影响(
β
=-0.331 ±0.779)。本研究初步填补了阿尔金山山脉雪豹的野外生态研究空缺,为后续雪豹生态学的深入研究及保护提供基础信息和科学支持。
Select
太行山中段豹种群繁殖参数及生存动态初探
赵莹, 刘蓓蓓, 甄鑫, 马子驭, 黄巧雯, 宋大昭, 申小莉, 李晟
2024, 44(6): 738-748. DOI:
10.16829/j.slxb.150994
摘要
(
)
HTML
(
)
PDF
(3967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豹华北亚种(
Panthera pardus japonensis
)是华北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功能。本研究于2016—2023年,基于332个红外相机调查位点收集的数据(累计相机工作日416 242 d),对太行山中段豹种群的繁殖状况进行调查和初步总结,分析了该种群的繁殖生态、繁殖行为和幼仔的生存情况。研究期间,调查范围覆盖191个4 km×4 km网格,共记录到豹独立有效探测5 065次,从中识别出261次繁殖事件,包括成年雄豹和雌豹互相跟随事件17次,交配事件5次,育幼事件243次。累计共识别出57只成年雌豹(最小可识别个体数),其中24只雌豹繁育了43胎(其中19胎为连续繁殖)。共记录到79只成功离巢的豹幼仔;在能够清晰识别性别的幼仔(
n
=29)中,雌雄性别比为0.93∶1。尾随事件主要发生在冬季和春季,产仔事件则全年分布,无明显季节性。在研究区内,豹胎仔数(以成功离巢幼仔数计)(1.84 ±0.74)只(
n
=43),产仔间隔(18.83 ±9.18)个月(
n
=19),雌豹首次分娩年龄(4.61 ±1.62)岁(
n
=3);幼仔独立时间为(11.98 ±1.93)月龄(
n
=26),独立后稳定留存超过1年的个体占32.6%。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雌性和雄性幼仔的平均留存时间分别为1 648 d和1 467 d;雄性的留存时长显示出更快的下降趋势。本研究首次基于长期的系统野外调查数据,初步分析了野生豹华北亚种种群的繁殖参数。后续研究应深入探究人为和自然因素对豹种群繁殖生态和生存状况的影响机制,识别限制华北豹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素,为制定切实有效的华北豹保护策略提供科学支持。
Select
祁连山豺的分布现状及适宜栖息地预测
刘炎林, 王一丹, 李祎斌, 余辰星, 王忠骅, 胡大志, 马存新, 王大军, 李晟
2024, 44(6): 749-761. DOI:
10.16829/j.slxb.150969
摘要
(
)
HTML
(
)
PDF
(2894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二十世纪中期以来,我国豺(
Cuon alpinus
)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急剧缩减,但对其分布现状的了解十分缺乏,成为开展针对性保护规划和行动时所亟需解决的问题。祁连山近年来频繁记录到豺的出现,为掌握豺在祁连山的分布现状,本研究基于红外相机调查和野外目击报道,系统整理了2016—2024年豺在祁连山的出现信息。基于四大类24个环境变量,使用集成物种分布模型预测了豺在祁连山的适宜栖息地分布。在研究区内共收集豺的野外确认出现位点90个,其中祁连山国家公园边界范围内、外分别有61个和29个。国家公园甘肃片区内的酒泉管辖片区的位点最多(
n
=38),其次是张掖管辖片区(
n
=18);青海片区仅有5个。集成模型(AUC=0.974,TSS=0.864)结果显示,豺在祁连山的适宜栖息地总面积约1.06×10
5
km
2
,主要分布在甘青两省边界线两侧,以及青海省宗务隆山;其中,祁连山国家公园边界范围内的适宜栖息地总面积3.91×10
4
km
2
。崎岖度、家畜密度和年平均气温是影响豺栖息地适宜度的最重要因素。相较于IUCN提供的物种分布范围图层,本研究证实并细化了豺在祁连山的分布,填补了豺分布的知识空缺。甘肃省肃北县县城周边山地和青海省宗务隆山、大通山和托来山等地区是目前豺调查的空白区域,亟待在后续调查中加以关注。在今后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中,建议考虑采取雪豹(
Panthera uncia
)和豺并重的双旗舰物种保护策略,以推动对祁连山豺种群的深入调查与有效保护。
Select
四川贡嘎山狼的栖息地适宜性分析
乔江, 姬朋真, 李倩, 钱宗亮, 李旭琴, 阮光发, 蒋勇, 王杰
2024, 44(6): 762-770. DOI:
10.16829/j.slxb.150946
摘要
(
)
HTML
(
)
PDF
(1595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掌握物种栖息地的分布格局和利用特征是制定有效保护策略的前提。本文根据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1—2023年红外相机采集到狼(
Canis lupus
)的39个位点分布数据,以植被类型、气候、地形和距河流距离四类环境变量为基础,基于MaxEnt模型分析贡嘎山地区狼适宜栖息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环境变量与狼分布的关联。结果显示,贡嘎山地区狼的适宜栖息地总面积为1 061 km
2
,其中低、中和高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624 km
2
、284 km
2
和153 km
2
,分别占预测区域总面积的9.0%、4.1%和2.2%。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贡嘎山西坡的康定市,九龙县、泸定县和石棉县分布较少。结果显示,气温年较差、距河流距离和坡向是影响狼栖息地利用最重要的3个环境变量,累计贡献率为81.6%。狼喜好的栖息地类型为气温年较差28.5~30℃、距河流较近、海拔3 300~4 500 m且相对平坦的阴坡,生境包括亚高山针叶林和高山灌丛草甸。本研究为贡嘎山保护区狼的长期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和依据。
Select
若尔盖草原湿地狼巢址选择
张云巧, 王婉, 杨奕欣, 周么措, 智美吉, 肖俊侯, 于渊, 张振阳, 戴强
2024, 44(6): 771-780. DOI:
10.16829/j.slxb.150965
摘要
(
)
HTML
(
)
PDF
(1149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若尔盖草原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其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系统脆弱。狼作为区域中的大型食肉动物,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中起关键作用。但目前高寒草原湿地的狼巢穴选址特征尚不明确,严重限制了该区域保护策略的制定。本研究于2022年8月至2023年5月通过样线法和红外相机调查记录到50个狼巢穴分布点,并使用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狼巢址选择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狼更偏好选择在上坡或台地及山顶或高岭、坡度更陡、TRI (地形崎岖度指数)和粗糙度高的区域、距建筑物近但远离农田的区域及远离沼泽和永久水体的区域建立巢穴。各类变量中,坡向30 m分辨率、TPI (地形位置指数)(93-183)、距建筑物距离、距农田距离、距永久水体距离、距裸地距离、距裸地距离平方以及距草地距离等8个变量的重要性最高。与生活在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狼相比,若尔盖草原湿地的狼在巢址选择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本研究丰富了对狼巢址选择行为的理解,也为若尔盖草原湿地狼繁殖期栖息地的保护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Select
全球大型猫科动物颈圈追踪研究的空间分布与研究领域分析
张瀹文, 王江月, 李晟
2024, 44(6): 781-794. DOI:
10.16829/j.slxb.150959
摘要
(
)
HTML
(
)
PDF
(760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型猫科动物是其所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具有至关重要的生态功能,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大型猫科动物通常活动隐蔽、对人类警惕性强,为其野外调查与生态研究带来诸多困难。随着技术的发展,颈圈追踪为大型猫科动物生态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并逐渐成为研究的重要手段。为全面了解大型猫科动物颈圈追踪研究的现状,本研究系统检索并梳理了1985—2024年全球范围内12种大型猫科动物的颈圈追踪文献,分析了研究的空间分布、追踪信息和研究领域等,旨在揭示目前全球大型猫科动物追踪研究的重点和趋势,识别研究空缺,并对未来颈圈追踪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行展望。本研究共收集到491篇相关文献;2010年以来,大型猫科动物追踪的文献数量明显增多。从研究的空间分布来看,研究地点(
n
=501)覆盖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共49个国家,北美洲、非洲南部、欧洲西北部和亚洲南部是大型猫科动物颈圈追踪研究的热点区域,而中国、俄罗斯、南美洲北部等国家和地区则存在较为明显的研究空缺。美洲狮(
Puma concolor
)、欧亚猞猁(
Lynx lynx
)、狮(
Panthera leo
)、豹(
P.pardus
)、虎(P.tigris)的追踪研究数量较多。2010年之后,卫星定位颈圈因具有定位精度高、采集数据量大、覆盖范围广、人力资源消耗少等优势,逐渐超越传统的VHF无线电遥测颈圈,成为当前追踪研究的主流技术。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捕食或食性分析、生境选择和利用、家域范围、运动模式和种群动态等方面。本研究建议,应加强国内颈圈追踪研究的力度,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推动追踪技术创新,建立标准化的颈圈追踪研究范式,并加强多学科合作与数据共享,以促进大型猫科动物的有效保护和管理。
Select
全球野生猫科动物遗传多样性比较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吕泽龙, 李可欣, 胡义波
2024, 44(6): 795-803. DOI:
10.16829/j.slxb.150957
摘要
(
)
HTML
(
)
PDF
(911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猫科动物对生态系统平衡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人类活动、栖息地破碎化等因素影响,野生猫科动物的种群数量显著下降,其遗传多样性也随之下降。为了评估和比较不同野生猫科物种的遗传演化潜力,本研究收集了基于线粒体D-loop、CYTB以及核微卫星3种常用分子标记的野生猫科物种种群遗传多样性数据,并结合野生猫科物种分布数据,绘制相应的遗传多样性分布格局图。结果显示,在40种野生猫科动物中,仅有19种开展了种群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相关研究,其中使用D-loop、CYTB和微卫星标记评估的分别有3种、10种和17种。伊比利亚猞猁(
Lynx pardinus
)基于CYTB和微卫星的种群遗传多样性最低,南美草原猫(
Leopardus pajeros
)和豹(
Pan-thera pardus
)基于CYTB和微卫星的种群遗传多样性最高。空间分布格局显示,南美洲中南部、非洲东南部、印度半岛等地的野生猫科动物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北美洲北部以及中国西北地区的猫科动物遗传多样性较低。此外,研究显示基于CYTB和微卫星的种群遗传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呈正相关关系。本研究系统评估了全球野生猫科动物遗传多样性水平及其空间分布格局,为野生猫科动物的遗传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研究简报
Select
四川省豺的历史与当前分布状况初探
刘轲, 吉晟男, 官天培, 李晟
2024, 44(6): 804-814. DOI:
10.16829/j.slxb.150981
摘要
(
)
HTML
(
)
PDF
(1994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会议消息
Select
第十七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在安徽合肥成功召开
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 《兽类学报》编辑部
2024, 44(6): 705-705.
摘要
(
)
PDF
(11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夏武平先生雕像揭幕仪式暨“第三届夏武平讲座”
《兽类学报》编辑部
2024, 44(6): 716-716.
摘要
(
)
PDF
(11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