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1-01-30
    研究论文
    天山中部雪豹栖息地适宜性研究初报
    马兵, 潘国梁, 李雷光, 陈颖, 李祎斌, 刘一正, 巴力克·杰克义, 孙世为, 时坤
    2021, 41(1):  1-10.  DOI: 10.16829/j.slxb.150436
    摘要 ( )   PDF (979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是许多濒危物种面临的主要威胁,对于分布在高原山地的濒危物种雪豹亦是如此。为了更好地了解天山雪豹的分布情况和栖息地质量,2018年11月至2019年6月,我们在天山中部借助红外相机开展野外调查,调查面积2 425 km2,共获得78个雪豹的出现位点。利用8个物种分布模型对雪豹在此地的生境选择建模,综合结果表明,崎岖度和海拔是影响雪豹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崎岖度大于70和海拔1 700~2 900 m是雪豹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区。集成模型空间预测显示大部分适宜栖息地集中于乌苏市以东至板房沟分局管辖地区。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和模型分析获得了天山中部雪豹的分布区域及环境因子对其的影响,为天山雪豹保护及跨境合作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云南拉沙山黑白仰鼻猴群体规模对冬春季日移动距离和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
    王浩然, 李延鹏, 管振华, 任国鹏, 杨歆, 黄志旁, 崔亮伟, 肖文
    2021, 41(1):  11-19.  DOI: 10.16829/j.slxb.150434
    摘要 ( )   PDF (185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限制模型(Ecological constraints model)认为随种群规模增加,灵长类种群会增加日移动距离、移动时间和取食时间,减少休息时间。果食性灵长类为取食斑块分布的高质量食物资源(如果实)而存在群内分摊竞争(Within-group scramble competition),很好地验证了生态限制模型。为了检验温带叶食性灵长类是否适用于生态限制模型,于2018年12月—2019年5月,在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拉沙山采用20 min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猴群日活动时间分配,每隔30 min在地形图(1:50 000)上记录猴群活动位点收集其日移动距离数据,比较了同域分布的黑白仰鼻猴较大群(170只)和较小群(100只)冬春季的日移动距离和活动时间分配差异。结果表明,春季和冬季黑白仰鼻猴较大群比较小群的日移动距离更远;虽然春季较大群减少了社交时间、增加了移动时间,但是冬季两群活动时间分配无差异。此外,春季,较大群相比较小群的成年和青少年个体减少了社交时间,成年雌性增加了移动时间;冬季,较大群仅成年雌性增加了休息时间,其他不同年龄—性别组的活动时间分配无差异。本研究证实了黑白仰鼻猴群内存在分摊竞争,且春季分摊竞争的强度更高,符合生态限制模型。此外,群体规模对成年雌性的活动时间分配影响较大,这与其妊娠期相对高的营养和能量需求有关。
    基于MaxEnt模式的白头叶猴栖息地评价——以广西崇左白头叶猴保护区为例
    吴曼菲, 胡湛波, 周岐海, 吴坚宝
    2021, 41(1):  20-31.  DOI: 10.16829/j.slxb.150416
    摘要 ( )   PDF (3424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物种分布格局与其环境变量关系的研究,对于生态廊道规划与环境恢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为研究对象,针对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1个白头叶猴分布点和11个环境变量数据,利用MaxEnt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ing)对栖息地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模型生成栖息地适宜度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阈值,划定研究区域为低适生区、适生区和高适生区3种类型,其中低适生区面积为5 061.43 km2,适生区和高适生区面积分别为42.80 km2和20.63 km2。主要环境变量分析表明:年均降水量、土地利用分类、坡度和年平均气温的综合贡献值分别为54.6%、17.4%、11.8%和9.5%,4项环境变量累积贡献值达到93.3%,是影响白头叶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为更有效保护白头叶猴及其栖息地,建议在保护区规划生态廊道,扩大恢复区内白头叶猴适宜栖息地面积,以促进白头叶猴种群间基因交流。
    黄山短尾猴交配叫声及其影响因素
    李标标, 王希, 夏东坡, 张启信, 李进华
    2021, 41(1):  32-41.  DOI: 10.16829/j.slxb.150408
    摘要 ( )   PDF (159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哺乳动物在交配过程中经常会发出独特且有节奏的交配叫声(Copulation call),这通常被认为是雌雄双方交配策略的一种体现。交配叫声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在不同物种间差异较大,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比较和揭示不同动物交配策略的差异及其适应性功能。为了阐明交配叫声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因素,我们在安徽黄山记录了野生黄山短尾猴(Macaca thibetana)交配行为中雄性和雌性发出叫声的过程,分析了影响交配叫声的相关因素,探讨了伴随叫声的交配行为对后续友好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交配过程中,高顺位成年雄性短尾猴比其他性别—顺位组个体更易发出叫声,而优势个体雌性和从属个体雌性在交配过程中的发声频次无显著差异。此外,交配叫声能促进参与者之间在交配后表现出更多的友好行为和更近的空间距离。本研究为理解多雄多雌婚配制度的短尾猴群体交配策略提供了声音通讯方面的理论支持。
    内蒙古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东北马鹿种群遗传多样性与性别结构分析
    张沼, 张蕊, 李晓宇, 赛罕, 杨振东, 韩志庆, 鲍伟东
    2021, 41(1):  42-50.  DOI: 10.16829/j.slxb.150439
    摘要 ( )   PDF (259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北马鹿(Cervus canadensis)种群面临着地理隔绝和生境破碎化等问题,对其种群遗传多样性和性别结构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其隔离种群的生存现状,为保护与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8对微卫星分子标记,对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456份马鹿粪便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识别出2015年冬季56只个体,2016年秋季41只个体;微卫星位点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50 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03 5,表明该地区马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种群遗传分化系数为-0.053 99、近交系数为0.086 67、基因流为2.942 11,说明该马鹿种群基因交流普遍,近交水平低。基于SRY基因的方法进行性别鉴定,种群雌雄性比在冬季为1.8:1,秋季为0.71:1。本研究显示,该区域马鹿种群目前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但现有种群集中分布于保护区内,处于相对隔离状态,长期发展则存在种群内部近交的风险。因此,加强对种群遗传结构和生存状态的监测,并促进与附近区域马鹿个体的交流,将有助于保持区域性东北马鹿种群长期繁盛。
    牦牛水通道蛋白AQP1和AQP3基因克隆及在不同组织中表达和定位
    李娟, 王利, 罗晓林, 官久强, 张翔飞
    2021, 41(1):  51-58.  DOI: 10.16829/j.slxb.150433
    摘要 ( )   PDF (3218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广泛存在于生物体的各组织部位,影响着生物体水代谢的过程。为进一步研究水通道蛋白1(AQP1)和水通道蛋白3(AQP3)生物学功能,本文对牦牛(Bos grunniens)不同组织中AQP1和AQP3基因的表达与定位进行了研究。采用PCR方法扩增牦牛AQP1和AQP3基因,对其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qPCR方法检测2个基因在牦牛不同种组织中的表达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析AQP1和AQP3蛋白在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结果表明,牦牛AQP1和AQP3基因CDS区分别为816 bp和840 bp,与野牦牛的同源性最高为99%。AQP1和AQP3基因的表达量在肾脏中最高,显著高于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肌肉、小肠和瘤胃,AQP1基因在各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AQP3基因的表达。AQP1和AQP3蛋白定位发现其主要分布于肾脏近曲小管、小肠固有层细胞和瘤胃颗粒层细胞中,均在肾脏中的表达量最高。AQP1蛋白在脾脏、小肠和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极显著高于AQP3蛋白表达。该研究结果对高寒低氧环境中动物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有助于牦牛AQP1和AQP3功能研究。
    综述
    中国石山叶猴生态学研究进展
    周岐海, 黄乘明
    2021, 41(1):  59-70.  DOI: 10.16829/j.slxb.150422
    摘要 ( )   PDF (189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喀斯特石山是一类特殊环境,生存在喀斯特石山的动物形成特殊的行为机制以适应这一特殊的环境。石山叶猴是仅分布于喀斯特石山地区的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属疣猴亚科乌叶猴属的一个种组,包括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白头叶猴(T.leucocephalus)、德氏叶猴(T.delacouri)、金头叶猴(卡巴叶猴,T.poliocephalus)、越南乌叶猴(T.hatinhensis)、印支黑叶猴(T.ebenus)、老挝乌叶猴(T.laotum)7种。迄今为止,对分布于中国的黑叶猴和白头叶猴的生态学已有较多研究,而对其他石山叶猴的研究较缺乏。本文对中国黑叶猴和白头叶猴的种群生态学、行为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研究进行综述,以促进叶猴生态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为我国特有珍稀濒危动物保护提供基础资料。未来研究应关注石山叶猴的种群历史以及对栖息地破碎化和气候变化的适应机制等问题。
    中国森林田鼠族系统分类研究进展(啮齿目:仓鼠科:䶄亚科)
    唐明坤, 陈志宏, 王新, 陈治兴, 何志强, 刘少英
    2021, 41(1):  71-81.  DOI: 10.16829/j.slxb.150409
    摘要 ( )   PDF (165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森林田鼠族(Myodini)是䶄亚科(Arvicolinae)的重要类群,广泛分布于整个全北区及东洋区部分区域,该族目前存在的分类学问题是缺乏化石标本、短时间的物种分化、有限分子样本和部分类群采样困难等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近年中国森林田鼠族的系统分类研究成果主要有:(1)绒鼠属(Eothenomys)的采样和系统发育研究基本涵盖了全部类群,发现1新亚属和4新种,分别为川西绒鼠亚属(Ermites)和石棉绒鼠(Eothenomys shimianensis)、金阳绒鼠(E.jinyangensis)、美姑绒鼠(E.meiguensis)、螺髻山绒鼠(E.luojishanensis),原来被普遍接受的黑腹绒鼠福建亚种(E.melanogaster colurnus)、中华绒鼠康定亚种(E.chinensis tarquinius)、西南绒鼠康定亚种(E.custos hintoni)被证实为3个独立有效种,滇绒鼠(E.eleusis)、丽江绒鼠(E.fidelis)的种级分类地位进一步得到确认;大绒鼠贡山亚种(E.miletus confinii)和黑腹绒鼠滇西亚种(E.melanogaster libonotus)实为克钦绒鼠(E.cachinus)的同物异名。(2)基于形态和分子系统发育的研究支持恢复东亚䶄属(Craseomys)的属级分类地位,同时解决了䶄属(Myodes)的非单系起源问题;研究进一步证实山西䶄(Craseomys shanseius)应为棕背䶄的山西亚种(Craseomys rufocanus shanseius)。(3)高山䶄属(Alticola)的平颅高山䶄亚属(Platycranius)分类地位受到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质疑,该亚属的唯一物种平颅高山䶄(Alticola strelzowi)与高山䶄属指名亚属物种聚在同一枝;库蒙高山䶄(A.stracheyi)实为斯氏高山䶄(A.stoliczkanus)的同物异名。基于近年系统分类研究结果,目前中国森林田鼠族分布有5属共30种。
    方法与技术
    基于不同分析和取样方法研究褪黑激素对育成期母貂行为分配的影响
    宇晓军, 杨菲菲, 王光, 李丹丹, 王利华
    2021, 41(1):  82-89.  DOI: 10.16829/j.slxb.150458
    摘要 ( )   PDF (128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基于不同分析和取样方法研究褪黑激素对育成期母貂行为分配的影响。从貂场中随机选取当年出生的6只未埋植褪黑激素、6只埋植褪黑激素的美国短毛黑母貂。采用高清摄像头分别在埋植褪黑激素后的第30天(Ⅰ期)、第60天(Ⅱ期)、第75天(Ⅲ期)记录所有水貂的行为。埋植褪黑激素对水貂行为分配的影响,混合线性模型(mixed linear model,MLM)和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ixed model,GLMM)对于水貂的位置、采食、修饰、异常和饮水行为的分析结果不同,广义线性混合模型的分析结果更符合褪黑激素已知的作用效果;瞬时取样间隔≤1.5 min时,水貂的所有行为比例与连续取样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以推断,广义线性混合模型更适合无法正态化的实验数据的分析;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研究水貂行为分配,扫描时间间隔以1.5 min为宜。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多样性的初步调查
    马堆芳, 孙章运, 胡大志, 安蓓, 陈刘阳, 张德喜, 董凯, 张立勋
    2021, 41(1):  90-98.  DOI: 10.16829/j.slxb.150418
    摘要 ( )   PDF (2588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在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布设3个监测样区60台红外相机,累计14 999个相机日,获得野生动物独立有效照片1 619张,鉴定19种哺乳动物隶属于5目9科,还记录到3种家畜。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5种。中国特有种2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的1种,"近危(NT)"的1种、"易危(VU)"的4种;CITES附录11种。动物地理区系分析表明,古北界种类占53%,广布种占47%。在单台相机工作日达到204 d后拍摄到了本次记录的19种野生动物。相对多度指数(RAI)最高的前4种重要物种依次为马鹿(Cervus yarkandensis)(5.16)、岩羊(Pseudois nayaur)(2.01)、狍(Capreolus pygargus)(0.96)和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0.71)。活动节律分析结果表明:马鹿、岩羊和马麝的日活动节律表现为明显的晨昏双高峰模式,而狍为晨高峰单峰模式;年活动高峰期均在夏季。红外相机调查结果反映了甘肃祁连山保护区哺乳动物现状,提供4种重要物种的行为适应模式,为保护区哺乳动物的有效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研究简报
    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种鹿科动物舔盐行为比较
    周虎, 刘周, 庞春梅, 陈康民, 章书声, 杨淑贞, 徐爱春
    2021, 41(1):  99-107.  DOI: 10.16829/j.slxb.150394
    摘要 ( )   PDF (377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o study the salt-licking behavior of South China sika deer (Cervus nippon kopschi), black muntjac (Muntiacus crinifrons) and Chinese muntjac(M. reevesi), twelve artificial salt fields were set up in the Tianmu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Two cameras were set up in each site to monitor the visits of deers from April 2018 to March 2019.The frequency and duration of each visits were recorded to reveal the daily salt-licking rhythm and seasonal pattern of different species, and the allometricl model was employed to test the gender differences of visitors.The results show that:(1) all the three species use artificial salt fields, but Chinese muntjac and South China sika deer have relatively high frequency of visiting;(2) The South China sika deer and black muntjac prefer to use salt fields at high and low altitude, respectively, however Chinese muntjac have no preference for altitude;(3) Chinese muntjac is a typical morning-dusk animal to visit salt fields, and South China sika deer and black muntjac mainly at dusk and night;(4) most identifiable visitors are single sex, and no more than two species appear in a same record;(5) the three species have different salt-licking patterns:South China sika deer has relatively low frequency but large quantity, black muntjac with low frequency and small quantity, and Chinese muntjac with high frequency and large quantity.Accordingly, We suggest that the wildlife management departments could set up more artificial salt fields in spring and summer, and appropriately reduce the salt bricks in autumn and winter.
    商榷
    东阳江麝鼩与黄山小麝鼩分类地位商榷
    陈顺德, 陈丹, 唐刻意, 秦伯鑫, 谢菲, 付长坤, 刘洋, 刘少英
    2021, 41(1):  108-114.  DOI: 10.16829/j.slxb.150503
    摘要 ( )   PDF (1164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阳江麝鼩和黄山小麝鼩是最近分别依据地理位置相近的两地点采集标本描记的新物种,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对这两个麝鼩新物种进行比较后,发现这两个物种形态描述上多处相似,外形和头骨测量数据多处重叠;线粒体和核基因分析表明两个物种在分子系统树上混杂在一起,没有相互呈现单系;两模式标本Cyt b的遗传距离仅为1.1%;在GenBank中BLAST两个物种模式标本的Cyt b序列相似度达99.56%。因此确定两个物种是同一物种。由于东阳江麝鼩正式发表时间早于黄山小麝鼩,因此,黄山小麝鼩是东阳江麝鼩的次定同物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