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6-05-13
    西双版纳野象谷景区亚洲象取食作用对五种植物的影响
    林柳 郭贤明 罗爱东 张立
    2016, 36(2):  129-137.  DOI: 10.16829/j.slxb.201602001
    摘要 ( )   PDF (10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本研究在西双版纳利用样线调查法调查亚洲象的取食作用对野象谷景区常见分布的5种植物即酸苔树、象鼻藤、粗糠柴、翅果麻和黄牛木的影响,调查中记录样线上每一目标植株的基径、高度、影响类型、影响程度等信息。结果表明:1)植物受影响的数量与其植株总数之间的相关性不大(Pearson correlation, r=0.608, P=0.277);2)亚洲象对5种植物的偏爱程度不一样,酸苔树、象鼻藤、粗糠柴和翅果麻都是大象喜爱的食物,尤其是象鼻藤(偏爱指数=1.4855),而黄牛木不受大象喜爱(偏爱指数=0.5855);3)亚洲象对5种植物有不同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酸苔树以主干折断和枝叶损失为主,受大象的取食影响最严重,象鼻藤虽然是大象最喜爱的食物,但受到的取食影响最小,粗糠柴以枝叶损失和主干折断为主,翅果麻以枝叶损失为主,同时也是唯一被亚洲象剥皮的植物,黄牛木以枝叶损失为主,被推倒的情况最普遍。树干基部直径为3-8cm的植株最受大象偏爱。亚洲象对植物的选择性以及植株自身的特性是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建议后续开展长期的调查以了解亚洲象对这些植物种群数量及群落结构的影响,同时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以避免象群在当地过于集中的现象。
    野生大熊猫与放牧家畜的空间利用格局比较
    周世强 Vanessa HULL 张晋东 黄金燕 刘 巅 黄炎 李德生 张和民
    2016, 36(2):  138-151.  DOI: 10.16829/j.slxb.201602002
    摘要 ( )   PDF (24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空间利用是野生动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模式和活动格局,影响着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和生存发展。我们于2010~2012年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桃坪”及其附近区域,采用GPS颈圈跟踪技术对分布和放养于该区域的野生大熊猫和放牧家畜—马群进行了定位监测和样地调查。分别选择了3只大熊猫和3个马群的代表性个体的GPS颈圈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中通过数字高程模型(DEM)、动物移动模块等工具提取和计算了它们活动区域的地形地势、巢域大小、日移动距离和核域数量,并检验了野生大熊猫和放牧家畜空间利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野生大熊猫和放牧家畜不同月份和整体之间在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巢域面积、日移动距离和核域数量等方面都具有显著性的差异。野生大熊猫表现为随季节和食物类型(竹笋、竹秆、枝叶)丰度的变化分别活动于拐棍竹林、短锥玉山竹林和冷箭竹林中,活动空间较大(海拔范围、巢域大小)、日移动距离较短和核域数量多等特征的随机扩散模式,且不同个体和月份之间波动性较大;放牧家畜则因初始放养于不同区域的竹林(拐棍竹林、冷箭竹林)和人为干涉程度的大小差异,显示出不同的空间利用格局,但与大熊猫相比,总体而言都具有巢域面积小、日移动距离略大、核域数量极少等“步步为营”空间利用模式的特征,且不同畜群和不同时间之间的变化幅度也小于大熊猫。不同的空间利用格局对环境资源的影响强度截然不同,大熊猫的利用模式有利于竹子资源的更新恢复和生境结构的持续发展,而放牧家畜的利用模式将造成竹子资源的死亡衰败和生境结构的破坏退化。因此,加强放牧家畜的管控,有效协调社区经济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卧龙自然保护区(特区)今后工作和管理的当务之急。
    放牧对布氏田鼠主要食物选择的影响
    侯祥磊 李国梁 宛新荣 张知彬
    2016, 36(2):  152-157.  DOI: 10.16829/j.slxb.201602003
    摘要 ( )   PDF (8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物的食物选择受食物资源量、质量和喜好度决定。尽管放牧可减少鼠类的喜食植物的数量和质量,但其如何影响鼠类的食物选择尚不清楚。本研究于2014年5月至10月,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毛登牧场的大型试验围栏内进行了布氏田鼠的食物选择实验。利用大型实验围栏内5年连续放牧处理所构建的植被变化条件,采用扣笼试验,调查了布氏田鼠对其三种主要植物的取食情况。研究发现:连续放牧后,糙隐子草的盖度增加,而羊草、克氏针茅盖度降低;糙隐子草的盖度显著高于羊草、克氏针茅,成为各季节的优势植物种类。放牧对布氏田鼠取食羊草、克氏针茅和糙隐子草的绝对取食频次均无显著影响。在季节上,布氏田鼠对克氏针茅和糙隐子草的取食在三个季节均无差异,但布氏田鼠对羊草取食的绝对频次夏季显著高于春季和秋季;布氏田鼠对三种植物的喜好程度依次为羊草>克氏针茅>糙隐子草,但季节和放牧因素对布氏田鼠对这三种植物的喜好度无显著影响。结果表明,布氏田鼠的食物选择及食物组成相对稳定,表现为其对放牧或季节因素造成的喜食植物资源量的变化具有很好的适应性,推测是其调整取食努力来实现食物组成的平衡。
    神农架川金丝猴投食群的母婴关系
    刘若爽 姚辉 杨万吉 向左甫
    2016, 36(2):  158-168.  DOI: 10.16829/j.slxb.201602004
    摘要 ( )   PDF (12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灵长类动物母亲的育婴行为不仅对后代的存活起着关键作用,而且对婴猴的发育和成年后的社会交往有着重大影响,因此母-婴关系一直是灵长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解川金丝猴的母-婴关系,探讨川金丝猴母-婴关系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我们于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以母-婴间相对距离表示照料强度,对神农架川金丝猴的母-婴照料关系以及母亲照料强度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母亲照料行为强度、母亲对阿姨行为的容忍与婴猴年龄相关,限制行为与婴猴年龄不相关。身体接触与婴猴年龄不相关;腹部接触以及母-婴相对距离小于1 m与婴猴年龄呈负相关;相对距离1 m至5 m、相对距离5 m至10 m和相对距离大于10 m与婴猴年龄呈正相关;母亲对阿姨行为的拒绝与婴猴年龄呈负相关;母亲对婴猴的限制行为与年龄不相关。总的来说,即随着婴猴成长,母婴间距离越来越远,母亲也逐渐减少对婴猴的保护。母亲的生育经验、婴猴性别、婴猴出生先后和社会单元大小对神农架川金丝猴母婴关系没有显著影响,补食群丰富的食物资源和群内雌性友好的关系可能是导致本结果的原因。
    野生雌性黄山短尾猴产后摄食胎盘新发现
    陈锐 李丹阳 顾志远 孙丙华 王希 夏东坡 李进华
    2016, 36(2):  169-176.  DOI: 10.16829/j.slxb.201602005
    摘要 ( )   PDF (326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摄食胎盘行为是哺乳动物分娩过程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和生物学意义。野生哺乳动物的分娩大多发生在夜间,受光线和视线等观察条件的限制,很难直接观察到野生动物的分娩行为。2015年4月9日8点59分,我们在安徽黄山观察野生短尾猴 (Macaca thibetana) 鱼鳞坑A1群时,发现初次生产的雌性个体“头华玉 (THY)”分娩后摄食胎盘的行为,随即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记录了该个体摄食胎盘的行为过程。THY摄食胎盘包括舔舐、撕成片状、刮食和吞咽等过程,历时2小时29分钟,其中摄食胎盘有效时间长于63min,进程缓慢。与其他相关研究比较,初次生产的雌性短尾猴头华玉 (THY) 摄食胎盘具有花费时间长、社会交往多、警惕性高的特点。本研究是本课题组在安徽黄山研究短尾猴30年首次直接观察到产后摄食胎盘行为,为了解短尾猴的繁殖行为和非人灵长类的繁殖特性提供了难得基础资料。
    秦岭川金丝猴的携带死婴行为
    郭东 齐晓光 田嘉申 胡永乐 司开创 高存劳 李保国
    2016, 36(2):  177-183.  DOI: 10.16829/j.slxb.201602006
    摘要 ( )   PDF (7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母婴纽带是灵长类社群中最为稳固和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雌性对后代的照料行为是其繁殖投入的一种形式,但雌性对死亡后代的照料不但没有回报,甚至还可能影响其后续繁殖,然而在许多灵长类中却存在母亲对死亡后代的携带和照料行为。本研究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06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观察和记录了4例秦岭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母亲携带和照料死婴行为,以期探讨影响秦岭川金丝猴死婴携带和照料行为的相关因素,为死婴携带和照料行为的相关假说提供数据支持。研究表明携带死婴的雌性均表现出紧张和悲伤的情绪,并存在针对死婴的理毛和嗅吻等行为;死婴的年龄、腐烂与否都不影响雌性携带和照料的时间;出现于交配末期的死婴,雌性对其携带和照料时间变短,这可能有利于雌性进入新的繁殖状态;结合栖息地食物物候和死婴的体重,发现雌性对死婴的携带和照料受到能量成本的限制。
    雌激素受体α和β免疫反应在雄性和雌性棕色田鼠脑区分布的比较
    何凤琴 张巨武 方刚 刘凌 王波 郭春林
    2016, 36(2):  184-199.  DOI: 10.16829/j.slxb.201602007
    摘要 ( )   PDF (218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单配制和多配制动物社会行为有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与雌激素受体类型有关(ERs)。虽然多配制大鼠和小鼠中枢神经雌激素受体α(ERα)和β(ERβ)免疫反应在大脑的分布已有报道,单配制雄性草原田鼠中枢神经ERα的分布也有报道,但单配制田鼠ERα和(或)ERβ在雌性和雄性分布差异未见报道。本研究对雄性和雌性棕色田鼠前脑区域ERα和ERβ免疫反应(IR)细胞数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免疫反应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 (2)ERα-IR和ERβ-IR细胞广泛分布于整个雌性和雄性前脑区域,在许多脑区表达有重叠。然而,不同受体在雌雄不同脑核中的分布数量是不同的。(3)ERα 和ERβ的分布存在性别差异。例如,雌性ERα在视前核中部(MPN),终纹床和(BNST)和杏仁内侧核(MeA)比雄性多,相反雄性ERβ在MPN和BNST比雌性多。这些研究结果可能为我们理解如何通过ERα和ERβ调节动物的社会行为,及雌性和雄性社会行为的差异提供一个重要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道路交通噪声对金色中仓鼠焦虑行为及应激生理的影响
    马涵秋 王郁婷 韩玉萍 贾晓静 刘定震
    2016, 36(2):  200-206.  DOI: 10.16829/j.slxb.201602008
    摘要 ( )   PDF (9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类活动产生的噪声污染对动物和人类的影响正受到日益增多的关注。本文以雄性成年金色中仓鼠为实验动物模型,探讨了北京市主干道交通噪声对其焦虑行为及血象、应激生理的影响。分别以北京主干道噪声(80±10 dB SPL)暴露为实验组,实验室环境噪声(50±4 dB SPL)暴露为对照组,噪声处理动物1小时后进行旷场行为学测试,然后取血对比观测两组鼠血液学指标和应激响应、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道路交通噪声没有导致仓鼠出现明显的焦虑行为;不过,实验组血小板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44),其他血象指标两组间差异不显著;噪声对血清皮质醇,谷丙、谷草转氨酶影响不显著;实验组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01),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抗氧化能力 (TAOC) 和丙二醛(MDA)水平两组间差异不显著;血清溶菌酶活性实验组降低较明显,接近显著水平(P = 0.0507)。我们的结果显示道路交通噪声胁迫导致了金色中仓鼠血象指标发生了变化,这提示北京市主干道交通噪声刺激对金色中仓鼠生理功能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
    围栏条件下同域分布三种鼠对两种种子的贮藏行为差异
    侯祥 张博 陈晓宁 王京 韩宁 常罡
    2016, 36(2):  207-214.  DOI: 10.16829/j.slxb.201602009
    摘要 ( )   PDF (8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种子贮藏是啮齿动物利用食物资源的一种适应性行为。同域分布的啮齿动物可能进化出不同的贮藏方式和策略。为了解同域分布的啮齿动物的贮藏策略及种子特征在动物贮藏行为决策中的作用,于2014年10-12月,通过半自然围栏实验,在秦岭南坡的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调查了同域分布社鼠、中华姬鼠和甘肃仓鼠对板栗和锐齿槲栎种子的贮藏策略差异,并探讨了2种种子特征在鼠类贮藏行为决策中的作用。结果显示:1)社鼠主要集中贮藏板栗种子,未分散贮藏任何种子;中华姬鼠未贮藏板栗种子,对锐齿槲栎种子同时表现出集中和分散贮藏行为,以集中贮藏为主;甘肃仓鼠对2种种子均表现出集中贮藏行为,未表现分散贮藏行为。2)社鼠和甘肃仓鼠均倾向于集中贮藏有较高营养价值(高蛋白和脂肪)且单宁含量较低的板栗种子;中华姬鼠倾向于分散贮藏单宁含量高的锐齿槲栎种子。3)3种鼠均喜好取食有较高营养价值且单宁含量低的板栗种子,很少取食单宁含量高的锐齿槲栎种子。结果表明同域分布鼠类对不同种子的贮藏方式有所不同,种子特征影响鼠类的取食和贮藏策略。
    风和光对东北鼢鼠堵洞行为的影响
    柴享贤 付和平 吕世杰 朝克图 武晓东 袁帅 卢志宏 满都呼 兴安 杨素文
    2016, 36(2):  215-220.  DOI: 10.16829/j.slxb.201602010
    摘要 ( )   PDF (7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北鼢鼠的堵洞行为,是其适应地下生活一种行为反应。通常认为是其避光怕风的生态习性促使其产生堵洞行为,但相关的实验证据较为缺乏。为验证这一观点的正确性以及为进一步探究其堵洞行为产生的机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于2014年8月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甸草原进行了野外试验。试验采用2×2列联表设计,将风、光因子组合为4个处理,分别为,风光都进入洞道、风进入洞道光不进入洞道、风不进入洞道光进入洞道、风光都不进入洞道。并通过自行设计的专利“风光隔离器”使每个处理达到了试验的要求。试验随机选取68只东北鼢鼠作为试验样本,并将样本平均分配到4个处理中进行试验,对堵洞与否进行记录。通过Shannon信息量互信息法、卡方独立性检验分别对风、光因子的独立性、风光单因子与堵洞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就堵洞而言,风光因子是独立的,不存在交互作用(I=7.22×10-5);风、光单因子与东北鼢鼠的堵洞次数差异不显著(P﹥0.05)。野外试验表明,东北鼢鼠的堵洞行为与风和光无关。
    高原鼢鼠prestin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与适应地下生活的关系
    许利娜 魏琳娜 汪洋 李筱 魏莲 魏登邦
    2016, 36(2):  221-231.  DOI: 10.16829/j.slxb.201602011
    摘要 ( )   PDF (39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地下鼠,地下鼠具有准确的空间定位能力。prestin蛋白是在耳蜗特异性表达且与回声定位有关的蛋白分子。为了探讨prestin基因与高原鼢鼠地下空间定位之间的关系,我们克隆了高原鼢鼠prestin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并与其他物种的prestin基因序列进行序列比对;运用PAML软件对高原鼢鼠的prestin基因进行进化分析;根据已克隆的序列,应用实时荧光定量的方法测定高原鼢鼠耳蜗、尾部、足垫和鼻垫组织中prestin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与人、大鼠、小鼠、裸鼢鼠、家兔和牛6种哺乳类动物相比,高原鼢鼠prestin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显示存在9个氨基酸残基突变;Test2模型未检测到统计上显著的正选择位点;高原鼢鼠耳蜗prestin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高原鼠兔(P<0.05),高原鼢鼠耳蜗和尾部prestin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足垫和鼻垫(P<0.01)。以上结果说明,prestin基因不仅在高原鼢鼠耳蜗中表达,而且在尾部、足垫和鼻垫组织中也有表达。高原鼢鼠在地下洞道生活过程中,可能利用尾巴、前后足和鼻子辅助感知低频声波,从而准确地进行空间定位。
    中国非人灵长类物种的行为偏侧研究进展
    赵大鹏 李保国
    2016, 36(2):  232-240.  DOI: 10.16829/j.slxb.201602012
    摘要 ( )   PDF (8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行为偏侧是指动物进行某一行为时偏好使用某一侧肢体或感觉器官。行为偏侧作为脑偏侧所对应的可观测的行为指标,是动物行为适应性进化的代表性特征之一,它在个体水平上影响着个体适合度,在群体水平上是社会性物种的一种进化稳定策略,具有重要的生态和进化意义。中国非人灵长类资源丰富,而中国非人灵长类的行为偏侧研究起步较晚,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本文系统归纳中国非人灵长类物种的行为偏侧研究进展,并基于当前研究现状,为今后发展提出积极建议。
    弄岗黑叶猴旱季食物营养组分及其对食物选择的影响
    刘秀菊 吴茜 黄中豪 黄乘明 周岐海
    2016, 36(2):  241-247.  DOI: 10.16829/j.slxb.201602013
    摘要 ( )   PDF (6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峨眉山夏季小型兽类垂直空间生态位的初步研究
    陈顺德 陈贵英 王琼 韦海雪 刘少英
    2016, 36(2):  248-254.  DOI: 10.16829/j.slxb.201602014
    摘要 ( )   PDF (6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