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0年 第4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0-04-01
    重引入林麝的家域利用与个体迁移
    刘嘉辉 王艳 边坤 唐婕 王伟峰 郭林文 王波 方谷 赵兰 齐晓光
    2020, 40(2):  109-119.  DOI: 10.16829/j.slxb.150360
    摘要 ( )   PDF (442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 是典型的林栖偶蹄目动物,被列为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破坏引起的家域丧失是导致其濒危的重要因素。了解其家域面积,生境偏好等基本信息,是更好保护这一重要珍稀濒危动物的前提。但是,由于林麝生性机警,在野外环境中难以人为追踪,这些数据相对缺乏。2017年6月,我们为8只野化训练后的圈养林麝佩戴GPS项圈,并放归到陕西省平河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一年的监测,共获取6只林麝的野外活动点位,利用固定核空间法计算出家域面积,并分析了其家域特征和迁徙行为。结果显示:林麝在非繁殖期间各自占据独立的家域,表现出独居的特征;它们倾向于选择植被丰富、接近水源、半阴半阳、坡度陡峭并多悬崖峭壁的区域作为栖息地;一雄一雌两个个体全年家域面积分别为168.85hm2、64.87hm2,全年核心家域面积分别为40.08 hm2、15.36 hm2;在交配期间,雄性林麝会主动向雌性靠近,从而发生家域重叠。基于以上数据,本研究提出,林麝的实际家域面积,可能高于此前粗估,并建议在后续保护工作中,需要注重保障其基本生存面积。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分析极旱荒漠有蹄类动物的活动节律
    李建亮 李佳琦 王亮 裴鹏祖 马东辉 禚孟雅 包新康
    2020, 40(2):  120-128.  DOI: 10.16829/j.slxb.150319
    摘要 ( )   PDF (25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红外触发相机技术近年来不但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种类、数量和分布的调查与观测,还可用于对动物活动节律和行为的研究分析。本研究在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公里网格法布设60台红外相机,于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累计完成14657个相机工作日,采集到5种荒漠有蹄类动物的1892张独立有效照片,通过计算相对多度指数,对它们的活动节律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5种荒漠有蹄类动物总的相对多度达到129.08,其中岩羊(43.87)和北山羊(42.98)的相对多度高,其次是盘羊(25.38)、蒙古野驴(15.62)和鹅喉羚(1.23);(2)5种荒漠有蹄类动物的年活动节律表现出一致性,即5—6月活动最为频繁,11—12月出现第2个活动高峰;(3)蒙古野驴不同季节在水源地出现的日活动节律没有明显的规律,但在22:00—24:00会出现一天的峰值;而春、夏季鹅喉羚在水源地出现的最大活动峰值是在12:00—14:00;(4)各季节北山羊和岩羊的日活动节律均呈双峰型,北山羊的第2个活动高峰时间比岩羊的更偏晚一些;盘羊在冬季和春季为双峰型,夏秋季出现3个高峰;岩羊、盘羊和北山羊的夏季日活动节律在清晨的活动高峰提前、傍晚的活动高峰会推后(5)5种荒漠有蹄类动物中,北山羊的夜间相对多度较高。荒漠有蹄类动物的年活动节律主要随生活史周期而变化,日活动节律除了受行为习性和日照节律的影响之外,不同种类主要因其栖息环境的不同而有差异。
    降雨噪声对菲菊头蝠出飞行为的影响
    吴秀 罗波 王维维 高会敏 邓迎春 王静 冯江
    2020, 40(2):  129-134.  DOI: 10.16829/j.slxb.150368
    摘要 ( )   PDF (16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降雨噪声属于常见的自然噪声,由雨滴撞击物体表面产生。目前,有关降雨噪声对动物的潜在影响被普遍忽视。回声定位蝙蝠主要利用声信号在黑暗环境导航空间、探测猎物及社群交流,是开展降雨噪声影响研究的理想类群。本研究选择菲菊头蝠 (Rhinolophus pusillus)作为研究对象,检验降雨噪声是否影响蝙蝠出飞行为。我们在集群栖息地外,播放强降雨噪声、空白对照和种内回声定位声波,开展野外回放实验。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其事后检验,评价菲菊头蝠对不同回放刺激的反应差异。研究发现,相比空白对照,强降雨噪声导致菲菊头蝠的通勤数量百分比平均降低2.82倍,回声定位脉冲数量平均减少4.86倍,集群出飞时间延长3.75 min。相比空白对照,同种回声定位声波对菲菊头蝠出飞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结果证实强降雨噪声抑制菲菊头蝠的出飞行为。本研究表明,降雨引起
    的噪声干扰可能是导致蝙蝠躲避降雨的重要因素,为野生蝙蝠物种保育与管理提供启示。
    青藏铁路对雄性藏羚行为时间分配的影响
    苗紫燕 吴彤 陈佳萍 王东 李宏奇 连新明
    2020, 40(2):  135-142.  DOI: 10.16829/j.slxb.150320
    摘要 ( )   PDF (167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行为时间分配是动物对资源获取和风险防御的权衡,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本研究采用目标动物观察法记录了可可西里冬季(交配季)雄性藏羚的行为表现,并将行为分为觅食、警戒、卧息、移动和“其他”5种类型。首先,本文通过对比青藏铁路运营前后两个交配季(2003—2004年建设期和2017—2018年运行期)之间雄性藏羚的行为时间分配差异,探讨青藏铁路的出现对雄性藏羚行为的影响。随后,基于2017—2018年交配季雄性藏羚的行为数据,分析了年龄对其行为时间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建设期相比,雄性藏羚的觅食和“其他”行为时间比例明显增加,而警戒和卧息的行为时间比例显著降低,这说明铁路稳定运营后对雄性藏羚的影响降低。交配群中成年雄性藏羚的警戒、移动,以及“其他”行为中的繁殖行为的时间比例显著高于亚成体,而觅食和卧息行为时间比例显著低于亚成体,
    这与交配群中不同年龄雄性个体所处的地位等级有关。成年雄性藏羚在交配群中占据主导地位,拥有更多配偶资源,增加警戒和移动,减少觅食和卧息有助于其维持交配群的稳定。
    基于MAXENT模型的古田山保护区黑麂生境适宜性评价
    余建平 陈小南 余顺海 乐志芳 申小莉 曹铭昌
    2020, 40(2):  143-151.  DOI: 10.16829/j.slxb.150258
    摘要 ( )   PDF (97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浙江开化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的集中分布区之一。近年来,保护区内黑麂面临着生境丧失和破碎化的威胁。本研究应用MAXENT模型,结合古田山保护区2014—2017年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和主要环境变量数据,对保护区内黑麂生境适宜性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距阔叶林距离、海拔两个变量对黑麂生境适宜性的季节性变化影响最为显著。古田山保护区不同季节黑麂的适宜生境面积为:春季2086.38 hm2、夏季2608.74 hm2、秋季2502.27 hm2和冬季1746.27 hm2,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5.74%、32.18%、30.87%和21.54%。从空间分布来看,黑麂适宜生境主要分布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和北部区域。建议加强对保护区的核心区和北部区域自然植被的保护与恢复,以及对保护区人为干扰活动的监督和管理。
    研究论文
    一头搁浅瑞氏海豚的病理解剖和死因分析
    曾千慧 热依拉木•艾尔肯 李佳 钟铭鼎 祝茜 郑劲松
    2020, 40(2):  152-161.  DOI: 10.16829/j.slxb.150364
    摘要 ( )   PDF (746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瑞氏海豚在我国大陆沿海搁浅的案例相对较少。2019年7月10日,一头活体瑞氏海豚搁浅于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石马角海域,半小时左右死亡。本文描述了该海豚的外部形态特征和骨骼系统,并通过解剖对其死因进行了分析。该瑞氏海豚为成年雌性,体长252.0 cm,体重约130.0 kg;体型消瘦,皮下脂肪层菲薄,体表无明显可致死外伤。头骨长45.6 cm,脊椎式为C7+T12+L23+Ca24=66,肋骨12对,V形骨19枚。解剖发现,该海豚的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均存在大量泥沙;前胃内有两只长度超过30 cm的橡胶手套,胃和肠中几乎没有食糜和粪便。推测该瑞氏海豚可能因误食橡胶手套造成胃部阻塞而无法正常进食和消化,导致脂肪层过度消耗,体力不支而搁浅;在搁浅过程中可能因挣扎导致呼吸道进入大量泥沙引起呼吸不畅,最终死亡。当前难降解的海洋垃圾对海洋哺乳动物,包括以头足类为食的鲸类动物所产生的直接威胁已不容忽视。
    高原鼠兔和昆明白小鼠肺组织结构比较
    李双 邹小艳 付林 刘忠浩 白祥慧 都玉蓉 郭松长
    2020, 40(2):  162-169.  DOI: 10.16829/j.slxb.150338
    摘要 ( )   PDF (303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钝化(blunted Hypoxic Pulmonary Vasoconstriction, bHPV)是高原鼠兔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低氧环境的一种适应性策略。以胎儿期、幼龄期及成年期高原鼠兔和昆明白小鼠为研究对象,对两者的肺组织进行发育生物学、比较组织学和比较组织化学研究,以探讨高原鼠兔bHPV形成的组织形态学基础。结果表明:(1)高原鼠兔各时期肺组织微血管的双层弹性纤维含量均低于25%,无明显肌化现象;(2)高原鼠兔直径10~50 μm、50~100 μm和100~200 μm微血管的中膜肌层厚度与其外径比(MT/ED)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成年高原鼠兔的肺组织微血管MT/ED10-50显著低于成年昆明白小鼠(P < 0.05),但MT/ED50-100和MT/ED100-200均无明显的种间差异(P > 0.05);(3)在直径10~50 μm直径范围微血管中,高原鼠兔和昆明白小鼠平滑肌细胞数与内皮细胞数的比值(SMC/EC)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且高原鼠兔SMC/EC的比值极显著低于同年龄组的昆明白小鼠(P < 0.01)。导致高原鼠兔bHPV发生的组织学基础可能是其肺组织中直径10~50μm微血管平滑肌细胞数量少。
    冷驯化及复温对中缅树鼩白色脂肪组织中Ucp1和Cd137表达的影响
    陶洁琼 贾婷 刘璐 朱万龙 王政昆 张浩
    2020, 40(2):  170-174.  DOI: 10.16829/j.slxb.150337
    摘要 ( )   PDF (18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 白色脂肪组织(white adipose tissue, WAT)应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机制,以荧光标记的Ucp1和Cd137抗体分别对中缅树鼩WAT进行标记,利用流式细胞术分选分析出对照组、冷驯化28d组、复温28d组阳性的白色脂肪细胞。结果发现:WAT中表达Ucp1、Cd137阳性的白色脂肪细胞百分数,在冷驯化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复温组均显著低于冷驯化组,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表明:冷驯化诱导中缅树鼩WAT中表达Ucp1、Cd137的阳性细胞群增加,显示冷驯化能诱导中缅树鼩的WAT发生褐变;复温后表达Ucp1、Cd137阳性的白色脂肪细胞百分数恢复到对照水平,反映出WAT的可塑性。因此,WAT的可塑性调节也是中缅树鼩适应环境温度变化的重要产热机制。
    麝鼠香腺发育及腺细胞培养分离的初步研究
    李臣光 安培培 王大涛 赵全民 李春义
    2020, 40(2):  175-182.  DOI: 10.16829/j.slxb.150352
    摘要 ( )   PDF (796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麝鼠香是麝香最好的天然替代物,麝鼠香来源于麝鼠生殖系统中的香腺,已发现其香腺中分泌细胞和支持细胞是麝鼠泌香的关键。本研究通过组织形态、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荧光鉴定方法,初步描述了麝鼠香腺的发育过程。麝鼠香腺的形态结构显示其由小到大再至非泌香期萎缩;HE染色及组化结果显示,香腺在发育初期富含颗粒饱满的腺泡,雄激素分泌处于较低水平,分泌细胞数量较少,随着进一步发育,雄激素水平及分泌细胞数量逐渐升高,在两个月时达到最高,腺泡逐渐变大成熟并开始释放麝鼠香等分泌物;在泌香末期,腺泡逐渐被结缔组织取代。以上结果将有助于麝鼠香腺发育及分泌机制的研究,为提高麝香产量及实现体外泌香建立基础。另外,我们成功分离并鉴定了分泌细胞和支持细胞,以期为后续建立体外泌香体系奠定基础。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千顷塘区域鸟兽资源的红外相机调查
    郭瑞 许丽娟 王旭池 刘伟 范鹏来 徐爱春
    2020, 40(2):  183-192.  DOI: 10.16829/j.slxb.150291
    摘要 ( )   PDF (21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红外相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多样性调查中,这为制定有效的保护管理策略提供直接的科学依据。2014年11月至2016年10月,共布设46~51个相机位点(网络),对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千顷塘区域内的鸟兽资源进行连续监测。共获得鸟兽独立有效照片10149张,其中兽类占88%(8932张),鸟类占12%(1212张)。经鉴定,兽类14种,鸟类34种,其中包括2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华南梅花鹿Cervus nippon kopschi和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和5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领角鸮Otus lettia )。本次调查发现丘鹬(Scolopax rusticola)、橙头地鸫(Geokichla citrina)、虎斑地鸫(Zoothera aurea)、灰背鸫(Turdus hortulorum)、白腹鸫(Turdus pallidus)、红尾斑鸫(Turdus naumanni)及斑鸫(Turdus eunomus)为该区域新纪录鸟类。兽类中相对丰度指数最高的前3种动物分别是小麂(Muntiacus reevesi) (56.85)、华南梅花鹿(16.25)和野猪(Sus scrofa) (13.91),鸟类中相对丰度指数最高的3种动物是白鹇(6.49)、棕噪鹛Garrulax berthemyi (2.43)和勺鸡(1.54)。另外,鸟兽物种数在1051~1259m海拔段显著高于851~1050 m海拔段;阔叶林的物种数显著高于针叶林的物种数,然而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的物种数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红外相机能够有效调查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千顷塘区域的鸟兽多样性,该调查法对于监测大中型兽类和部分鸟类具有一定优越性,所采集数据对保护区实施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梵净山保护区同域分布黔金丝猴与藏酋猴的空间分布初探
    王丞 粟海军 胡灿实 石磊 张明明
    2020, 40(2):  193-200.  DOI: 10.16829/j.slxb.150353
    摘要 ( )   PDF (23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圈养黑猩猩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袁耀华 朱向蕾 刘群秀
    2020, 40(2):  201-207.  DOI: 10.16829/j.slxb.150362
    摘要 ( )   PDF (9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兽类学报》名誉主编孙儒泳院士逝世
    本刊编辑部
    2020, 40(2):  208-208. 
    摘要 ( )   PDF (13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