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CD数据库源刊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3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8-01-3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隐藏/显示图片
Select
利用红外相机建立野生水鹿行为谱及PAE编码系统
张晋东 李玉杰 黄金燕 白文科 周世强 李应洪 周材权
2018, 38(1): 1-11. DOI:
10.16829/j.slxb.150118
摘要
(
)
PDF
(59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物行为谱是动物行为学研究的基础。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利用PAE编码分类系统并结合红外相机所获得的照片和视频数据开展水鹿(
Rusa unicolor
)行为谱的研究,建立了野生水鹿行为谱及其PAE编码系统。本研究共分辨并记录了野生水鹿的7种姿势,63种动作和74种行为,基本涵盖了水鹿的主要行为,并区别了各种行为在成年雄性、成年雌性和亚成体之间的相对发生频次,分析水鹿的具体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联。通过建立野生水鹿的行为谱,能为更深入地开展水鹿行为生态学研究提供基础信息,也为水鹿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依据。该研究可以推广到其他不易直接观测的野生动物的行为学研究中。
Select
土壤pH值对秦岭川金丝猴食土行为的影响
何凤芝 李延鹏 高颖 黄志旁 齐晓光 李保国
2018, 38(1): 12-17. DOI:
10.16829/j.slxb.150126
摘要
(
)
PDF
(10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土行为广泛存在于灵长类动物中,关于灵长类的食土行为有很多功能性的假说,包括补充矿物质、有毒物质吸附、抗腹泻、抗体内寄生虫感染及肠胃酸性中和等假说。为了解秦岭川金丝猴取食黏土的影响因子和功能假说,于2013年9月至2015年1月采用扫描观察法和瞬时记录法收集食性数据,记录取食黏土个体的性别年龄及取食位置,并采集秦岭川金丝猴取食的黏土和对照黏土样品。于2016年07月采用电位法测定土壤样品的pH值。食性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龄个体,从1岁的婴幼猴到成年个体都存在取食黏土的行为;秦岭川金丝猴取食黏土的pH显著高于对照样品的pH值。因此,本研究结果与肠胃酸性中和假说更为契合,秦岭川金丝猴取食偏碱性的黏土,有利于中和取食大量芽和叶摄入的酸性物质。
Select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亚洲象个体识别和种群数量的评估
杨子诚 陈颖 李俊松 王利繁 飘优 宋志勇 时坤
2018, 38(1): 18-27. DOI:
10.16829/j.slxb.150109
摘要
(
)
PDF
(40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勇子保护区内亚洲象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动红外照相技术,估算了该地区亚洲象的最小种群数量。本研究于2016年1月,在研究区域内共布设了27个相机位点,野外安放时间为4个月。调查期间,每台相机的有效捕获日为9-52d不等(均值为24d),红外相机有效捕获日621d,拍摄到亚洲象照片共1944张。通过红外相机照片开展个体识别,最终估算出尚勇保护区内亚洲象的最小种群数量为69头(其中成年象38头,亚成象15头,幼象16头)。拍到7头活动于中国-老挝边境区域的跨境象群。本文探讨利用红外相机拍摄的亚洲象照片进行个体识别的方法,指出与常规调查方法相比较的优势和不足,作为快速、实时有效的种群评估方法的价值。研究结果丰富了保护区内亚洲象种群数据库,为研究、制定和开展亚洲象保护行动提供重要支撑。
Select
青海省人与藏棕熊冲突现状、特点与解决对策
韩徐芳 张吉 蔡平 张毓 吴国生 王恩光 徐爱春
2018, 38(1): 28-35. DOI:
10.16829/j.slxb.150106
摘要
(
)
PDF
(43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与野生动物冲突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人员伤亡,不利于野生动物的保护。藏棕熊主要分布于我国西部地区,与当地居民的冲突具有与大型食肉动物冲突的典型特点。2012-2015年我们对青海省人与藏棕熊冲突172起案件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采用分层访谈法对86户牧民做了人与藏棕熊冲突调查,以期了解该省人与藏棕熊冲突现状,掌握冲突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探讨冲突发生的内在原因。研究结果显示:(1) 全省人与藏棕熊冲突案件集中发生在玉树州和海西州,其中玉树州治多县和曲麻莱县冲突最为严重;(2) 每年6-9月为冲突高发期,藏棕熊冬睡期的2月及11月也有发生;(3) 藏棕熊伤害类型主要表现为损毁房屋构件、取食房屋内储存的粮食以及造成人身伤亡;(4) 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当地人与藏棕熊冲突事件严重,政府应以货币的形式对野生动物伤害给予适当补偿;(5) 目前牧民普遍采取的防熊措施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建议加强牧民游牧期间对房屋巡护、加固工作,建议撤户并村,妥善安置过冬食物与饲料,积极开展野生动物伤害补偿工作;同时建议进一步加强对藏棕熊的科学研究,为缓解人熊冲突现象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Select
内蒙古草原五种啮齿动物肾脏形态学特征比较
张梦 王德华
2018, 38(1): 36-45. DOI:
10.16829/j.slxb.150113
摘要
(
)
PDF
(168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啮齿动物的水平衡能力对其适应干旱环境至关重要。为理解啮齿动物对水环境的适应性,本研究以分布于内蒙古草原的长爪沙鼠 (
Meriones unguiculatus
)、布氏田鼠 (
Lasiopodomys brandtii
)、小毛足鼠 (
Phodopus roborovskii
)、坎氏毛足鼠 (
Phodopus campbelli
) 和黑线仓鼠 (
Cricetulus barabensis
) 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肾脏形态学指标、肾单位密度指标和尿液渗透压等,比较分析了肾脏形态结构与栖息地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5种啮齿动物肾脏髓质厚度随动物分布区域的变化,呈现从典型草原地区、半荒漠地区至荒漠和沙漠地区逐渐增加的趋势,干旱地区动物的尿液渗透压较高。5种动物的皮质肾单位密度无显著差异。近髓肾单位密度统计显示,黑线仓鼠大于小毛足鼠与坎氏毛足鼠,布氏田鼠与长爪沙鼠居中。这些结果表明,啮齿动物的肾脏形态指数和组织学指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哺乳动物肾脏浓缩尿液的能力,肾脏的结构具有可塑性以应对环境的变化。
Select
高原鼠兔种群恢复过程中的洞穴分布动态
张瑞 许华磊 刘伟
2018, 38(1): 46-55. DOI:
10.16829/j.slxb.150104
摘要
(
)
PDF
(22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原鼠兔洞穴系统的恢复是其种群恢复的关键指标之一,洞穴分布的变化可以反映种群的动态。本研究于2014-2016年在青海省祁连县对2.79 hm2高寒草甸内高原鼠兔(
Ochotona curzoniae
)种群密度、洞穴密度和洞穴的相对位置进行跟踪观测。其中包括6个50m×50m 的灭鼠堵洞处理、6个30m×30m 的灭鼠处理和3个50m×50m的对照处理。分别采用平均最近邻指数和平均拥挤度指数分析洞穴系统中有效洞、弃洞、粪坑和嬉戏坑的分布模式及洞系表现面积,并对各参数进行描述性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高原鼠兔种群密度恢复过程中(1)有效洞的空间格局由随机向离散分布转变,弃洞由随机向聚集分布转变,粪坑和嬉戏坑无明显变化趋势;有效洞和弃洞分布格局的恢复都朝向灭鼠前状态,但恢复的都不充分;(2)有效洞最近邻指数与其自身密度正相关;弃洞最邻近指数与其自身密度负相关;粪坑、嬉戏坑最近邻指数与其自身密度无显著相关性;其中,仅粪坑的分布最近邻指数与高原鼠兔种群密度呈显著负相关;(3)有效洞与粪坑、嬉戏坑表现面积的变化情况较为一致,与弃洞呈互补态势;洞系表现面积的变异性远小于洞穴密度。结果说明:(1)高原鼠兔洞穴分布格局和洞穴密度的恢复具有滞后性;(2)有效洞、弃洞的分布格局主要受洞穴密度的影响;(3)高原鼠兔种群的恢复过程中对洞系面积的需求优先于洞口数量。
Select
母体密度应激与球虫感染对子代根田鼠免疫力的影响
张鑫 杨彦宾 堵守杨 曹伊凡 周华坤 边疆晖
2018, 38(1): 56-65. DOI:
10.16829/j.slxb.150148
摘要
(
)
PDF
(16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免疫功能是影响动物个体适合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防御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途径,对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种群密度与寄生物感染都能影响动物的免疫功能。本实验通过2×2析因实验设计,测定了母体密度应激+球虫感染、母体密度应激+未球虫感染、未母体密度应激+球虫感染、未母体密度应激+未球虫感染等4个处理对根田鼠粪便皮质酮、球虫感染率、白细胞总数、各型白细胞的百分比、淋巴细胞亚型计数(CD4,CD8计数)等指标。结果表明,高密度母体应激处理可显著降低CD4数量、CD4/CD8比例、淋巴细胞数、嗜酸性粒细胞数、白细胞数,母体应激与球虫的耦合可使上述免疫指标进一步降低,说明母体密度应激和球虫感染对于根田鼠的免疫具有负的叠加效应。
Select
猫尿液气味持续暴露对褐家鼠FOS表达的影响
顾晨 殷宝法 丁晓倩 陆意 史一然 李世平 魏万红
2018, 38(1): 66-73. DOI:
10.16829/j.slxb.150121
摘要
(
)
PDF
(240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室内条件下以室内繁殖褐家鼠(
Rattus norregicus
)和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其分别暴露于猫尿液气味0d、1d、3d、6d、9d、18d后的FOS蛋白表达量的变化,探讨生活环境对褐家鼠反捕食对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猫尿液气味暴露后室内繁殖褐家鼠下丘脑前区后部(AHP)、下丘脑腹内侧中央部分(VMHC)、杏仁核内侧核蚁背区(MeAD)、基底外侧杏仁核前部(BLA)区域内的FOS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与对照相比均显著增加,而在性别间无明显的差异。Wistar大鼠在猫尿液气味暴露1d、3d、6d、9d后,其下丘脑(AHP、VMHC)和杏仁核(BLA)中FOS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暴露18d后的FOS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又恢复到对照水平;Wistar大鼠在AHP和MeAD区域中FOS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有显著差异,而在VMHC和BLA区域中FOS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无性别间差异。持续暴露猫尿液气味后两种类型褐家鼠在AHP、VMHC、MeAD、BLA区域中FOS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的相对变化率也存在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生活环境的变化能够影响褐家鼠对捕食者气味的反应对策。
Select
中国猕猴生态学研究进展
路纪琪 田军东 张鹏
2018, 38(1): 74-84. DOI:
10.16829/j.slxb.150128
摘要
(
)
PDF
(16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的灵长类学研究始于19世纪中期之后,而兴盛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猕猴(
Macaca mulatta
)是世界及中国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种非人灵长类动物,在中国境内分布于17个省(市、区),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迄今为止,学者们已对猕猴进行了包括地理分布、种群动态、食性、社会生态、保护生态等多方面的研究。本文拟对国内有关猕猴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回顾与综述,以期通过对以往工作的汇总,梳理关于猕猴的研究线索与动态,并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启示。
Select
HS-SPME-GC/MS法分析中缅树鼩尿液的化学成分
叶芳艳 左木林 朱万龙 高文荣 张浩 侯东敏 王政昆
2018, 38(1): 85-94. DOI:
10.16829/j.slxb.150077
摘要
(
)
PDF
(14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利用红外相机调查浙江省凤阳山兽类和鸟类多样性
李佳 刘芳 叶立新 刘胜龙 彭辉 李迪强
2018, 38(1): 95-103. DOI:
10.16829/j.slxb.150102
摘要
(
)
PDF
(21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2010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采用红外相机调查浙江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凤阳山片区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调查期内共布设98个不同相机位点(45个公里网格),累计28 256相机日,共拍摄到8 208张有效独立照片,鉴定为18种野生兽类和38种野生鸟类物种,分别隶属5目12科和7目16科;家畜及家禽共5种。红外相机拍摄率最高的前5种野生动物依次为小麂(
Muntiacus reevesi
)(拍摄率CR=11.15)、白鹇(
Lophura nycthemera
)(CR=2.63)、黑麂(
M. crinifrons
)(CR=1.03)、野猪(
Sus scrofa
)(CR=0.96)、猕猴(
Macaca mulatta
)(CR=0.59);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6种;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易危(VN)、近危(TN)的物种分别有2、4、9种。调查中记录到倭花鼠(
Tamiops maritimus
)、凤头鹰(
Accipiter trivirgatus
)和丘鹬(
Scolopax rusticola
)等15个物种为凤阳山保护区新记录种,其中斑尾鹃鸠(
Macropygia unchall
)为浙江省鸟类新记录物种。此外红外相机还拍摄到大量的人类活动照片,表明当地人类活动较为严重,应加强管理。调查结果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凤阳山保护区兽类和鸟类的本底信息,为后续的保护管理和长期监测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指导。
Select
利用红外相机对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多样性的初步调查
于桂清 康祖杰 刘美斯 陈振法 邓忠次
2018, 38(1): 104-112. DOI:
10.16829/j.slxb.150137
摘要
(
)
PDF
(16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在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20个红外相机监测公里网格,对保护区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进行了初步调查。经过19,592个有效相机工作日的调查,共记录到兽类4目11科21种和鸟类4目8科33种,其中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和保护区新纪录兽类1种(红腿长吻松鼠
Dremomys pyrrhomerus
)。兽类以食肉目种类最多(9种),其次为鲸偶蹄目(6种)和啮齿目(5种)。毛冠鹿(
Elaphodus cephalophus
)、野猪(
Sus scrofa
)、红腿长吻松鼠、小麂(
Muntiacus reevesi
)和猪獾(
Arctonyx collaris
)的相对丰富度居于兽类的前5位。鸟类以雀形目的种类最多(25种),其次是鸡形目(5种)和鴷形目(2种)。红腹锦鸡(
Chrysolophus pictus
)、红腹角雉(
Tragopan temminckii
)和眼纹噪鹛(
Garrulax ocellatus
)的相对丰富度指数居于鸟类的前3位。此外,本文对红腹锦鸡、红腹角雉、红腿长吻松鼠、毛冠鹿、野猪和小麂等常见物种的日活动节律和年活动节律进行了初步分析。本次调查初步了解了保护区内地栖大中型兽类和鸟类的本底信息,为保护区今后开展野生动物长期监测提供了重要依据。
Select
广东省发现局部白化黄毛鼠
陈毅 苏欠欠 刘全生
2018, 38(1): 113-116. DOI:
10.16829/j.slxb.150185
摘要
(
)
PDF
(34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