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0年 第4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0-12-01
    综述
    中国蝙蝠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其保护对策
    江廷磊 赵华斌 何彪 张礼标 罗金红 刘颖 孙克萍 余文华 吴毅 冯江
    2020, 40(6):  539-559.  DOI: 10.16829/j.slxb.150430
    摘要 ( )   PDF (30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2019年末,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使蝙蝠(翼手目动物)倍受关注,甚至人们“谈蝠色变”。蝙蝠在生态和分类上多样性极高,占哺乳动物种类的20%左右。蝙蝠不仅在害虫控制、种子传播、植物授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和经济价值,也在健康长寿、生物仿生和语言进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中国是全世界蝙蝠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已知的物种超过了140种。近几十年来,中国学者在蝙蝠分类学、生态学、行为学、进化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和病毒病源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涉及蝙蝠的生态系统服务和资源保护的相关研究比较少。由于生境退化、过度捕杀、栖息地破坏、城市化、杀虫剂使用、气候变化等原因,中国蝙蝠受到极大的威胁,约51%的物种位于近危等级之上。为了有效地保护中国蝙蝠物种的多样性,建议加强基础研究,建立中国蝙蝠多样性监测网络,加强蝙蝠栖息地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蝙蝠公众教育,以促进中国蝙蝠生物学研究和保护。
    蝙蝠抗病毒天然免疫的研究进展
    曾嘉鸣 赵华斌
    2020, 40(6):  560-570.  DOI: 10.16829/j.slxb.150428
    摘要 ( )   PDF (175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健康的蝙蝠体内检测到了很多与人类传染病相关的病毒,包括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SARS-CoV)以及最近新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等。与其他哺乳动物不同的是,蝙蝠在感染了这些病毒后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人类可以通过研究蝙蝠的免疫系统获得抗病毒免疫的新知识。本文综述了蝙蝠抗病毒天然免疫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出了蝙蝠在天然免疫方面的特殊性:蝙蝠独有的飞行能力可能导致其演化出一套独特的抗病毒免疫响应机制,同时具有一套独特的机制限制炎症反应。蝙蝠物种的多样性丰富(>1400种),超过了哺乳动物的五分之一。因此对蝙蝠免疫基因的多样性研究,将促进对蝙蝠特殊免疫机制的理解,对人类传染病防治和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论文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长爪沙鼠种群存活的季节格局及其动态机制
    刘伟 钟文勤 王德华
    2020, 40(6):  571-584.  DOI: 10.16829/j.slxb.150431
    摘要 ( )   PDF (20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了解动物种群存活特征以及相关环境因子对其变化的独立或整合作用过程,有助于阐明动物种群动态的生态学机制。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是分布于我国北方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及其毗邻的农牧交错带的优势鼠种之一。2000年10月至2004年10月通过标志重捕法研究了栖息于内蒙古农牧交错区草地生境的种群动态。本文通过MARK软件包中的CJS和MS模型分析了长爪沙鼠半自然围栏种群表观存活率(Φ,简称存活率)的性别(g)差异和年龄(as)特征表现及其季节变化格局,并对种群存活变化的密度和气候效应加以分析,旨在检验长爪沙鼠种群存活显示季节变化特征,并受密度制约和气候条件反馈调节的假设。结果发现,长爪沙鼠种群存活率初始最优模型Φ(t)p(g*t)中重捕时序(t)效应显著(ANODEV,F 27,47 =11.05,P <0.001),月季效应最优模型Φ(month)p(g*t)也显示存活率
    季节变化明显(ANODEV,F 5,69 =31.69,P <0.001),总体呈现从春季到冬季经历下降再升高的“V”字型动态模式。在无环境因子限制条件下,雌鼠(0.788±0.013)和雄鼠(0.781±0.013)存活率差异不明显;存活率年龄差异表现明显的季节特征(ANODEV,F 5,246 = 67.85,P < 0.001),繁殖消耗在一定时期影响成年个体的存活。长爪沙鼠种群存活的季节格局反映其生活史对策中适应高纬度气候和食物等资源季节波动的重要特征。进一步统计发现种群存活率受密度制约、与降水负相关,其中密度制约效应具有一定的时滞,降水作用是即时的,上述效应的作用强度在雌、雄鼠的存活反应上有所差异。这些结果暗示密度制约整合水热条件介导最适栖息地环境变化,引发雌、雄鼠存活率差异性反应,进而影响其它种群参数变化,调节种群增长。这可能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小哺乳动物种群调节的一个重要机制。
    荒漠区两种优势鼠种的活动节律及其影响因子
    李鑫 袁帅 付和平 武晓东 杨素文 纪羽 刘建文 旭花 那日苏 袁伟 张卓然
    2020, 40(6):  585-594.  DOI: 10.16829/j.slxb.150417
    摘要 ( )   PDF (29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和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是阿拉善荒漠区同域共存的两种优势鼠种,研究其活动节律对于了解荒漠啮齿动物的共存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7年4月(春季)、7月(夏季)、9月(秋季)和10月(初冬)在阿拉善荒漠区,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技术对子午沙鼠和三趾跳鼠的活动节律进行监测,以期深入了解极端干旱环境中子午沙鼠和三趾跳鼠不同季节活动节律动态,探索优势鼠种共存策略。结果表明:(1)子午沙鼠的种群数量受三趾跳鼠种群密度的抑制,其活动高峰期随三趾跳鼠活动高峰期的推迟而推迟,存在明显错峰现象,受光照强度的影响,二者的活动时长与夜长均呈正相关关系,其活动开始时间随日落时间的推迟、环境温度的升高而推迟;(2)子午沙鼠的活动强度在不同季节间无显著差异,三趾跳鼠的活动强度在不同季节有显著差异
    F=3.202;P=0.032),表现为4月>7月>9月>10月;(3)子午沙鼠和三趾跳鼠通过调整其夜间时间利用模式以减少竞争,实现同域共存。
    黑线仓鼠断乳后能量代谢和脂肪累积的适应性调节
    余静欣 邓光敏 鲍雨帆 赵志军
    2020, 40(6):  595-605.  DOI: 10.16829/j.slxb.150427
    摘要 ( )   PDF (17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型哺乳动物能量代谢和脂肪累积的适应性调节是其应对自然环境变化的主要能量学策略,但在不同的生活史阶段,脂肪组织适应性调节的特征和能量机理尚不清楚。为探讨不同繁殖阶段能量代谢和脂肪累积的变化及其内分泌机理,本文测定了黑线仓鼠哺乳期和断乳后摄食量、脂肪重量,以及血清瘦素水平、下丘脑瘦素受体(Ob-Rb)和相关神经肽的基因表达。结果显示,哺乳高峰期黑线仓鼠的脂肪重量几乎降低至零,断乳后显著增加;与非繁殖对照组相比,皮下脂肪、肾周脂肪与腹腔脂肪重量分别增长了1.5倍、37.1倍和1.9倍。断乳后摄食量、血清瘦素水平显著高于非繁殖对照组,Ob-Rb基因表达显著下调,而促食与抑食神经肽的基因表达均未发生显著变化。哺育不同胎仔数的黑线仓鼠在断乳后能量摄入、静止代谢率、身体组分未出现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繁殖阶段脂肪累积呈现显
    著的适应性调节,瘦素抵抗是断乳后脂肪累积补偿性增长的重要内分泌机制之一。这对迅速恢复脂肪累积,以应对将来的能量需求增加或者食物资源短缺的环境,进而提高自身的适合度具有重要意义。
    雄性高原鼠兔长鸣时间分配及其影响因素
    华铣泽 周睿 叶国辉 花蕊 包达尔罕 花立民
    2020, 40(6):  606-614.  DOI: 10.16829/j.slxb.150402
    摘要 ( )   PDF (24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鸣是高原鼠兔常见的鸣声类型之一。了解高原鼠兔长鸣发生的时间分配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理解其生存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采用录音机记录其鸣叫声音与单反相机录制其鸣叫行为相结合的方法,在青藏高原东缘的甘肃省玛曲县记录了高原鼠兔一年内长鸣发生的时间规律,并研究其长鸣发生频率与外界非生物因素(温度和风速)以及内在生理因素(睾酮和孕酮)的关系。结果表明:(1)高原鼠兔长鸣是雄性个体发出,主要出现在3—5月的繁殖季节,每只个体平均每日长鸣总时长为130~180 s,每日长鸣主要发生在日出后2 h内和日落前2 h内;(2)高原鼠兔繁殖期长鸣发生与睾酮激素水平增高呈正相关。当睾酮激素水平为40 pg/mL左右时,长鸣时长达到1000 s,睾酮激素下降到36 pg/mL以下时,长鸣时长只有150 s左右。非繁殖期长鸣发生与气温和风速呈负相关。综述,高原鼠兔雄性个体全年长鸣发生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繁殖季长鸣与睾酮激素增高密切相关。
    鼹科长吻鼩鼹和库氏长吻鼹的首次转录组分析
    王琳琳 丘银彬 万韬 王霞 周鸿艳 蒋学龙 潘星华 何锴
    2020, 40(6):  615-622.  DOI: 10.16829/j.slxb.150404
    摘要 ( )   PDF (60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生的鼹科动物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包括54种已知物种。鼹科动物有丰富的生态类型,是研究适应性进化的较好模型。本研究通过二代测序的方法分别获得了长吻鼩鼹和库氏长吻鼹两个物种心脏和肺脏以及脾脏和肺脏的转录组数据。这两个物种分别代表了分布于中国西南部、缅甸北部的没有特化的原始类群鼩鼹亚科以及高度适应地下生活的鼹亚科鼹族。我们首次报道了库氏长吻鼹在中国的分布。通过从头拼接,分别获得长吻鼩鼹和库氏长吻鼹197 092个和225 956个转录本,以及125 427个和94 023个unigene。通过与GenBank中的基因组注释文件比对,得到鼹科物种同源基因家族8 376个,及鼹科鼩鼱科同源基因家族8 114个。差异表达基因中各组织的高表达基因中均找到10个以上组织特异性基因。然而BUSCO分析确定完整单拷贝基因在两个物种中分别为43.0%和56.6%,提示死后mRNA迅速降解并影响转录组拼接。比较两个物种肺部基因的表达差异发现库氏长吻鼹335个相对高表达的基因,其中包括HMGB1HSPD1SF3B1COL3A1SUMO1JUNB等,有报道上述基因可能与低氧或高海拔适应有关。
    四川短尾鼩尿液气味在社会等级识别中的作用
    宗浩 陈登 杜蓉 胡涛 雷子勇 汪茜 赵甜梦 樊海灵 付长坤
    2020, 40(6):  623-633.  DOI: 10.16829/j.slxb.150424
    摘要 ( )   PDF (25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在中立竞技场中通过两两互作确定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同性个体间的社会等级,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其尿液,研究不同社会等级个体的自我/非自我识别能力及模式、尿液气味的行为响应机制,以及社会等级识别能力。结果表明:(1)四川短尾鼩优势个体表现攻击行为较多,从属个体防御行为较多,优势个体的标记行为显著高于从属个体。攻击行为表现为同等级雄性高于同等级雌性,且雌性间的攻击强度低于雄性。(2)从属个体和优势个体分别对自身尿液气味和非自身尿液气味存在明显偏好差异。不同性别、等级个体自我识别模式差异不明显,不同社会等级个体对于自身识别模式和非自身尿液的行为反应模式均不同。不同社会等级个体具有自我识别能力且能力不同。(3)四川短尾鼩能够识别不同社会等级个体的尿液气味,雌性对雄性尿液更感兴趣,雄性对优势雄性尿液选择回避。雄性对其他个体的访问时间与嗅舔频次均显著高于雌性,雌雄个体在识别不同社会等级的尿液气味时存在性二型。
    方法与技术
    四川米亚罗省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红外相机监测初报
    陈星 胡茜茜 刘明星 李佳琦 彭永红 吕旭 王晓芳 李晟 官天培
    2020, 40(6):  634-645.  DOI: 10.16829/j.slxb.150415
    摘要 ( )   PDF (374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监测保护地鸟兽多样性现状对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于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和公里网格方案在四川米亚罗省级自然保护区布设60个位点进行兽类和鸟类物种多样性本底资源调查。在成功回收数据的58个位点上,经过19 252个相机工作日调查后, 共拍摄到45种野生鸟兽, 隶属8目20科, 其中国家I级和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有6种和11种, 被ICU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 (EN) 、易危 (VU) 和近危 (NT) 的物种分别为4种、3种和5种。兽类中以食肉目物种数最多 (6科10种) , 偶蹄目次之 (4科7种) 。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兽类物种是中华鬣羚 (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 RAI = 19.58) , 其次是猪獾 (Arctonyx collaris, RAI = 11.58) 和黄喉貂 (Martes flavigula, RAI = 5.56) 。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鸟类物种是血雉 (Ithaginis cruentus, RAI = 9.18) , 其次是灰头鸫 (Turdus rubrocanus, RAI = 3.27) 和绿尾虹雉 (Lophophorus lhuysii, RAI = 2.91) 。相较于米亚罗保护区的历史资料, 本调查新增了2种兽类和4种鸟类的分布纪录, 分别是黄鼬(Mustela sibirica)、香鼬 (M. altaica) 、淡背地鸫 (Zoothera mollissima) 、小虎斑地鸫 (Z. dauma) 、白眉林鸲 (Tarsiger indicus) 和灰头绿啄木鸟 (Picus canus) 。调查初步掌握了米亚罗保护区鸟兽的物种组成和种群状况, 为邛崃山系中部保护区群的区域性生物多样性评估与保护规划提供了基础资料与数据支持。
    研究简报
    河南食虫动物分布新纪录——川西缺齿鼩(Chodsigoa hypsibia de Winton, 1899)
    周言言 柯金钊 苏龙飞 路纪琪 田军东
    2020, 40(6):  646-650.  DOI: 10.16829/j.slxb.150405
    摘要 ( )   PDF (10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首例大熊猫睾丸精原细胞瘤的病理学诊断
    陈梦竹 刘颂蕊 岳婵娟 耿毅 苏小艳 陈垚焱 程子瑄
    2020, 40(6):  651-654.  DOI: 10.16829/j.slxb.150388
    摘要 ( )   PDF (310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